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舞動》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2020-10-09 氫

嚴格定義上來說,這部十集的紀錄片並不能叫紀錄片,更像是《喬丹:和他的朋友們的採訪合輯》。如果把攝影機偏移45°更能符合紀錄片的屬性。起碼不是正襟危坐的狀態,道出的話才顯出是記錄的形式,而不是備採。加上每一集都預設主題,自帶立場,連選擇採訪對象的痕跡都太重。

雖然在每一個片段化的敘事時,只記錄最精髓的部分,短小精悍,沒有廢話,沒有過多的鋪墊,直奔主題,是為了配合插敘的手法敘事,但不斷地倒敘打亂時空,讓觀看感受很錯亂。尤其不是跟著喬丹成長的觀眾,看得沒有代入感,入戲太牽強。

唯一折服的是它的陳年能力,素材放置22年後才開箱。比起當代鬧哄哄的成名15分鐘機會,陳釀型的,越陳越香。也正體現了,競技體育本身需要長期刻苦訓練的實質。

這也是競技體育的魅力。它是那樣的生鮮活剝的上演,沒有濾鏡,沒有NG了重來,沒有亂剪輯,沒有編劇,摳不了圖。即使你有過豐富的賽場經驗,對於每一場比賽它都充滿未知。尤其是當奇蹟在你眼皮底下發生時還嚴重地懷疑眼睛的高清度。它所呈現的畫面是精彩而激烈的,同時也讓人看到它背後的成長耗時所長,承受的壓力自各兒體會,隱忍的痛苦是百般滋味。鏡頭前的快和鏡頭後的慢,是體育,也是人生。 看不見的,往往比看得見的,來得大。

比起哪些要助理鞍前馬後、提鞋倒水、靠濾鏡、博話題、炒熱度、增曝光、帶著閃亮標籤、完美人設的明星。如果一定要選一種職業類型的人當偶像,積極正向的運動員更配,也更真實。至少最大牌的神,鞋帶都是自己系的。

作為全球第二大主流運動-------籃球,一項既靠個人能力又依賴團隊協作的獨特色彩,它有太多值得喜歡的性格特色。而作為結合了體力加腦力勞動的職業,膚淺的人只看到他們的高薪,卻忘了這項以職業籃球運動員為抬頭的職業,它比從事體力勞動拿薪資的勞動者要有秒速讀懂肢體代碼的思維,比憑從事腦力勞動的職場者要有對抗高強度的體力。

當然,前提肯定是你的能力配得上你的工資。否則早晚,天會收了你。就以這一點來評定,某種程度上,我覺得職業競技運動員比哪些唱歌演戲的明星更值得高薪。人們會買一張門票去看喜歡的歌手演唱會,對於這個歌手本身來說是有利的,同一片聲浪的歡呼聲裡歌者感受到的是支持、是感動,應該沒有人會花錢去看討厭的歌手唱歌。假使之後會有粉轉路轉黑,但大部分都是在網絡世界裡的耍流氓,不是直觀迎面吹來。相比對一個職業運動員,他/她在一場人們買票進來觀看的比賽裡,加油和噓聲由同一片磁場傳入他/她的頻道,他/她能獲得支持,但謾罵也是當面撲來的。演員有作品後推出去面向受眾時,是有經紀公司包裝的,連採訪對答都演練過,對過稿。而一個球員在一場比賽中的鎂光燈不亞於演員,當話筒遞過來時,他/她們往往是生鮮而無所適從。

運動員比演員歌手更考驗心態,也比演藝行業最適合去領會、體悟。它的起起伏伏短到只有幾秒。會有喜歡、會有眾矢之的,演員歌手這些明星要承受的他/她們一樣不少,甚至比演藝人士承受的更多,尤其當運動員的名字前附上一個國家去參賽時,成與敗都是巨大的考驗。所以當看到一些運動員遠離主旨,為譁眾取寵去參加非本職運動主題的綜藝、非公益節目、或退役後進入娛樂圈,營銷的只有身份,說實話很可惜。為他/她們過往歲月裡流過的汗水可惜。

及常人所及,及常人所不能及的人,我們叫強者。當強者接二三番成功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蹟時,我們稱之為神。

不知,初出看片子的朋友,是否也有這樣的好奇。特別想知道喬丹作為籃球之神的養成記,他的日常是如何訓練,又有哪些私人定製技巧。但聰明如美國人,對於獨家秘方,人家不想開連鎖店。

整部片子,除了能看到汗水、拼搏,還能讀出空氣裡有『血』的硝煙,有職業態度、職業價值、職位等級、種族制度、職場霸凌、市場運作、遊戲規則。但最讓我記住的只有兩句話。一句是亞當-肖華在第五集說的:「把體育內容當作文化來銷售。」;還有就是第十集喬丹說的:「技術很重要...除了使用身體,我更學會了如何運用精神力量。」

