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於正的新劇《鬢邊不是海棠紅》熱播,這一次於正將目光聚焦到了傳統的京劇上,從布景設計到服化道具,每一幀畫面都好有質感,延續了《延禧攻略》的美學藝術,再一次將中國非遺技藝帶到觀眾的面前,大國工匠精神被展現得淋漓盡致,美得驚豔了時光!
於正以前的劇畫面都透著一股子鄉土氣息,直到《延禧攻略》,於正才算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低調高級的莫蘭迪色調,可以說是清宮劇裡的一股清流,給人高級的視覺享受,看著就很舒服。
不僅是在顏色上,整個畫面的布局和構圖都非常講究,服化道具上的「非遺」技藝更是被吹爆了,給人一種驚豔了時光的美。
手推繡:採用人機結合的方法繡花,配色明快豐富,繡出的作品生動又富有立體感,既時尚又帶有民族特色。打籽繡:也是中國的傳統刺繡之一,點繡的一種,繡品立體感凸顯,呈現出一種浮雕的效果。盤金繡:傳統手繡技藝中用金絲捻線繡制出的花紋,充滿了強烈、豔麗奪目的藝術效果。
《延禧攻略》中的每個細節都非常考究,各宮娘娘們從頭到腳,富貴華麗,豐富的視覺卻絲毫不顯得雜亂和俗氣,喚醒一個傳承千年的技藝,點燃一份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於正也是功德無量啊。
點翠、絨花等這些非遺技藝一度被推上了熱搜,成為了時尚的寵兒。
點翠:中國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工藝,色澤豔麗,光澤感好,具有超高的技藝水平和藝術價值。敲銅:還有個名字叫鍛銅浮雕,是在設計好器行或圖案後,按照一定的工藝流程,以特製的工具和特定技法,在金屬板上加工出千變萬化的浮雕圖案。絨花:需要將桑蠶絲煮熟後染成不同的顏色,製作絨花花瓣和花蕊,再用銅絲捻成絨條,再攢成各種花式。
還有緙絲的工藝,也是備受推崇,作為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素有「織中之聖」的美譽,清宮織繡類的團扇以緙絲最為精美,與其他的絲綢工藝品相比,緙絲具備了藝術和工藝的雙重價值。
就連皇后娘娘手裡拿著的手串,上面的背雲、墜腳均為國家級非遺花絲鑲嵌工藝,在25毫米的方寸之間用三百多根細銀絲製作,難怪娘娘終日手串不離手。
這種非遺情節一直延續到了《鬢邊不是海棠紅》裡,佘詩曼這一襲民國初期的旗袍,運用了「燕京八絕」之一的京繡,一度與蘇繡、湘繡、顧繡齊名,劇中的每一件服飾都耗費數月完成,從繡花線到紋樣,一針一繡,精絕天下。
民國初期的夾襖,搭配褲襖,是民國時期北方女星服裝的特色,保暖的同時又便於行動,整體鑲嵌刺繡花邊,繡花線全部都選擇針四線,使整體效果呈現出精緻通透狀態,將佘詩曼襯託得優雅又貴氣。
印度絲繡在劇中也有驚豔的展現,劉敏這一襲旗袍,色調沉穩大氣,領子袖口裙擺採用釘珠和印度絲繡工藝點綴,雅致又矜貴,搭配皮菜和蕾絲內搭,劉敏搭配溫婉的捲髮,奢華的耳環點綴,烈焰紅唇,體現出程美心司令太太的精緻。
從《延禧攻略》到《鬢邊不是海棠紅》,於正輕鬆玩轉「非遺」,不知道你有沒有被驚豔到呢?
「優雅的女人從不吝嗇自己的掌聲和讚美,如果喜歡本篇文字,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