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給大家帶來《迷失島3:宇宙的塵埃》遊戲中出現的關於電影和書籍的各類彩蛋。如果你玩過遊戲的話,這篇文章能夠幫助你了解遊戲中或隱晦或直白的細節,如果你沒玩過遊戲也不要緊,這或許也是你進入遊戲的第一步。
(以下彩蛋順序為遊戲內遇到的順序)
彩蛋1:彭羅斯三角 & 彭羅斯階梯
首先在遊戲的主菜單中,我們能明顯地找到這個彭羅斯三角(Penrose triangle),進入選項頁面,這個階梯就是彭羅斯階梯(Penrose stairs)。
彭羅斯三角和彭羅斯階梯都是不可能物體中的一種。彭羅斯三角最早是由瑞典藝術家奧斯卡·雷烏特斯瓦德(Oscar Reutersvrd)在1934年製作。英國數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與其父親遺傳學家萊昂內爾·彭羅斯(Lionel Penrose)設計此圖案,並在1958年公布了這兩個著名的幾何悖論圖形,稱之為「最純粹形式的不可能」。
船長旁邊的」彭羅斯船「的字樣也表明這艘船是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船,是跨越維度而存在的不可能物體。所有的不可能物體都是只能存在於二維圖像中的幾何體,在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理論上更高維度可以實現)。當然特定視角的視覺欺騙確實也能做到類似彭羅斯三角或彭羅斯階梯的構造,但要真正還原不可能的結構,還是只能在二維平面中,類似《紀念碑谷》那樣的遊戲正是利用了不可能結構進行解謎,非常有藝術性和趣味性。
彩蛋2:卷福 & C羅
在選項中,通過選擇不同的語言,彭羅斯階梯上會出現對應國家的一些特色。遊戲中一共有十種語言+傳統藝能外星語,各個國家都有獨特的文化符號,不過這裡我挑兩個比較有趣的給大家看看,其餘的都比較一般就直接略過了。
選擇英語時,坐在沙發椅上的這個人,配上這個門牌號,大家應該一下子就看出來他是誰了。
同款風衣,同款圍巾,同款捲毛,還有同款大長臉,本尼飾演的福爾摩斯確實能代表英國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切換到葡萄牙語,我們能看到什麼呢?足球,獎盃,穿紅色隊服剃閃電髮型的葡萄牙男神,你能想到誰?
當然是傳奇球星C羅啦!
切換其它語言的角色應該都只是服飾和特色的體現而不是具體的人物,如果有看漏的話歡迎大家在帖子裡留言告訴我。彩蛋3:M.C.埃舍爾
在正式進入遊戲前用使用剪刀的教學場景裡,旁邊被蜥蜴擋住的書封面寫著M.C.Escher,這並不是書名而是人名,莫裡茨·科內利斯·埃舍爾(Maurits Cornelis Escher),荷蘭板畫家,因其繪畫中的數學性而聞名。他的主要創作方式包括木板、銅板、石板、素描。
遊戲中出現的很多元素都是出自與埃舍爾之手,包括前面提到過的彭羅斯三角也曾收錄於埃舍爾的畫作中。《哈利波特》、《盜夢空間》、《迷宮》等影片也有靈感來源於埃舍爾的作品。
通過外星飛船回到童年之後一樓大廳的牆上這個文字,如果把2翻轉過來,那麼也就變成了埃舍爾。
書架後的暗房牆上也有一個埃舍爾的名字。
彩蛋4:Where is my mind?
