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兩個老年「衣櫃裡的男人」的愛情故事。」
官方主頁上,如此介紹電影《叔·叔》(Suk Suk)。
自2017年在釜山影展的亞洲電影市場環節首次登場,《叔·叔》終於在兩年後完成製作,並於10月4日在釜山國際電影節進行了世界首映。
這是耕耘同志題材多時的香港導演楊曜愷帶來的第三部劇情長片,Hollywood Reporter評價稱,這也是他「目前為止最有成就、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一直以來,楊曜愷都專注於同志電影的創作。他的首部劇情長片《我愛斷背衫》入圍鹿特丹影展,並獲洛杉磯同志影展最佳影片及馬德裡同志影展最佳演員獎,續作《封面有男天》亦獲許多國際影展肯定。
在前兩部作品中,楊曜愷從自身的成長經歷出發,探究了亞裔同志在西方社會中的文化衝突和身份認同問題。
而這一次,受江紹祺博士的著作《男男正傳:香港年長男同志口述史》啟發,楊曜愷將鏡頭對準了兩位遲暮之年的「深櫃男性」。
太保飾演的柏,是一個的士司機。
年輕時,柏和好友從內地偷渡至香港,但好友不幸身亡。將一切深埋於心的他,努力工作,成家立業,與清結婚45年,育有一子一女。生活平靜、兒女雙全,柏擁有著一個在世俗標準看來再美滿不過的「幸福家庭」。
袁富華飾演的海,是一個單身父親。
妻子早年離家而去,他獨自將兒子帶大。兒子成家立業後,已經退休的他也理所當然般地與兒子一家共同生活著。
這是兩個在世俗規範下約束了自己大半生的男人:將真實的自我埋藏在傳統和責任下,奮鬥了大半個世紀,最自豪的,不外是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家。
人生行至終途,他們卻相遇了。
他們之中,一個人(柏)正在一點一點地學習面對真實的自己:去同志浴室、試著搭訕、至少對自己承認——「我是個同性戀」;另一個人(海)則在孤獨與恐懼中膠著,他既無法做到對心底的呼喚充耳不聞,又時刻擔心被兒子察覺到真實的自己——這意味著他將就此失去與虔誠的基督信徒兒子共有的家。
壓抑多年的欲望和情感翻湧而上,在遲來的愛情面前,他們似乎必須要在內心情感和家庭責任中做出選擇。
而導演給予這兩個掙扎在傳統社會評判體系內「寂寞靈魂」的,則是「真誠而溫柔的凝視」。
Hollywood Reporter評價稱,「電影中最精彩的片段也是那些最安靜的片段,比如柏和海並肩坐在港口、柏第一次去同志浴室時困惑的神情。」
「這兩個男人之間有種莊嚴、真實、可信的化學反應,為他們的親密關係又增加了額外的情感分量。」
Screen International亦對電影《叔·叔》「溫和而內斂」的鏡頭語言給出了高評價,「最令人驚喜的,也是過去電影中很少見到的,是將兩個老男人之間富於聲色的親密行為,用一種不動聲色的手法呈現出來。鏡頭大膽地穿過同志桑拿房,你看到的沒有不堪,只有片刻間的真正柔情。」
而除了呈現人在社會期許與個人情慾之間的掙扎與兩難,《叔·叔》也聚焦獨居、親子、家庭等難解習題。
在片中,除卻柏和海二人,鏡頭還對準了柏的妻子——清,和一位獨居的老同志——崔。
曾在《翠絲》中演跨性別人士的袁富華,這次再度參演性小眾題材電影。初看劇本時,他也曾擔心會否和《翠絲》太近似。「看完劇本,我發現同志感情只是一個出發點,電影也談及獨居老人、家庭、上一代和下一代的關係等。」
演員太保亦認為,這部戲談的不只是同志欲望,「也同時探討兩個主角面對愛情的態度,以及他們和家人的關係。」
《叔·叔》尚未確定正式上映時間,但將於今年11月20日和11月23日在臺灣舉辦兩場放映和交流活動。
明日(10月27日)金馬官網開票,感興趣的朋友可留心關注。
參考信息:官方介紹、Hollywood Reporter、Screen International、明周刊
整合、編輯: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