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赫貝爾的《卡農》:欲速,則不達

2021-02-17 Soomal音頻影像

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約翰·帕赫貝爾]

有人統計過,巴洛克時期作曲家帕赫貝爾的《卡農》是當今最受人歡迎的古典曲目。不止外國電影,國內的許多電視劇也總喜歡拿《卡農》作為背景音樂。《卡農》的流行化,使其各式演繹多如牛毛,我至少聽過幾十個版本的《卡農》:樂隊版的,鋼琴版的、人聲版的、日本尺八版的、長笛版的、小號版的、不一而足、各有特色。

帕赫貝爾生於1653年,1706年去世,享年52歲。他生前創作有大量曲目,但死後為人所知的,僅有這首與流行樂一樣有名的《卡農》。當然,「卡農」作為一種巴洛克音樂的建構形式,追求的是內部構造的精密與反覆回到開始,其妙趣橫生的循環特點為人稱道。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有一個著名的哲學概念叫「綿延」,這個詞語用來表達《卡農》的特點,再合適不過了。柏格森出生於音樂世家,他的「綿延」概念大概來自對音樂的感受。當年的鼎鼎大名讓他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堪稱一次例外。

據說,與帕赫貝爾活躍在同一時期的巴赫,沒有他當年的名聲。但兩人所完成的作品樣式,有著驚人的一致。巴赫的音樂構造更為複雜,許多曲子是聲音迷宮,而帕赫貝爾的作品,相對容易理解。《卡農》的線條清晰,旋律雅致,因演繹上的多變,已讓今人難見其廬山真面目。而本真的《卡農》,究竟什麼樣的呢?

總部在德國的ARCHIV公司,20多年前就倡導本真演奏昔日大師的作品,還原作品當時的風貌。這其間最有名的人物是賈迪納,他錄製的很多唱片,讓樂手使用當年的樂器,作品也以作曲家當年留下的總譜為準。對他而言,沒有「約定俗成」這回事,也沒有所謂「時代美學」這個概念。我20年前痴迷過的《卡農》版本,並非來自ARCHIV,而是法國弗朗索瓦樂團在RCA錄製的。這張唱片煙霧繚繞,「綿延」的意味濃厚。隨著傾聽經驗的增加,現在我覺得傾聽線條與結構清晰的《卡農》,才應是最好的。

1985年,平諾克指揮英國樂團在ARCHIV公司出品過一版《卡農》。這個版本堪與明欣格爾的DECCA版相媲美。在這張唱片裡,帕赫貝爾從歷史的煙霧裡清晰地浮現出來。那是真正巴洛克風格,緩慢而優雅的《卡農》,去掉了附著的各式香料,雖有一點寡淡感,但其原汁原味讓人信服。在我們今天這個後現代社會,一切都混合,穿越,讓人看不清事物最初的質地。而隨著闡釋的無度,闡釋者都不知道被闡釋的對象是什麼了。ARCHIV強調音樂的本真性,反對穿越,是對歷史的尊重。

還是此家公司,2008年又推出了一版帕赫貝爾的《卡農》。這是一張帕赫貝爾、巴赫、泰勒曼等幾人的作品合集。音樂家們演奏的風格雖然遵循祖制,但速度奇快。有時我不知道「回歸本真」是不是也有一種誤區,因為音樂是對原作的二度演繹,不同演繹者有不同的解讀,各執其理。比如這張唱片,速度完全另類,比平諾克那個版本快了不少,由4分29秒演繹為3分07秒,令人咋舌。在此,他們都自稱本真,是4分29秒準確,還是3分07秒更靠譜呢?速度一變,所有音樂的味道跟著全變。也許平諾克的那個版本,才算是更為準確的吧。ARCHIV公司所崇尚的本真理念,也會在不同的唱片裡讓我們心生恍惚。

一部作品帶給我們的感動和理解,會隨著時間而變化。也許在一切都崇尚「快」的當代,「慢」的演奏往往更加可靠,也更需要功夫。古爾德就曾有《哥德堡變奏曲》快與慢兩個版本。慢的版本讓他的演繹對每個細節孜孜以求,不允許有任何敷衍與忽略。我們也就此接受「慢」下來的《卡農》吧。慢,會讓我們擺脫浮躁的心緒,體會當時作曲家的真實用心。當我們四周太多事物都被虛擬化,各種人造雲霧飄來蕩去時,會有一個內心渴求的「真」,要我們經由緩慢的尋求才能確認,而非快速就可完成。看似快的,也許從來都沒快過。這個世界有各種快餐,但精神與感受卻從來沒有「速成」這回事。就音樂而言,慢比快好,我們應該相信中國的一句老話:欲速,則不達。

轉載文章請註明作者和來源「深圳特區報 賈曉偉」

-【數碼多Soomal】----

微信號:realsoomal

新浪微博:@Soomal數碼多網站

簡介:國內最值得關注的硬體產品深度評測媒體,以評測中立客觀而聞名。這裡有業內最具影響力與參考性的測評文章,以及最用心拍攝的產品圖和手機樣張。

點擊標題下方數碼多Soomal即可添加關注!

