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部:億萬人民智慧和實踐的成果

2021-01-07 人民網

  上下同欲、勠力同心,讓各條戰線上的奮進者迸發創造活力、砥礪實幹品質,新時代改革開放的號角必將響徹新徵程

  

  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兩份名單引人關注。一份是「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擬表彰對象」,一份是「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一個個名字,背後是一個個突破桎梏、創新創業的人生故事,更是一個涓滴匯海、百川向東的中國改革開放故事。

  在前一份名單中,鄭舉選和謝高華名列其中。這兩個名字,與兩座城市的變遷緊緊相連。改革伊始,鄭舉選和102位無業人員在武漢漢正街持證擺攤,標誌著個體經濟重回經濟舞臺;而時任義烏縣委書記謝高華宣布開放小商品市場,城市的創業熱情噴湧而出。40年後,漢正街成為「買全國、賣全國」的「天下第一街」,義烏則成為聞名全球的「世界超市」。今日之發展,早已超出了當時的想像,但無論走了多遠,這條路都是一個個人、一雙雙腳,一步一步走出來的。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也正是無數拼搏者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的奮鬥史。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時間節點,回望那些引領時代的先鋒模範和無名英雄,第一批農民工、第一批打工妹、幾代民營企業家、庫布其治沙人……在他們的群像背後,是怎樣的精神和氣質,怎樣的智慧和決斷,支撐改革開放成為西方媒體眼中「我們時代最偉大的故事」?

  他們有敢闖敢幹、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從小崗村村民面對大包幹「耕地累死牛,用水打破頭」的質疑,「貼著身家性命」點燃了農村改革的星星之火,到「溫州模式」在商品市場中嶄露頭角;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席捲全國,到12個自貿區「先行先試」由點及面……「創」和「闖」,這兩個讀音相近的字,是開拓者最好的寫照。無論是基層探索還是頂層設計,沒有先例、藍圖可循,必須「摸著石頭過河」;存在機制、思想束縛,只能「殺出一條血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改革無異於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一次次嘗試、一條條經驗背後,蘊藏著中國前行的原動力。

  他們有敞開胸襟、擁抱世界的開放氣質。如果說改革的探索,為中國號巨輪錨定了航向,那麼開放的胸懷則為之加足了燃料。1978年,多個政府訪問團出國考察,通過「照鏡子」下定了開放的決心。而在今天,經濟全球化之於中國,早已不僅是在國際分工中發揮比較優勢,不僅是為了促進商品出口、利用外資,也不僅是通過技術、文化、創意的流動發揮1+1>2的疊加效應,更是要通過更高層次對外開放,成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在這個意義上,負笈留學的學生、參與維和的軍人、鏖戰商海的中國面孔,獲得了廣闊的人生舞臺,也為中國贏得了發展的機遇。敞開大門、打開窗戶,新鮮空氣會源源不斷,發展的新動能才會持續湧動。

  他們有兢兢業業、艱苦奮鬥的實幹品質。我們需要促進派,也需要實幹家;需要「首吃螃蟹」、提供思路,也需要持之以恆、落實行動。在改革開放列車上的人,都不是站臺上的等待者、觀望者。爭分奪秒抓脫貧的村幹部、夜以繼日苦攻關的科學家、城市的建設者、鄉村的耕耘者,億萬人民在祖國的大地上揮灑汗水、築夢未來。40年來,中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22.8倍,7.4億貧困人口脫貧,世界五百強企業達到120家,在這些偉大的成就裡,沒有哪一項不是實打實幹出來的。「千千萬萬普通人最偉大」,有人民作堅強後盾,改革必將氣勢如虹。

  1980年,一首《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唱紅了大江南北,「創造這奇蹟要靠誰?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唱出了一代人幹事創業的熱情。2018年,改革開放仍在進行時,只要上下同欲、勠力同心,讓各條戰線上的奮進者迸發創造活力、砥礪實幹品質,新時代改革開放的號角必將響徹新徵程!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12日 05 版)

