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針對轄區毗鄰火車站,少數民族流動群眾聚居多且雜的特點,廣西南寧市西鄉塘區衡陽街道中華中路社區以「民族團結促和諧、先鋒示範上臺階、各族群眾得實惠」為主題,以服務轄區少數民族群眾為重點,著力打造「民族情深黨旗紅」黨建品牌,構建社區黨建服務管理新格局,有力地推進了社區黨建與民族工作互融互促、協調共振。2012年6月,中華中路社區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社區」稱號,成為廣西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社區黨支部書記謝華娟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並作為廣西代表光榮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被稱為「社區民族團結進步的使者」。
一、背景及起因
中華中路社區毗鄰南寧火車站繁華路段,東靠友愛南路,西接北大路中,北鄰火車站鐵路,是一個由19個居民小組組成的多民族聚集社區,現居住有漢、壯、維吾爾、回、苗、瑤、滿族等15個民族居民,約3865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327人,佔社區人口總數的34.3%。近年來,隨著轄區內少數民族群眾日漸增多,社區各樓棟多民族雜居的現象十分普遍,各民族群眾之間交往變得更加密切,不同地域、不同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在這裡相會交融,由於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與本地居民間巨大的不同,相互衝突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些給社區管理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在走訪調研中,中華中路社區黨支部發現,少數民族群眾在遠離家鄉親人、進城務工的過程中,面臨著許多現實的問題與困難。諸如,進城務工的少數民族群眾在就業指導、急難救助、法律援助、子女入學和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問題上,要求政府提供更加周到便利的公共服務。這些問題事關少數民族群眾切身利益,也是實現好、維護好少數民族根本利益的民生問題。中華中路社區黨支部適應社區管理帶來的新變化新要求,以構建「黨員連心、鄰裡互助」新型鄰裡關係為抓手,以建設「民族團結和諧家園」為載體,創新服務方式和管理手段,著力打造中華中路社區「民族情深黨旗紅」黨建品牌,努力為社區黨建注入活力、為社區管理增添動力、為民族團結提供助力。
二、主要做法
(一)搭建「三大平臺」,打造民族團結新陣地
1.打造社區民族之家。投入70多萬元,率先在中華中路社區成立全市首家社區「民族之家」。「民族之家」設置有民族學習室、民族團結柱、民族宣傳長廊、民族書屋等功能區,添置電腦、桌椅、圖書等設備,為民族工作提供陣地保障。同時,依託 「民族之家」 ,充分整合利用社區各類資源,通過以黨員志願者為引領,舉辦少數民族漢語培訓班,各類少數民族節日慶典,以及開闢民族政策宣傳欄和印發民族知識宣傳手冊等,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增進了解。
2.創建黨代表工作室。發揮黨的十八大代表社區書記謝華娟的品牌效應,率先在南寧市成立首個品牌社區黨代表工作室「十八大黨代表——謝華娟工作室」,工作室設置「接待處」、「談心談話角」、「網上工作室」等功能區,確定每周三下午為「黨代表接待日」,統籌安排轄區各級黨代表輪流駐室接待來訪群眾。同時,依託黨代表工作室,整合轄區各類黨代表資源,公開黨代表聯繫方式,發放黨代表「民情聯繫卡」,鼓勵廣大居民群眾,尤其是少數民族同胞主動向黨代表們反映問題,有效地推動黨代表聯繫群眾、了解群眾、服務群眾。2013年9月,在工作室黨代表的聯繫協調下,成功為社區群眾解決了社區綠化美化、活動場所和健身器材不足等問題。
3.搭建信息管理平臺。結合社區日常走訪工作,社區黨組織對少數民族流動黨員進行摸底登記,為每位少數民族流動黨員建立檔案,詳細列明流出地信息、個人基本情況等並及時更新,確保做到「來有登記、走有註銷、查有明細、問有詳情」。同時,加強對少數民族流動黨員的服務和管理,收集並整理流動黨員聯繫方式,製作成聯絡信息卡,通過黨工作室網上平臺、「綠城黨旗紅」黨建信息平臺、黨建微博、QQ群及遠教設施等發布相關黨建信息,加強流動黨員聯繫與溝通,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服務。
(二)突出「三大建設」,構建民族情深新載體
