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原本定檔5月的第38屆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終於昨日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啟幕。
這場被視作中國體育產業風向標的展會共持續三天,15萬平方米的展覽面積被分為大健康、場館設施營造及地坪、球類運動和休閒四大展區,將為逾1200家體育用品行業品牌提供年內難得的展示平臺,參展人數預計超10萬人次。
對於中國體育產業而言,這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疫情對於多數業內品牌的衝擊不言而喻,然而在硬幣的另一面,特殊時期反而為家用健身器材這一細分領域帶來意料之外的繁榮,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加速了中國體育產業轉型的步伐。
對外出口與線上銷售漲勢迅猛
在體育產業整體面臨嚴峻挑戰的情況下,有一項數據卻逆勢上揚。據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穎川透露,僅4月和5月中國體育器材的出口額已達60億元,同比增長66.5%,而體育用品在各電商平臺的銷售增幅也普遍超兩成。當對外出口遇見線上銷售,在海外電商平臺開設網店成為產業新方向。
作為山東省某健身器材品牌的銷售負責人,劉先生昨日早早來到了體博會商貿對接專區,向電商平臺亞馬遜的工作人員詢問海外網店的開設事宜。劉先生所服務的品牌主要業務是針對中大型企業,在今年多數線下展會都已因疫情取消的情況下,該品牌鮮有機會與潛在的買家面對面洽談,面對危機只能走上轉型之路。「我們此前很少接觸線上業務,對組裝、物流、客服等方面都有不少疑問。」據劉先生介紹,該品牌生產的器材涉及一定的組裝工作,因此不僅要藉助海外電商平臺的物流倉庫,也需要在當地設置客服與專業技術人員。得益於體博會提供的這一諮詢機會,他與同事們才能更有目的性地進行準備。
當部分企業為走出困境積極轉型之時,亦有身處風口的企業為應對潛在風險而未雨綢繆。據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調查,疫情期間跑步機、划船器、瑜伽墊等家用健身器材銷量激增,其中跑步機、啞鈴一度全國缺貨,企業訂單交貨期普遍超過三個月。作為植根於個體消費者市場的企業,南通品力健身器材科技有限公司過去數月收到了源源不斷的訂單,卻絲毫無礙其積極地籌備著轉型。「涉足海外電商市場的想法很早就有,這次疫情更堅定了我們的想法,要未雨綢繆。」該公司總經理王海俊同樣是為了諮詢開設海外網店的注意事項來到體博會,他這次最大的收穫在於更深入地了解了不同國家電商平臺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很多細節,譬如海外電商的詳情頁大多風格極簡,而中國消費者則更喜歡詳實的圖文描述,這是我們之前從未意識到的。了解這些細節,讓我們對未來的轉型更有信心。」
政策創新拉動體育消費
小到本屆體博會對參展品牌的展位費、現場服務費等多項內容推出一系列減免政策,大到各省市因地制宜進行的政策創新,在各企業探索發展之路的同時,社會各界亦以不同方式為其可持續發展助力。
在體博會首日的中國體育產業峰會上,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司長劉扶民提及了一系列鮮活案例——上海市體育局通過減免企業房屋租金、給予賽事企業補貼等助體育企業渡過難關、復工復產;浙江省體育局則調整資金使用方向,將3000萬至5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支持體育企業復工復產;湖北省體育局在作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通過延長體育產業引導資金申報期限、免除房租等措施為體育企業紓難解困。正是這些政策的頒布,為中國體育產業的強勢復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同時,消費券的發放亦成為活躍市場的關鍵因素。據統計,今年以來國內已有包括北京、上海、河北在內的16個省市自治區組織發放體育消費券,財政資金投入超9億元,參與的市場主體多達5000餘個,體育消費人次超1100萬,累積拉動的體育消費逾百億元。而線上體育消費節、體育局長直播帶貨等活動的開展,更是為這片市場帶來了勃勃生機。
本文來源:東方網 作者:謝笑添 責任編輯:顧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