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Landscape Painting Exhibition
展覽時間:2021.1.30—3.19
開幕時間:2021年1月30日下午2時30分
地點:北京市海澱區復興路丙11號
北京華亞藝術基金會
山無窮 水無盡
——馬龍庚子山水畫新作展
文/楊維民
「一無窮——馬龍庚子山水畫新作展」是藝術家馬龍在北京華亞藝術基金會舉辦的第二次個展。本次展覽馬龍在延續2019年個展「雲起時」中對畫面中山水的虛實相合、枯潤相間的造境形態的同時,將傳統山水在造境格調有意從蒼茫間過渡為簡逸,在山水藝術手法的表現上進入了更自由的維度。
山水畫自古由來已久,它既與人物畫中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主張相通,又與花鳥畫中移情於景、物我兩忘的意境相投,其盡態如數,意甚洽也。馬龍多年來專攻山水畫的研習和創作,他取法北宋青綠山水風格明顯,山水作品中既可看到受黃公望、倪瓚、王蒙等畫家的影響,又可感受到他對明代沈周及清初四王山水畫大家的轉益多師。他的藝術語言、表現形式既有古人的筆墨風範,同時又在當代藝術語境的浸染下,於傳統繪畫體系中尋求重新建構的方式,形成個體視角。
中國山水藝術名家輩出,從有史記載的荊、關、董、巨,歷經兩宋李、範、郭、李、劉、馬、夏,元四家,明四家,清初四王,直達近代張大千、黃賓虹、傅抱石、石魯等名家,山水藝術的全面爛熟,為當代山水畫家提供了廣博資源的同時,又從山水畫的用筆用墨和美學的層面提出難題。這意味著,當代山水畫家首先要面對山水藝術技法層面的窘境,一是山水形象造型上的單一形式使筆墨皴法上已然進入了各盡其態之狀;其次是山水藝術美學上的意境表達和審美格調的營造。透過馬龍的作品,很顯然他在其間不斷思考與積極實踐,執著於增加高度和挖掘深度。
馬龍的山水作品多以雲煙嫋嫋的水墨和青綠山水為主,他重視意識形態和筆墨語言在畫面中的呈現,在對前人的筆墨習得的基礎上,融以心中丘壑,在山水的筆墨布局與造境之間尋以突破。馬龍用筆能緊能松,用墨可收可放,用色或氤氳或明朗,較為自如地處理畫面中筆、墨、色三者間的平衡。他尊重自然物象,注重生命體驗,這使得他在深入研究前人山水的同時也能走出自己的風貌。
山無窮,水無盡。馬龍在山水藝術中的積極探索體現了他作為有著使命感的藝術家的自覺思考,他的潛力沒有限量,對藝術的追求更是沒有盡頭。
2020年12月20日改於京城嘉苑
《十萬雲山入畫圖》
104×200cm 金箋設色
款識:十萬雲山入畫圖
時在庚子,偶得金箋如此。經春至冬,一方居中所寫以此為重,而此紙為其中最巨者。江山懷抱,其樂如斯也。
大嶽來天外,萬象為客賓。
素壁生雲壑,清影不染塵。
皇皇墨華在,冥冥若有神。
悠悠千載下,誰是賞畫人。(其一)
獨憐雲壑久,此境意如何?