說實話,這個彩蛋我並不是特別的確定,稍微有一些牽強。這應該是一首歌的名字,因為沒有電影或書籍有比較搭邊的。同名的歌曲也很多,不過我猜,這裡的《Where is my mind?》指的應該是Pixies樂隊上世紀的歌曲,同時也是電影《搏擊俱樂部》的片尾曲。這個名字出現的地方是在巡航燈解謎的界面,解開謎題指引船隻靠岸,和歌詞「Where is my mind? Way out in the water."也很是搭配,所以我覺得應該是它沒錯了。彩蛋5:《太空堡壘卡拉狄加》
船靠岸後,我們能看到船身上刻著GALACTICA的字樣,該名字來自於美國科幻電視劇《太空堡壘卡拉狄加》(又名《銀河戰星》)。
該電視劇系列從2004年一直到2008年一共出了四季劇集和三部電影,劇集的豆瓣評分最低也有8.7分。該劇一共收穫了7項大獎11項提名,在當時成為最受歡迎的原創科幻劇集。
彩蛋6:庫布裡克 & 《2001:太空漫遊》
在進入船艙底層的時候,很明顯能看到牆上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的畫像。
庫布裡克被譽為天才導演那都是低估了他,可以說庫布裡克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之一,他導演了太多太多的傳世經典,影響了後續一代又一代的作品。
在畫像的左邊有幾行只露出一半的單詞,但還是很容易認出,單詞的全拼就是《2001:A Space Odyssey》(《2001太空漫遊》),這部電影說是科幻屆的最高神作也不為過,也是庫布裡克電影裡最具代表性的傑作。
你根本不能想像,這居然是一部1968年的電影,無論是其思想深度還是畫面特效,都完全能達到21世紀的標準。就連劉慈欣也說過自己的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如果你看不懂這部電影不要緊,因為原作者克拉克曾經說過:「如果你完全看懂了《2001太空漫遊》,那一定是我和庫布裡克哪裡搞錯了。」所以,仰視神作就好。
藏著打火石的盒子上寫的The Dawn of Man正是電影開場的第一幕標題,遊戲用「人類的文明起源」來暗示打火石,也是非常有深意。
有人說The Dawn of Man是原著裡第一幕的標題,其實不是,書中第一幕的標題是Primeval Night,譯為太初之夜。
豆瓣中的庫布裡克大師徽章也使用了這個頭像,並使用了《2001太空漫遊》中著名的黑石碑來為這枚徽章命名。這個片單我還沒看完,所以徽章還是灰色的。彩蛋7:《海底兩萬裡》
同樣在船艙底層的場景裡,我們點擊舷窗,可以看到船壁上寫著《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海底兩萬裡》)和其作者儒勒·加布裡埃爾·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的名字。
儒勒·凡爾納和喬治·威爾斯兩人同被稱為「科幻小說之父」,雖然凡爾納的名聲比威爾斯更大,但後世科幻黃金時代的三巨頭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萊因的科幻風格其實更偏向於威爾斯。
與這些喜歡寫「外星人」,「時間穿越」,「超高科技發展」等科幻元素的名作家不同的是,凡爾納更像是一個預言家,他喜歡根據現有的科技來想像未來的造物。而當初凡爾納筆下的「科幻」如今大多都變成了現實,所以也有人說這個世界是按照凡爾納的想像來發展的。在《海底兩萬裡》中就有很多主角通過「鸚鵡螺號」潛水艇舷窗觀察海底魚類的橋段,與遊戲中這個場景對應。
後來在童年場景的二樓大廳裡桌上也擺著一本海底兩萬裡的書。彩蛋8:《銀河系漫遊指南》
給甲板上的瞭望鏡投幣之後進入瞭望界面,這時我們可以在瞭望鏡下面看到一行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銀河系漫遊指南》)。
如果說《2001太空漫遊》是科幻驚悚片,那《銀河系漫遊指南》則是完全不同風格的科幻喜劇片。這部作品用極其荒誕的劇情來諷刺現實,並包含了很多哲學深意。看完這本書或電影之後你會了解一些奇奇怪怪的知識,例如世界上最有用的東西是毛巾,宇宙的終極奧秘是42。總之這是一部超級腦洞作,各種奇怪要素大雜燴,卻融合得恰到好處。
彩蛋9:《千鈞一髮》
順著甲板的梯子來到船外,船身上能看到一句淺淺的話「I go places in my head."
