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正在成為劇集市場的重要力量。年初即爆火的甜寵劇市場,正印證這一現象。
縱向來看,與古早偶像劇相比,當下的甜寵劇更注重「甜分」的直給,沒有男二、女二的糾纏,沒有狗血誤解的「九曲十八彎」,好好談戀愛成為作品的核心。
然而,從年初就不斷被瘋狂「餵糖」的觀眾,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顯示出對單一「甜寵」作品的免疫。這意味著,以「甜」為核心的青春劇應加速內容迭代。
欣慰的是,近期在金鷹獨播劇場播出的《蝸牛與黃鸝鳥》率先轉型,從「工業糖精」時代邁入「精細化製糖」時代,雜糅甜寵、熱血、奮鬥、現實、成長等多種元素,拉寬作品觀眾輻射範圍同時,也開拓作品格局,書寫出一部複合青春劇樣本。
真實克制,做足心思
懸浮一直是「甜寵劇」遭觀眾詬病之處,例如貧窮小北漂卻住高檔loft,資金緊張卻頓頓小火鍋。而在《蝸牛與黃鸝鳥》中,去懸浮、真實克製成了劇作最大的特質。
李臻言、方小萵,一個是「鋼琴王子」,一個是「鋼琴怪才」,從普通人的視角來看,他們都是高高在上、遙不可望的存在,他們之間的戀愛完全可以和「霸道總裁」相類比。
然而,愛情對觀眾的打動更多來自感同身受。在《蝸牛與黃鸝鳥》中,李臻言、方小萵被從「神壇」上拉了下來,成為兩個更具煙火氣的普通人。李臻言,膽小、怯懦、悲觀,躲在年少的陰影中不肯出來;方小萵,邋遢、得過且過、沒有上進心。他們二人就是你我,也是身邊每個人。在這樣真實的人設處理下,「鋼琴王子」與「鋼琴怪才」的戀愛,變得更加平實與打動人心。
而在他們的感情處理上,劇作在真實之外,還保持著一份克制。作為一部「甜寵劇」,《蝸牛與黃鸝鳥》從未為了甜而甜,造成甜得發膩的窘狀。從感情生發到結果,劇作藉助音樂作為引線,賦予感情更為自然的發展曲線。
因為音樂,李臻言得以關注「壁花少女」方小萵,被她的才華所打動;也是因為音樂,方小萵開始愛慕「鋼琴王子」,並願意為了這份感情努力去學琴。音樂與愛情相輔相成,形成可以自洽的邏輯線,讓這份感情升騰不突兀,呈現真實的情感驅動力。
縱覽全劇,真實無處不在,《蝸牛與黃鸝鳥》製作方甚至沉下心來,在服化道之外,也將專業的交響樂搬進了作品中。據了解,劇中幾乎所有演員都具備一定的音樂基礎,並提前一個月進組訓練。
為確保音樂品質,《蝸牛與黃鸝鳥》更是邀請郎朗擔任榮譽鋼琴顧問,洪濤、鍾興民把關劇作音樂。在音樂大咖加持與演員的勤加練習下,劇作大篇幅展示了經典交響樂演奏場面,並在屏幕右下角對對應曲目進行相關科普,降低觀眾觀看難度同時,傳遞交響樂的魅力。
基於人設、情感推進、音樂製作上的真實,《蝸牛與黃鸝鳥》憑藉這份匠心虜獲了不少觀眾的喜愛。酷雲EYE Grow數據顯示,6月21日開播首日,《蝸牛與黃鸝鳥》便拿下了華中、西南、華南地區的收視top2。
而從全國維度來看,《蝸牛與黃鸝鳥》同樣成績斐然,首播即登上後黃金時段top1 寶座,實力演繹「真實」的魅力。
熱血青春,吊車尾的S團,也能奏響最美交響聲
在李臻言、方小萵之外,《蝸牛與黃鸝鳥》也用大量筆墨,全景式描繪了一幅「青春追夢人群像」。他們是班級裡的普通人甚至吊車尾,他們有著普通的家庭、普通的天賦、普通的外表……
充滿精英、天才的A團理所當然是大家的目光之所在,但這群認真努力卻又不得志的S團成員們,才是《蝸牛與黃鸝鳥》重點想要呈現的對象,因為他們才是世界的大多數。
劇作利用費舍爾這一角色,放大這群被學校無視的學生的閃光點,也借他之口傳遞出多元、包容的價值觀——成績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在費舍爾的調教下,這些吊車尾的S團成員,重振信心。從被逼無奈加入S團,到真正感受到對音樂的熱愛與認同,成員們勇往無前的熱血青春,也藉助音樂之聲傳遞給觀眾樂觀向上的青春正能量。
當然,在S團與A團的最終對決裡,拼盡全力的S團還是輸掉了比賽。這樣的處理擺脫了「爽劇」固有的主角光環,更具現實意義。當你努力時,A團優等生也付出了同樣、甚至更甚於你的努力。
不過,即使最終失敗又如何?誰說青春就只能成功不許失敗?只要奮鬥過、拼盡全力努力過,這樣的青春就是最燃、最熱血的青春歲月。
成長主題下,角色、演員雙成長
角色和演員往往是互相成就的,匹配度越高,角色就越容易出彩。
飾演李臻言的張新成,與角色一樣,都具備學霸屬性。據了解,張新成2014年以文化、專業雙第一的成績進入中央戲劇學院音樂劇系,聲樂、舞蹈、吉他、作曲皆拿手,鋼琴更是十級專業水準。
為了更好進入角色,或者說是對角色更好呈現,張新成進組學習指揮,每日堅持訓練四小時以上,甚至被業內人士誇獎達到專業水準。
張新成為了角色苦練指揮技巧,「鋼琴王子」李臻言從自暴自棄到突破年少陰影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家,無論是對李臻言還是張新成來說,這都是生命中難能可貴的成長經歷。可以說,二者之間的重合,更為響亮得奏響了《蝸牛與黃鸝鳥》想要表達的成長主題。
與此同時,在角色的帶動下,張新成也開始頻頻露面。在酷雲EYE Star明星榜上,張新成位列熱劇榜(周)第十名;在微博上,、、等話題,收穫上千萬閱讀。
作為一部「日漫改編劇」,《蝸牛與黃鸝鳥》在開播前期不可避免遭遇了「冷眼」與「偏見」,但紮實的音樂製作、真實克制的人設與情感,以及激情澎湃的熱血青春,還是贏來了觀眾「真香」的評論。
這讓我們感到欣慰,它意味著「甜寵劇」可以不用聚焦於無邏輯、無節制的撒糖。如此一來,那些樂於創新,讓張牙舞爪的青春歲月、熱血努力的奮鬥時光與甜蜜戀愛相結合的劇作,便更有機會進入觀眾的視野。那些願意俯下身、沉下心認真琢磨「甜寵劇」破局之道的業內人士,也會更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