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約翰·帕赫貝爾]
有人統計過,巴洛克時期作曲家帕赫貝爾的《卡農》是當今最受人歡迎的古典曲目。不止外國電影,國內的許多電視劇也總喜歡拿《卡農》作為背景音樂。《卡農》的流行化,使其各式演繹多如牛毛,我至少聽過幾十個版本的《卡農》:樂隊版的,鋼琴版的、人聲版的、日本尺八版的、長笛版的、小號版的、不一而足、各有特色。
帕赫貝爾生於1653年,1706年去世,享年52歲。他生前創作有大量曲目,但死後為人所知的,僅有這首與流行樂一樣有名的《卡農》。當然,「卡農」作為一種巴洛克音樂的建構形式,追求的是內部構造的精密與反覆回到開始,其妙趣橫生的循環特點為人稱道。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有一個著名的哲學概念叫「綿延」,這個詞語用來表達《卡農》的特點,再合適不過了。柏格森出生於音樂世家,他的「綿延」概念大概來自對音樂的感受。當年的鼎鼎大名讓他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堪稱一次例外。
據說,與帕赫貝爾活躍在同一時期的巴赫,沒有他當年的名聲。但兩人所完成的作品樣式,有著驚人的一致。巴赫的音樂構造更為複雜,許多曲子是聲音迷宮,而帕赫貝爾的作品,相對容易理解。《卡農》的線條清晰,旋律雅致,因演繹上的多變,已讓今人難見其廬山真面目。而本真的《卡農》,究竟什麼樣的呢?
總部在德國的ARCHIV公司,20多年前就倡導本真演奏昔日大師的作品,還原作品當時的風貌。這其間最有名的人物是賈迪納,他錄製的很多唱片,讓樂手使用當年的樂器,作品也以作曲家當年留下的總譜為準。對他而言,沒有「約定俗成」這回事,也沒有所謂「時代美學」這個概念。我20年前痴迷過的《卡農》版本,並非來自ARCHIV,而是法國弗朗索瓦樂團在RCA錄製的。這張唱片煙霧繚繞,「綿延」的意味濃厚。隨著傾聽經驗的增加,現在我覺得傾聽線條與結構清晰的《卡農》,才應是最好的。
1985年,平諾克指揮英國樂團在ARCHIV公司出品過一版《卡農》。這個版本堪與明欣格爾的DECCA版相媲美。在這張唱片裡,帕赫貝爾從歷史的煙霧裡清晰地浮現出來。那是真正巴洛克風格,緩慢而優雅的《卡農》,去掉了附著的各式香料,雖有一點寡淡感,但其原汁原味讓人信服。在我們今天這個後現代社會,一切都混合,穿越,讓人看不清事物最初的質地。而隨著闡釋的無度,闡釋者都不知道被闡釋的對象是什麼了。ARCHIV強調音樂的本真性,反對穿越,是對歷史的尊重。
還是此家公司,2008年又推出了一版帕赫貝爾的《卡農》。這是一張帕赫貝爾、巴赫、泰勒曼等幾人的作品合集。音樂家們演奏的風格雖然遵循祖制,但速度奇快。有時我不知道「回歸本真」是不是也有一種誤區,因為音樂是對原作的二度演繹,不同演繹者有不同的解讀,各執其理。比如這張唱片,速度完全另類,比平諾克那個版本快了不少,由4分29秒演繹為3分07秒,令人咋舌。在此,他們都自稱本真,是4分29秒準確,還是3分07秒更靠譜呢?速度一變,所有音樂的味道跟著全變。也許平諾克的那個版本,才算是更為準確的吧。ARCHIV公司所崇尚的本真理念,也會在不同的唱片裡讓我們心生恍惚。
一部作品帶給我們的感動和理解,會隨著時間而變化。也許在一切都崇尚「快」的當代,「慢」的演奏往往更加可靠,也更需要功夫。古爾德就曾有《哥德堡變奏曲》快與慢兩個版本。慢的版本讓他的演繹對每個細節孜孜以求,不允許有任何敷衍與忽略。我們也就此接受「慢」下來的《卡農》吧。慢,會讓我們擺脫浮躁的心緒,體會當時作曲家的真實用心。當我們四周太多事物都被虛擬化,各種人造雲霧飄來蕩去時,會有一個內心渴求的「真」,要我們經由緩慢的尋求才能確認,而非快速就可完成。看似快的,也許從來都沒快過。這個世界有各種快餐,但精神與感受卻從來沒有「速成」這回事。就音樂而言,慢比快好,我們應該相信中國的一句老話:欲速,則不達。
轉載文章請註明作者和來源「深圳特區報 賈曉偉」
-【數碼多Soomal】----
微信號:realsoomal
新浪微博:@Soomal數碼多網站
簡介:國內最值得關注的硬體產品深度評測媒體,以評測中立客觀而聞名。這裡有業內最具影響力與參考性的測評文章,以及最用心拍攝的產品圖和手機樣張。
點擊標題下方數碼多Soomal即可添加關注!
↓↓猛戳閱讀原文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