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菊次郎的夏天》,絕對是一記「回憶殺」。對於很多國內影迷,這部電影是最早接觸的日影之一,也是我多年以來的「夏日必備」影片之一。
這真的是一部非常夏天的電影,無論是清新、溫情的故事,還是久石讓為影片創作的經典配樂《Summer》,都像夏日的陽光一樣暖和、治癒。
或許正因為這樣的力量,《菊次郎的夏天》在國內一直擁有很高的人氣。豆瓣上超過58萬人標記「看過」影片,接近39萬網友評出了8.8的高分,這一成績也讓它在「豆瓣電影TOP250」的排行中躋身一席。
沒想到在影片問世的21年後,我們還有機會在大銀幕看到這部日影經典。
而在電影院觀看這部洋溢著夏日氣息的《菊次郎的夏天》,似乎也被賦予了某種儀式感,是我們與這個夏天最後的告別。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公映的是影片修復版本,而且包括日語原版和中文譯製兩個版本,也是非常全面地照顧到各個年齡層的觀眾了。
《菊次郎的夏天》在北野武導演早年的作品序列中,絕對算得上是最特別的一部。
他擅長書寫暴力,刻畫宿命,可在這一部作品裡,展現的儘是溫柔與純真。
影片講述了小正太與陌生大叔的一段夏日旅程:
小學生正男自幼喪父,從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百無聊賴的暑假裡,他收到了母親從外地寄來的包裹,於是決定隻身尋找母親。
鄰居家的阿姨發現正男的旅行計劃,於是拿出一筆錢作為旅費,還安排自己遊手好閒的老公,陪男孩一起踏上旅程。
一路上,一老一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也遭遇了種種意想不到的經歷。
夏天,就這樣在快樂與憂傷的時光縫隙間,悄悄溜過了。
《菊次郎的夏天》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電影,北野武回憶影片時,也說到它讓人有些難為情,像是把自己不為人知的過往和隱秘的內心剖開給大家看,整部電影充滿了「自己的味道」。
這部電影最有趣也是最狡猾的地方在於,我們最開始一直以為,這是一個木訥內向的小男孩尋找母親、卸下自我防備的旅程——
然而在影片最後一刻,我們才意識到,北野武飾演的大叔才是片名中的菊次郎,而整部電影,其實在講述一個中年男人尋找自我,與往昔和解的故事。
現實中,北野武的父親就叫菊次郎,而這部電影也是他拍給父親的。他曾說,「影片的主題有點像掃墓孝親,也算是我對逝去的父親的供養。」
電影中,那個好吃懶做、欺軟怕硬、脾氣暴躁、痞裡痞氣的菊次郎,就來自北野武對父親的記憶。
在《北野武自述: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一書中,他將父親描繪成「暴君」,一邊做著薪資微薄的油漆工的工作,一邊幫地方幫派打打下手。
平日喜歡玩樂消遣的父親,與孩子們關係並不親近。在北野武的回憶裡,他「冷漠到近乎粗暴的地步」,醉酒後也會對妻子抱以拳腳。
1979年,北野武父親過世。20年後,他為父親創作的《菊次郎的夏天》上映。
電影裡,他加入了對父親生前的記憶。
北野武記得小時候父親唯一一次帶他出去玩,去的是江之島海灘。他的電影裡經常出現藍色的大海,也正是源自這段深刻的年少記憶。父親向他吹噓自己會遊泳,結果演示的時候差點溺水。
這一幕,也被搬進了電影裡。
菊次郎在酒店逞強說會遊泳,可是在泳池裡沒撲騰幾下就驚動了急救人員。
搶救後恢復意識的他故作鎮定地走開,走了幾步後又倒在了水池邊,被當場打臉的囧態又好笑又可愛。
菊次郎既是北野武父親的投射,同時也投射出了他自己的影子。
