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直播平臺、1個播放領域、2500萬的觀眾,網絡直播上的觀眾人數還能再假點嗎?
目前,隨著直播行業逐漸被重視,代打、挖人、打色情擦邊球等問題也相繼被曝光出來,今天小爆就來給你們揭秘一下,各直播平臺上數量眾多的「觀眾」到底是從哪來的。
浮誇的虛高人氣
根據《2016年中國在線直播行業專題研究》數據表明,2015年中國在線直播平臺數量接近200家,其中網絡直播的市場規模約為90億元,網絡直播平臺用戶數量達到2億,網絡主播數量達到6萬人,並且仍然在不斷增長著。
對於這些數量眾多的平臺和主播來說,人氣是他們最關鍵的經濟源,一線主播的高收益主要來源於動輒數十萬的觀看人數。
當然,各大平臺上顯示的觀看人數和實際的觀看人數並不相同,許多直播平臺上的人氣都是「虛高」。
小爆以6月16日晚9點為時間節點,以《英雄聯盟》為範圍,在龍珠TV、戰旗TV鬥魚TV三家平臺上做統計,得出如下數據:
(龍珠官方顯示觀眾人數約為977萬)
(戰旗官方顯示觀眾人數約為864萬)
(鬥魚官方顯示觀眾人數約為660萬人)
我們可以看到,僅《英雄聯盟》遊戲一項,三家平臺總計人數達到約2500萬人!
如果有人說,可以同時打開多個直播平臺觀看,因此觀眾數據容易重複。那麼,對於同樣一場比賽來說,會有觀眾選擇打開多個平臺重複觀看嗎?
昨晚,以上三家直播平臺都在直播LPL夏季賽IG對陣OMG的比賽,其在線觀眾數據顯示為:龍珠263萬,戰旗225萬,鬥魚217萬,共計735萬。
以目前的數據統計,加上遊戲領域其他熱門遊戲、秀場中各種其他直播模式,僅這三家平臺當晚用戶人數可達到4000萬!
根據《2016年中國在線直播行業專題研究》數據表明,大型直播平臺每日尖峰時段同時在線人數接近400萬。可是根據直播平臺展示的數據,在線觀眾人數超過峰值10倍!這多出來的90%的觀眾都是從哪來的?
我們幾乎可以做出一個很有把握的猜測:刷的。
從個人到經濟公司再到直播平臺,關於「刷人氣」有一條完整的利益鏈。
個人刷人氣追求高曝光率
主播需要人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邀請自己的朋友前去觀看。
小爆朋友圈裡就有這麼一位朋友,屬於新近開始玩兒直播的,經常在朋友圈裡分享自己的直播連結,觀眾也主要靠朋友去捧場。
這種方法屬於最初級的「刷人氣」,不但數量少、質量低,而且由於觀眾都是熟人,也不好要打賞,這種刷人氣的方式也僅限於剛接觸此行業的新主播。
除此之外,一些主播還會採用刷票軟體自行操作的。
(鬥魚、戰旗、映客直播平臺刷票軟體)
不過這種軟體大多「不靠譜」,使用人數不多,好評率也較低。因此,也衍生出了「專業」刷票手。
在淘寶上,以「某平臺人氣」為關鍵詞,可以搜索到幾百家這樣的店鋪。
(鬥魚、映客等平臺的搜索結果)
小爆點進其中一家以映客平臺為基礎漲粉的店鋪,看到其對漲粉數目明碼標價,1元可以換取2萬2千粉絲,10元可以換取6000人氣(指的是單次進直播間觀看的人數)。
(該店鋪的價目表)
目前該店鋪成交量將近30萬。
按照之前給出的價目表,僅這一家店鋪就刷了將近1億8000萬的人氣。也許你看到的某個熱門主播,就是靠這家店鋪裡的虛擬粉絲衝上榜單的。
主播自己掏腰包刷人氣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因此,就衍生出了關於主播的經濟公司。
經紀公司為旗下主播刷人氣
在各大平臺上,一定數量的籤約主播構成了一個個組織,或稱為公會,或稱為家族。這些公會、家族規模不等,主要維護旗下主播藝人的直播現場、粉絲互動和發展管理,便衍生出主播經紀公司。
(某主播經紀公司在貼吧招募主播)
經紀公司在推廣自己旗下的主播時,會與直播平臺進行互惠互利的合作。
通常經紀公司可以以5折的優惠拿到直播平臺的虛擬幣,例如1元可以買到2元的虛擬幣,將這些虛擬幣投入到所推廣的主播身上獲得2元的盈利,然後經紀公司與平臺五五分成各得1元,相當於經濟公司分文不花,卻捧了自己的主播,又為平臺帶來了流量。
當然在實際操作中經濟公司的投入都達到上百萬元,而熱門主播在粉絲那裡獲取的盈利又可以與經紀公司和平臺進行分成,怎麼算都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當前,國內網絡秀場直播的主要收入是虛擬幣和虛擬道具,用戶充值後購買虛擬道具送給心儀主播。產生的收益由平臺、主播、公會三方按照不同比例分成,大平臺的分成比例是6:3:1,不同平臺分成比例不一。
