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群學書院
1961年6月,中宣部和文化部,同時在北京新僑飯店召開「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和「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目的是貫徹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總結「大躍進」運動以來的經驗和教訓,改進對文藝工作的領導方法,並討論文藝工作和電影創作的有關條例。這就是在中國文藝界和電影界有名的「新僑會議」。
1961年6月19日,周恩來在「新僑會議」上作了重要講話,提及「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問題」、「階級鬥爭與統一戰線問題」、「為誰服務的問題」、「文藝規律問題」、「遺產與創造問題」、「話劇問題」、「領導問題」等七大綱領性問題。
6月22日,周恩來又約請夏衍、陳荒煤、於伶、司徒慧敏、崔嵬、田方及各地電影廠的廠長、編劇、導演和演員們等30多人,到中南海西花廳進行座談。大家和總理圍繞著文藝界、電影界在近期出現的一些好作品進行著輕鬆愉快的討論。談話間周總理鄭重對主管電影的文化部副部長夏衍說:
現在我們的電影院裡,都掛著蘇聯的22個大明星,我們建國都已經12年了,為什麼不能掛我們自已的明星照片呢?應該有我們自己的明星嘛!夏衍同志,你考慮考慮。
這是周總理第一次提到有關電影明星的新概念和新問題。
幾天後的7月1日是建黨40周年,在一次座談會中,有關評選中國電影界自已的明星一事,再次被周總理慎重地提起。由此,「宣傳我們自己的明星」的具體工作,迅速開展起來。負責具體執行的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參考蘇聯電影的宣傳模式,提出「大面積地在電影院、娛樂場地以及與文化藝術相關聯的地方,懸掛廣大觀眾最歡迎和喜愛的演員劇照或個人照片。」
文化部下達指示後,中影公司立即草擬出一批演員名單,下發當時的四大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和八一電影製片廠),四大廠則分別上報了各自拔尖和重點培養的演員。此後,按照各個廠的分配名額,平衡老中青三代演員比例,考慮他們所演影片的影響力,最終綜合評定了名單。
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趙丹、白楊、張瑞芳、上官雲珠、孫道臨、秦怡、王丹鳳;北京電影製片廠的謝添、崔嵬、陳強、張平、於藍、于洋、謝芳;長春電影製片廠的李亞林、張園、龐學勤、金迪;
八一電影製片廠的田華、王心剛、王曉棠;
上海青年藝術劇院的祝希娟。
到了這一年的夏天,全國各大影院,已紛紛撤下蘇聯明星照片,換上新中國的優秀電影演員的形象。北京美術公司製作了22大影星的照片套裝,8個月內銷售了71萬套。甚至有副食品商店把明星們的頭像印在糖果上,顧客為了集齊22位演員的頭像,不得不一再去買糖。
不過,大多數入選的演員,在此之前對此事一無所知,而是後來在電影院裡才意外吃驚地發現的。
1962年,龐學勤為拍攝《兵臨城下》路過北京,老同學趙聯、李孟堯請他吃飯。在新街口電影院門口,老同學指著一幅巨幅照片給他看,龐學勤感覺跟自己很像,老同學這才告訴他:這就是你啊!同為長影廠演員的金迪,也是1962年去天津去演出話劇《霧重慶》的時候,才非常吃驚地從電影院裡看見自己還有那麼大的照片懸掛在入場處的大廳裡。
「新僑會議」和22大影星評選活動後,中國的電影生產掀起了一次不小的高峰,先後拍攝了一批好片子,如《李雙雙》、《甲午風雲》、《停戰以後》、《阿娜爾罕》、《燎原》、《槐樹莊》、《南海潮》、《冰山上的來客》、《早春二月》、《小兵張嘎》、《紅日》、《農奴》、《英雄兒女》、《阿詩瑪》、《白求思》、《黨虹燈下的哨兵》、《天山上的紅花》等等,代表了「十七年」電影事業的高峰。
1964年9月,文化部發出通知,要求撤除電影院懸掛的演員照片。在全國影院、俱樂部懸掛了兩年多的22大影星照片,就此消失。
實際上,除了知名度提高,這樣的榮譽並沒有給影星們帶來多大好處,相反,在「文革」期間,很多人因此「罪加一等」,受到打擊和迫害。
22位藝術家中,已經去世的14位,他們是(按照去世時間排序):