太嶽生微土,須彌在一窠。
蛟龍潛碧澗,寒潭映星河。
懸流鳴日夜,奔騰逐遠波。
虛籟神仙美,長歌向山阿。
逸響幽更渺,茫茫費吟哦。(其二)
右題《大嶽圖》舊作也。當年所寫水墨雲山也,今日所作則金碧流彩,與前作有大不同。索之鑑畫者,往往不從形色中得其妙趣,蓋色墨一如故也。於墨中求色之絢爛,於色中求墨之高華,則畫境自不同於人也。此一方居中經心之處,念念不敢失者。
庚子之春,偶得金箋如此。遂發幽思,寫成此十萬雲山之意。山水之樂,在江山臥遊,亦在此紙上之大塊文章也。
《生機來處》
104×55cm 金箋水墨
款識: 聖哲有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畫禪室中又論畫曰:「畫家以天地為師,其次以山川為師,其次以古人為師。」其中妙旨,正山水畫用心之地也。以此觀先賢名跡,雲山萬狀,不可明指;筆墨妙造,運用無方。其中層巖巨壑,幽谷深流,芳草沙洲,無不塊然成一大象。而山水畫造境之要,不在形色方圓之逼肖,而在寫出山川無上生意也。畫中生意,本與天地同機,又各歸自在。是以宋人董逌曰:「凡賦形出像,發於生意,得之自然。」董香光亦曰:「畫之道,所謂宇宙在乎手者,眼前無非生機。」二者言異,其理一也。秉筆者、鑑畫者不可以形質得,不可不於斯入也。《繫辭傳》中言:「聖人立象以盡意」,又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意,其謂易也,其謂畫也。一方居中不能措一言以述之。此圖成,其意仿佛近之,遂略為記也。
款識: 有無之間,為云為煙,在己不失其天真之意,在畫能得天地生機者,山水家命筆之本也,水墨中往往得此佳趣也。
《雲還無心》
52×22cm 金箋設色
款識: 山自巍峨,雲還無心。一方居中略寫江山懷抱如此也。
《東坡詩意》
52×11cm 金箋設色
款識: 夜來四萬八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近日頗愛此句,數畫之,此其中得意者也。
首行末第三字為「數」之誤也。
古先賢嘗言:作山水須得山水性情,能得其性情,則自然可知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我與自然造化及畫中山川元自一如也。於是運無情之筆,成多情之山水,此中妙處,會心者往往見而不能忘也。而山水家偶得一佳構,則亦知其只可有一不可有二也。
款識: 雲山優勝以筆墨見情志,以位置得意趣,此惟會心人得之也。
款識: 以金箋作水墨,別有風致。此一方居中所得之得意者也。
款識: 雲山者,變相也;水墨者,亦變相也。以水墨而寫雲山,正變中之變,於是有奇幻生焉。然山水家圖寫山川,因心造境,不能只得變化之妙,更當於此探得消息,證見其不變者,方為真得也。於是領會妙有生於真空,不變者一也,萬變者無窮也。莊生《齊物論》中所謂:「彼是莫得其耦,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故曰莫若以明」正此旨也。是以善鑑者賞畫,不在水墨五彩中求也,因其彩墨、工寫、繁簡、虛實、境象者各個無窮,非一非異故也。六祖有言: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者,亦正應此一無窮者也。
庚子之秋,一方居中所得雲山如此。其中有多合雲山生機變相之妙處者。於是知水墨妙道、雲山變幻,不在畫之有筆墨處,而多從其中虛靈處得也。其他無論造境、色墨,皆能得雲山之妙,皆能寫造化生機也。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餘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
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
款識:宋人唐庚《醉眠》詩,句中略近畫境,錄以補白。
時在庚子之冬,古雒馬龍寫此於京華一方居堂上。餘寫此紙時,寒意漸侵,一年將盡。而山中本無事,送冬迎春,四時行焉,此正造物之原也,亦入此畫境之路徑也。善鑑者一笑。
款識:雲山萬狀,是造物之奇。範山模水,則見筆墨之妙。如此奇妙之合,則有畫境之生也。山水家為山川傳神,不獨在丘壑之逼肖也,更在筆墨間所發之江山風神也。善遊者知一山有一山之形神,善畫者則能一畫
款識: 時在庚子新秋,古雒馬龍寫此於京華一方居堂上。近日所得,略得江山形勝之美,因又作此紙。有林泉之心在,則自能於山川幽勝處,別有心得,筆下便自有妙趣也。
馬龍,書畫篆刻家、藝術評論家、專欄撰稿人。河南洛陽人,畢業於長春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曾任炎黃藝術館展覽部主管,二月書坊《藏畫導刊》主編、《畫風》、《雲社學刊》執行主編,現任《非常藝術》、「金石契」微信公眾平臺執行主編。有十餘萬字美術理論及美術評論散見於各專業類刊物。
北京華亞藝術基金會成立於2009年,由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批准註冊設立,以資助藝術原創,培養青年藝術人才,搶救高端藝術文獻,支持公益性文藝演出、交流及公益文化活動為宗旨的公益慈善組織。基金會成立十餘年來,遵照基金會章程,以發揚愛國奉獻精神、弘揚東方文化為宗旨,開展各種文化藝術推廣和高端學術交流活動,為推動中國新時代文化藝術的發展,促進國內外文化藝術交流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