一項激烈地運動比賽,當它的主體是男生時,即使你有男人好面子的脾性,你也要汲取教練在眾多觀眾前對你的大聲責罵;對手的垃圾話;對手對你的隔人劈扣時現場觀眾聲浪的侵蝕;定點罰籃時全場的注目禮、你的情緒控制、對手觀眾的噓聲,當承受了這些種種心理活動後,再返回賽場裡奮力地證明自己,沒時間給你品味疼痛。這種赤裸的競技,沒有強心臟,你很難勝任。

它比西班牙鬥牛中人與牛的搏鬥蘊涵更多人文道德色彩,也一樣要將技術和體力、柔美和勇猛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所以那些在競技運動中取得榮耀的運動員備受人敬仰和崇拜是他/她們應得的,至少人家有真槍實彈。

也為哪些看了比賽後,意淫運動員的球迷叫個醒,如此雄性荷爾蒙爆表的運動,那些運動員怎麼可能沒有女朋友。你讓他們每天都打鐵嗎。包括不斷創作出流行作品的藝人,別忘了所有創作都源於自身生活。當然,你想裝睡也沒人能攔得住。

要理解一件事情總是要費一些力氣的。你的朋友如果有人不費一點力氣就可以樣樣精通的話,我相信你也不會很欣賞他。

不知道別人是如何去看待一場職業籃球比賽的,我是以職場的角度看。如果說一個公司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那麼一場籃球比賽就是職場裡的眾生像。以至於常常想和那些抑鬱的朋友講:難過時,去看場職業籃球比賽吧。看完,或許能減輕點痛苦。如果看一場不能治癒,就看兩場。

要問看完《最後一舞》的最大觀影感受是什麼?它讓我想起山本耀司說過的一句話:「自己」這個東西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很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同樣是職業籃球運動員,國外是等同於一個人高中或大學畢業後進入社會謀求一份生存的職業來定位,而我們更像是去參加國際大賽為國拿排名而做的栽培。這種現象存在於我國各項運動體系中。所以很多所謂有天賦的好苗子,從小就在體校的體制訓練中養成。等到參賽時,又不乏很多評論者說:我們很多運動員的文化水平不高,理解能力不行。當時代的使命要他/她們承擔時,後遺症也要他/她們一併咽下。

是體制的錯嗎,或許是意識的錯。是一開始就沒有把體育當做文化來教育。

直到現在很多家長,在孩子適學年齡到時,很捨得花費很多投資在孩子五花八門的興趣班上。更捨得讓孩子往藝術之路上培養。即使買一個學藝的工具很昂貴,吃藝術這碗飯很難養活自己,很多偉大的藝術家都是死後才成名,藝術能為你在孤獨寂寞、心煩意亂時陶冶情操、治癒情緒...。反之一個籃球,應該比一個樂器器材便宜很多很多,也能為你有煩惱時,治癒心情,而且運動是你對大腦最好的投資,它能對情緒和專注力產生積極作用,保護大腦免受如抑鬱、老年痴呆、失智症等疾病的侵襲,又有多少家長意識到往體育興趣上培養呢。覺得做運動員太苦了,不希望孩子練得太苦,家裡也不需要他/她靠打職業養家,體育運動員是吃青春飯的職業...。哪個行業不吃青春,人生有哪條路是不苦的。每名運動員和每位音樂家一樣,都需要大量的練習,你必須練習才能變得更好。之所以把藝術和體育舉例,本意不是表達誰好誰非。想要說的實質是:是父母的世界觀裡,藏著孩子的未來。還是家長的行為裡,藏著孩子未來的世界觀。

根據《2020年中國興趣班行業分析報告》中調查顯示,目前參與的興趣班最多的是5-6歲兒童,而參加最多的是舞蹈興趣班。以2017年的數據為,約佔86.3%和88.6%。報告也顯示了在教育部的兒童興趣班參與情況表中,運動類佔比不到35%。

再來看各國小學課程,我國小學課程設有的主要科目:語文、數學、英語(三年級及以上)、品德與生活、科學。附屬科目:體育、音樂和美術、健康、法制。

美國:每天都會上的課除了語言藝術、數學、科學、社會學,還有一門是體育課,這門孩子們最愛的體育課每天都上四十分鐘。每周還有一次美術課、音樂課、電腦課、兩次第二外語西班牙語課。

英國:包含了玩、遊戲、吃零食,學校沒有專門的德育課程,德育實施的主渠道是各科教學。英國的教育秉承把素養教育作為教學的基本任務和目標,將這些道德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

韓國:裁量課是一門綜合了音樂、美術、勞技等內容的課程,比較強調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意,包括電影欣賞、醫學保健、摺紙藝術、球類運動等。性教育也是裁量課中的一部分,一年級的時候,會讓小朋友討論男孩女孩有什麼不同。課程中的『生活』課特別多:快樂地生活、智慧地生活、合適地生活。