1、上官雲珠(1922—1968),表演藝術家,因在《一江春水向東流》《烏鴉與麻雀》《麗人行》《希望在人世》《萬家燈火》等經典名片中塑造了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而蜚聲影壇。1968年11月23日清晨3時,身心極度疲憊、萬念俱灰的上官雲珠跳樓自殺。
2、崔嵬(1912-1979)1954年轉入電影界,主演影片《宋景詩》,1956年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和導演。在《海魂》、《老兵新傳》等片中飾演角色,其性格鮮明,愛憎分明,既激情飽滿,又質樸深沉,具有激烈的藝術感染力。特別是在《紅旗譜》中塑造的朱老忠形象最為出色,榮獲1962年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1979年2月7日逝世。
3、趙丹(1915-1980),1932年被明星影片公司著名導演李萍倩看中,在無聲片《琵琶春怨》中扮演一紈跨子弟,從此成為明星影片公司的根本演員。1933年起開端主演左翼電影,改名「趙丹」。主要參演影片:《馬路天使》《烏鴉與麻雀》《武訓傳》《林則徐》《李時珍》《聶耳》《烈火中永生》《海魂》等。1980年10月10日清晨,因病故去。
4、張平(1917-1986)主要參演影片:《無形的陣線》《光輝萬丈》《鋼鐵戰士》、《糧食》、《小兵張嘎》、《怒潮》《山花》《十月風雲》《六盤山》《他們在相愛》《潛網》等。他在近四十餘部影片中塑造了眾多的形象,被稱為建國以來塑造銀幕角色較多的演員之一。1986年因病逝世。
5、李亞林(1931-1988),建國後經過正軌電影學校培育出來的第一批演員。在代表作《我們村裡的年輕人》《虎穴追蹤》 《被愛情遺忘的角落》《井》《蘆笙戀歌》、《患難之交》、《神秘的伴侶》中擔任角色,執導影片《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哥們兒折騰記》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獨立執導的《為什麼生我》獲首屆「童牛獎」優秀導演獎,《井》獲義大利第19屆陶米爾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二等獎。1998年因病逝世。
6、白楊(1920-1996),1936年與明星影片公司籤約,《一江春水向東流》一鳴驚人。作為那個年代最受歡送的中國女演員,白楊也得到了國際傳媒的注目,英國《泰晤士報》稱其是中國的"葛麗泰·嘉寶"。因主演《梅羅香》、《少奶奶的扇子》、《茶花女》等世界名劇而嶄露頭角,顯現出特殊的藝術才氣。解放後主演電影《祝福》。1996年9月18日,從藝六十載的白楊逝世,享年76歲。
7、張園(1926-2000),1958年起任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先後參與拍攝《羌笛頌》、《兵臨城下》、《景頗姑娘》等影片,代表作:《紅牡丹》《十六號病房》、《黃山來的姑娘》、《中國的"小皇帝"》。2000年8月10日因病逝世。
8、謝添(1914—2003)謝添被稱為"銀幕上的千面人",也被譽為影視界"四大名醜"之一;而作為導演,更是被譽為"中國的卓別林"。先後在《林家鋪子》《民主青年進行曲》、《新兒女英雄傳》、《六號門》、《無窮的潛力》等影片中飾演了小商人、老教授、地主惡霸、封建工頭和老工人等性格懸殊的形象。2003年12月13日在京逝世。
9、孫道臨(1921-2007),表演藝術家、導演、播音藝術家。屢次獲國內外電影藝術大獎,曾出任加拿大蒙特婁等國際電影節評委。代表作品《永不消逝的電波》《早春二月》《烏鴉與麻雀》《渡江偵察記》等。2007年12月28日在上海逝世。
10、陳強(1918-2012)表演藝術家,反派演員,1962年,憑藉《紅色娘子軍》獲第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作品《魔術師的奇遇》《父與子》《瞧著一家子》等。2012年6月26日去世。
