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驚蟄,即驚醒蟄伏中的動物。這時候天氣開始漸暖,冬眠了一個季節的動物們在滾滾的春雷中逐漸甦醒,大地回春,一片生機勃勃,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春耕季節。
一般來說,驚蟄是在每年的3月5~6日,而驚蟄之前一般是不會打雷的。這個也很好理解,根據雷電的成因,產生雷電必須要充足的水汽和劇烈的對流運動。冬天,由於空氣寒冷乾燥,加之太陽輻射較弱,空氣中不易形成對流,因而很少有雷電。而驚蟄後,氣溫回暖,暖溼氣流和乾冷氣流交匯,對流開始加強。
根據勞動人民的長期經驗,驚蟄打雷才是正常的,才是風調雨順的標誌,或早或晚都屬於異常,而一旦氣象異常,就容易導致一些災害,比如乾旱或者洪澇等。甚至在一些地方還流傳著一些俗語,比如:未驚蟄,先打雷,人死沒人埋。即要是在驚蟄前打雷,便意味著不祥。很可能這一年就會發生比較嚴重的氣象災害,從而導致人們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在古代,收也憑天荒也憑天,突發的氣象災害是很有可能讓百姓受到毀滅性打擊的。但是在當今這個時代,人類改造自然,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已經大大提高了,一般的氣象災害,哪怕是突發,對我們的影響也不會很大。只要我們發動腦筋,勤勞肯幹,齊心協力,再大的困難都會過去,一切終會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當前疫情肆虐,引起了不少民眾的恐慌,再加上氣象異常,那面會胡想連篇。但我們應該始終相信科學,相信今時不同往日,只要我們同心同德,我們的國家有能力處理好一切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