郭麒麟的成功,離不開郭德綱的教育,普通人家輕易別學
提起郭麒麟,淅爸對他的認知是從一路背負「扶不起的阿鬥」,到「拼命三郎」再到「最懂事星二代」;從離經叛道的輟學少年,到妥妥地相聲界風生水起的少班主。
郭麒麟這一路走來,離不開父親郭德綱的支持:幾百萬的邁凱倫說買就買,老爸當家的綜藝說上就上。
同樣,郭麒麟的成功,也離不開父親郭德綱對他的家庭教育,但如果有人以郭麒麟輟學一樣可以過得快樂且成功來對孩子進行教導,那淅爸是舉四肢反對的。
郭麒麟11歲之前,是學校的三好學生,而到了初二之後卻突然想要退學學父親一般,從事相聲行業。
在這個行業一路苦過來的郭德綱,心裡自然是不願意的,原本他給兒子規劃的路線,是好好上學出國留學,過正常人的日子。
但在兒子提出退學的要求後,他思量了許久,終是沒有拒絕,只是給兒子撂下了一句話:
「相聲的苦都在那,你做什麼決定都支持,但你要為你的決定負責。」
而為此郭德綱也背負了不少罵名,尤其是在郭麒麟沒有成名之前,誠如網友們的評論:
後來採訪時被問到為什麼會同意兒子這種「離經叛道」的選擇時,郭德綱說出了自己的育兒理念:
「我是我,他是他,他有自己要走的路,磕磕碰碰自己走去。」
從郭德綱的這兩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他並沒有認為輟學這個選擇是一個青春期孩子叛逆的衝動的決定,更沒有動用父親的王霸之氣來鎮壓孩子,反而是將孩子視為同輩一般,表現出了十足的尊重。
無疑,郭德綱的育兒理念是非常正確的,但是普通人家,輕易別學老郭的育兒方式。
往往一個個例的出現,會引起諸多後來者的追隨:
遠的不說,單說郭麒麟,就不是普通人家可以複製的,原因如下:
一、孩子對生活的真實認知
6歲前,郭麒麟和父親分隔兩地、妥妥地留守兒童,到6歲後,郭德綱小有成就才把他和奶奶接到北京。
6歲前,郭麒麟或許不知道父親的苦,但6歲後的他成長在德雲社之中,是切切實實地見證著眾位師哥的苦,見證著德雲社的殘酷的。
這讓他對相聲有著非常清晰的認知,他知道自己輟學之後即將面對什麼。
而多數選擇輟學的孩子,卻僅抱著對未來的毫無根據地幻想,幻想著不讀書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樣可以成功,但是他們卻從不知道自己即將面對什麼樣的生活。
連方向都沒有,努力,又何來有結果?
二、規矩、規矩、還是規矩
德雲社的規矩之多、之嚴是出了名的,這份規矩源自掌門人郭德綱的堅持。
和大多數父母一樣,難免會把工作中的規則帶到家庭裡面,所以在郭麒麟的印象中,父親就是一個很嚴厲而且規矩特別多的人。即便他是家裡的長子,但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寵溺」。
壞了規矩,是要挨罵的,即便他小有名氣之後,一旦犯了錯,一樣會被父親教訓。
一次郭麒麟助演師哥嶽雲鵬效果不佳,父親一通電話罵完之後還不夠,在微博上又再點名罵了一通。
可以說從小郭麒麟就是在規矩中成長的,這讓他學會了尊重他人,這是一份教養。不論對待前輩還是工作人員,郭麒麟都保持著對他人的尊重:
即便是吃外賣時,他也會自己收餐盒、不小心把油滴在餐桌上,一樣會跟負責打掃的阿姨說對不起。
當然,僅僅這一份規矩是不夠的,因為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而郭麒麟受益最多的那份規矩,叫「郭德綱」。
郭德綱不僅僅用規矩來讓郭麒麟學會謙遜,學會尊重,從他尊重郭麒麟輟學的選擇中,也可以看出他同樣以身作則的尊重著郭麒麟。
給孩子定規則,管好孩子只是表面,其本質是避免了父母成為孩子的法,讓孩子體驗真實生活,讓孩子懂得自理、自律。
反觀一些被父母認為是叛逆的孩子,他們有著被尊重的需求卻得不到尊重的養料,更談不上自理、自律。
