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晨雪 編輯/刀刀
今日,《陽光之下》迎來大結局。這部改編自知名小說的IP劇,自立項就引發原著粉的強烈關注,頻繁登上熱搜,從選角的公布到片花、路透的傳出,任何的風吹草動都能帶起粉絲的討論熱度。《陽光之下》的定檔也幾經波折,從去年三月傳出定檔消息,又一再延期,但儘管如此,原著粉和劇粉依然翹首以盼,期待不減。
《陽光之下》的熱度很大程度源於原著《掌中之物》自帶的流量。不同於一般的言情小說,其主角是「身披半部刑法」的反派男主和「反斯德哥爾摩」的高知女主,男主從憎恨迫害女主到愛上女主後的卑微求愛,女主從男主的「掌中之物」到逆轉局面掌控男主。男女主之間的博弈線和感情線戲劇張力十足,而男主前後期的反差和女主的從未動心也是讓讀者直呼過癮的爽點。這一題材的作品影視化至今在行業內都十分罕見。
但也正是由於題材特殊性,這部小說的影視化也面臨著較大的難度甚至是風險性。在當前的影視創作語境下,男主是作惡多端的反派還和女主有感情線,這是絕對不被允許的。那麼,敏感題材IP如何改編才能夠既符合現行政策的要求,又能在保留原著精髓基礎上進行合理性創作?如何平衡內容與導向,規避不利因素的影響?《陽光之下》算是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從市場的反饋來看,《陽光之下》豆瓣開分8分,雖然因為內容的刪減等原因後期評分有所下滑,但7.2分在國產IP劇中依然是不錯的水平。《陽光之下》也為行業內敏感題材的改編提供了經驗,具有啟示意義。
好的選題與選角是成功的一半
題材的選取是影視創作的第一步。《掌中之物》這部小說與大多數網文氣質截然不同。它不是傳統的「霸道總裁」和「傻白甜」,恰恰相反,女主聰明勇敢,反斯德哥爾摩到底;男主英俊狠辣,被稱為史上最渣男主。這樣反套路的「帶感」人設,加上男女主之間火花四射的對手戲讓這部小說在不少人心中封神。
據了解,博納影業早前就購買了《掌中之物》的小說影視化版權,而之所以在2018年選擇著手做這部劇,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2018年,廊坊市城南醫院院長張毅跳樓事件牽扯出一大股黑惡勢力,當時全國很多地方都在掃黑除惡,街道上隨處可見掃黑除惡的標語。而相關地區調查的的老刑警也在不久後因「單向車禍」意外身亡,這跟《掌中之物》小說中的情節幾乎一模一樣。可以說剛好呼應了當時的社會情緒和大環境。
而劇方顯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劇中多次出現掃黑除惡的標識,最初的宣傳方向也是朝著掃黑除惡公安劇的方向走的。甚至很多原著粉都接受了劇版掃黑除惡的主題,讓傅慎行感受下「社會主義的鐵拳」,一時之間成為了網絡上傳播的熱梗。這一主題定位一來規避了原著的敏感性,突出主流價值觀,弘揚主旋律,符合現行審查政策。二來也讓故事的主線和脈絡
更清晰,為之後的改編奠定了基礎。
選角對於一部劇的成功同樣至關重要。對於IP劇來說,劇方最怕的就是觀眾對選角不滿意從而抵制這部劇,這在當前也很常見。但《陽光之下》在選角上無疑是成功的,男主扮演者彭冠英和女主扮演者蔡文靜被原著粉稱為「摳書式演技」和「投胎式選角」,讓原著粉都沒有挑剔的空間,這樣的評價不可謂不高。有劇粉更是直接喊話彭冠英:讓你演傅慎行,沒讓你把他從書中摳出來。
此前小娛在採訪蔡文靜時,談及試戲的經歷,她告訴小娛導演很看中演員對角色的理解,她一開始就跟導演強調柯瀅這個角色不是一個天生的鬥士,她不會把她演成一個天才,而是要把她從不知所措到想到辦法,展開抗爭的過程表現出來。而據其他媒體的報導,彭冠英當時也是帶著封瀟聲的樣子來的,並現場演示了下申世傑的陰鷙眼神,僅一個眼神,就幾乎讓導演確定下了他。導演認為他對人物的把握是非常清晰的。劇中很多的小細節都是彭冠英自己設計的,比如「你髮型很帥」,就是他結合人物性格的臨時發揮。
反派不能做男主,《陽光之下》這樣改編
小說《掌中之物》的影視化難題主要集中在故事主題、人物設定和故事主線這幾點上。在當前的政策環境下,反派不能做男主,故事主線也不能是和女主的感情線,這對原著的言情題材定位是一個顛覆。
