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抽掉了時代的青春愛欲

2021-02-19 底線思維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蕭蓉蓉

有朋友說,電影《芳華》比嚴歌苓的原著《你觸碰了我》好多了。電影交織輝映青春的優美感和戰爭的崇高感,小說卻停留在80年代的「傷痕文學」,在「星辰大海」的當下,著實土得掉渣。又有朋友說,馮小剛把嚴歌苓旨在「解構革命」的小說變成了「懷舊青春」的電影。同樣是「告別革命」,前者充斥著褻瀆和嘲弄,後者至少還保留了溫情與敬意。

其實從標題就可以看出二者之間的差別,「芳華」至少體現出十足的文藝範兒,像是緬懷某種優美的東西;「你觸碰了我」一看就知還是「性與人性」的老套路。但不要忘了作者嚴歌苓同樣是電影的編劇,懷舊與褻瀆,哪個更能代表她的真實想法?

這個問題恐怕嚴歌苓自己也很難說清楚。大抵她憑藉某一敘事套路起家、成名,卻因為太習慣於這樣的套路,反而深陷其中,受其掌控;大抵無論她的初衷是什麼,一落筆就退回到永遠雷同的故事主旨中去。就像我認識的一位著作等身的青年電影文學研究者,他的三百多篇論文只有一個邏輯、一種語言風格,以至於我們看到標題就知道結論是什麼。恐怕不是他們願意這麼簡單,而是他們已經失去了複雜起來的能力。

2017年8月17日,上海,嚴歌苓《芳華》籤售會。(圖/東方IC)

至少從嚴歌苓的自述來看,她對早年文工團的生活還抱有許多回味:

《芳華》電影拍得非常美,我覺得現在看青春愛情片的觀眾們看後會覺得滿足。我們那個時候的愛情是被禁錮的,男女之間的觸碰也是禁錮的,由于禁錮而產生的這種美真的非常動人,會讓人感覺,原來任何情感,任何美的東西都是帶有一點哀愁的。(嚴歌苓:《我為什麼寫<芳華>》,整理自上海書展《芳華》讀者見面會)

然而誰沒有「被禁錮愛情」的青春?高中校園對「男女之間的觸碰」的限制恐怕也同樣嚴格。由于禁錮而產生的純真甜美,不惟50後、60後曾有過,70後、80後也曾有過,至少直到今天,「不準早戀」仍然是一條戒律。這也許才是「現在看青春愛情片的觀眾們看後會覺得滿足」的真實原因吧。

很好奇,如果我們抽掉宏大的歷史背景,把文工團換成舞蹈學校,會得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農村插班生何小萍來到了某大城市的舞蹈學校,看到女同學們優雅地翩翩起舞,不禁呆了。班主任老師讓她來一段展示展示自己的基本功,她卻傻不愣登地翻起了一串跟鬥,還摔得四仰八叉引發了群嘲,十足土冒一個。令人懷疑,她的基本功是不是來自於街頭賣藝?

何小萍生父勞改,生母改嫁,遭到繼父嫌棄,骨子裡始終揮不去那強烈的自卑。她本以為只要走進了白天鵝的隊伍,也會變成白天鵝,卻發現自己終不過是只醜小鴨。她想過把白天鵝的癮,於是悄悄借走了室友富二代林丁丁的連衣裙,想去拍照藝術照寄給牢中的父親,卻被誣為小偷。驗證小偷的辦法很有針對性:「聞一聞衣服上有沒有酸臭味,就知道是不是她偷的了。」這是偏遠農村特有的味道。當何小萍的文胸遭到眾位女生奚落時,官二代郝淑雯驕傲地說:「我還嫌自己胸太大,想小一些呢?」這是一種在貧困學生面前赤裸裸的優越感。

在這樣的環境中,助人為樂、品學兼優的班長劉峰,成為了何小萍唯一的依靠。不知不覺地,何小萍愛上了他,卻發現他心有所屬。班長居然會聽黃色歌曲,居然還在聽完黃色歌曲後猥褻女同學!學霸難道不是只配學習嗎?這個事件太顛覆了。準是林丁丁不好好學習,勾引班長。

「別人都可以抱我,就是劉峰不行,誰讓他是劉峰!」市儈的富二代為求自保而告發了劉班長。事情鬧大了,學校為了自己的聲譽,勒令劉峰轉學。這時的何小萍突然發現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動力,最終她也離開了這個班集體。……畢業那天,所有人都泣不成聲。……