1.建強示範隊伍,築牢民族團結基石。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和社會整合功能,以黨員義工、街道社區黨員幹部、大學生助理、駐社區單位在職黨員為骨幹,組建由46名黨員志願者組成的服務先鋒隊、文化先鋒隊、文明先鋒隊和平安先鋒隊等4支先鋒示範隊伍,輻射帶動廣大黨員、大學生、非公人士、居民群眾和團員青年及轄區學校、醫院、企業等社會力量,把各類基層組織和社會群體力量團結凝聚在黨組織周圍,不斷夯民族團結和諧的根基。
2.建實服務平臺,促進民族團結互助。充分發揮社區黨員作用,有針對性地建好三大服務平臺。即:普法維權及技能培訓服務平臺,聘請高級技工舉辦了20多期電焊、修理、裝潢、家政、理髮等方面的技能培訓班,提高民族群眾的就業技能;舉辦了30多期民族政策、法律維權等知識講座,幫助社區居民群眾增強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困難救助及獻愛心服務平臺,把每月8日固定設為「黨員服務日」,組織社區黨員開展針對民族群眾的服務活動,在社區設置「黨員服務崗」,明確黨員責任區、責任街、責任樓,主動幫助各民族群眾了解民族政策和市場信息,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開展「愛心互助,鄰裡守望」手牽手結對子主題活動,建立社區黨員與民族群眾「一幫一」機制,每名社區黨員至少與居住在其附近的生活最困難的一戶少數民族群眾建立長期聯繫,主動幫助其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創業就業幫扶服務平臺,在社區黨員中組織開展提供「提供一條務工信息、奉獻一份愛心、傳授一項技術、帶富一名群眾」的「四個一」活動。
3.建好節慶文化,奏響民族團結樂章。充分尊重少數民族風俗和宗教信仰,結合「黨員當先鋒、志願獻愛心」及政府民族團結月、少數民族傳統節慶等主題活動,在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裡,社區黨支部精心策劃、組織開展「三月三」、「古爾邦節」民族節慶百家宴、鄰裡節等民族聯誼會、座談會、心連心等活動,以別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為少數民族同胞送上節日的祝福,促進各族文化相融互動。組織夕陽紅合唱隊、戲曲演唱隊等5支隊伍,定期開展民族文化活動,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社區開展由各族群眾出演的「黨在各民族群眾心中」、「民族團結心連心」等特色文藝晚會;舉辦主題為「民族團結文化建設,推動社區和諧大發展暨『古爾邦節』大型文藝活動,與維吾爾族群眾共慶傳統節日,成為了全國首個在城市社區舉辦「古爾邦節」的社區。通過社區開展的語言培訓班和日常的交往加深,少數民族群眾已經能用簡單的漢語與大家交流。通過開展民族文化活動,促進了民族交流與了解,構築起民族友誼橋梁。
(三)完善「三項機制」,營造民族和諧新環境
1.建立民情走訪機制。組織社區黨員深入轄區各族群眾開展「四訪」活動,調查了解群眾所盼、所急、所難。即:定點接訪,建立領導幹部聯繫點、黨代表工作室,定點定時開展民族群眾信訪接待。重點約訪,對民族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開展重點調查,根據轄區實際情況,尤其重視對民族問題進行重點約訪。主動家訪,主動發放民情聯繫卡,方便民族群眾聯繫掛點領導幹部,利用晚上、周末等時間,主動走進民族群眾家中進行了解。定期回訪,主動到反映問題的民族群眾家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回訪,了解處理結果,確保群眾反映的問題件件有回音、有落實。今年以來,社區黨員幹部深入少數民族家中380多人次,發放民情聯繫卡170多張,收集意見建議50多條,受理信訪問題10多個。
2.建立民情研判機制。針對少數民族聚居區也是維穩糾紛高發區的特點,社區黨支部積極推行「社區聯席會」制度,邀請各族居民代表、轄區單位、轄區黨組織等多方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定期召開社區聯席會,把與社區建設、居民利益密切相關的事項提出來共同討論、解決;推行形勢分析制度,每周結合社區工作重點,就民族團結、安全穩定方面的形勢進行專項專議,突出預防為主的方針,努力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推行民情懇談制度,推出「相約星期五、有話大家說」、「幹部聽民聲、共說連心話」等載體,實現民族群眾民情民意的直接、快速和全面溝通。僅今年來,共化解民族群眾矛盾5起,解決利益訴求30多起。
3.建立民情應急機制。建立應急求助和應急聯動新機制,整合轄區各類資源,如學校教育資源、企業資金資源、社區政策資源、居民人力資源等,成立由轄區各單位分管安全的人員組成的應急聯動領導小組和由黨員志願者組成的應急小分隊,發揮資源效用,全力以赴解決問題,共同為社區發展做出貢獻;推行「一事一諾一評議」機制,對為民服務的每一事項,全程公示服務事項辦理進度和效果,邀請群眾進行評議打分;建立問題反饋機制,對於涉及到民族群眾亟需被解決的一些重大民生問題,及時回應快速處置,並將結果及時反饋給群眾。
三、工作成效