我們只是口號裡喊:德智體美健康發展。實際從小學起就給你灌輸學好數理化的生存之道,等老了再讓你去廣場裡集結跳舞強身健體。所以在絕大部分的學校裡,坐在教室最後一排的是「壞」男生,體育變成學習成績不好的代名詞,只有讀書不好的才愛好體育。就連很多父母的觀念裡:體育好不好沒關係,語數英成績佔優就行。好像我們什麼都教了,就沒教小孩運動。

當然,人的嗜好各有不同。有些人搜集古錢或外國郵票,有些人喜歡刺繡,有些人則利用大部分的空間時間從事某種運動。如果我自己對馬或寶石有興趣,我也不能期望別人都和我一樣。如果我看電視體育節目看得津津有味,就必須忍受有些人認為體育節目很無聊的事實。

可作為一個全新的生命,孩子對於這個世界是有好奇心的,如此瑰魅時刻,家長應該做的是平行引導。鋼琴師能展示鋼琴之美,鋼琴師控制琴鍵的時候,可以通過這種語言,傳達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情感。籃球也可以將籃球精神通過視覺表現出來,通過不斷去掙扎探索,讓「人體樂器」這種表現籃球的藝術日臻完善。所以看國外,能培養出主業是銀行分析師、設計師等,副業是競技運動員的人才,而我們卻是單一扁平化。也或許是小的時候沒有全面的系統化思維培養,造成長大了也沒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我看《最後一舞》,尤其是最後一集時,美職籃給我的視覺觀感是,那些球員私生活再糜爛,但他的職業目標和職業定位是清晰明確且強烈的。不推崇反面教材,每個立體的事物要用辨證的角度去學習它優良的一面。再反觀中職籃的比賽,相比是文明很多,與之相對應所展現出來的職業目標是模糊的,球員的思維格局真的差距很大。

如果一定要玩拆字遊戲——職業籃球運動員,為什麼不叫籃球職業運動員,或者運動員職業籃球。雖然每一個工種的表現手法不同,但職業的屬性是一致的。很多球員只看到了作為運動員這個身份,卻忘了這個代表人的名詞前,先排有——職業兩字。

目前國內的職業籃球運動員的養成記,基本就類似於半參軍形式。不脫離體校專制,提供包吃包住,工作日常手不離球的訓練,但到比賽場時卻沒有軍人嚴謹堅守、執行力強的品質。

可能會有人說,你看不到他們平時刻苦的訓練及付出。對,我們看不到你流過的汗水,但你在職場上呈現的精神面貌就是你展現給大家看到的。尤其是國際大賽時,可以概況成全年職業面貌一覽表。你的思想決定你的行動。如同我們都會批評演員沒演技一樣。當你人比球紅那一定不太對。

還有媒體、解說員,總喜歡用『天賦』來稱讚運動員。聽多了,很讓人懷疑『天賦』的含金量,還不如研究黃金價格走勢圖。以職場學來說,最常聽到一句話:以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還達不到比拼天賦的地步。中職籃真有那麼多天賦型球員,我們就不會對現有的國家隊越來越沒底了。而努力,我想我們的語文也只學會了認字。

關於努力,我特別喜歡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裡的一段用對白來做的解釋:

「你從來沒有對人生感到恐懼過嗎?」我試著問永澤兄

「當然對人生也曾經感覺害怕過。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我只是不願意把那種事當成前提條件而已。自己能做的事情就發揮百分之百的力氣。想要的東西就拿,不想要的東西就不拿。這樣活下去。如果不行的話,到時候再考慮。所謂不公平的社會反過來想的話也是能夠發揮能力的社會。」

「這話聽起來很任性自私」我說

「不過,我並不是抬頭看著天空在等水果掉下來喲。我也做了相當多該做的努力。比你努力十倍左右。」

「這倒是。」我承認

「所以,有時候我環視整個世間覺得真厭倦。為什麼這些傢伙都不努力呢,為什麼不努力卻光會抱怨不公平呢?」

我吃驚地望著永澤兄的臉「在我眼裡看來,世上的人都相當辛苦勤快地在工作啊,我的看法難道錯了?」

「那不是努力,只是勞動而已。我所說的努力不是那種。所謂努力應該是更具有主體性、目的性的事。」

「例如你找外交公務員工作的事情解決之後,大家都放鬆時,你卻開始學起西班牙語之類的嗎?」

「是啊。我在明年春天之前要完全把西班牙語學好。英語、德語、法語已經學好了,義大利語也大致還可以。這種事情不努力行嗎?」

以目前國內職業籃球運動員的程度,大部分只能算是勤奮。真要講努力,當臨場轉換鋒線時能應對自如,能攻能防穩定的又有幾個全面型人才呢。以現在基本每隻球隊都有外教、外援的框架體系,也相當於一個職場外企的組織架構,又有幾個球員能和這些外教、外援脫離翻譯能用英語進行交流。