《芳華》海報(圖/東方IC)

十多年後,成為作家的蕭穗子和珠光寶氣的官二代郝淑雯在海口相遇了,她們突然發現當年的學霸班長竟至於淪落到被治安聯防隊敲詐勒索。天上地下,只緣於一次擁抱、一場早戀的誤會,世事無常,令人唏噓。惟獨失敗者劉峰、何小萍保留了當年的那份純真,上面印刻著對芳華的追憶。

這是一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校園愛情故事,它能令人感同身受,卻不能令人肅然起敬。禁慾、懵懂、早戀、分手,再到相遇,嗟嘆青春不重來。這樣的劇情不止出現在嚴歌苓筆下,同樣出現在九夜茴筆下,不止停留在《你觸碰了我》,同樣走進了《匆匆那年》。

原來,青春的結局都一樣……

「芳華」的故事顯然是非歷史的,或者說,是超越於特定歷史時代的。就連劇中人物的名字也滿是90後的審美情趣,而沒有絲毫50後、60後的時代特徵。

巨大的紅旗與威嚴的毛主席畫像,與其說是政治性的,倒不如說是去政治化的。劉峰因為愛情的破滅而絕望地走上前線,何小萍因為愛情的破滅而絕望地走進戰地醫院。他們一個想死在戰友的屍體旁邊,另一個想死在行將成為屍體的重傷員旁邊,這是禁慾對於愛欲的規訓。

林丁丁卻於這時站在臺前高唱起《英雄讚歌》,讚揚那個因為她而被迫成為戰鬥英雄的劉峰,這是愛欲對于禁欲的反諷。

當失憶的何小萍聽到《沂蒙頌》時,本能地跟著節奏跳起了舞。這時的《沂蒙頌》既不屬於國際無產階級,也不屬於中國人民,它只專屬於何小萍的私人情懷和文工團的集體記憶。嚴歌苓、馮小剛把革命戰歌據為己有了。

他們無非想告訴世人,無論意識形態再怎麼喊得震天響,都不能掩蓋男女之間朦朧的愛欲才是最真實的青春體驗。然而抽掉了政治的愛欲,不就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嗎?

其實,嚴歌苓確乎想體現出他們那代人的與眾不同。她說:

我從12歲到25歲都在軍隊裡度過,從小跳舞,後來成了部隊的創作員。《芳華》裡的故事,是我的一段青春經歷,裡面的人物有我從小到大接觸的戰友們的影子。

又說:

這部《芳華》可以說是最貼近我自己、最貼近我親身經歷的一部小說。……在此之前,我已經很多年不編劇我自己的小說了。(嚴歌苓:《我為什麼寫<芳華>》)

聯繫嚴歌苓的身世。她12歲考進了成都軍區歌舞團,15歲時愛上了一名30歲的軍官,後者卻把她的情書悉數上交給了組織,於是就有了林丁丁告發劉峰的故事。20歲時正逢對越自衛反擊戰,她又主動請纓上前線充當戰地記者,於是就有了蕭穗子的事跡。她在美國與勞倫斯結合,於是林丁丁也嫁給了華僑,僑居海外。

嚴歌苓夫婦(圖/新浪娛樂)

可惜的是,所有這些獨特的個人經歷都要被安排進美國學院體制寫作訓練的框架中去,變成一本本迎合西方評獎委員會的東方想像的小說,進而又被改編成一部部迎合西方評獎委員會的東方想像的電影。這樣的情形不惟發生在嚴歌苓頭上,同樣發生在莫言、閻連科頭上,甚至發生在茅盾文學獎的評委頭上。儘管他們總想以個性解構集體,結果卻毫無個性可言。

這部電影真正超越於一般校園青春劇的地方,並不在嚴歌苓所謂的「人性」,而是她始終想揮去又始終揮不掉的「政治」。當巨幅可口可樂廣告代替了毛主席畫像以後,戰鬥英雄也成為了治安聯防隊員欺凌壓迫的對象。硝煙散盡,只剩下西南烈士陵園裡那一座座寞落孤寂的墓碑。陡然發現,我們在積累了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卻丟掉了本該保留下來的靈魂。鄧麗君終歸代替不了《沂蒙頌》,這才是我們追憶芳華的根本理由。