這是經典科幻電影《千鈞一髮》裡傑羅姆的一句臺詞,全文為"I have my books, I go places in my head."半身癱瘓的傑羅姆認為,只要有書看,人就可以在腦海中走遍世界。科幻小說帶給世人的不正是這樣的體驗嗎?通過科幻文字,我們能去往時間與空間無法到達的遠方,體驗現實中絕無可能的人生,去探究哲學,科學,社會乃至人的本質。
彩蛋10:《手畫手》
進入飛船之後,外星人給我們提出了關於藝術、好奇心、愛的三個問題,第一個盒子裡的答案是一幅畫,兩隻手互相交錯畫著對方,這幅畫就是埃舍爾的著名畫作《手畫手》,代表著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的矛盾循環。
現代出版的《幾何原本》也使用了《手畫手》作為封面圖,肯定了其數學和哲學上的意義。你可以把它理解為藝術領域的太極圖,差不多是這麼個東西吧。
彩蛋11:《二鳥》
三個問題裡第二個盒子裡的答案是一幅典型的變象同構作品,同樣出自埃舍爾,名為《二鳥》。
變象同構的特點就在於,將同一個元素鋪滿,其中看似分離的形象其實只是變換姿態緊密填充在一起,圖形可以作為襯底,襯底亦可作為圖形,象徵著差異與統一,同樣是兼具藝術性與哲學性的畫作。
彩蛋12:莫比烏斯環
第三個盒子裡的東西應該比前兩個的名氣更大,著名的莫比烏斯環帶。
這個紙帶在首尾拼接時扭轉180°,就神奇地將原本正反兩面的物體變成了只有一個面的存在。而關於莫比烏斯帶的解釋一直有一種說法:「一隻螞蟻可以爬遍整個曲面而不必跨過它的邊緣。」於是這個神奇的紙帶一直就無法與螞蟻脫開關係了,遊戲中也用螞蟻作為對應莫比烏斯環的解謎道具。
同樣,莫比烏斯環魔法般的原理也成了科幻作品永遠的靈感源泉,關於時空旅行的故事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莫比烏斯環的概念摻雜其中。而那環帶上的螞蟻,指的肯定也就是在時間中旅行的人們。如果你能在時間上創造出一個莫比烏斯環,你就做到了「不必跨過邊緣也可以爬遍整個曲面」,可以去到正常人無法去到的任意時間點,任意位置,當然也能任意歸來。
彩蛋13:《雲圖》
來到二樓大廳,桌上擺放著的第一本書叫做《Cloud Atlas》(《雲圖》),小說原作者為大衛·米切爾(David MItchell)。
這本小說在2004年獲得了英國國家圖書獎最佳小說獎和理查與茱蒂讀書俱樂部年度選書,同時入圍布克獎、星雲獎、克拉克獎決選,可見其實力還是很強的,很值得大家去嘗試一下。小說由六段故事構成,時間從過去跨越到未來,講述六個主角在不同時代對於反抗精神的詮釋,帶有那麼一點靈魂輪迴的感覺。同名改編電影於2012年上映,獲獎和提名也不少,目前豆瓣8.1分。
彩蛋14:《塞拉菲尼抄本》
查看書架,這裡就是彩蛋密集區了,每一本書都能找到具體的原型,這裡按順序為大家一一介紹。
首先第一本是《塞拉菲尼抄本》,作者為義大利建築設計師 鹿易吉·塞拉菲尼(「鹿」字是塞拉菲尼本人指定的中文譯名,對他而言,「鹿」具有特殊的意義,是他的圖騰。)。
這部巨作被稱為「另一個世界的百科全書」,被後世列為「十大神秘天書」之首。全書由11個章節組成,分成兩大部分,系統完善地介紹了一個幻想中的異世界。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描述的是自然世界,例如植物志、動物志和物理現象等;第二部分主要關於人文,其中包含了人類生活的多個方面,例如衣著、歷史、廚藝、建築等等。
原書全文由一種未知的語言、未知的文字系統編寫,所以至今無人能看懂塞拉菲尼究竟寫了什麼。但書中配有千餘幅精緻的手繪插圖,讀者可以藉此擺脫語言文字的束縛,像一個未曾識字的孩童一樣去感受和聯想。
塞拉菲尼在2009年表明文字背後並沒有隱藏什麼意義,所以你可以將《塞拉菲尼抄本》淺顯地理解為一本純粹的插畫集。
彩蛋15:《維特魯威人》
萊昂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把所有描述天才的形容詞加起來形容達文西也不為過。
他僅僅六十多歲的人生裡涉及的領域:包括素描、繪畫、雕塑、建築、科學、音樂、數學、工程、文學、解剖學、地質學、天文學、植物學、古生物學和製圖學。並且他對涉及的每個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真正人類史上頂尖的巨人。
達文西一生創作了無數手稿,包含了對各種領域的奇思妙想以及現代科技的最初原型。而這幅著名的《維特魯威人》就是達文西的其中一幅手稿。根據羅馬工程師馬可·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在《建築十書》中對於男子人體完美比例的描述,達文西創作了這幅手稿並以維特魯威的名字命名。這幅手稿也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鋼筆素描畫之一,並成了達文西萬千手稿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彩蛋16:《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書中很多情節的描述都是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那些對阿富汗民眾生活和阿富汗文化的描寫,對美國和伊斯蘭世界的差異的描述,都相當讓人動容。
2006年,胡賽尼也因其作品巨大的國際影響力,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並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之後在2007年小說也被改編成了電影上映,成績同樣不俗。彩蛋17:故事會??????