看到網上會有人評論,諸如:美國高中的籃球運動員,本質上只是屬於業餘型或半職業的籃球運動員。你當然可以說美國的高中聯賽也是很正規的,應該可以算是職業球員吧,然而事實上那就是非職業或半職業的體育聯盟,只是水平高。這樣的言論,和畢業求職沒有名校學歷的普通學生,如何在競爭力大的985、211或外國常青藤名校畢業生中獲得應聘機會?本質是一樣的。

我們要承認,能考進名校,首先意味著學習能力、態度和基礎綜合素質會明顯強於非名校畢業生。但名校所代表的標籤總是有時效性的,時效一過,是兜底還是實力,在職場這場持久戰中,你需要從長計議,而不是一受挫連野心都丟了。學歷是很重要,跑不跑得起來還是要看能力。眼下你未能贏在起點,既然你有敢夢敢當的雄心,就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與規劃,調整好心態去面對現實的殘酷激烈競爭。沒有受到環境薰陶的普通學歷者來說,我們若想追趕上差距,真的就要對自己有高標準嚴要求。雖然野路子出身,能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實現彎道超車,但要想實現長遠發展,必須要讓自我的能力和修養同樣提升,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貴在堅持。

不管什麼時候,請將注意力放在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上,害怕競爭的人已經輸給了對手。競爭,其實就是一種友誼,在對手的幫助下提高你的聰明度,在競爭中提煉出養分,壯大自己,才值錢。競爭的目的不是要戰勝別人,而是自己要越來越強。

其實,國內的職業籃球運動員,比起很多學校畢業要踏入社會的青年要幸運很多。當你們的同齡人還在為住城中村還是單間、叫外賣還是帶飯、擠上下班高峰交通發愁時,你們有公司給提供吃住,有訓練服、球鞋提供(雖然有商業成分),甚至去客場比賽出行、住宿都不用操心。而職場中的青年人除非升到部門總經理職位出差時才有秘書落實吃住行。同樣的職業路徑,不用操心一地雞毛的瑣碎,你們只需要做的僅是把球打好。

也或許在體校,會有欺凌、孤立、從眾的現象。到了職業隊,可能也還殘存這些現象的灰燼。這些都需要你變強,你的內心覺醒,才能不盲目從眾。就像普羅大眾的職場也有新人入職被打壓,會被放養一段時間,即使到了成熟期也會遇到職場專制現象。只有不『認命』才能實現職場突圍。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那能不能在成年的年齡進行自我改觀,改變我能改變的。

當你們進入國家隊代國參賽,和職場中的我們一樣。為公司新接的大項目,抽調各部門專業人才,根據項目臨時組團,為成功完全項目目標提供自我優勢是同等性質。

老闆花錢請你來是幹嘛的?問題都是領導在想辦法解決,坑都是領導填,你幹嘛去了?你不應該把一件無法解決的事情告訴領導,然後期望他給你想辦法,你應該自己把辦法想好,然後請求領導的批准。你要讓老闆做選擇題,而不是填空題。因為這個過程就是在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你能夠解決的問題難度等級越高,價值越大,你在公司的地位就會越穩固。這和教練布置戰術,真正執行的是球員沒差。

你們幸運的還有聯盟給你們創造氛圍,請有NBA經驗的外援來給你們陪練。想去職業夢想的搖籃前,請先把對方同鋒線上的外援對手幹倒。偷師學藝掌握不了,連站在你家門口的樁也清掃不動,又憑什麼去別人家呢。還是你只考慮,拿多少錢幹多少活,外援掙得多髒活累活多幹點是應該的,你只負責喝茶養老。

多數職場人會覺得自己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明明做了很多的工作,可是收入卻不高,升職加薪的機會也總不會落到自己頭上,說到底,這其實就是你的職位可替代性高,不是稀缺資源。社畜走進職場,隨著工作年限慢慢積累,從菜鳥熬成老鳥。你是有十年工作經驗呢,還是把一年的工作經驗用了十年?

在《異類》這本書裡提到的理論:只有當你刻意去學習,不停從自己的舒適區跳出來,忍受一種痛苦和煎熬,改變了自己以後,你付出的時間才是算數的。

八小時工作制的時間裡,大家都是在做本職工作。八小時以外的付出決定你的成就。體制的培養,訓練出來的也許是單一化的你,但在有認知思維的成年世界進行自我內化重塑只能靠自己。多看幾本前人智慧的經典書籍,比刷微博、玩抖音、錄直播、戲手遊來得有益處。這些應運而生的品牌,你反覆消費它,你就成了它的信徒。

大概會有人說,這些娛樂只是生活的調味劑,是枯燥訓練後的快樂。實際上,快樂是有不同層級的。

最低級的快樂,是短時間內給你快感和愉悅感,讓你爽,僅此而已。大部分消費性娛樂,都屬於這一級。不約炮會死嗎。

高一級的快樂,是給你長期穩定的滿足和歸屬感。它會使你的幸福曲線平穩上升,讓你感到每一天都有所收穫,有受益,是充實的,沒有虛度。比如:學習和成長,一份滿意的事業,一個溫馨的家庭,一個明確且穩定前行的目標。就好比國人常說姚明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很好。但我更想說的是,他恐怕是國內職業籃球運動員裡鮮少讀過中國四大名著的人,從他的對答談吐能看出是個有墨水的人。