當芳華成為了記憶,我們也就學會了惶恐:假如戰爭今天爆發,還會再有雷鋒嗎?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芳華》見證一段血流成河的青春
    在那個時代裡,集體主義空前強大,個體的力量非常微小,就像文工團女兵宿舍裡面有五個姑娘,十幾歲到二十歲不等,有將軍的女兒,有來自大城市的富足家庭,也有些根正苗紅討人喜歡的蕭穗子和小芭蕾,她們以集體的姿態,成為文工團裡的一道風景。
  • 被剪掉的「芳華」,是你我逝去的青春!我看到的芳華,你看不到了
    今天不談論《芳華》熒幕之外的事情太多,只談談電影本身,那些打動人的地方,和可能因此而遭受的非議。(以下有輕微劇透)《芳華》講了什麼?不複雜,講的是一代人的青春,隱喻的是現代人的青春,而且涉及到了未來一代的青春。你能清楚的看到充滿著生命力的美好肉體,在時代和時間的磨損下,漸漸失去了光澤,令人唏噓。
  • 豆瓣7.6《芳華》:用歷史謳歌的美好青春,任誰的芳華都有遺憾
    《芳華》是由馮小剛執導,嚴歌苓編劇,黃軒、苗苗、鍾楚曦主演的一部劇情電影,這部電影於2017年上映,講述了1970至1980的時代背景下,軍隊文工團裡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各自成長曆程及命運的故事。作為一部背景在特殊歷史時期的電影,《芳華》沒有反映出過多的歷史遺留問題,同樣也沒有緬懷歷史的感情基調,雖然在人物的青春歷程中不可避免的會被時代改變
  • 「無安妮,不青春」,安妮寶貝的愛欲與回歸!
    80後的小時代上一個世紀我們熟讀張愛玲,這一個世紀我們熟讀安妮寶貝,無論你喜歡或是不喜歡她。這位中國文藝女青年,以勤耕與奮力,建造出一個時代的城堡,呢喃絮語、愛欲警語,深深打動無數八零後九零後的青春少女心。
  • 《愛是永恆》劇情版劇照 細品青春再現「芳華」
    《愛是永恆》劇情版劇照 細品青春再現「芳華」 本片以父輩「芳華」時期的血色浪漫為主體本片講述了青年沈暉(史振凱 飾)回國探望重病的父親沈明霖(曲博 飾),得知其幾十年心裡一直念念不忘一段遙遠的青春歲月和一個會吹竹笛的傳奇女孩石青玉(廖語辰 飾)。
  • 碾碎青春「芳華」的,是人性的「惡意」與權力的「霸凌」
    文:宿夜花黃軒、苗苗、鍾楚曦等主演的電影《芳華》作為馮小剛繼《集結號》、《一九四二》之後又一部講述戰爭、歷史、集體命運的影片,它的主題是非常宏大且寬泛的,關乎戰爭的殘酷、關乎一代人集體的信仰與追求、關乎青春之觴、關乎一個時代落幕的哀傷。
  • 《芳華》|青春啊,是最幸福的時光
    「青春啊,是最幸福的時光,因為它的前面就是光明和康莊大道。」最近沉迷文學,便喜歡去看一些關於文學的網易公開課。在某教授列舉著名文學作家名單時,有這麼一個人令我印象頗深,她就是嚴歌苓。當然,還有最近剛看的電影——《芳華》。
  • 《芳華》看哭了三代人:善良和青春,真的是一個人擁有過的最美的東西
    芳華,看起來就很美的字眼。 它代表了最美好的青春,即便年華老去時也會時常在心底裡翻滾的情感… 時代,感覺上就很沉重的概念。,也從政治服務變成他們釋放青春的途徑。我不想把『芳華』推薦給所有人。電影院裡的叔叔阿姨和爺爺奶奶,他們比我更加動情…而我就像闖進他們回憶的局外人。馮導的『芳華』正是在為那代人致青春!
  • 「新時代」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芳華》
    分享筆記---《 芳華 》 馮小剛 ,體現青春的懷想和動人情分。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對時代的昭示是影片十分出色的地方。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芳華已經是逝去的歲月
  • 搶票活動 | 《芳華》:一代人的集體青春回憶,卻看哭兩代人