↓↓猛戳閱讀原文查看原文。

相關焦點

  • 《卡農》作者帕赫貝爾逝世313周年
    約翰▪帕赫貝爾的《卡農》不知什麼原因流行開了,有各種改編的版本。1706年3月,約翰▪帕赫貝爾去世,他的確切死亡日期不明,被埋葬於3月9日。
  • 帕赫貝爾的《卡農》是如何走紅的?
    無論你喜歡還是討厭它,巴哈貝爾(帕赫貝爾)的《D大調卡農》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古典音樂作品之一,但卻很少有人了解這首曲子背後的故事。Classic FM打破了這首永恆作品背後的神話。但實際上,人們對帕契貝爾最著名的作品知之甚少。我們甚至不知道他創作這首作品的確切時間,有人說是大約在1680年它才誕生。還有些不太靠譜的說法稱,這首音樂是為巴赫的弟弟約翰·克裡斯託夫1694年10月23日的婚禮而創作的,但顯然這是無稽之談。
  • 世界上最好聽的一首曲子,《卡農》背後你不知道的故事,附《卡農》吉他譜
    帕赫貝爾關於卡農的作者有著這樣的故事傳說:帕赫貝爾十幾歲時流浪到英國,被一個小村莊的琴師收養,之後他學會了彈鋼琴。芭芭拉喜歡帕赫貝爾,卻沒有告訴他,她對帕赫貝爾說自己熱愛音樂,希望可以拜師學藝,帕赫貝爾很高興地收下了這個徒弟。芭芭拉因心愛之人而學琴,並沒有把精力放在鋼琴上,這遭到了帕赫貝爾的責備,「你不適合彈鋼琴,也不喜歡鋼琴,你走吧。」芭芭拉聽後很沮喪,決心好好彈琴,證明自己可以拿到鋼琴第一名。半年過去,她在比賽中拿到了獎,當她準備向帕赫貝爾表達心意時,他已經離開村莊去打仗了。
  • 《卡農》鋼琴教學視頻
    帕赫貝爾(Johann Pachelbel)的《D大調卡農》(Canon and Gigue in D),也稱作《帕赫貝爾的卡農》(Pachelbel's Canon),作品編號:T. 337。通常人們更多地關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農,(Pachelbel's Canon)。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
  • 卡農,背後的故事
    母親曾和一個男人非常相愛,他們經歷種種曲折,最終因門不當戶不對,男人戰亂受傷而錯過,多年以後,女兒無意中讀取母親的信件,竟發現,她和母親的愛情經歷如此相似,更沒想到,她所愛的人居然是那個和母親錯過的男人的兒子,愛情,原來是天意……這部電影不知道讓多少人落淚,至今想起,依舊感動。這兩段愛情故事,始於一段浪漫的前奏。
  • 五個經典版本的《卡農》
    -1706),所以這首曲子後世稱為《Canon in D(D大調卡農)》,或者帕赫貝爾的卡農(Pachelbel's Canon),當然因為知名度太廣在音樂軟體中搜索《卡農》或者《Canon》,實際上得到的也是這個曲子。
  • 鋼琴名曲《卡農》背後的愛情故事
    德國作曲家帕赫貝爾從小被寵到大的Barbara一直不敢向帕赫貝爾表白,後來Barbara就找了個理由,對帕赫貝爾說自己熱愛音樂,希望可以拜師學藝。帕赫貝爾很高興地收下了這個徒弟。但Barbara 的目的並不是彈琴,所以幾乎不把經歷花費在鋼琴上,遭到了帕赫貝爾一再的責罵,但還是一直跟著帕赫貝爾。
  • 每日好歌曲:《卡農》小提琴!
    不過有人說是當時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為了售出此曲而冒稱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帕卡貝爾的作品。 卡農的故事:  由於帕赫貝爾本人所信奉的是當時德國的新興路德教派,所以他追隨老師普倫次在1673年前往維也納,成為聖史提芬教堂的管風琴師。
  • 世上最經典的古典音樂《卡農》—背後的故事
    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離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不知不覺的愛Barbara Gabler,只是因為她學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沒的對她的喜歡,當時他準備寫一首歌,做為向Barbara Gabler求婚的禮物,當他完成了卡農的1/3的時候。
  • D大調 卡農《Canon》 鋼琴獨奏 樂譜&試聽
    《卡農》(Canon)的作者,德國作曲家帕赫貝爾(Pachelbel,1653-1706),是巴洛克時期相當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樂影響了音樂之父巴赫
  • 《卡農》鋼琴譜|必不可少的演奏曲目
    所謂卡農(Canon或Kanon)原本並不是指的一首音樂,而是一種音樂體裁,卡農的最早歷史,可以追溯至13世紀的民間音樂形式,如狩獵曲、輪唱曲等。輪唱曲是一種小型聲樂曲,其形式為各聲部以相同間距進入的同度無終卡農,13世紀以後流行於英國。15世紀出現了完整的卡農曲,並為佛蘭德樂派的作曲家所喜用。
  • 百聽不厭的《卡農》,內含吉他譜