最高層級的快樂,是給你成就感和自我實現,創造。舉個例子:A青年喜歡打王者榮耀,從遊戲娛樂中獲得快樂、成就感。他的朋友B青年,通過遊戲成為職業聯賽的學員,月入過萬,很快樂。B青年的朋友C青年也喜歡玩王者榮耀,但是人家是職業聯賽的人,靠打遊戲年入百萬,開遊戲公司,通過遊戲建立自己的團隊,制定並且培訓大量學員,有謀略,有對策。

如果你喜歡某種愛好,試著不要只是『玩』。不要只是消費,要創造。我常在想,是不是比起俱樂部每天安排的技能訓練,我們的球員更需要上的課程是如何構建自己的系統思維體系。技術可以通過訓練來提高。但思維格局的健全,真的只能靠自己完善。

就如球發給誰、什麼時候傳球、用哪個假動作、落後後如何穩住不慌一分分吃回來、是自己上籃還是給隊友暴扣點燃現場漲士氣進而促使對手氣虛、就連教練每次叫的暫停,這些都考驗著球員的思維體系。如果你只想著自己的得分,自己的名場面,每次比賽都靠外在的鼓舞,靠教練在場邊不停的咆哮,球憑什麼讓你贏。

由衷希望我們自己的職業球員,能成長的不僅只是球技,那些被遺忘的精神同樣是球賽的制勝根本。

喬丹讓人們認識了籃球,他表達更多的是籃球就是籃球。而科比讓受眾認識了籃球文化,科比告訴你籃球不止是籃球。「把體育內容當作文化來銷售。」這句話,把它詮釋的最好的是科比。他用在球場上身體受創後堅強的精神讓你打心底敬佩。他用行動實踐了達爾文學說:設定長期目標,每天一點點微小改變只要時間足夠就可以造成巨大的變化。

他說的每一句金句都在籃球場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也因了他表現,這種籃球精神迅速在全球蔓延,才能把曼巴精神當文化來銷售。「一個人的成功可以把一個產業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讓NBA的形象大踏步前進,塑造了世界對NBA的看法,體育在全球範圍的文化影響迅速提升。從此以後,炫酷的不只有音樂,流行的不只有美國時尚,出售的是美式內容,載體是一位特別帥氣、成功的球員。人人都想成為其中的一部分。」是啊,你看現在全球的商業不都跟文化攀關係嗎。雞湯學、綜藝體、情感交流、廣告文案,所有的資本商業體系都用文化來轉化,變得接地氣、貼生活。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易於接受及普及。因為思想的改變靠文化。

就連科比退役後成立多媒體工作室製作籃球影片,和出版社合作圍繞運動員的成長經歷出版圖書,頗有點讓我想到魯迅棄醫從文的味道,利用最寬泛的傳播途徑把體育內容當文化來銷售,萬變不離體育的主旨,激活大眾的意識思維。把體育帶到了人文主義階層。

再反觀我們國內,雖然我們自己的聯賽沒有NBA級別的臺階,我們也必須承認美國是強國。但好歹我大天朝的社交平臺也是可以和牆外媲美的,可惜國內卻不會利用好資源,只會助國外一臂之力。不是讓資本入侵得無處不在,就是助外援在國內割韭菜。更雷人的,社交平臺是我們的,同一條國民勵志新聞,咱們的球星在自己的主流平臺發和NBA球星跑來發,點讚數連NBA人的零頭都達不到。如果不是商業價值,這號是NBA本人開還是代理經紀團隊打理我都懷疑。什麼時候我們已變成被別人偶爾的臨幸欣喜若狂到奔走相告。真可憐!把自己的地都給刨了,還鼓掌。

也更讓我認清了,網絡的世界,沒有什麼事物能無緣無故的火起來,除非有人在背後操盤。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背後一套營銷理念。

大環境不助力嘛,咱們能不能靠自己掙口氣啊。好幾個國內主流平臺上的體育官方號內容做得極差。除了只會發土味雞湯,就只剩雞湯。明明是個官方體育文化號,整得和八卦娛樂垃圾站一樣。國內主流娛樂媒體的官方號都搞小清新文學、綜藝職場論,把行業的不同表現形式轉化為更貼近民生生活的通俗社會現象來營銷,從而更快速的取得認同,引起共情,提高用戶粘性。而咱們的籃球號,個人營銷號就不說了,那個籃球前加國名的,真的,簡直是球員資訊回收站,回收也就算了編輯表達能力都是以國家之名行使私人之私的言論。還跑去和娛樂圈明星沾親帶故,要麼引導粉絲關注私人趣味號。