11、張瑞芳(1918-2012),早年在舞臺上塑了眾多經典角色,被譽為話劇舞臺的「四大名旦」之一。1940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火的洗禮》。1962年,憑藉劇情電影《李雙雙》獲得第2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曾先後獲得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榮譽獎 ,第9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終身成就獎,第1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2012年6月28日,因病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
12、龐學勤(1929-2015),代表作有《甲午風雲》、《烈火中永生》、《戰火中的青春》、《兵臨城下》、《古剎鐘聲》。2015年10月12日在珠海去世。
13、王丹鳳(1925-2018),代表作《家》,《海魂》,《女理髮師》,《桃花扇》,《護士日記》,被稱為「小周璇」。2017年獲得得第20屆上海電影節頒發的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2018年去世。
14、於藍(1921-2020)。
健在的8位,年紀最大的已近百歲高齡,最小的也已80開外,他們是(按照出生年月排序):
15、秦怡(1922-),1995年獲得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女演員,2009年獲得得上海文藝家終身榮譽獎及第18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終生成就獎。代表作有《兩家春》《女籃五號》《鐵道遊擊隊》《馬蘭花開》。
16、田華(1928-):1944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在華北前線為部隊演出秧歌劇《兄妹開荒》,河北梆子《血淚仇》、話劇《戰鬥裡成長》、《大清河》等。代表作品:《香草時節》《花好月圓》《黨的女兒》等。
17、于洋(1930-),當過公安陣線上的偵查員,參與過暴風驟雨般的土改運動,以後又作為解放軍的文化幹事,參與過四平保衛戰、長春圍殲戰,並在某部炮兵團取得過四野頒發的渡江戰役勳章。主要參演影片:《留下他打老蔣》《橋》《衛國保家》《走向新中國》《英雄虎膽》《水上春秋》《暴風驟雨》《大浪淘沙》《偵察兵》、《大海在召喚》。
18、王心剛(1932-)1956年從事電影扮演,1957年在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影片《寂靜的山林》中飾男主角,後又主演影片《牧人之子》。1958年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因在影片《知音》中扮滿蔡鍔,1982年獲第五屆《群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王心剛是當初中國電影史上數一數二的美男子,被譽為「新中國第一帥」。
19、金迪(1933-):1959年在影片《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中扮演熱情大膽、勇於追求理想與愛情的鄉村青年孔淑貞,深獲好評。1975年入峨眉電影製片廠。1987年調往深圳電視臺工作。
20、王曉棠(1934-)代表作《野火春風鬥古城》《英雄虎膽》《神秘的旅伴》,全軍影視界第一位女將軍,少將軍銜。
21、謝芳(1935-),謝芳是第一代知識女性的銀幕代言人。她是60年代氣質特殊的一位女演員,固然扮演的都是革命英雄人物,但濃濃的書卷氣和小資情調卻難以掩飾。《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臺姐妹》,謝芳為我們留下了那個年代裡最經典的三部曲。
22、祝希娟(1938-)1962年憑藉主演的電影《紅色娘子軍》獲得首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
鮮為人知的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電影界還曾評選出「新時期22位電影明星」,他們是:
劉曉慶、陳衝、唐國強、龔雪、李秀明、達式常、張瑜、楊在葆、潘虹、斯琴高娃、張金玲、郭凱敏、吳海燕、周裡京、宋曉英、王馥荔、張連文、方舒、李仁堂、姜黎黎、姜文、李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