這本書究竟是什麼我並不確定,根據很多其它up的視頻裡提到,這本書是《故事會》。但我個人並沒有理解為什麼,難道是因為story是「故事」,will可以翻譯成「會」???這可真是個冷笑話。彩蛋18:《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巴西作家保羅·柯艾略(Paulo Coelho)創作的長篇小說。
該小說運用富含哲理和詩意的語言講述了牧羊少年聖地牙哥追尋寶藏的奇幻冒險故事,具有啟發性和勵志意義。其故事很有童話的感覺,但無論是什麼年齡段的讀者都會被吸引。
小說自1988年出版後,便風靡全球,暢銷160多個國家,登上20多個國家暢銷榜第1名,榮獲33項國際大獎,已經被翻譯成68種語言,是當今在世作家作品中被翻譯最多的小說。全球銷量超過6500萬冊,是歷史上最暢銷的葡萄牙語小說。這部小說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現象之一,至今仍然是書店的常客。
彩蛋19:《三體》
這本書中國科幻迷可太熟悉了,劉慈欣的《三體》第一部,國內獎項沒有敵手,國際上也有不少獲獎和提名。被譽為「中國科幻裡程碑」的國產科幻驕傲,真正做到了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拉到了世界水平。
也正是《三體》的出現,讓人們對國產科幻有了信心。它如一劑強心針,刺激了國產科幻的發展,也讓人開始關注起大劉這個默默無聞的作者,帶動了大劉更多短篇小說被人們關注,也才有了後來的《流浪地球》電影版。
《三體》第一部很巧妙地將中國近代歷史與科幻想像結合在了一起。雖是一部硬科幻作品,卻也對人文社會進行了很詳盡的描述。雖然格局並不如後來的《三體Ⅱ:黑暗森林》和《三體Ⅲ:死神永生》那麼大,但卻為三部曲開了一個好頭。
如果你喜歡科幻,那你一定不能錯過咱自己的科幻傑作,這是你絕對不會後悔的小說。順便一提,《三體》第一部的英文版命名並不是Trisome,而是《The Three-Body Problem》,英文版重新排版了章節順序,並且經過翻譯將體量和價格都提高了好幾倍。
彩蛋20:《神經漫遊者》
《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一書是第一本同時獲得「雨果獎」、「星雲獎」與「菲利普·狄克獎」三大科幻小說大獎的著作,此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在1984年完成的《神經漫遊者》,最大的成就就是預示了20世紀90年代的電腦網路世界。如果說《銀翼殺手》是「賽博朋克」概念的前身,那麼可以說《神經漫遊者》則是真正確定了賽博朋克這種科幻流派的地位,也是在這本書的引領下,賽博朋克文化運動才真正開始發展,至今熱度仍不衰退。彩蛋21:《發條橙》
《發條橙》首次出版於1962年,並在1972年由庫布裡克改編為同名電影。
《發條橙》所涉及的話題十分沉重而嚴肅。它探討了是什麼樣的政府才算是合適的政府,政府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管理社會等當時急待解決的理論問題。同時通過書中主角在被政府改造前後純粹的惡和純粹的善的形象,又使人思考善惡選擇、青春迷失、自由意志等問題。整本書的故事荒誕暴力,以一種極端的方式來反思現實,引起了很多爭議。後來「發條橙」也成了沒有自由的代名詞,被寫入了流行文化。彩蛋22:《微積分》
Calculus,這個讓理工科大學生永遠頭疼的學科,叫做微積分。
牛頓和萊布尼茨兩人對微積分的成果歸屬問題一直扯不明白,後來這一架吵到牛頓死了也沒有結束,甚至使英國和歐洲大陸的數學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直接割裂。微積分基本定理後來叫 牛頓-萊布尼茨定理,所以到頭來誰也沒說服誰。
不得不承認,微積分的發現以及後來的逐漸完善,使現代數學的發展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微積分也作為數學中一門獨立的學科,使無數大學生夜夜流淚。彩蛋23:《送你一顆子彈》
