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豆瓣,圖為電影《尋狗啟事》
電影《尋狗啟事》,2020年6月28日網絡上映。
一部非常現實的當下作品,同時也讓我們自然想到2003年的《卡拉是條狗》。
一個寒門學子,一個下崗工人,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兩位男主的命運並沒有因為知識的改變而不同,恰好都拴在了狗的身上。老二救回狗就能繼續活著的意義,廣勝丟了狗就丟了前程。
順利通過畢業答辯,留校,顯然不是鞍前馬後伺候三年就可以的。潛臺詞擺在那裡:一條狗都看不好!要你何用?!等你想通了,黃花菜都涼了!你送紅包?人家送身體!可悲的是幾千年的男權社會使女性多一條生存之道。這就是《尋狗》,是啟事,也是啟示。尋狗只是開始。
圖片來源於豆瓣,圖為電影《卡拉是條狗》
《卡拉》把故事限制在十八小時內,要麼拿錢辦證,要麼永別。再值錢的狗也不換,再需要的摩託車也不買,再親的兒子也沒心思管,……那你還以為卡拉只是條狗?老二那句經典臺詞說出了他傾囊相救的心裡話,他說:「只有在卡拉面前我才有尊嚴」。救狗是行動,救己是真心。
圖片來源於豆瓣,圖為電影《尋狗啟事》
二十一世紀之怪現狀。
今天中國的高校圈,教授都稱老闆,課題項目成了搖錢樹,搶到手才是王道。什麼「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什麼高級知識分子,放眼望去,研博圈已然成了一個生意場,所以丟了導師的世界名犬成了《尋狗》中男主世界的崩塌,他意識到:第一沒有經濟能力賠償;第二賠償解決不了情感問題,情感無價;第三如果得不到原諒,前功盡棄。因此,崩潰的廣勝對他父親說:它不是一條狗,它是他兒子,你賠得起嗎?這就是一個苦讀到研究生的年輕人所看到的人生,高校的腐敗讓他們如何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哪來的安全感和自信?
圖片來源於豆瓣,圖為電影《卡拉是條狗》
當年斷崖式的國企改制對幾千萬下崗工人的影響,其實也不僅僅是因為砸掉了大鍋飯,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身份認同,對於足以抵消文化的不足並習慣已久的唯一心理優勢——政治地位被徹底摧毀。被顛覆的新世界觀讓他們經歷了漫長的適應期,這才有了《卡拉》中的老二,和《尋狗》中的廣勝爸爸。廣勝爸爸再好的技術也閒置了,成天打牌、吹牛,不願改變自己;老二則把打牌改成了上班之餘的養狗,對於他們,這是一種療傷的方式。
體制的影響是何其深遠,沒有依靠的廣勝怎麼能不在意?
……
這是創作者的悲憫,也代表著一個群體的心路。笑不出的苦,哭不出的悶,現實或許更殘酷。沒有批判參與的現實主義是不完整的,關心社會文明發展進程中人的生存處境,關懷人的命運與前途是現實主義作者應當付出的時代情感。中國電影進步的步伐從《尋狗》的結尾就可以看到,如果去掉這個蛇足,將是何其開明。
圖片來源於豆瓣,圖為電影《尋狗啟事》
應當說,從藝術表現力上來看,《尋狗》更像素顏的紀錄,儘管也用了長鏡頭,用了東北方言,但要與《卡拉》並論,在運用鏡頭美學的諸多形式敘事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片來源於豆瓣,圖為電影《尋狗啟事》
《卡拉是條狗》,路學長作品,編劇、導演,獲第2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第1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和第4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電影獎。十多年過去,再看《卡拉》,無論表演還是鏡頭,依然是經典。
《尋狗啟事》,蔣佳辰處女作,編劇、導演,獲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與最佳編劇(提名)。讓我心動是,當代年輕人對於現實的勇敢而真誠的表達,這才是希望。
作者|謝雨
編輯|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