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呢,它叫做《你好,之華》,在看到這部電影之前呢,我一直認為無論哪個國家的,最牛的這些導演,他們要是到了中國以後呢,都會被同化,拍出完全水土不服的東西來,因為她們不了解中國,自然也拍不出讓人幸福的故事,但是,巖井俊二的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了,如果一個導演用心講一個故事。無論是在那個國家,這個故事的力量和美都是不變的。
《你好,之華》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很多人會拿來和情書做比較。如果一定要做比較,我只能說歲月在巖井俊二的身上烙下了很多悲傷的影子,這些悲傷讓他意識到,愛情,親情,友情都不是單純的。這讓他感到痛苦和絕望,可即使是這麼不單純的東西,卻依舊讓人產生無限可能性,這又是他所嚮往的。如果說以前的巖井俊二,從不把情感說透,是因為害怕這種單純被玷汙,那麼,現在他清楚了這一點。《你好,之華》卻呈現出了一種令人眼前一亮的自然感,而這些搭配,語言獨有的影像風格,還有大連這座城市特有的荒涼感,營造出一種獨有的影片氣質,縱觀世界,能將絕望的悲傷蘊涵在無限的生機裡的。大概也只有巖井俊二了吧。
我不知為什麼,有人會用溫暖形容這個公式,它從來不是溫暖的,而是徹頭徹尾的快樂的絕望。即使他用了很多小細節,掩蓋這種,他想呈現的絕望,卻依舊讓這種悲傷滿溢了出來。這部電影從通信這個角度出發。用一種充滿儀式感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充滿儀式感的故事,幾封書信,幾個人的糾葛,就讓人痛徹心扉。對於之華來說,現實逃避現實的希望,對尹川現實彌補遺憾的自欺其人,對於原木木來說,現實尋找母親死亡的鑰匙,這信的分量又要比當年的情書重了一份,情書裡的信也許直接成了一個秘密,一段青澀的喜歡。20多年後的巖井俊二看起來,這封信裡藏的卻是他尚未揭曉的20多年的人生,信裡面有原木木尋找尹川,有尹川尋找之男,有之男的無所寄託,還有芝華林一聲嘆惜。看似充滿戲劇性的書信傳遞,最後卻落下一封遺書上,而在遺書裡呢,卻只寫了一段看似毫無意義的話,而這毫無意義的話也許才是人生的真相。
年少時,我們總給自己想像了,無數種可能,覺得世界會是自己的,無論未來怎樣都會按照自己的軌跡行駛,只要聽從自己的心,總能如願。死之前的之華,想起很多年前的自己,在禮堂裡做的那段演講。是她喜歡的男孩,給他寫的演講稿,這大概就是他要的人生的全部了。人們總說長大是幸運的,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放在很多年以前,我會和以前的巖井俊二一樣,覺得經歷過戰鬥過才是人生的意義,可是之男直到最後才明白,原來生活的一切是毫無意義的。一旦做過一次選擇人生就會萬劫不復。你會想起當年你最難忘的瞬間,然後選擇死去。不是否定自己的一生,而是你已經無顏去面對曾經的自己了。就把那個曾經最美好的自己留在一封信裡吧,那就是它曾經存在於這個世界最美好的證據,也是一種此生無憾了。這種絕望被巖井俊二隱藏得極好,之男的死被當作一種符號,但在我看來,最後那封信出現的時候,其實才是影片最絕,網友最溫暖的時刻。
一個人死去就是重生,該找他的人終於重新找到他了。他大概會永遠活在尹川的心裡吧!對於尹川來說,他大概是整部電影裡,第二可憐的人,他的人生裡只有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叫之男,他的人生除了一本叫做之男的小說,一無所。他從南到北參加那場毫無意義的同學會,只是為了看那個人一面。整個人生其實都是一場錯誤。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大概是,你以為自己是主角才發現原來只是配角,但他面對張超的時候他終於意識到,無論自己以為自己對之男有多重要,而在對方的世界裡依然只是配角。他以為自己寫一下這個故事,就可以忘記,卻發現這個故事成為了自己人生的墓志銘。他不怪之男,因為感情沒有對錯,喜歡一個人就該呆在他身邊,不喜歡一個人就該離開他。但似乎最後之男依然是殘忍的,如果你忘不掉一個人就該去見他。而不是留給他一個絕望的結局。如果可以改寫結局,尹川一定會拼盡全力。但最可悲的事情是,之男一直把它當做一個夢,僅此而已。