或許也只有北野武本人,才能夠恰到好處地詮釋出這個角色既野蠻又溫柔、既粗鄙又詩意的矛盾性吧。
菊次郎本是一個不怎麼討喜的角色,最初亮相的時候,他和街頭混混沒什麼兩樣,妻子給的旅費一夜之間全變成了賭資,對正男大喊大叫,還帶著他出入風月場所。
隨著故事的展開,這個角色身上越來越多的美好之處也慢慢湧現出來。
在兇惡的外表下,他更像是沒長大的孩子,天真單純,善良溫柔,時而做出些讓人忍俊不禁的蠢事,時而又變成無比溫暖的保護者。
當正男情緒低落時,他用搶來的天使鈴,笨拙地編造了一個充滿希望的童話。
被圍毆到滿臉是血時,他笑著對正男說,自己是從樓梯上跌倒的。
男孩為他臉上的傷口擦拭酒精,他像個孩子一樣面帶內疚地說,「謝謝你,對不起」。
《菊次郎的夏天》中,可以感受到北野武其他電影中難得一見的溫柔。
北野武曾經歷過一場嚴重的車禍,治癒後接受採訪時,他提到:
「事故發生之前,我每次路過花店的時候從來都不會留意。在那之後,我卻會停下腳步,看個不停,覺得『這朵花可真美啊』。」
《菊次郎的夏天》裡充滿了他對周遭世界的細緻關注:
啃噬菜葉的毛毛蟲、立在樹枝上的蜻蜓、頭頂上遮陽的綠葉,城市裡喧囂的蟬鳴,每處細節都勾勒出一個滿溢著生機和趣味的夏天。
影片雖然不迴避世界暴力與殘酷的一面,北野武卻總能用喜劇或溫柔的筆觸,將那份黑暗與沉重消解掉。
電影中,最溫柔的時刻之一,是菊次郎去往養老院看望自己的母親。
護工問他要不要去打個招呼,他想了想決定還是算了。
離開的時候,他透過窗戶再一次望向坐在床邊的母親,眼睛裡亮晶晶的,像是閃著淚光。
這一刻,菊次郎和從小拋棄他的母親,和自己並不算幸福的童年,達成了某種和解。
而在一定意義上,《菊次郎的夏天》這部電影本身,也彌補了北野武與父親之間的某種遺憾。
《菊次郎的夏天》是一部公路電影,但有趣的是,正男的旅程終點不是尋找到母親。事實上,在找到母親後,影片並沒有結束,而是用大段的篇幅講述大人們努力讓正男重新對生活的希望的情節。
菊次郎和沿路上遇到的一位流浪詩人、兩位機車黨一起陪伴正男玩耍,他們裝扮成八抓魚、外星人,玩一二三木頭人、石頭變糖果的魔術,講北鬥七星的神話故事。
這群成年人其實都是邊緣人,沒有正經的工作,渾渾噩噩、漫無目的地度過每一天。
而正是這些成人世界中的「廢柴」和「盧瑟」,用內心裡保留的一份未被侵染的童真與善良,幫助一個失落的小男孩保存了一段無比珍貴、耀眼的夏天記憶。
這也是北野武叛逆所在,他本身就是日本影壇以及日本社會的一個異類,從來不遵從無趣的規則,總是會選擇打破條框與束縛。
《菊次郎的夏天》中,也蘊含著這樣的叛逆精神。
影片首先打破的是以貌取人的偏見:
外形剽悍的機車黨,其實是無比體貼細心的暖男。
那群陪伴正男的大人們,也許在主流社會看來都是所謂的失敗者,但他們願意為一個孩子駐足的善意與溫柔,能用失敗來形容嗎?
另一方面,影片也充滿了帶有反叛意味的黑色幽默。
有一個鏡頭非常有趣,菊次郎和正男遇到一對願意幫助他們的情侶,四個人在一片油綠的草地上玩耍消遣,畫面看起來溫馨有愛。
鏡頭拉遠,畫面中慢慢露出前景裡偌大的標牌,上面醒目地寫著四個大字:禁止入內。
這就像北野武搞得一出惡作劇:我們原以為的好心熱情的情侶,其實和菊次郎一樣,內心住著不聽話、不願循規蹈矩的「壞孩子」。
無論是現實還是光影世界中,北野武呈現的叛逆,本質上都是與無聊人生的對抗。
相比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或許,成為一個有趣的大人,才是更值得人們為之而努力的。
《菊次郎的夏天》最寶貴的,不僅在於它的風趣、溫柔、純真和感動,還在於它時刻提醒著疲於生活與工作的成年人們,什麼才是人生真正珍貴的品質與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