    前幾天,《芳華》在北京舉行了首映眾星雲集儘管質疑聲滿滿但是當天看過電影的人都大呼「感動」還有葛優、小宋佳、顧長衛、範偉等在接受採訪時都說自己在觀影時不自覺地落淚感觸很深在場觀眾的觀影反映)《芳華》講述的是七十年代部隊文工團的故事也是馮小剛導演一直的心願編劇:嚴歌苓原作的作者她和馮小剛都是1958年生人因為青春時期都在文工團工作這段相似的記憶,讓他們一拍即合電影《芳華》自此誕生對於現在大多數年輕人來說
  • 致青春:我故去的芳華
    #憶芳華#誰沒有金色生涯?誰沒有青春年華?青春,七彩的虹,五彩的霞,美麗與短暫同行。青春,燃燒的火, 澎湃的濤,激情與浪漫共舞。無論是歡笑還是憂傷,那是生命中綻放的奇葩。過來之人,青春已是昨天的故事。如一片片飄去的葉,鋪滿記憶的海;似一朵朵凋零的花,落滿心靈的灘。
  • 無悔的青春 永遠的芳華
    影片裡幾分鐘的叢林遭遇戰鏡頭,展現的卻是我們每一位參戰者的青春熱血,家國情懷,英雄氣概和絢爛生命。
  • 再美麗的芳華,最後都只剩下了時代遺留的促狹
    大概七八天前,在一個私人影廳看了點映的《芳華》。一共四人觀影,兩男兩女。電影結束後,兩位女士對劉峰多舛的命運和坎坷的感情唏噓不已,兩位男士卻是對郝淑雯和陳燦之流總是能夠如魚得水長籲短嘆。 這是男女視角的差異。女性更注重細微的情感體驗,更願意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觸摸主角的人生;男性則更關注宏大的時代敘事,以及背後若隱若現的尖刻。
  • 無論是「小愛」或者「大愛」都是青春在吐芳華
    2017年底,《芳華》在全國統一上映,這部由嚴歌苓編寫並由整部影片,既有時代背景下折射出的文工團男男女女間的「小情小愛」,又有自衛反擊戰這樣事關國家命運的「大是大非」。 接下來,我們再次回顧這部電影,回顧電影中的故事情節和歷史情懷,回顧那份真摯的「小愛」和「大愛」,回顧那代人在青春芳華中所有的激情和遺憾。
  • 《芳華》影評精選
    但是最後一點「知青視角的革命記憶」卻未必充滿了時代批判性,相反,他可能具有了某種對青春時代的懷念、珍惜和讚揚,甚至是對那個天不怕、地不怕、還未經過時間和現實砥礪的自己的緬懷——這一點在池莉的中篇小說《懷念聲名狼藉的日子》中體現的極為明顯,根據王朔小說《動物兇猛》改編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更是把這種對青春回憶的讚揚發揮到了極致。
  • 殘缺的身體如何綻放芳華?馮小剛用一部電影喚醒了一代人的青春
    △離別前夜文工團解散前的最後一場匯演中,戰後受創的何小萍作為精神病人坐在觀眾席上,聽到熟悉的《沂蒙頌》響起,她走到禮堂外的草坪上,身上的病服再也掩蓋不住她的光芒,她隨著舞臺的音樂翩翩起舞,她的青春留在這裡,而她要用這支舞獻給自己最美好的芳華
  • 一群人的命運被時代改寫,一代人的青春被歷史銘記!
    《芳華》是我一個月前在平遙國際電影展上看的,當時作為開幕影片,在可容納1500人的露天劇場放映。時值深秋,北方的晚上有些清冷,室外氣溫接近零度,但寒冷的天氣抵擋不住觀看的熱情,影片結束經久不息的掌聲就是明證。竊以為這掌聲裡有對創作者才華的讚賞、有對集體主義時代的緬懷,或許還包含觀眾對此次獨特觀影體驗的肯定。
  • 話夢想藍圖 譜青春芳華
    下面就隨小編一起看看新消防員們如何話夢想藍圖、譜青春芳華!火一半水一半,熱一半冷一半,這是我的工作;飯吃了一半,澡洗了一半、睡覺了一半,夢做了一半,這是我的生活。青春的顏色有千萬種,青春的夢做了一場又一場,我不願在這夢境中醒來,我願把對祖國的熱愛化作無窮的奉獻,從軍人到消防員,這都是我的使命、我的擔當。
  • 【看哭兩代人】芳華丨越過山丘,遇見風華正茂的你,重現美好時代
    馮小剛建議改名字,嚴歌苓提供了幾個選項:《好兒好女》《青春作伴》《芳華》等,馮小剛選中了《芳華》。「芳」是芬芳、氣味,「華」是繽紛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氣息,很符合記憶中美的印象。那些我們年輕一代不能觸及的故事,他們卻在那裡洗盡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