《送你一顆子彈》是一本生活隨筆記錄,主要講述了作者劉瑜在2005-2009年左右生活裡的點點滴滴。文字接地氣,對各種雜七雜八的東西的審視也很引起讀者共鳴。如果你對生活有些迷惑,那麼這本書也許會從一個獨特的角度給你解答。看一個有思想的人絮絮叨叨,也蠻有趣的。彩蛋24:《火星編年史》
二周目的閣樓上有這本書的另一個版本。雷·布拉德伯雷(Ray Bradbury)是美國最好的科幻作家之一。這本《火星編年史》就出自於他手。本書寫了十三個浪漫婉轉的故事,它沒有著眼於描述通常科幻小說裡那些硬核的技術設定,而是以孤獨簡樸的情緒來講述成長和探索。火星的設定與其說是科幻元素其實更像是一種未知未來的象徵,充滿了浪漫主義與人文主義,你完全可以把《火星編年史》當作一部未來寓言短篇集來看。彩蛋25:《大都會》
《大都會》是1927年上映的一部德國電影,該片是歷史上造價最為昂貴的無聲電影,講述了未來高科技發展城市中的資本主義階級差異。
發達的地上城市和破敗的地下城市形成鮮明的貧富差距,而大都會統治者的兒子卻愛上了地下世界底層工人的女兒,並由此激化了兩個世界的矛盾,引發了巨變。因為各種因素,該片當年在世界各地的上映版都有很大的刪減,後因二戰爆發更是使母片散落各地無法重聚,即使經過幾十年的搜尋,仍有部分片段永久丟失。2001年該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獻遺產。
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在1949年借用《大都會》的背景設定創作了一本同名的漫畫,並在2001年改編為動畫電影上映。雖然故事有所不同,但編劇欄中還是加上了當年老版《大都會》的編劇名Thea von Harbou,承認了自己是借用了老電影中的故事設定。
彩蛋26:《果殼中的宇宙》
左邊房間牆上的海報。
2018年,那位物理學和醫學史上的奇蹟之人,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終於還是離開了我們。
1979至2009年期間霍金任盧卡斯數學教授(曾經牛頓的教席),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被稱為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
雖然全身因嚴重的肌肉萎縮導致全身癱瘓只有三個手指和眼球能動,但這個人卻解開了宇宙的奧秘。而且和物理學家古板的形象不同,霍金是一個非常時髦,喜歡流行文化的人,還曾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出演過自己。
他的著作《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用最通俗的語言向普羅大眾解釋著宇宙的原理,將原本深奧枯燥的學問帶到了普通民眾身邊。
我很喜歡2014年的電影《萬物理論》,影片講述了霍金的一生,側重講述了他作為普通人的生活,他的愛情,他的家庭,他身為現世最偉大的學者卻被生活中最簡單的小事所困擾。埃迪·雷德梅恩的扮演堪稱完美,故事的結局也十分令人感動,強烈推薦。最接近真理的人,也有令人動容的愛情。
彩蛋27:喬治·梅裡愛
放映廳牆上的畫像。
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公開售票的第一場電影。觀影的人群裡有一個觀眾叫做喬治·梅裡愛(Georges Méliès)。
這個三十多歲的魔術師從此愛上了這些會動的畫面,他製造了自己的攝像機,在自家的莊園打造了攝影棚,開始了自己的造夢之旅。這個被後世稱為「戲劇電影之父」的人,創造了最初的數種電影拍攝特技,將電影從技術變成了藝術。他自導、自攝、自剪了數百部電影,邁出了電影藝術的第一步。
2011年,馬丁·斯科塞斯將自己對電影藝術的愛寫作情書,拍攝了電影《雨果》,向喬治·梅裡愛致敬。