張超,其實是另一個可憐的人。他的人生並沒有目標,他是隨性的。隨心對自己來說是種一次對別人來說就是一場災難。他看不慣這個不善待它的世界,別無選擇,只有毀滅。充滿怨恨攻擊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完美,完美的故事完美的人,哪怕自己遍體鱗傷,他是可悲的,因為自始至終他只是憤怒的武器而已,但他也是幸運的,因為從未得到所以根本不會悲傷,不會悲傷的人總歸是幸運的。

其實整部電影最可憐的人是之華,在這場糾葛了,很多人的過往當中,他就只是一個旁觀者而已,他從來都不是主角。姐姐並不愛他,姐姐只愛自己。父母也不愛她,父母只愛姐姐。姐姐去世後,對姐姐的孩子百般討好,卻永遠都被當做旁觀者。就連重返故土的尹川,也只把它當做一個故事的旁觀者,既禮貌,又客氣。她抗爭過,欺騙過,勇敢過,放棄過,努力過,彷徨過,卻一無所獲。其實我們都是之花,這屬於別人的故事,你拼命圍觀,卻發現一個人只能在一個故事裡當主角,而這個故事如果不屬於你,你就算多努力,也永遠只一個需要被打招呼的對象。在一個明知不會有我愛你這種對白的世界裡,永遠只是那個被說你好的,芝華。最後才明白,原來正如自己的婆婆一樣,其實你只要知道生活的真諦,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安心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和解,就沒有過不下去的人生。人生就是不斷和自己旁觀的故事告別,即使他曾經痛徹心扉,曾經難以忘懷。我記得全篇第一次的出動,是周迅在聽到那段旁白的一個回眸。他終於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可能原來早已經被姐姐吞噬了。包括現在的生活也是如此,他必須敢於面對。永遠做一個別人的影子,也許會上癮,但是當他意識到這件事的可悲大概就是成長。這也許是整部電影裡最有生機的部分。學會放下無論何時都不晚。這大概是喜歡這部電影的一個主要原因,影片給青春和遺憾的定位都很模糊。青春裡沒有遺憾,在青春裡他們在一起,也有了好結果,但不一定所有好結果都能走到最後。就像最後所有的故事,也都不會有一個戲劇性的收尾。我們的生活正是如此,所有人回到各自的軌跡,面對各自的生活。這場死亡,除了在每個忌日會在大家心上割一刀,終究會銷聲匿跡,這大概就是之男不想面對的人生。所謂升級,是當一群人老去選擇妥協,生活的時候,而新一代的人已經成長起來,開始憧憬生活。所謂絕望,大多被著磅礴的生機隱藏了起來。似乎沒有人去關心,知男的死因這大概就是巖井俊二給我們留下的,最好的對生活的諒解。人生的苦再苦也有希望。再技法上他是無可挑剔的,無論是幾種人物的相互映照,還是典型的日本電影的拍攝手法,或是十分接地氣的中國風貌和臺詞,以及關於書信的幾次轉折的戲劇性處理。難能可貴的是完全中國化的日式幽默,讓一部本來應該很沉重的電影,變得輕鬆了起來,這大概是陳可辛的功勞吧。在這部電影裡意向被運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演員呢?周迅真正的徵服了我,將一個處在邊緣的人物,處理的充滿生機靈動力,好像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人那樣知識。相比之下呢,秦昊可能有點用力。杜江是令人驚喜的,他那個人物極其真實像極了身邊的很多人,在因心軟卻裝作無比的大男子主義。胡歌雖然短短露面,但是演繹渣男,仍然讓人深惡痛絕也是盡顯功底。另外說的是兩位小演員,張子楓演繹出了兩個看似相進去完全不同的人,在人物的處理上也更成熟了,尤其是作為年少之華的幾場極其精彩,而另一位鄧恩熙真的太美了,這種帶一絲迷茫的美似乎就是為了之花這個角色而生的。如果讓我挑一部幾乎沒有什麼缺點的電影,大概就是這部吧,如果你有一天回憶自己的一生,發現了難以彌補的遺憾,不然就去死,不然就走下去。無論是哪種選擇都需要無比的勇氣,這大概就是巖井俊二想告訴我們的。
有一些話讓我特別感動,在這篇文字當中。當你發現了難以彌補的人生,遺憾。會怎麼選擇呢?其實我沒有幾個人會選擇去死的,我們會選擇將錯就錯,我們會選擇混下去。還有他說的青春裡沒有遺憾,在青春裡兩個人在一起了。有了好的結果,但是不是這樣好的結果都可以走到最後的這樣的故事?可能我們在生活裡,見到太多太多吧,我對人生的感悟,對感情的感悟就放在這篇文字當中的。也希望你能和我們分享,今天就到這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