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這是個有趣的話題,事實上在上次招新當中只有一個應試者真的考了微分音。微分音只是吸引大家對與音準的關注。我們絕大多數人的音準都只能做到「大概」,而這個「概」經常會非常的大。在合唱演唱中,如果想形成純淨的和聲效果,那麼必須把這個「大概」縮減到足夠小,小到不足以對合唱團所演唱的和聲效果構成影響,這樣才有可能真正的「合唱」。
在常用的音律體系當中,半音(小二度)是最小的音程單位。一個半音等於一百音分,如果我們把音準的誤差降低到25音分,那麼我們的誤差率也有25%,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即使能分辨或者演唱25音分的差別,誤差也還是很大的。因此,在合唱訓練中,有不少指揮會把「微分音」訓練作為提高合唱團音準水平的手段,原理很簡單:通過微分音的訓練來降低合唱團的音準誤差,實際操作中也的確是非常有效果,Echo 的訓練當中也常常會用到。為了新招進來的團員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 Echo 的排練環境,我才在招新的時候提了這麼一個考察的維度。
所謂合格的團員標準,其實倒不是很容易界定——這標準很大程度上是由合唱團的水平來決定的。但有些基本的標準,我想大約所有人都會同意:
1、對音樂本身的喜愛,要注意「本身」,而不是那些參加合唱所帶來的旁的東西,比如交友,比如演出曝光,比如名聲,比如金錢,不是說不能追求這些,要強調的是在這些之前首先不能丟的是對音樂本身的愛,少了這個,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2、充分的心理準備。英文講no pain no gain,沒有付出就不會有收穫。作為聽眾和作為團員的職責是不一樣的,不能把加入合唱團當成獲得一個在合唱席上的聽眾位,一個合唱團最終呈現的效果好不好,最終取決於每一個團員的貢獻。
至於怎麼聽音樂,有人聽故事,有人聽名氣,甚至有人是「看」音樂的,也有專業一點的,可能是「分析」音樂。於我而言,音樂是一種不需要任何中介就可以直接表達「情緒」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傳遞情緒的過程應該不需要「翻譯」。因此我主張,欣賞音樂的時候儘量去摒棄音樂以外的東西,純粹的通過聆聽來感受,如果感受不到,那麼很可能這個音樂不適合你,或者更可能的是這個作品寫得不好或者表演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