電影本身的素質飽受爭議,因為不了解梅裡愛和電影史的人也許並不能理解電影中對這個脾氣暴躁的老爺子為何如此敬重。但如果你去了解電影背後的故事,去了解喬治·梅裡愛的一生,你也許就能看到,馬丁·斯科塞斯在這部電影裡對喬治·梅裡愛的獻禮是多麼的隆重和深情。也許《雨果》並不好看(我覺得蠻好看的),但它曲高和寡的深情卻是真切的。
彩蛋28:《太陽系歷險記》
膠片衝洗室牆上的海報。
又是一本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和《海底兩萬裡》、《八十天環繞地球》類似,《太陽系歷險記》也是一本科幻背景下的遊記和科普故事。
故事講述19世紀中葉,一顆彗星突然與地球相撞,地中海附近的一些居民被帶到彗星上,從此開始在太陽系漫遊。他們在一位法國上尉的帶領下同舟共濟,戰勝了太空嚴寒等種種困難,終於在兩年後趁彗星再度與地球相遇之際,勝利返回地球。
凡爾納用大量篇幅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彗星、木星、土星等天體的特徵和許多有趣的天文知識,歌頌了人們在科學上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臨危不懼、患難與共的高尚情操,同時也鞭笞了個別人的自私行為。彩蛋29:《移魂都市》
膠捲裡的影片。
《移魂都市》是澳大利亞1998年上映的一部科幻懸疑驚悚片。
片中整座城市以及城中的人類都是外星人實驗的對象,而意外獲得外星人能力的主角則靠著這份特殊力量慢慢查明真相併最終戰勝了外星人。雖然是部科幻片,但是相較於視覺特效來說,影片更吸引人的是他曲折的劇情和緊湊的節奏,以及隱喻於其中的濃厚的哲學味道。是一部很酷很好看的20世紀最經典科幻片之一。
導演亞歷克斯·普羅亞斯(Alex Proyas)後續也拍了不少經典的科幻片,例如《我,機器人》和《先知》等等。
片中主角一直魂牽夢繞的地方便是貝殼海灘。這個地方代表著美好與真實,是主角被多次篡改記憶後仍留在靈魂深處的意念,與永夜的移魂都市相反的意象。
彩蛋30:《另一個世界》
書架後暗房內的牆飾。
來了,埃舍爾的畫又來了。這次的畫叫做《另一個世界》,同樣是一個不可能圖形。
畫中將三個不同視角拼合在了一起,以一種看似可能的錯覺呈現出了不可能的透視。在空間纏繞中又透露出秩序的美感,給人一種冰冷的詭異體驗。這幅畫暗示了什麼?多維空間的存在嗎?這就要看你自己的理解了,畢竟埃舍爾的作品已經將藝術、哲學和科學結合在一起了。
彩蛋31:《圓形極限 IV:天堂與地獄》
同樣在書架後暗房,地上的地毯。
製作組究竟是有多愛埃舍爾啊!!!這又是一幅埃舍爾的作品,圓極限題作系列的四樣作品的其中之一,別名《天堂與地獄》。
與《二鳥》不同的是,《天堂與地獄》除了在惡魔與天使之間來回變換的同時,還加入了對二維雙曲空間的感受,從而使圖像像龐加萊圓盤那樣在靠近邊緣時縮小。二維雙曲空間和龐加萊圓盤是幾何學的概念,這裡解釋起來可能會比較深奧,還是不展開的好。你只需要知道,埃舍爾牛逼就對了。
彩蛋32:艾倫·圖靈
電腦界面的屏幕下方有一個名字。
艾倫·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又一個偉大而充滿悲劇的名字,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之父。
他提出了人工智慧領域著名的「圖靈測試」,認為如果機器能誤導人類30%的判斷,則說明機器具有人工智慧。而實際上直到今天,我們離這個目標還相差甚遠。
艾倫·圖靈是一個神童,從小就展現出了極高的創造能力和數學天賦。但和大多數天才一樣,圖靈的性格是怪異孤僻的,並且他是一個同性戀,這在當時的倫敦是法律禁止的(雖然現在的英國已經是一個基腐大國了)。
他先於馮·諾依曼(現代計算機之父)提出電子計算機的概念,並傾盡一生去研究製造,但還沒等圖靈製造出他心中完美的「圖靈機」,他就在1952年因為同性戀和猥褻行為被判化學閹割,並在兩年後吃下含氰化物的蘋果自殺了。