如果作為一個官方社交平臺,編輯訊息文案能力沒有、視頻剪輯能力沒有、海報設計能力欠缺,引導的粉絲對話不是為了交流,而是為了贏,實在想不出這個官方平臺存在的意義。更無語的,也不知是不是為了引起存在感,貼子的評論清一色都是同一批人在跟著山雞學狗叫。假如為了做產品推廣,不分好壞,只要吸引到流量就算作好事件,是為出圈助推一把,所以人為操盤做出來。這.....請怪我沒有價值認同感。要說一個官方社交帳號的影響力有多大,不是看粉絲數量,這年頭粉絲數都是靠花錢刷水軍,真正的影響力是看被什麼人關注。有影響力的人都關注了你,你發的卻是低質量內容,成熟的生態網絡社交平臺卻做不出實質的營銷推廣,多可惜啊!

一個國字號籃球欄目官方微博,應該為聯賽做好內容的二次傳播,提高聯賽的流量復用效率。CBA比賽時在主流視頻平臺內,瞬時溝通互動性強,但單個粉絲很難被照顧到,精細化的客戶及口碑運營的功夫設計也必須在直播外。從而才能確保長期的聯賽品牌粉絲群體運營,畢竟當代真正的互動輿論戰場還是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

看《最後一舞》,鏡頭多次掃到很多大人帶小孩去現場感受籃球文化,人家的比賽,觀眾是水洩不通的。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的聯賽現場觀眾是『疏密有度』。大家都知道電影在家裡看和去電影院看效果感受是不同的,球賽也一樣。我們的球隊數量、比賽的場次都逐步的增加了,相對的上座率卻越來越低迷。即使是和娛樂沾邊的全明星賽,別說是去現場,通過平臺轉播如果沒有喜歡的球員我都看不下去。花錢請七八線藝人來錄音再到現場對口型的假唱環節拜託可以取消了吧,還不如請雜技團或魔術師來個現場秀更實在,再不行僅是帶動現場高潮改個花式秀球街舞都比對口型有看頭。

整個品牌建設及流量轉化的鏈路搭建不完整。內外領域不分明,兩個不同的傳播場,實現不了長期運營循環。

真想給中職籃提個建議,咱們除了從大學輸送球員外,能不能也從大學招幾個學過商業、設計、營銷、市場運營的人才啊。再不行從電視臺挖幾個會搞網絡運營的人也行啊。引進外援提高聯賽觀賞度的同時,也學學「一帶一路」理念。別成了別人盤子裡的韭菜炒雞蛋,還幫磨刀。球員不能速成,這搞商業運營的可以是現成的吧。

主流體制已經逐漸在改變用工業化流水線方式造人,但主流平臺沒有觀眾、沒有轉化、沒有銷量。粉絲利用率低,留存小,銷量差。中國的籃球要改革的不止是球本身,還有球外一系列運營模式,如何突破圈層,成為全民喜聞樂見的產品,別只學了形式,沒有內容。我們不能只做拿來主義啊。

我們的冰球才呱呱墜地,我們的棒球鮮有問津,高爾夫在中國屬於上流運動,足球已經沒落到靠歸化。籃球也不知道還能不能爭氣。雖然我們的體育離全方位覆蓋到教育還需要各界人士,在歷史前進的道路上一步步推進。雖然我們的體育商業化經濟實體健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謂不公平的社會反過來想的話也是能夠發揮能力的社會。

人生苦短,只來走這一遭。所以要做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要做最有價值的事。首先就要弄清楚,什麼對你來說是最有價值的,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是儘可能地培養,自己的品質。擯棄你身上所有不值得推崇的。如果你足夠幸運,也足夠認真改正缺點,那幸福總會降臨的,只是時間早晚而已,這便是生活賦予我們最好的禮物。也許在一些悲傷的時刻,或是令人絕望的糟糕時刻,你不斷培養出的堅強品格和追求卓越的習慣,會讓你擁有堅韌不拔的品質,讓你不在低潮中沉淪,並且成為在危機時刻,可依靠的人。你能通過自己的行動向他們證明,堅強的內心,可以幫你度過難關。所以最理想的情況是:把這種強大,化為自己的目標,把這樣的概念內化於心。這是一段心理學教授Jordan Peterson在訪談中的對話。而我在職業籃球比賽時,能讀懂。

去看看那些打了十年籃球的職業運動員的腳,他們的腳都被損壞了。因為他們的鞋太緊了,他們把鞋帶綁得特別緊,因為他們需要如此。他們一直如此,參加所有的訓練和比賽,他們的腳開始變形,並且損壞,有時甚至會永久受傷。為了對得起身體裡受損的傷,請能努力打球時努力吧。