《陽光之下》的改編思路是,從掃黑除惡主題入手。《陽光之下》的名字也呼應了陽光碟機逐黑暗,正義戰勝邪惡的主題。在人物設定上將原著的男主改為反派男二,將原著的男N號小武拔為男主,並以他為主角擴充出一條刑偵線。而原著男女主的感情線則做淡化處理,重點突出二人的博弈和交鋒。這樣,故事的主線就變為了女主和小武與反派的鬥爭。
劇中將原著男主設定為反派男二,也削弱了他的男主光環。原著中的傅慎行不僅面容俊美,狠辣多疑,還十分有頭腦,用兩年時間改頭換面,學習企業管理,搖身一變成為霸道總裁。劇中將故事的發生時間濃縮,封瀟聲雖然也成為了封氏總裁,但不會英語,看不懂公司財報,被柯瀅嘲笑沒文化,甚至在心理博弈上屢屢處於下風。
但與此同時,這個角色的複雜性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在劇中被凸顯。不同於一些國產劇中扁平的壞人形象,封瀟聲這個反派令不少觀眾又愛又恨,歸根到底是挖掘到了人物背後的邏輯並進行了較為立體的呈現。
封瀟聲的壞源於他內心極度的自卑,始終被別人掌控而喪失尊嚴。這一點在劇中臺詞也有明確的體現。大意是說「這幫人把我換了一張別人的臉,把我擺在公司裡,當傀儡、當靶子、當玩物。我申世傑名字已經沒了,人已經死了,我現在的臉都是別人的,我還剩什麼?」因此他折磨柯瀅也是自我存在的確證方式,只有柯瀅知道封瀟聲就是申世傑,證明申世傑還活著,掌控他人是他實現自我尊嚴的方式。
當觀眾發現一個可恨的人有可憐的一面,至多會對產生同情,而當這個人物可愛了起來,觀眾才有可能產生好感。封瀟聲的這點可愛源於前期和後期的反差,在愛上柯瀅前,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變態,虐待女主毫不心慈手軟;但愛上柯瀅後,他卻有了跳脫出原本反派設定的行為,比如原本的掐脖子和薅頭髮被抬下巴這樣親暱的動作取代,一次次為柯瀅打破原則和底線,甚至變得卑微,陷入戀愛腦後也顯得有些憨,會誇柯瀅「你髮型很帥」。這些設定讓封瀟聲的人物形象變得鮮活可感,不再是單薄的紙片人。
劇中的女主柯瀅也不再是只知道談戀愛的傻白甜女主,而是一個女戰士形象,帶有女性主義的意識。深陷囹圄時,她從來沒想過讓楊雨澤保護自己,反而想方設法去保護對方,不惜用分手逼走他遠離傷害,再獨自與封瀟聲周旋。對閨蜜也假裝翻臉在外人面前做足了戲。在父母受到封瀟聲威脅後,她打電話給封瀟聲說你有什麼就衝著我來,是孝順的女兒。而在被封瀟聲以自己的學生威脅時,她選擇了妥協,這是她作為老師對於學生的責任感。
這種普世價值和人倫情感,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的人都能理解,至此,一個聰慧、勇敢又有情有義的獨立女性形象躍然屏幕之上。但正如同封瀟聲不是扁平的反派,柯瀅也並不十全十美。從劇中可以發現她和周圍老師的關係並沒有特別好,有些小清高,她既有超出一般人的地方,但又同每一個普通人很接近,可以看出,這種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結合,也是劇方在設計人物時把握的,讓人物落地,讓故事照進現實。
原著關於男女主的感情線用了相當多的筆墨刻畫,「反斯德哥爾摩」也是一大亮點。去除了男主身份後的封瀟聲和女主柯瀅還會有感情線嗎?如何刻畫一個反派和女主的感情線?這也是原著粉最關心的問題。
從劇播出的情況來看,劇版和小說一樣,始終是封瀟聲單箭頭的喜歡,而柯瀅對封瀟聲從未動心,這一原則是貫徹到底的。但中間有一段情節是柯瀅為了迷惑和麻痺封瀟聲,表面是他未婚妻的身份,兩個人也有比較親密的互動,這種模糊化的處理也滿足了一些原著黨「嗑糖」的心理。
雖然沒有雙向的感情線,但劇的可看性卻沒有減弱。原因是封瀟聲和柯瀅貫穿全劇的「掌控與反掌控」的博弈同樣很有張力,這種精神上的對抗可以替代一些情感性的東西。
除了封瀟聲和柯瀅的博弈線,《陽光之下》還擴充了一條刑偵主線,將原著中的男N號小武改編成為男主。劇中小武的身份不同於原著裡的警察,是一名外賣小哥,在機緣巧合之下成為臥底。在播出前很多人認為小武是為了過審的工具人,質疑聲不斷。但在劇播出後,風向有所轉變。