買賣人氣已經是各大平臺秘而不宣卻約定俗成的潛規則了,更有甚者,平臺自己還會將直播人數造假。
平臺人氣造假顯示虛假繁榮
早在去年,英雄聯盟主播小智在鬥魚直播平臺上進行直播時曾爆料,鬥魚本身就在人數上造假,例如直播間來1個人就顯示1,100顯示231,200顯示500,500顯示2000,1萬顯示8萬,直播時真實人數越多,乘的倍數越多,倍數封頂是10.5倍,他240萬人數實際上除10.5差不多20多萬。
(鬥魚直播平臺顯示4位主播人數超過650萬)
對於直播平臺刷人氣的情況,青年創業聯盟(ID:cylm95)做了一個實驗,證明了這種猜想。
16:43直播開始,在幾乎沒有粉絲的情況下,瞬間就湧入10多個人。
隨後,直播間的人數穩定在21人。
同樣在16:43分,開始唱歌,第一個真實用戶進入,而此時,直播間人數跳到了32人。
至於實驗者是如何判斷機器人和真實用戶,是因為實驗者已將直播連結分享至一個小群,群裡第一個進去的就是他的一個朋友。
而隨著第一個真實用戶的進入,又有10個機器人被匹配了進去。
為什麼說他們是機器人,他們的特點很簡單,帳號全部以400開頭,且沒有送出過禮物。
回到直播實驗中來,16:46分時,第一個進入房間的真實用戶退了出去,房間的人數由32人變成了31人。
隨後,當實驗者第二個朋友進入的時候,用戶數突破了59人。
當第二個朋友也退出時,房間裡的人數則從59人變成了58人。
最終,當17:01直播結束時,效果是:
實際上,真實用戶自始至終只有兩個,即使按照總用戶計算,摻水率也高達96.7%。
實驗者又前往其他直播間進行查看,發現:
A房間:左上角顯示905人,實際在線7人。
B房間:左上角顯示2000+,實際在線大約50人。
C房間:左上角顯示9000+,實際在線大約200多人。
通過調查,實驗者得出結論:直播平臺通過算法,為房間匹配機器人。
算法大概是:
1.當直播開始時,自動匹配21個機器人用戶進入房間,從而讓沒有關注度的主播,也能實現「自嗨」。
2.當有用戶進入時,自動以1:10左右的比例,匹配機器人進入房間,從而讓房間的數據更好看。
3.當有用戶離開時,匹配的機器人不離開,保持表面上的房間熱度。
因此實驗者得出結果,該平臺上96%以上的所謂「用戶」,都可能是勇於提升人氣的機器人。
另一個實驗也證實了這一猜想。
一個名為「大蒜頭&小蔥蔥」的用戶曾嘗試在映客黑屏直播,依然會有數十個「觀眾」進入直播間。而這些觀眾的ID均以固定號碼4000開頭,後面5個數字則從02865排到18850,映票和送出基本都為0。
(該用戶統計的粉絲個人信息)
還有一個最為直接的證據能夠證明這些平臺造假。
按照去年的標準來算,直播平臺的帶寬通常取本月帶寬峰值月結,按照帶寬為1.5T(1T=1024G)來算,現在市場價最低大約是每月3000萬,而這個錢僅能支撐100萬人的峰值。如果按照直播平臺上顯示的人數來算,則每月支付的帶寬費就要達到1.8億,而直播平臺中的龍頭歡聚時代,去年整個第四季度的帶寬成本也僅為1.611億。
刷人氣背後的利益
對於主播和平臺來說,人氣是決定其生存的根本。
小爆與某直播平臺的好友聊天中得知,人氣是主播得到關注、獲得報酬的重要途徑,對新人主播尤為重要,是他們收入的基礎。
對於平臺而言,高人氣也是拿到商業合作的有效保證。
在當前這種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一旦平臺人氣下降,就會迅速被對手超越。因此各平臺不惜用造假人數來維持表面的繁榮。只要有一家平臺因此而獲得商業合作,就會有其他平臺跟著如此,你虛報2倍人數,我就要作假5倍人數,繼而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之中。
就好比是之前的打車軟體之爭,某兩款打車軟體在當時簡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爭先恐後給用戶們送紅包和優惠券,給計程車司機的補貼那就更多了,就好像錢不是錢似的。
目前直播平臺裡,虛假的人氣造成了繁榮的假象,可是一旦這種泡沫破碎,將對整個直播行業造成巨大的衝擊,如何治理這種亂象,需要整個行業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