注意一個細節,郭麒麟輟學,是和父親商量,而不是祈求,更不是與父親爭吵。
三、嚴父,慈父
郭德綱是一位嚴厲的父親,言出必行的嚴厲父親。
在郭麒麟選擇輟學的時候,父親就提醒他相聲的苦,並且堅持一點:
「在學校可以不讀,在家一定要讀書。《二十四史》《清史稿》,讀完這些東西,你會受用終身。」
從13歲入門那一天起,在訓練上郭麒麟沒有得到一絲特殊待遇,跟所有的師兄弟們一樣,起早貪黑,開嗓背書,苦練基本功。
11歲入門,13歲拜師,15歲登臺,直到23歲走紅,這一路走來,郭德綱信守自己當初的諾言「磕磕碰碰自己走去」、「你要為你的決定負責」。
熟知小郭的發跡史的人,就會發現一些細節,即便是兒子再被黑、被罵、被噴,郭德綱從沒有站出來為兒子發出過一份聲明。
郭德綱是一位嚴父,但不影響他身兼慈父的光環,只是他的慈,更符合我們傳統認知中的「父愛如山」,穩重而內斂。
從一開始頂著輿論壓力同意兒子輟學,到外界給兒子貼上了「扶不起的阿鬥」的標籤,老郭也絲毫沒有為之奮起,沒有對孩子施壓,更沒有對抗外界,而是一如既往地尊重著、相信著自己的兒子。
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孩子表現不夠好而在班級群裡面被老師點名,向老師謙卑轉過頭又對孩子百般施壓,並美其名曰恨其不爭的父母們,彼時老郭的表現要慈得多。
作為一名父親,他也儘自己所能地在事業上給孩子提供機會,帶著兒子上節目。
郭德綱的這份「慈」是十分隱蔽的,還可以從另外兩個地方看出:
在一群師兄弟中,郭麒麟也從來沒有想要去爭奪父親的愛。
他內斂,穩重,師兄弟對他評價很好,嶽雲鵬還說:郭麒麟完全可以讓師傅偏心一點,但他從來沒有這麼做過、如果他是一個善妒的人,我們的日子都不會好過;
稍微接觸過兒童心理的人會知道,孩子有多渴望父母的愛,而一旦一個孩子缺愛,他就會做出種種行為去爭奪父母的重視。
什麼情況下孩子不需要去爭奪父母的愛?
顯然郭麒麟是第一種--嚴厲的郭德綱用自己內斂的「慈」,讓兒子收穫了足夠的父愛。
父親雖不說,但孩子體會到了父親的用心,感受到了父親的愛。
這與那些口口聲聲說「我是為你好!不愛你我就不說你了!」的父母,又再一次拉開了差距。
另一個方面,郭德綱是看得到兒子的閃光點的,他並不是「鬥不過」孩子而順了孩子的意願。
他並不如其他父母一般要求孩子全能,知子莫若父,對於郭麒麟,作為父親而同時又是相聲界的大拿的他,深知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天賦、有沒有那份毅力去走相聲這一條路。
這又與那些拍著大腿說孩子教不了,只能隨他去的無奈家長形成了一次鮮明的對比。
一個是無奈之舉,一個是順勢而為,區別之大自不用多加描述了。
郭德綱的教育理念,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對孩子的尊重,讓孩子體驗真實生活,給孩子選擇權但同時又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保持嚴厲而又處處透著慈祥的光輝;
但郭德綱的教育方式,卻不是輕易就能效仿的:
往往孩子叛逆的時候,不是一份臨時性、彌補性地名為「尊重」實則無奈的放任;
孩子追逐夢想的時候,不是一份漫無依據地盲目支持,而是能發掘孩子閃光點、品質的信任;
有人說,郭麒麟是拼爹成功的結果,確實,郭麒麟拼爹了,不過拼的不是資源,而是誠如老郭對他的教導一般,拼的是德行:今天老子罵你總比出去了別人罵你強,你拼爹,拼的是德行,拼別的你上數嗎?
最後,如果沒有郭德綱的德行,請先效仿老郭的育兒理念,在此之前輕易別學老郭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