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古詩詞唐詩宋詞查詢,古詩詞分享!
盛唐時,李白橫空出世,開盛世雄奇浪漫之風;中唐時,杜甫接著把持,其關注時事的愛國情懷感人至深。他們各懷絕技,出手不凡,以婉約深情或雄姿英發的詩風,一掃晚唐詩歌傷感無奈的頹敗之勢,為唐詩的發展,做了一個漂亮的收束和結尾。大李杜,人們寫得太多,毋庸再提。今天,我要說的是「小李杜」中的杜牧。和很多寒門出身的文人相比,杜牧實在是太會投胎了。他的家世,可以秒殺一眾人等。杜牧來自京兆杜氏,是西晉名相、著名學士杜預之後。杜甫是杜預十三代孫,杜牧是十六代孫。杜牧的爺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杜佑。他歷事唐玄宗至憲宗六朝,居官任相多年,對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狀況都比較了解,對朝政弊端也有所認識。他曾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博覽古今典籍,考溯各種典章制度,撰成巨著《通典》,開典章制度彙編的先河。杜牧的父親杜從鬱,蔭貞元末擔任太子司議郎。元和年初,轉左補闕,又改為秘書丞,終任駕部員外郎。爺爺和父親在世的時候,杜牧是羨煞眾人的高幹子弟。他們住在帝都的黃金地段——朱雀大街安仁坊。杜牧自己有詩描述他們家輝煌時的景況:「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民間又云:「城南韋杜,去天尺五」。除了京城的官邸華屋,杜牧他們家在郊外還有樊川別墅。自漢代以來,樊川別墅就是貴族聚居的地方。到了唐代,「韋杜二氏,軒冕相望,園池櫛比」,樊川完全成了一個私人別墅區。小時候的杜牧,每當炎夏時候,就會跟隨家人到樊川別墅去消暑。美麗的樊川,留下了杜牧奔跑玩耍的足跡,也啟迪和陶冶了杜牧的心智。
優越的家境沒有使杜牧成為紈絝子弟,他讀書習字,研學經典,從小就顯示出過人的文學稟賦和對時政的興趣。然而,幸福無憂的日子總是短暫的。杜牧十歲左右的時候,他的爺爺去世,不久父親也去世。從前那錦衣玉食、養尊處優的生活,轉瞬即逝。或許杜牧的血液裡,本就流淌著先輩們擅長詩作的基因,加之後天的刻苦學習,杜牧年紀輕輕在文學創作上已成績斐然。23歲時,杜牧以一篇《阿房宮賦》名動天下。這篇賦不但氣勢雄健,風格豪放,而且表現出杜牧作為一個正直文人,所具有的憂慮國家、匡時濟世的情懷。當時的太子博士吳武陵對杜牧特別欣賞。在又一年的國考到來之前,吳博士拿著杜牧的《阿房宮賦》,到當年的主考官面前去推薦遊說。在遊說時,吳博士不光極力推崇杜牧的文學才華,而且再三強調這個小杜同學,乃是已故宰相杜佑之孫,希望這次考試,大人務必網開一面,將杜牧錄取。主考官一看,杜牧的《阿房宮賦》確實寫得氣勢磅礴,文採富麗,簡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又念及吳博士情面、杜佑之名,遂內定杜牧為當年科舉考試的第五名。在古代,有多少人窮經皓首,也與功名無緣。剛剛出道的杜牧,在好心人的幫助之下,就這樣毫無懸念地高中了進士。受先輩的影響,杜牧有意入仕,從而實現他「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的政治理想。然中進士之後,杜牧的仕途,卻不像他自己想像的那樣大有作為。杜牧入職的第一份工作是弘文館校書郎,就是在國家圖書館校對書籍。之後,杜牧又奔波輾轉,做過一些節度使的幕僚,還擔任過一些不大不小的其它職務,最終官至中書舍人。隋唐時,中書舍人是中書省掌管起草文件的官職,多由有文學聲望者充任。草擬各種詔書,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國家機密,在中央政府,也算是有了一定的地位和權力。要談杜牧,他的風流不羈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受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相邀,杜牧「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在揚州,杜牧於牛僧孺的幕府擔任秘書。公事之餘,杜牧頻頻出入宴飲歌舞、煙花風月之場所。他每到一處,皆能發現可心可愛之人,因為他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美女如雲,讓杜牧發現而後於心上久久珍藏的,唯歌女張好好和一位不知名的少女。