小武是劇裡成長線最大的擔當,他的成長進階是特別清晰的,從一個差點走上犯罪邊緣的外賣小哥,到遇到他的人生導師陳警官,後來冒著生命危險成為臥底,成長為一個無名英雄。
小武是正義的化身,但他不是全知全能式的超級英雄,他的成長其實恰好反映了小人物和大時代,個人命運和時代命運的聯繫,拓寬了故事的社會性,改變了整個劇的格局和氣質。
劇中小武和封瀟聲看似兩個截然不同的兩個人,也有著巧妙的聯繫。在好萊塢編劇法中,坐標對稱的人物設計是很常見的。封瀟聲和小武這兩個人就像是一個坐標軸上正負兩個對稱點,既有相似性,又正邪對立。兩個人都是社會草根,都是孤兒,也都想在社會上混出頭,所以封瀟聲喜歡小武的原因也是從他身上看到了自己。
整體來看,《陽光之下》的改編方法論值得借鑑。如何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最大程度地還原原著?核心就是保留精髓,把故事和人物立住。
將主旋律商業化
在改編之外,《陽光之下》在主旋律題材商業化層面也能給從業者帶來一些思考。
《陽光之下》由博納影業、博納熱愛影視和公安部金盾影視文化中心出品,而博納熱愛則是由博納影業出資成立的,所以《陽光之下》這部劇相當於只有博納一家獨資,博納在影視發行上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背靠博納這棵大樹保證了劇集在前期拍攝製作和後期宣發都有充足的資金支持。
小娛還注意到,博納熱愛的主要股東還有唐海巖和閆宇彤二人,而他們分別是《陽光之下》的製片人和導演,博納此前就購買了作家鮮橙包括《掌中之物》在內的多部IP的影視版權,這次鮮橙也參與了編劇。如此看來,《陽光之下》的製作班底的建立並非偶然,應該是早做了準備。
博納影業創始人和CEO於冬在2018年宣布博納開始布局影視劇領域,而《陽光之下》就是博納影視的劇集首發之作。作為國內頭部影視公司,此前博納影視的重點一直是在電影領域,從2014年的《智取威虎山》開始,博納影業走上了一條主旋律商業電影的發展道路。此後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中國機長》《烈火英雄》等影片都獲得了較高的票房和口碑,有10部電影票房破10億,2部電影票房位列國產電影前十。
主旋律電影商業化的成功探索是博納影業在疫情影視寒冬,不少大公司紛紛虧損之際依然保持著盈利的秘訣。而從《陽光之下》的情況來看,博納影業的主旋律商業片的經驗和電影基因也被運用到了其劇集的製作中。
不論是「掃黑除惡」的主題還是貫穿全劇的「正義戰勝邪惡」的主線,《陽光之下》都可以稱得上是一部主旋律的正能量劇,這也與博納影業一貫的路線相吻合。主旋律是要導向正確,弘揚核心價值觀;而商業化則要結合市場導向和類型化元素進行創作,講觀眾喜聞樂見的故事。《陽光之下》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博納影業為劇集確立了大的方向,具體的劇集質量則是由創作團隊來把控。《陽光之下》的製作班底同樣是實力派。製片人唐海巖和導演閆宇彤都是在行業內深耕多年的影視人。
唐海巖此前曾擔任《天道》、《新水滸傳》、《十月圍城》等劇的製片,項目經驗豐富。而閆宇彤曾前後為央視指導《案發現場》《病案追蹤》等多部電視劇,這兩部涉案劇的豆瓣評分高達8.4和8.5,在罪案題材的拍攝上有很高的專業性。閆宇彤還是復旦大學法學系畢業,編劇出身,無論是專業知識的積累還是對故事的把握能力都更強。此外,原著作者親自參與改編,也一定程度保證了對故事的準確理解和關鍵脈絡的還原,避免了故事的魔改。
《陽光之下》從籌備到播出,歷經了近三年的時間。不唯流量的精準選角,原著基礎上的合理改編,團隊的專業性,這些對於一部劇缺一不可。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遵循創作規律,這正是當下市場所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