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刊財經
文 | 王飛
編輯 | 李壯
目前我們保持在80%的倉位,這樣進可攻、退可守,但很多A股熱門科技股我們不會碰。
TMT行業是能夠給投資者帶來豐厚回報的行業,目前我們看好雲計算、半導體和電動汽車。
電商、遊戲和在線教育等是少數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受益的行業,但其實還有其他「避險資產」值得觀察和了解。
本周接受《紅周刊》專訪的Optimus Prime Fund基金經理王明全,在科技股投資方面有自己的視角和思考。他認為,美股科技龍頭在大幅殺估值後,中長期投資價值凸顯。他管理的資金在美股科技龍頭上多有投資,但在A股,他的投資集中在中高端製造業和消費行業,而不是熱門科技股。目前,他的整體倉位在八成附近。
——
美股科技龍頭殺估值後
中長期投資價值凸顯
《紅周刊》: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全球主要市場走到了怎樣的節點上?
王明全:現在整體來看,中國已經完全控制住了疫情,歐洲疫情接近穩定,而美國看起來還未見頂。並且可以預見,在世界大的經濟體中,中國是最先復甦的,美國應該是最後復甦。
疫情嚴重的歐美等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活動幾乎都陷入停滯狀態,資本市場對疫情及其引發的經濟活動停滯反映劇烈,我們看到了美股百年一遇的巨幅波動。但現在我們認為,美股這種恐慌性、非理性的拋售階段已經過去了。
《紅周刊》:接下來,美股市場怎麼走?
王明全:經濟衰退的持續時間仍取決於全球疫情的發展和控制情況。以美股為例,如果疫情能在二季度結束,我們認為,美股會迅速反彈;如果疫情久拖未決,美股可能會經歷較長的熊市。
《紅周刊》:全球開始新一輪量化寬鬆,哪些「稀有資產」凸顯出來了?在疫情暴發過程中,您的策略變了嗎?
王明全:在此大背景下,我們認為好公司的股票一直都是值得長期持有的稀有資產,特別是在這次恐慌、非理性拋售狂潮中,很多好公司的股票也大幅下跌,出現難得的「黃金坑」機會。
在此期間,我們的投資策略也沒有變化。我們海外產品的主要持倉還是本地美股,當然也有一些中概股。
我們始終持有全球最優秀和最有潛質的技術公司,忽略短期波動。今年年初至今,我們也取得了個位數的正收益。
《紅周刊》:能否談談您的具體策略?
王明全:我們應對市場巨幅波動的最重要策略就是自己不用槓桿,同時也不去買那些高槓桿的公司。我們投資的標的都是資產負債表強健和現金流充沛的公司,即使經濟衰退甚至大蕭條他們也能安然渡過,同時我們也能安然渡過熊市。
從倉位分布看,我們是相對集中的,但持有的公司絕對數也比較多。我們會持續研究這些低配的頭寸,一旦這些低配的公司獲得了我們的高度認同,我們就會提高它們的倉位佔比。
目前我們保持在80%的倉位,這樣進可攻、退可守。因為能做到正確的擇時買進、賣出是不可能的,至少我們做不到。
《紅周刊》:在美股科技股龍頭蘋果、谷歌、亞馬遜等大幅殺估值的過程中您加倉了嗎?
王明全:我們持有這些公司,在其股價下跌過程中也會加倉這些公司。因為這些都是全球最頂尖科技公司,中長期看極具投資價值。
短期其股價是否會企穩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確信的是,這些頂尖科技公司的股價大幅下跌後,持有股票的投資風險已大幅降低了,而不是越來越大。
《紅周刊》:美國科技龍頭是否應該享受更高的估值溢價?中概股呢?
王明全:我們認為,代表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這類科技股確實受到了投資者的熱烈追捧,但需要注意的是,如雲計算中SaaS(軟體即服務)類公司的估值早已不用傳統意義上的市盈率來估計了,不少SaaS公司的市銷率都在20倍以上。投資者對他們未來的增長預期太高了,這是一種風險。
關於中概股,我們一直認為,它們是中國經濟體中最優秀的公司集合,他們的管理層既有行業發展遠見,又有強大執行力。我們持有阿里巴巴的股票。未來5年~10年,不少中概股一定會給投資者帶來非常豐厚的回報。當然中概股也良莠不齊,投資者需要小心選擇,如果選錯了投資標的,也會賠得很慘。
——
A股鎖定中高端製造和消費行業
不碰熱門科技股
《紅周刊》:在A股和港股市場,您看好哪類企業的投資機會?