曾為耐克設計過多款著名的air jordan 創新型運動鞋的鞋履設計師,同時也是一位建築師、田徑運動員的汀克·哈特菲爾德說過:「你必須欣賞世界上的風景,然後想『我要去解決一些問題了,我可以把一些元素加到設計裡,把它們混合到一起,冒一點險,做幾個假設,然後把它們結合到一起』。這份工作也有它的不足,但是,如果你既不熱愛你的工作,也不對之嗤之以鼻,那說明你做的還不夠多。」

相關焦點

  • 黃渤真實經歷: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黃老師,你累不累,休息一會兒。黃老師,你要吃什麼,喝什麼,我給你拿點什麼?黃老師,你太辛苦了。原來弱的時候,壞人真的最多。黃渤這雲淡風輕的幾句話,道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當你強大時,整個世界都會對你和顏悅色;而當你最弱的時候,欺負你的人最多,也最容易受委屈。
  • 郭德綱:你弱的時候,身邊壞人最多
    然而有人對他說:「即使你給我當狗,我也不要,我怕你咬我。」在最窮的時候,郭德綱沒錢交房租,一天只吃一頓飯,用饅頭蘸菜湯。有次演出完後,公交車沒有了,沒錢打車。郭德綱硬是走了二十多裡,到家的時候已是凌晨四點,腳上全是泡。當時心裡特別難受,終於忍不住崩潰大哭。說相聲不掙錢,郭德綱只好四處找活掙錢補貼家用。他做過一些綜藝,都是在臺上充當被戲耍的角色。
  • 黃渤講述真實經歷: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去了以後也結不出帳來,誰搭理你啊?但現在(成名了),身邊全是好人,每一張都是洋溢的笑臉。 黃老師黃老師,你累不累,休息一會兒。黃老師,你要吃什麼,喝什麼,我給你拿點什麼?黃老師,你太辛苦了。 以前,辛苦幹的就是這一行,誰讓你來了,誰叫你來了?」原來你弱的時候,壞人真的最多。
  • 《乘風破浪的姐姐》: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電影《黑名單》裡有這樣一句臺詞:「為什麼別人敢在你身上做壞事,是因為你讓人覺得,在你身上做壞事,可以不付出任何代價。」太多的時候,別人之所以敢欺負你,只是因為你看上去好欺負。很多時候,不是這個世間壞人多,而是因為你太弱,所遇之人皆比你強,誰都可以不理睬你的感受,甚至抬腳踩你一下。
  • 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她用自己的努力,印證了: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你越弱,世界越黑暗;你越強,世界越光明。不是他運氣差,是他弱的時候,壞人最多。因為你弱小,欺負你代價最小。犯罪學有個理論叫破窗效應。車窗上的破洞,就能引來壞人。人與人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當你很弱時,像一扇破窗,壞人聞風而至,因為你沒有反抗的能力,傷害你的成本最低。
  • 郭德綱受辱經歷曝光:你弱的時候,身邊壞人最多
    郭德綱受辱經歷曝光:你弱的時候,身邊壞人最多他願意做任何事,只要能吃飽飯,讓他繼續說相聲就行。然而有人對他說:「即使你給我當狗,我也不要,我怕你咬我。」為了說相聲,郭德綱創辦了德雲社,更是被整個相聲圈孤立,打壓。
  • 郭德綱受辱經歷曝光:你弱的時候,身邊壞人最多
    郭德綱的經歷道出一個發人深省的道理:你弱的時候,沒有足夠的話語權,遇到的壞人最多,也最容易受欺負。一旦你強大,曾經那些張牙舞爪的人和事,都會變得溫柔起來。只有當你有了實力,世界才會對你和顏悅色。02T W O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你弱的時候,壞人就多,你強的時候,人渣就少。
  • 我被領導當著全同事的面罵、甩臉不敢辭職: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01網上有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什麼時候的壞人最多?高贊回答是:「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不得不承認你強的時候,你的身邊都是好人;你弱的時候,你的身邊滿是壞人。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正如你弱的時候,有一個人來欺負你,你不反抗,之後就會有很多人欺負你。但當你變強後,反抗後,那些人就會從壞人變成好人,來對你各種關心幫助。網劇《我是餘歡水》的主人公餘歡水就是將這種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表現得淋漓盡致。
  • 黃渤真實經歷:你弱的時候,壞人真的很多
    去了以後也結不出帳來,誰搭理你啊?但現在(成名了),身邊全是好人,每一張都是洋溢的笑臉。 黃老師黃老師,你累不累,休息一會兒。黃老師,你要吃什麼,喝什麼,我給你拿點什麼?黃老師,你太辛苦了。 以前,辛苦幹的就是這一行,誰讓你來了,誰叫你來了?」原來弱的時候,壞人真的最多。
