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兄弟。點擊標題下藍字「篤秋」免費關注,我們一起前行!
點 擊 查 看
你有多久沒哭過了,一個月?半年?兩年?或者更久。
一個男人,可能從他不再是男孩的時候起就再也沒哭過。
小的時候,我們幾乎每天都會大哭一場,哭過之後就是一張燦爛的笑臉,長大後我們不再痛哭,笑容也變得不那麼真實。
想哭的時候就找個沒人的地方,狠狠地哭一場,縱使常言道「男兒有淚不輕彈」,可也是「只因未到傷心處」,有時候,淚水才是治癒傷心的良藥。
雅楠失戀了,沉浸在失戀的痛苦中難以自拔,持續性的情緒低落影響到了她的工作,她被公司辭退了。
愛情和事業上的雙重受挫讓亞楠的人生一下子跌落至谷底。
即使這樣,向來把自己稱為「女漢子」的她也沒掉過一滴眼淚。
雅楠整天整天地窩在屋子裡不出門,一日三餐也都敷衍了事,不到一個月人就變得格外憔悴,膚色蠟黃,目光呆滯,還有重重的黑眼圈,更為嚴重的是她不再願意和別人交流。
朋友不忍見她繼續這樣下去,便來到她家,對她說;「想哭的話就去找一間沒人的屋子,一個人痛痛快快哭個夠,哭完就好了。」
雅楠聽取了朋友的建議,她在一間沒人的屋子裡狠狠地大哭了一場。
哭完以後,她的臉上有了久違的笑容,不久她找到了工作,開始了新的生活。
長大後,我們不自覺地把哭泣等同於懦弱。
其實,哭泣是人之常情,這無關強弱,再堅強的人也會有想要痛哭的時刻。
哭泣是最原始的情感宣洩方式,它就像一場積蓄良久的大雨,大雨會衝散天空中所有的烏雲,大雨過後的天空會更加晴朗。
哭泣能治癒人心靈的創傷。
科學家發現,哭泣時流出的眼淚能排出人體內過多的激素,正是這些激素讓我們產生了煩惱。
美國的一位生物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先讓志願者看一部催人淚下的電影,當志願者們被感動得痛哭流涕時,讓他們把眼淚滴進準備好的試管裡。
在對這些眼淚經過一番研究之後,生物學家發現這些眼淚中含有兒茶酚胺。
這是大腦在壓力之下會釋放的化學物質,過多的兒茶酚胺積攢下來有可能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甚至會導致心肌梗死。
哭泣,其實是在排毒。
中國的一位心理學家認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巨大的生活壓力之下,眼淚成了一種「奢侈品」。
尤其是男性,他們從小就被灌輸哭泣是「沒出息」的表現,這讓男人們喪失了哭泣的能力。
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內心非常痛苦的時候,無論是誰,都需要眼淚。
該哭的時候不哭,一味地去忍耐,負面的情緒在心裡憋得久了會產生更為嚴重的後果——精神萎靡、情緒低落,甚至還會導致失眠、食慾下降、厭世輕生。
該哭的時候就要哭出來,哭泣不是懦弱,強者也並非沒有眼淚,睿智的戰士從不畏懼淚水,哭完才能更好地上路。
王先生總被朋友們說「酒品不好」,因為他喝醉了就喜歡哭。
見過他痛哭的樣子的人都會感到驚訝,原來平時總是嘻嘻哈哈的王先生也有這樣傷心的一面。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被邀請到王先生家喝酒。剛開始推杯換盞,王先生就有點上頭了,他酒量真的不大。
接著他就開始跟我傾訴心中的苦惱,見我聽得認真,他說得更加起勁了,結果他越說越傷心,最後竟然抱著我痛哭了起來,哭著哭著他就睡著了。
晚上我就睡在他家,第二天王先生早早地就醒了。
他把桌上的杯盤狼藉收拾得乾乾淨淨,比屋子更乾淨的是王先生的心情,無論從哪裡看,都看不出他昨晚傷心痛哭過。
後來我才知道,這也正是王先生時刻保持快樂的秘訣。
每當心裡難受了,他都會找一個朋友喝一會兒,喝酒不是目的,他是借著酒勁哭出來,哭完之後一切痛苦就煙消雲散了。
心理學家吉爾博士認為:那些被社會教育成不能哭的人,需要去重新學習哭泣的能力,尤其是男性。
博士在她的著作《你的第二人生》中曾提到過不會哭泣的人要學會「哭泣的技巧」。
關於「哭泣的技巧」,書中這樣描述:當你確信不會有電話和訪客幹擾時,舒服地坐下,將你的手放在胸前頸骨上方,呼吸只到手放置的地方,別更深,開始急促地吸氣呼氣。
同時發出嬰兒一樣的哭泣聲,仔細聽,感受其中的悲傷,允許自己低泣,回想傷心的往事,發出與之相配合的傷心的聲音。
你若感到太陽穴隱隱作痛就可做此練習,因為那是你抑制哭泣的信息,你積累了過多的壓力,才會眼花頭痛,你應挪出時間做一下哭泣運動。
醞釀足夠的感情,哭上幾分鐘,就能緩解。這時你能感受到解脫,也就是放鬆。
想要哭泣的時候,正視生理的訴求,不要顧慮太多,哭就是了。
但也要注意,哭泣也要適可而止,過多的哭泣也是損害身體的,一般以15分鐘為哭泣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