在沈全師的幕府做幕僚時,杜牧初見之張好好,「婷婷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驚為天人,隨後對其展開熱烈攻勢,二人甜蜜戀愛。但沈全師的弟弟半路殺出,納張為妾,杜牧只好與張好好揮淚作別,這段戀情讓杜牧終難釋懷。六年後,杜牧在街頭與被拋棄賣酒的張好好竟再次相遇。二人執手相看,淚眼婆娑。什麼都不用說了,就把那曾經的真情,都凝聚在詩裡吧。杜牧立即揮毫,為張好好寫下了一首長詩——《張好好詩》。我們完全不用懷疑這首詩的真偽。因為它除了是一首詩,還是杜牧流傳下來的唯一的一幅書法作品。這幅書法作品,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幾經輾轉,竟然沒有遺失損毀。如今,它就保存在故宮博物院裡。我們該是多麼有幸,在千年之後,還能瞻仰杜牧的手跡,還能觸碰杜牧的內心。另一個讓杜牧念念不忘,在心中珍藏了十多年的女子,是杜牧在人群中偶然發現,並定下婚約的無名女孩。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杜牧沒有在約定的十年期限裡出現,那個女孩只好踐約,結婚生子。十四年之後,杜牧來尋當年的佳人,才知痴情的等待終是錯過。於是杜牧寫下:「自恨尋芳到已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雖然杜牧被貼上風流才子的標籤,但縱觀他的情感歷程,卻找不到絲毫墮落淫亂的痕跡。相反,他的愛情,是那樣深摯真誠,他看待每一個女子的目光,是那樣溫柔純淨。他閱女無數,卻不是出於對年輕美貌的佔有,而是對至高生命之美的迷戀。若是遊戲人生,杜牧怎會為張好好寫詩動容;若是逢場作戲,杜牧怎會十幾年痴心期盼一個人;若是沒有付之真情,張好好怎會在杜牧死後,在其墳前自縊?杜牧的心裡,裝著很多美麗的女子,更裝著大唐的江山社稷。看到國家機器壽命殆盡,晚唐的統治者還沉迷於奢侈享受之中,杜牧心痛地寫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聽到秦淮河畔的絲竹聲聲,杜牧認定這是靡靡之音。於是他哀嘆道:「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看到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使邊地人民流離失所,杜牧表達了自己的同情:「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看到統治者麻木不仁,無力收復河湟,舉國上下反而醉生夢死,杜牧憤而寫到:「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閒人」。晚唐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朝庭陷入了深重的政治危機。杜牧從國家利益出發,多次抨擊藩鎮之害,並考慮在此種形勢之下,朝廷的軍事應如何應對。為此,他專門寫了一系列軍事方面的論文:《願十六衛》、《罪言》、《戰論》、《守論》,還曾註解了《孫子兵法》十三篇。若不是出於愛國的熱忱,若不是真的憂慮國家的命運,一個中文系的學生,誰還會在自己的專業之外,抱著軍事學書籍去啃?作為名門之後,杜牧胸懷天下,但他卻生在一個日薄西山、動蕩離亂的時代,這註定他的仕途蹭蹬、抱負難展。但杜牧應該沒有遺憾。因為,他的人生中還有文學,還有詩歌。杜牧的一生,為後世留下了五百多首膾炙人口的詩作,以及一些辭才瑰麗的賦和古文,這就是杜牧來過這世上的最好的明證。林建略在《晚唐詩人杜牧之》中認為,杜牧的詩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豪邁的,一類是香豔的。其豪邁之作,「或為遣愁,或為弔古,或為感懷,立意奇特」。其香豔之作,「大半用一種清新的筆調來輕描淡寫,所以便不至滿紙都脂粉氣了」。總之,杜牧的詩古樸淳厚,風格俊朗,在俏健之中不乏風流華美。其詩歌藝術成就,不但在晚唐是極其傑出的,甚至在整個唐代詩壇也獨樹一幟。在往後更往後的日子裡,我們還會將杜牧想起,並一首一首地,輕輕吟誦他的詩句。因為,每一顆乾枯的心靈,都需要杜牧豐盛的才情的滋潤;每一個渴望自由的生命,都需要從杜牧的人生軌跡中獲得啟迪。就像杜牧曾經寫下的: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作者-
張風莉,筆名雨楓,中學語文教師,白銀市作協會員。有多篇作品在《石榴花文藝》《詩心雅韻》《白銀日報》《白銀晚報》《金鳳凰》《清新園地》《綠洲文化沙龍》《隴上風情》等刊物及公眾號發表。
回復「唐詩」、「宋詞」,即可查詢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