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裡,白淺喜歡桃花,夜華便在洗梧宮種下十裡桃林(雖然三百年才開花);《甄嬛傳》裡,果郡王最喜合歡花,便以桐花臺的合歡花樹贈予甄嬛,而甄嬛將合歡花剪作窗花,「無路莫相思,枉繡合歡花樣子,何日是,合歡時。」
而花蕊夫人喜歡芙蓉,後蜀主孟昶(chǎng)便為一人,傾一城,他下令在城內遍植芙蓉樹,並派專人護理。每當芙蓉花開時節,滿城香氣四溢。
據說,成都「蓉城」的美譽也因此得來。
五代十國時期(907年—979年),一共有三人被稱為花蕊夫人。
其一是前蜀主王建的妃子,
其二為後蜀主孟昶的妃子,
其三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宮人。
現多數認為花蕊是後蜀主孟昶妃費氏(一說姓徐),今天我們要講的便是這位後蜀主之妃。
據《能改齋漫錄》記載,花蕊夫人十五歲時因才色出眾被選入宮,備受寵幸。她有多美呢?「花不足以擬其色,蕊差堪狀其容」,花兒都不足以與她比擬,唯有花蕊才能勉強描摹出其美貌。
後蜀主曾填了一首《玉樓春》來描述花蕊夫人的美麗。
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
簾開明月獨窺人,欹枕釵橫雲髻亂。
起來瓊戶啟無生,時見疏星度河漢。
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
把花蕊夫人說成仙子,連汗都沒有,簡直是玉琢的人兒。
若只是徒有容貌,那花蕊難免會淪為「花瓶」,但後人將花蕊夫人與卓文君、薛濤、黃娥並列為蜀中四大才女,因為她不僅貌美,更擁有超凡的勇氣和驚豔的才華。
後世流傳下來的《花蕊夫人宮詞》尚有一百餘篇,被後人稱譽「清新豔麗,足可奪王建、張籍之席」。然而,花蕊夫人命運坎坷,最終隨亡國之君淪為了他人臣妾。
公元965年,宋軍伐蜀,劍門關失守。花蕊夫人勸後蜀主招募精兵以自保,後蜀主不但沒有聽從,反而奉表請降。在國破之際,他既沒有殊死而戰的勇氣,也沒有慨然赴死的豪情。
花蕊夫人不得不隨後蜀主一起做了亡國俘虜,「初離蜀道心將碎,離恨綿綿。春日如年,馬上時時聞杜鵑。」鵑啼聲聲,牽引心碎斷腸。
到了汴京,宋太祖趙匡胤聞其詩名而要她賦詩,才思敏捷的花蕊夫人寫下了《述國亡詩》。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兵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這首詩聲聲鏗鏘,既是無奈也是控訴。
足足十四萬士兵啊!怎麼就不能殺出一條血路來呢?最不濟也是戰死沙場罷了,不戰而降,算什麼男人?!
花蕊夫人流露出的錚錚鐵骨與堅貞氣節足以令十四萬男兒無地自容。
從商紂王的妲己,到周幽王的褒姒,再到唐明皇的楊玉環……國泰民安之時,她們是點綴盛世的美人;山河破碎之際,她們便成為了禍國殃民的罪人。終了,還要被貼上「紅顏禍水」的標籤。一句「妾在深宮那得知?」多少無奈,又能向何人述說呢?
「自古紅顏多薄命」,這一千古不變的宿論在花蕊夫人身上又一次得到了印證。關於花蕊夫人的死,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太祖的弟弟趙光義射殺了花蕊夫人。
趙光義為何射殺花蕊夫人?民間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來自《鐵圍山叢談》,花蕊夫人被冊為妃後,趙光義曾意圖非禮花蕊夫人,但遭到斥責。他怕花蕊夫人向太祖告狀,在一次打獵時,假裝用劍瞄準奔鹿,但突然轉過身來一劍射死了花蕊夫人。
另一種說法來自《聞見近錄》,據書中記載,一日宋太祖宴射於後苑,趙匡胤舉酒勸趙光義。趙光義答道:「如果花蕊夫人能為我折枝花來,我就飲酒。」花蕊夫人折花時,趙光義引弓將她射死,隨後痛哭流涕說:「陛下方得天下,宜為社稷自重,遠離酒色!」
不論花蕊夫人被害於何種原因,這位才華橫溢的女詩人,早早地結束了年輕的生命,實在令人嘆息。
在這個群雄逐鹿、男權至上的封建時代,他們策馬馳騁、縱橫捭闔,而女子的光彩在刀光劍影中被層層掩埋。
如果可以,花蕊夫人何嘗不想橫刀立馬,保家衛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