王明全:我們研究了200多家A股和港股公司後發現,A股相對於美股有比較優勢的行業主要集中在中高端製造業和消費行業,所以我們A股產品主要配置在這兩大行業。
《紅周刊》:A股和港股科技股經歷了大起大落,科技龍頭的估值如何?
王明全:科技股是成長股,波動大是普遍現象,只要業績和市場情緒(估值)形成共振就會暴漲暴跌。從基本面分析,坦率地說,很多A股熱門科技股我們不會碰,估值太高是原因之一。另外,很多科技公司要麼處於炒概念階段,要麼股價遠遠跑在業績前面了,最重要的是大多數成長型科技公司的產品的持續競爭力不強,導致業績增長不能持續。但是我們看到,A股科技股的研發費用率越來越高,這是決定產品定價權和經營護城河的關鍵所在。
由於海外疫情何時能被控制尚有很大不確定性,中國企業的產品出口會遇到很大挑戰。所以正如上面所說的那樣,我們2020年A股的投資主要聚焦於那些在中國生產製造並被中國消費的中高端製造業和消費行業。
《紅周刊》:有投資人說,消費和科技是市場永恆的主題。您同意嗎?
王明全:同意,消費和科技是牛股輩出的行業,也是我們研究的主要方向。
《紅周刊》:中國哪類科技股未來可以比肩美股科技龍頭?
王明全:中國科技公司在電子商務、行動支付、社交媒體和生活服務等行業已經做到了比肩、甚至超越美國同行。比如支付寶和微信的行動支付已經把中國帶入先進的無現金社會;信息技術已經給中國政府各類便民窗口、各類醫療和公用事業服務窗口帶來極大的便捷和效率提升;電子商務、外賣、共享出行和快遞行業的飛速發展給民眾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等等。從這些產業鏈中,一定能夠找到能給投資者帶來持續高回報的公司。
——
配置海外5G和半導體公司
看好雲計算、半導體和電動汽車
《紅周刊》:5G和半導體是最近兩年的熱門行業,您怎麼看?
王明全:我們海外產品配置了較多的海外5G和半導體公司,但我們A股產品對5G和半導體行業配置相對較少。
先說5G相關產業鏈的公司,5G基站建設和電信運營商的資本開支密切相關,如果電信運營商拉長了基站建設周期,這將給5G相關產業鏈公司每個季度帶來的業績增量是有限的。另外,由於疫情影響,很多手機廠商推遲發布5G手機,也給相關產業鏈公司帶來短期不利影響。
再看半導體行業,隨著數據的爆炸性增長,對半導體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長期看,半導體行業指數也是持續大幅跑贏大盤的。
然而,A股的很多半導體公司只是因為享受進口替代紅利而有不錯的業績表現,但相對歐美老牌的半導體公司來說還比較弱小。很多公司做的都是低中端產品,進入門檻並不是很高,行業內競爭激烈,他們還沒有形成很深的護城河。半導體行業是資金密集、人才密集的行業,需要持續多年的研發才可能出成果,如果股票市場炒作已經透支了未來很多年的業績增長,它們的股價最終會回歸公司基本面。
《紅周刊》:請您再談一下TMT這個大行業,哪些細分行業是好賽道?
王明全:我們認為,TMT行業是能夠給投資者帶來豐厚回報的行業,目前我們看好雲計算、半導體和電動汽車。
首先來看雲計算,雲計算的行業上升空間還很大。因為應用和數據從數據中心轉雲的進程才剛剛開始,AWS(亞馬遜雲)、Azure(微軟雲)等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SaaS替代傳統軟體的部署方式、使用方式和付費方式也在加速進行中,疫情中的居家辦公更是加速了雲計算的需求增長。
其次是半導體,因為現代數據爆炸性增長對計算能力、存儲的需求看不到盡頭,這對半導體設計公司、半導體代工企業和上遊半導體設備廠商帶來極大的商機,而這些半導體產業鏈上的很多公司都非常值得投資。
最後是電動汽車,就像Amazon是披著零售外衣的技術公司一樣,Tesla是披著汽車外衣的技術公司。Tesla的動力電池技術、動力電池管理技術、OTA在線升級技術和自動駕駛技術,正在迅速改變傳統汽車行業、能源行業和人們的出行方式。■
(文中涉及個股僅做舉例,不做買入或賣出推薦)
(本文刊發於4月11日《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