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聊到胡主編看了賈樟柯導演的電影《江湖兒女》,胡主編表示這部電影缺少正能量,讓他不舒服了。他和賈導之間你來我往在微博上發起了一場辯論。
有不少人留言說:賈導的電影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正能量,而是賈導的電影在國外拿了獎。
什麼時候,跑國外拿個獎這麼可怕了?
有人言之鑿鑿的說:出國拿獎,給國人丟臉了,抹黑國人了。
賈導的《海上傳奇》首映時,一個20歲左右的女生跑過來問賈樟柯:你為什麼要拍這樣髒兮兮的上海,拍這些有XX色彩的人,給西方人看嗎?
我說:我在拍上海的某個側面,上海除了浦東、淮海路之外,還有蘇州河兩岸密集的工業區,還有南市那些狹小的弄堂,生活就是這個樣子,上海就是這個樣子。
女生突然憤怒起來:那你有沒有考慮,你的電影被外國人看到,會影響他們對上海、對中國的印象,甚至會影響外國人對中國投資的信心?
我也憤怒起來:想那麼多外國人幹嗎?就為了那些投資,為了外國人怎麼看中國,我們就忽視一種真實的存在嗎?中國十三億人口中有很多人依舊生活在貧窮的環境中,難道我們可以無視嗎?
短暫的沉默後,女生對我輕蔑地一笑,說道:是啊!為了祖國的尊嚴,我們當然不應該描述那些人的情況。
然後,我查了一下歷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發現很多獲獎影片都在抹黑自己的國家。
真不知道,是奧斯卡電影評審委員會的口味問題,還是我們的太過玻璃心了。
請隨我來看一下那些抹黑自己,有「侮國」嫌疑的電影吧:
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 《寄生蟲》
該片講述了一家四口全是無業游民的爸爸金基澤成天遊手好閒,直到積極向上的長子金基宇靠著偽造的文憑來到富豪樸社長的家應徵家教,兩個天差地別的家庭因而被捲入一連串的意外事件之中的故事。
奉俊昊導演在片中自如地將黑色、驚悚、喜劇多種元素雜糅在一起,諧謔又悲涼地譜寫出了一則辛辣的階級寓言。
第8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
聚焦天主教性醜聞。一部三觀超正的劇情片,再現聚焦報導組調查大批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醜聞的攻堅過程,原報導曾獲普立茲獎,電影也如厚重的紀實文學,抽絲剝繭,絲絲入扣。
第8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為奴十二年》
種族問題永遠是黑人的痛,導演在銀幕上如此直觀地表現關於南方莊園裡奴隸制的方方面面——骯髒、殘酷、尤其虛偽。過分直接的暴力和奴隸制下會扭曲到何種程度的人性,也是本片極大的亮點,現實,遠比電影中殘酷。
第8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逃離德黑蘭》
由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美國在伊朗德黑蘭大使館遭到伊朗革命軍入侵,其中六個人艱難逃脫的故事。
第8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這是《誰想成為百萬富翁》電視猜謎節目的人生版。現實與理想交錯,主人公贏得了一千萬盧比,卻要進行著金錢與愛的考驗,.
第8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老無所依》
簡單的追殺故事,卻呈現出如影名一般對現實的無力感,作品抑鬱黑暗,人性之惡表現的淋漓盡致。
第7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芝加哥》
虛榮,浮華,財富,偷情,謀殺,情慾,大腿舞,各種濃妝豔抹,美國文化最庸俗物質的元素全部亂燉在一起了。眼花繚亂的歌舞劇效果。迷人的音樂和幾近華麗的視覺效果 , 狠狠的打了人性卑劣面一巴掌。
第7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美國麗人》
片中展示的美國人的生活狀態,大大不同於以往好萊塢影片給我們的印象,幾乎所有角色都有點不正常,生計、工作和兒女,壓得他們透不過氣。
第6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沉默的羔羊》
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劇本的電影。
恐怖驚悚契合心理哲學的時代經典,《沉默的羔羊》在氛圍營造層層深入的同時,懸念則又如抽絲剝繭般巧妙的解密,警察依靠一個殺人狂魔找尋另一個殺人狂魔的荒誕,更賦予了電影以極強的譏諷,那集變態與優雅一身的漢尼拔,足載影史。
還有一部讓美國如臨大敵,在放映前一定會派出警察加強執守的電影:《小丑》以11項提名領跑奧斯卡,雖然最終只獲得了兩個獎項:傑昆·菲尼克斯的最佳男主角獎和希爾迪·居茲納多蒂爾的最佳原創配樂獎。
藝術形式,不能只有歌頌讚美,還需要對現實的諷刺,批判,反思。
《江湖兒女》在上面這些電影裡,別說抹黑了,連抹灰都算不上。
那些動不動就說在國外拿獎是抹黑的人,讓我想起幾十年前欲加的一條罪名:會英語的是美國特務,會俄語的是蘇聯特務。
為什麼向來以自黑著稱的韓國電影在世界各國倍受歡迎,而我們自己的電影總是走不出去呢?
我們是不是要反思下我們脆弱的自尊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