直到2009年,二戰時期的絕密資料因為過了戰後保密期而公諸於眾。在這些絕密資料中包含了圖靈對二戰所作的秘密貢獻。在1937年圖靈應召參與英軍對德軍英格瑪密碼的破譯工作,並成為了破譯團隊的核心。在圖靈和團隊其它頂尖學者的努力下,被稱為「不可能被破譯的謎題」的英格瑪密碼還是被破解了,但為了不讓德軍知道自己的密碼被破譯,整個研究成果被作為最高機密隱瞞了下來,圖靈團隊的貢獻不為人知。
據統計學家推斷,圖靈團隊至少拯救了1400萬人,並使二戰提前了至少兩年結束。而當世人知道這件事的時候,圖靈已經死了幾十年了。
2014年本尼主演的《模仿遊戲》就講述了艾倫·圖靈從事英軍破譯工作時期的故事,電影相當好看,也獲獎無數,強烈推薦各位去看一下。2013年英國女王對圖靈頒發了皇家赦免,首相、司法大臣、情報機構也先後向圖靈道歉,2021年面值50英鎊的新鈔也將印上圖靈的頭像進入全球市場流通。彩蛋33: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
房間裡太空人手辦的頭盔上。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07分,一名叫做加加林的太空人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起航,在最大高度為301公裡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鐘,於上午10時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薩拉託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區,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
從此,加加林的名字永遠的刻在了人類航天史上,他成了一個英雄,被俄羅斯乃至整個世界追捧。但這個上過太空的人卻在七年之後因為飛機失事而死,令人惋惜的同時,各種陰謀論和猜測也層出不窮。加加林死後,其骨灰被安葬在克裡姆林宮牆壁龕裡,他的故鄉格扎茨克被命名為加加林城,他訓練所在的太空人訓練中心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為紀念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的壯舉,俄羅斯把每年的4月12日定為宇航節,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緬懷這位英雄人物。國際航空聯合會設立了加加林金質獎章。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加加林成為宇宙時代的象徵。
彩蛋34:《盜夢空間》
在電腦中輸入正常密碼看到陀螺。
《盜夢空間》裡主角柯布用來判斷自己是否處於夢中的圖騰就是這個小陀螺,這個陀螺也成了電影獨特的文化符號。
導演諾蘭在電影中和也運用了許多關於不可能圖形和空間視覺欺騙的藝術手法,在視覺上體驗非常震撼。加上豪華的演員陣容,精彩絕倫的夢中冒險,讓每一個觀眾都沉浸在電影之中,無法自拔。玄妙的創意,嚴謹的數學原理和邏輯,炫酷的特效和鏡頭語言,《盜夢空間》可以說在各個層面上來說都是一部完美的電影。彩蛋35:喬治·德·基裡科
喬治·德·基裡科(Giorgio de Chirico),希臘裔義大利人,形上學畫派創始人之一。他以作品的高度象徵性幻覺藝術而著稱。
他的作品旨在發掘主題中居於中心位置的神秘性,將想像和夢幻的形象,與日常生活事物,或古典傳統融合在一起,使現實和虛幻揉而為一。這種象徵性的幻覺藝術,後來被稱為「形而上繪畫」,並被公認為達達主義及超現實主義等20世紀繪畫藝術的先驅。至此,就是我在遊戲中發現的全部35個彩蛋啦!如果有說錯的或者說漏的地方,還請大家在原帖評論區或者私聊告訴我。這次我沒有像《迷失島2》的彩蛋解析那樣,將隱藏成就和胖布丁工作室的其它遊戲看作彩蛋,但即使如此彩蛋數量也頗多,希望這篇文章能起到科普和安利的作用。感謝大家能看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