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間,花錢捐得縣長的馬邦德(葛優 飾)攜妻(劉嘉玲 飾)及隨從走馬上任。途經南國某地,遭劫匪張麻子(姜文 飾)一夥伏擊,隨從盡死,只夫妻二人僥倖活命。馬為保命,謊稱自己是縣長的湯 師爺。為湯師爺許下的財富所動,張麻子搖身一變化身縣長,帶著手下趕赴鵝城上任。有道是天高皇帝遠,鵝城地處偏僻,一方霸主黃四郎(周潤發 飾)隻手遮天,全然不將這個新來的縣長放在眼裡。張麻子痛打了黃的武教頭(姜武 飾),黃則設計害死張的義子小六(張默 飾)。原本只想賺錢的馬邦德,怎麼也想不到竟會被捲入這場土匪和惡霸的角力之中。鵝城上空愁雲密布,血雨腥風在所難免……
本片根據馬識途的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一章改編。
姜文的戲可謂是國內導演之特色中的特色。這部電影本身在拍攝的時候就受到極大的關注,當然我們知道這個關注本身太特別了,沒有這個關注也許這部電影都沒機會上映,前段時間有朋友又跟我提起裡面的劇情,我哈哈一笑,就拿當初拍戲的時候那個關注度拿來取笑了一番。後來想了想,這事拿來說笑有時候不知道是真的開心還是悲涼。
電影裡最出彩的地方我還真說不出來,處處都是隱喻,處處都是戲,現實中的戲,戲裡的戲。
最容易讓人拿來當例子提的就是六爺肚子裡的粉。
我也不知道現在的時代為什麼大家一天天要找一些沒必要的認同,踩進現代社交的漩渦裡就忘了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用更多人的期待束縛住自己,然後不停的自證,然後再困死自己。
故事裡的張麻子帶著師爺進了鵝城,第一條就要求要公平。
黃四郎呢?用公平來治公平。
胡萬拉了一票子人,拖的拖,路人的路人,被迫假證的假證。
六爺孤身一人,完全百口莫辯。
賣粉的迫於威懾說六爺吃了兩碗粉只給一碗粉錢。
胡萬說六爺這不公平吧。
幾番口舌之下,小六子沒招架住,入了局。非要一個自證清白,給公平一個公平。
情緒烘託到極點,小六子剖了肚子,果然只有一碗粉,全場轟然,看客們看夠了,胡萬、武舉人目的達成了,一鬨而散,小六子就為這一碗粉,丟了性命。
這個故事當年還是朋友跟我聊天時說的,當時我甚至沒有看過這部電影。
有時候想想真是呢,一個人何苦要被那撈什子的證明給人剖肚子看呢?
何況還會要命。
想明白,就覺得除開生死,其他都不是事兒。
當然這故事並不僅僅只是自證清白這點事,而是所有人都是犯罪者,做局的,起鬨的,圍觀的,看著一碗粉要了一個人的命。
精彩麼?
也許真的精彩。但太噁心了。
張麻子弄來的錢,把錢鋪在街道上,卻沒有百姓敢拿,晚上偷偷拿了。白天黃四郎開馬車出來收,又全部交還。
張麻子再把槍彈鋪在街道上,同樣是晚上偷偷拿了,第二天黃四郎開馬車來收被張麻子把馬打死。可是當張麻子在街上振臂一呼號召大家去進攻黃四郎時,卻沒人響應,他們等著看誰能贏。
張麻子夜半隻得帶著自己幾個兄弟去碉樓,拿著小手槍對著大門一陣射擊,什麼也沒撼動,甚至門都沒打開,黃四郎一點都不擔憂,總共幾個人能成什麼威脅。張麻子說「打,打就有。」
這點甚是有趣,什麼也不做,什麼也沒有,打就有。
直到張麻子抓了提了假黃四郎的人頭給百姓看,百姓們知道黃四郎的威脅已去。
他們又一擁而上,跑到黃府搶東西,順民轉眼間變成了暴民。武舉人平日裡幫著黃四郎欺壓百姓,這個時候他卻衝的最猛。整治黃四郎,他也最狠。這一幕真有意思,就差站起來鼓掌。
計策值得鼓掌,故事值得鼓掌。
就是人不知道能不能鼓掌。
權威的力量真是可怕,也真是脆弱。人群的力量真是弱小,人群的力量又是如此潰堤之洪。
黃四郎坐在自己家裡的抽著煙跟張麻子聊天的時候就挺奇妙。
真正跟張麻子交手的是黃四郎嘛?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我知道大家心裡都有答案。
翱翔的鷹,《送別》的歌聲,鐵道,馬拉火車。開始的時候,是一群土匪要劫車,恣意江湖,鬥志昂揚。
結尾的時候,物是人非。
仇報了,人死了;目標實現了,理想卻依舊遠在天邊;弟兄們都走了,還帶著自己喜歡的人。
張麻子一代豪傑,此刻只剩鐵軌,青山,夕陽,和背影。姜文的戲倒是越來越克制。
在戲裡面扮演的人物也變得越來越克制,也許姜文在學著克制自己。可是成熟了以後,也就無法再那麼快意恩仇,瀟灑慟天。
張麻子騎著馬的背影,連天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