(責編:嶽弘彬、黃策輿)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評論部:聚民心,振奮億萬人民精氣神
    當此之時,更需要宣傳思想戰線把聚民心的職責使命落到實處,煥發出億萬人民的龍馬精神,才能凝聚起戰勝一切風險挑戰的強大合力,才能推動改革激流勇進、發展乘勢而上。   引領輿論最重要、最深刻也最艱難,心靈建設最宏偉、最高尚也最複雜。改革攻堅期、社會轉型期,亦是矛盾凸顯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顯現,社會熱點表現出很多新的特點。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新期待(人民觀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以人為本,把貧困群眾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邁向小康社會、一起過上好日子作為脫貧攻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一個也不能少」的莊嚴承諾,到「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底線,再到「摘帽不摘責任」的長遠謀劃,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
  • 人民觀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新期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以人為本,把貧困群眾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邁向小康社會、一起過上好日子作為脫貧攻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一個也不能少」的莊嚴承諾,到「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底線,再到「摘帽不摘責任」的長遠謀劃,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
  • 人民日報社論:凝聚智慧力量 邁上新的徵程
    這次大會是在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之際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大會高度評價去年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和今年疫情防控取得的成績,代表們一致認為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
  • 人民日報人民觀點:彰顯優勢,凝聚發展偉力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十三五」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示出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凝聚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磅礴偉力。「十三五」時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這是新時代中國發展徵程上流光溢彩的篇章。
  • |人民日報社|文化部|雜誌社|報導組_網易...
    在各基層黨團組織和武漢前方報導組臨時黨團組織推薦的基礎上,經報社團委研究、機關紀委審核,並報社領導和機關黨委批准,決定命名評論部等11個集體為人民日報社青年文明號,決定張武軍等50名同志為人民日報社第十二屆青年崗位能手。
  • 人民日報思想縱橫:初心恆心皆是為民之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恆心。」這表明: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恆心,都是為民之心。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於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我們黨來自人民,為人民而生,黨除了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黨把根深深扎在人民之中,根深葉茂,本固枝榮。為人民者,民必愛之擁護之。
  • 人民日報評論部:追尋意義,走出「泛娛樂化」
    原標題:追尋意義,走出「泛娛樂化」(人民觀點)   「泛娛樂化」背後,其實是對歷史的一種「去價值化」。無所謂真相、無所謂真理,是非成敗、高尚卑劣都不過爾爾,真可謂「節操碎了一地」        一段時間以來,各種「抗日神劇」「宮廷戲說」「名著改編」,總會引來很多質疑之聲。
  • 人民日報評論員: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 人民日報10月17日評論員文章: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重要講話人民日報評論員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 黨的十八大以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實踐
    以人民為中心 發時代之新聲——這是一個夢想翩躚的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激勵起億萬中華兒女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一聲號令,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向著光輝的彼岸奮進。這是一個深刻變革的時期。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雲帆高張、長風破浪,以堅定的意志、高超的智慧、昂揚的鬥志、務實的作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砥礪前行,使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一個生機蔥蘢的國家令國人備感振奮,一個向上向好的社會令人們充滿信心,一個以更加開放、更加自信姿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社會主義中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令世界矚目。
  • 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中直主流媒體聚焦九臺區數聯網•智慧...
    >近期,《人民日報》、CCTV1綜合頻道、CCTV13新聞頻道和CCTV17農業農村頻道,《求是》雜誌等中直主流媒體均對九臺區打造數聯網•智慧鄉村綜合服務平臺示範項目服務「三農」、龍嘉街道紅光村走上農業發展新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取得的成果進行了報導。
  • 人民日報評論員: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消息,11月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將刊發評論員文章,題為《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文如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 「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新媒體上新了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9月19日宣告成立。人民日報社總編輯庹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郭衛民,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院長許正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副臺長閻曉明等共同為研究院揭牌。
  • 今天,在人民大會堂,頒獎了!
    經濟日報「數說70年」數據新聞可視化系列短視頻產品,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宣傳的一組優秀作品,主題重大、內容豐富、形式生動,從消費、飲食、大國工程、數字經濟、生態、外貿六個方面充分展現了人民生活在70年曆程中的不斷改善和持續提升。
  • 尋找白巖松:「我用了十年追到了央視評論部,又用了十年選擇離開」
    我和白巖松同事的時間,如今定格在十年。在進入央視新聞評論部十年、《新聞1+1》七年時,2015年底,我選擇離職。央視辭職潮中,去做投資人的張泉靈的話成了沸點:「人生時不時的是被困在玻璃缸裡的,久了便習慣了一種自圓其說的邏輯,高級的還能形成理論和實踐上的自洽。」2015年底,看著泉靈的「玻璃缸」理論,那個我陌生又好奇的網際網路世界,猶抱琵琶半遮面,那麼誘惑滿滿,我動心了。
  • 【人民時評】又見背幹部過水,公僕形象意識何在?
  • 人民日報人民觀點: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翻開深圳經濟特區發展成績單,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萬元,比1985年增長31.6倍;民生領域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達66%;建成公園超過1000個,森林覆蓋率穩定在40%以上……每一個數據背後都是人民群眾沉甸甸的獲得感,折射出人民底色和民生溫度。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風展紅旗如畫
    今天人民日報推出多篇報導,刊發評論員文章,聚焦三明的探索和實踐。風展紅旗如畫——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上)人民日報記者 劉磊 劉毅 顏珂 李心萍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人民日報評論員  福建省三明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 寧心:偉大實踐的生動記錄
    從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強調「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到會見義大利眾議長菲科時指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從「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到連續六年七次召開脫貧攻堅座談會,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以貫之,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執政理念和人民情懷。這是一幅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恢弘畫卷。
  • 「智慧醫院最佳實踐十」智慧醫院建設之智慧教學科研
    智慧教學科研是醫院通過數位化升級,構建臨床科研一體化平臺,使醫療產生的臨床數據運用於科研、教學,促進 臨床科研成果轉化。醫院智慧教學科研的建立,包括醫院手術示教系統、智慧醫療研究中心。手術示教系統,採用視音頻數位化 編碼轉播示教系統可以在手術室外通過大屏幕觀摩手術過程,進行實時教學,既減少手術室內交叉感染,又可以保 障手術室內無菌要求,同時也擴大了手術示教的範圍,從而擺脫了傳統示教模式在時間、空間和人數上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