中華中路社區「民族情深黨旗紅」,走出了一條以基層黨建創新引領社會管理、基層黨建與社會管理互融互促的新路子,是新時期做好群眾工作的有效模式,其成績斐然,社會認可度高,被譽為南寧市民族團結和諧的典範,成為一張靚麗的基層黨建名片。 國家、省、市各級領導多次到社區檢查指導。2011年,中央民族團結採訪團對中華中路社區進行專題採訪,充分肯定了社區民族黨建工作取得的成效,擴大了社區黨建工作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美譽度。
一是為民服務更貼心,促進了民族團結互助。中華中路社區積極推行服務、教育、活動、管理「四位一體」的一站式服務,為各民族居民群眾提供便民、利民、優質、高效的生活工作等全方位服務,把幫助弱勢群體作為自己份內事,千方百計把每件事都辦到少數民族群眾的心坎上。著力解決少數民族群眾就業、子女上學以及生產生活問題,經常組織黨員看望慰問家庭困難的少數民族群眾,尤其是通過建立黨代表工作室,促使黨代表和黨員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聽取意見和建議,並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成為密切黨群關係的「粘貼劑」。其中「四點半課堂」活動不僅受到社區少數民族同胞的廣泛歡迎和好評,也在社會中引起較大反響,自治區、南寧市多家新聞媒體進行報導。截至目前,共有49名大學生參加「四點半課堂」活動,入戶服務1360多次,265名困難家庭學生得到幫扶,1300多名少數民族同胞進行了漢語補習。
二是平安建設更給力,促進了民族和諧穩定。社區黨支部通過經常性走訪排摸,與少數民族群眾「面對面」、「點對點」的交流溝通,重點圍繞創業就業、維護權益、就醫就學等民族群眾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在第一時間內掌握社區少數民族群眾的利益糾紛和訴求,有效拓展了黨組織聽取民意「直通車」。同時,通過建立民情民意研判和解決機制,召開民情分析會、民情懇談會、民情通報會,及時進行社會穩定分析預警,將問題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有效改變了以往民族群眾訴求渠道不暢通、遇事靠上訪的狀況,從源頭上解決了影響社區平安穩定發展的突出問題,民族和諧穩定的基礎更加鞏固。
三是感情溝通更順暢,促進了民族互信共融。中華中路社區從民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入手,社區黨組織和黨員志願者通過經常性走訪群眾、面對面地與少數民族群眾談心交心,實打實地幫助群眾解決一些生產生活中的難題,拉近了黨組織和少數民族群眾的距離。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民族群眾從當初懷疑、觀望,到審慎接觸、逐步了解,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群眾和黨員志願者、社區黨員幹部建立起了朋友、親人般的關係,遇到困難和問題都願意向社區黨員和志願者反映。在社區開展「古爾邦節」等少數民族節慶活動時,社區其他民族群眾積極參與,形成一道道各民族和諧共處、友愛共融的靚麗民族風景線。近兩年,社區為17名少數民族困難群眾子女解決入學問題,為200多名少數民族群眾解決住房問題,社區黨員服務隊共幫扶貧困民族群眾302戶,解決困難和問題145個。
四、啟示
中華中路社區著力打造「民族情深黨旗紅」黨建品牌,引導各族群眾凝心聚力、共築和諧,生動地演繹了社區黨組織聯繫服務各民族群眾的新景象,既促進了城市社區穩定、民族融合,又為城市社區黨組織建設和民族工作提供了借鑑和遵循,逐漸形成以民族團結為核心的黨建服務品牌,構建了社區黨建服務管理新格局。
(一)做好多民族社區工作,要始終發揮社區黨組織「龍頭」引領作用。民族團結、維護穩定的重點在基層,矛盾焦點也在基層。社區黨組織是黨在城市的重要戰鬥力,也是維護城市穩定的第一道防線。社區黨組織以民族工作為抓手,在營造氛圍、形成網絡、創新載體、提升服務上下功夫,有力地推進了城市民族工作,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發展。
(二)做好多民族社區工作,要充分暢通各族居民的交流渠道。民族文化習慣各異,難免會有隔閡和矛盾,無數的事實證明,矛盾肇始於缺乏溝通交流。這不但要求我們主動融入,傾聽居民聲音,還要搭建渠道,給居民有處傾訴,有平臺交流。基於此,中華中路社區依託民情走訪活動、黨代表工作室、民族文化節等載體,充分增進各群體間的交流,營造社區了解居民,居民熟悉社區,居民尊重居民的和諧氛圍。
(三)做好多民族社區工作,要堅持創新提供「民族訂製」服務。多民族聚居、民族文化差異、多種語言文字使用等因素,增加了居民需求的多樣性,加大了社區公共服務的難度。在借鑑各地先進社區黨建工作的基礎上,要針對多民族社區的特點和實際需求,發散思維,大膽創新,為少數民族同胞提供更特色、更貼心、更多元化的「民族訂製」服務,讓各族居民安居樂業、共同發展,築牢民族和諧安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