  • 美女被摸腿90分鐘,含淚隱忍原因扎心: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01■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今早看到一個新聞,心裡很氣憤。前幾天,在長沙飛往北京的航班上,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美女小陳(化名)獨自一人乘坐飛機前往北京,本來在座位上休息,一切都很平靜。面對這些惡人惡事,最好的方式絕不是沉默,而是向周圍人揭發,一起將壞人繩之以法。你越軟弱,壞人就越囂張。相反,只要敢於呼喊,這些猥瑣的小人就會見光死。這個世界的真相就是: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 心理學踢貓效應:為什麼我們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所以我們會發現,當自已很弱的時候,壞人也是最多的時候。舉個粟子:一名經理被老闆批評了一頓,回到部門就把主管批評一頓,甚至比老闆的批評還要猛烈。然後,經理消氣了,主管的氣又上來了,於是主管就去批組長,組長又去批線長,線長又去批基層員工。基層員工沒人可批,只能回家批老婆,老婆只能批孩子,孩子只能批花花草草,小貓小狗。
  • 長沙航班美女被摸腿90分鐘,含淚隱忍原因扎心: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作者:富書喬巴 來源:富書(ID:kolfrc) 分享:Jenny喬(ID:Jenny-Qiao-Love) 你弱的時候
  • 你弱的時候,身邊都是壞人,你強的時候,身邊都是好人
    人之初,性本善你還在相信這些話嗎?浙江的4名學生,合力將6歲的小男孩關在一個小黑屋內。輪流暴打他,用腳踩小男孩的頭。其中一名初中生,用滾燙的菸頭將小男孩逼到角落。甚至直接拿菸頭往小男孩身上戳。最後,還將菸頭扔進了小男孩的衣服裡。導致小男孩身上多處被燙傷。而其他同伴,一邊拿手機拍照,一邊哈哈大笑。早幾年的時候,北京有4名少年凌晨3點在外溜達。見路邊有一女子在等車,他們便走過去故意碰撞她來取樂。在女子出言指責後,這4名少年合力將她挾持到一間拆遷房內。
  • 「結婚23年妻子沒掙一分錢,我出個軌怎麼了」: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劇外的秦嵐在接受採訪時也坦言: 《延禧攻略》播出前,自己也遭受過各種捧高踩低的事,如今光是想想那些遭遇都受不了; 很紅的時候和沒那麼得勢的時候,別人對自己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這就是很赤裸的現實,成年的人世界不容易。
  • 當你弱小時,壞人最多
    ,就是領導寫給你的。」被身邊的同事不喜歡,排斥,是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事,除非你決定一輩子都不去補上這一課,要不然不管你去哪,你跳過多少個槽,你還是不可能繞不過這個難題的。」是的,對每一個成年人來說,健康是一種責任,是你對家庭的承諾。沒有了健康,一切都會煙消雲散。
  • 結婚23年妻子沒掙1分錢,我出個軌怎麼了: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這番話雖然殘酷,卻是亙古不變的人生現實: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你強的時候,身邊都是好人。節目中,主持人問她:「你母親是不是去世了?那你難受嗎?」那段時間,賈玲的母親意外去世,她沒來得及回家看媽媽最後一眼,這件事本就是她心裡的痛,她不願提及。但節目組還是不斷逼問她,她實在沒忍住懟了一句:「你媽去世了你不難受嗎?」
  • 黃渤自曝受騙經歷: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以前唱歌時,天天都是冷遇」 / 《易時間》或許有些極端,但反映了一個事實:趨利避害,欺弱怕強,捧高踩低,是人之本性。等到你走到高處的時候,不僅會欣喜於自己由弱變強。也會發現,那些本來嘲笑、打壓你的人,收起了他們的刺,變得溫柔起來。3當然,在不被重視時努力提高自己,並不是讓你一味忍受所有呼來喝去和不公正遭遇。職場「老好人」,並不是一個光榮的稱呼。
  • 嫁給林志穎12年生下3個兒子,她崩潰痛哭: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有句話說,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其實,當你自以為你弱的時候,「壞人」也會很多。你沒勇氣為自己爭取,沒底氣對他人說「不」,最後硬生生在委屈裡度日。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才是女人最大的悲哀。2婚姻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需要兩個人共同經營。
  • 嶽雲鵬去酒店幫廚卻被開除:你不行時,壞人最多
    嶽雲鵬在提到這段經歷的時候忍不住哭了,由此可見這件事情對他的傷害有多深。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越是在你縮小無助的時候越會被不公平的對待,仿佛此刻你遇到的壞人也越多。楊冪現在已經成了身家幾十億的大老闆,坐擁大公司。
  • 林志穎老婆崩潰落淚,一句話戳痛無數人:你弱的時候,這世上壞人最多!
    有時,連自己的親生孩子,都可能在無意中戳傷你。比如,我一個表妹是做幼師的,工資不多,好在陪娃時間足夠。可是,有一天,她那4歲的熊孩子在跟她吵架時,直接放言:這些都是爸爸買的,你不許碰!我也認識很多職場女性,她們在家裡是絕對的「團寵」。老公疼,孩子愛。跟公婆也都客客氣氣。倒不是她們費了多少功夫去經營自己的小家庭,而是她們「工作好」,賺錢能力強,整個人獨立又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