    今天我們為大家推送的是燒友們點播的《卡農》。同時預告,點播了《卡薩布蘭卡》燒友們,明天(7月19日),我們將在「燒耳音樂」推出《卡薩布蘭卡》並贈送吉他曲譜,敬請關注。點播了《斯卡布羅集市》《悲歌》《權力的遊戲》主題曲、小薇、Speak softly love、愛的羅曼史、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曲目的燒友們,非常感謝您們的參與!
  • 古典鋼琴曲《卡農》意為「規律」,和你知道的不太一樣!
    有太多的曲子,不知道該從什麼開始聽起。在古典樂的世界裡,曲目之多數不勝數。在西洋樂的歷史長河中,作曲家們流傳下來且至今都在演奏的曲目,都被稱為「古典樂」,而這些曲目之多是窮盡一生也聽不完的。像莫扎特的《G大調弦樂小夜曲》帕赫貝爾( Pachelbel)的《卡農》,埃爾加(Elgar)的《愛的贊禮》已經不知被使用了多少次。只要稍加注意,便可尋的古典樂的「切人點」。帕赫貝爾的《卡農》作為古典音樂界數一數二的人氣作品,是從何時開始如此受歡迎的呢?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時,《卡農》潮流逐漸擴散開來,從一開始不為人知,到如今不知不覺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曲。
  • 經典卡農鋼琴曲 不聽後悔一輩子
    卡 農Canon是一種曲式的名稱,最知名的卡農是帕赫貝爾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年)創作的《D大調卡農》(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也稱作《帕赫貝爾的卡農》(Pachelbel's
  • 大提琴美女演奏卡農 值得被懷念的時光
    作者是約翰 · 帕赫貝爾 ,因為聆聽卡農;當年年輕的帕卡貝爾,忍受著愛妻孩子死於鼠疫的巨大痛苦,創作出一組不朽的音樂,以紀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變奏曲,就是後人所稱呼的D大調卡農(Canon in D Major)。
  • 濃情《卡農》Canon|卡林巴琴簡譜&專用譜
    - 卡農 復調音樂的一種 -
  • 重磅開票丨《卡農Canon In D》永恆經典名曲精選音樂會
    音樂作品《D大調卡農》 曾作為代表人類文明的成就之一,通過人造衛星送入太空。是現今為止最受全世界人們喜愛的古典音樂作品,被改編成現代樂曲後,曾稱霸美國公告牌流行音樂排行榜長達百周以上。據金氏世界紀錄統計,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重新演繹並出版的《卡農》版本達2000餘種!而實際上,《卡農》僅僅是一首全長僅5分鐘左右的音樂小品,但它卻帶來了327年的奇蹟,而且還會經久彌新。
  • 卡農
    中文名卡農外文名Canon中文簡稱卡農英文簡稱Canon中文全稱D大調卡農英文全稱《Canon and Gigue in D》作    者Johann Pachelbel(帕赫貝爾)被譽為不過有人說是當時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為了售出此曲而冒稱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帕卡貝爾的作品。最出名的卡農是十七世紀德國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卡貝爾, 1653-1706)的卡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調卡農)。
  • 全世界最好聽的輕音樂《卡農》——完美得令人窒息,讓心靈好好睡一覺
    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就叫作「卡農曲」。卡農(Canon)雖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樣高潮起伏、驚心動魄,但在看似反覆平常的進行中,卻交相共鳴出多種音色效果。平凡的韻律脈動著瞬息萬變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讓人迷醉和沉靜。我們熟悉的輪唱曲就是卡農曲的一種。卡農出現於十三、十四世紀。後人常採用古代曲調作為卡農主題。如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十九世紀的交響曲、奏鳴曲也常用卡農手法,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 明日上演 ||「卡農—Canon In D」永恆經典名曲精選音樂會
    音樂作品《D大調卡農它是現今為止最受全世界人們喜愛的古典音樂作品,被改編成現代樂曲後,曾稱霸美國公告牌流行音樂排行榜 長達百周以上。據金氏世界紀錄統計,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重新演繹並出版的《卡農》版本達2000餘種!而實際上,《卡農》僅僅是一首全長僅5分鐘左右的音樂小品,但它卻帶來了327年的奇蹟,而且還會經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