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上的慘案》海報
《陽光下的罪惡》劇照
《無人生還》海報
《東方快車謀殺案》海報
文\本刊特約撰稿 嚴鑫超
今年是英國著名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裡斯蒂誕辰130周年。這位推理小說歷史上的祖母級人物生於1890年,被譽為「推理小說女王」。在5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她創作了100多部文學作品,包括小說、劇本、詩集、自傳等。她的小說不斷被改編成影視作品,代表作有《無人生還》《尼羅河上的慘案》《東方快車謀殺案》等。
影視改編的富礦
對於偵探小說愛好者來說, 阿加莎·克裡斯蒂的作品是絕對不容錯過的經典,粉絲們尊稱她為「阿婆」。她的小說具有典型古典懸疑推理風格,基本上都遵循了「犯罪—偵探—推理—破案」的傳統模式,故事多發生在火車、遊船以及孤島等封閉空間。這樣的情節套路非常有利於改編成影視作品,但也對作者的創作才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絕非原封不動地對原著進行呈現,而是要在改編過程中實現由文學語言向視聽語言的轉變。如果沒有引人入勝的開端、匪夷所思的謎團、曲折離奇的進展、震人心魄的高潮以及出人意料的結局,很難真正打動觀眾。而這正是「阿婆」最擅長的。她的作品中經常出現海水、孤島、暮色等意象,往往都帶有強烈的象徵意味。這些小說作品改編成影視劇後,都會帶來強烈的情感衝擊。
在阿加莎·克裡斯蒂眾多改編作品中,《無人生還》被公認為她最傑出的作品。這部小說自誕生之日起就一再被翻拍成影視劇,是阿加莎被改編最多的小說之一。小說中的孤島謀殺劇情,對後來很多懸疑片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後來的《致命ID》《禁閉島》等熱門影片都借鑑了這一推理模式。
2015年是阿加莎·克裡斯蒂誕辰125周年,BBC(英國廣播公司)為了紀念這位「推理小說女王」,推出了三集迷你劇《無人生還》。該片一開始就用一個遠景鏡頭,展現了詭異靜謐的孤島別墅,營造了令人恐怖的氛圍,讓觀眾為毫不知情的主人公們捏了一把冷汗。這部《無人生還》被許多人認為是最忠於原著的改編。電影改編有時長限制,三集迷你劇在敘事上會更加從容。導演採用閃回的方式,展現了每一個劇中人物所面臨的感情糾葛和道德拷問。在封閉空間內,所有人的結局,加之貫穿全片的童謠預言,更是將驚悚的氛圍推向了高潮。人物衝突與戲劇張力被展現得淋漓盡致,每個人在死之前都承認了自己所犯之罪,也契合了小說原著中所有罪惡之人都會得到懲罰的主題。
生動鮮活的大偵探
由阿加莎·克裡斯蒂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塑造了一批生動鮮活的偵探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鬍子私家偵探波洛以及推理小說中罕見的女性偵探——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馬普爾小姐。
作為故事主人公的偵探,往往是正義和智慧的化身。不同於警方中規中矩查案,阿加莎·克裡斯蒂影視作品中的偵探查案時帶著鮮明的個人風格,展現了獨特的魅力。比如,留著八字鬍的波洛,總是手拿拐杖邁著小碎步出場,他憑藉自己非凡的智慧和敏銳的觀察力、判斷力破獲了眾多案件。在日常生活中,他對食物挑剔的習慣、古怪的口音常常成為故事中的笑料,這些小細節都讓波洛顯得更加真實可愛。馬普爾小姐則是一位對庸常生活時刻充滿好奇心的老太太。她經常一邊打著毛線一邊與人閒聊。老年女性身上獨有的親和力讓許多人放下戒備,與她一起分享秘密,讓她從中獲得破案線索。
對於許多中國影迷來說,讓他們印象最深刻的阿婆影片莫過於1974年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1978年版的《尼羅河上的慘案》以及1982年版的《陽光下的罪惡》,這三部影片在央視電影頻道曾多次播出,成為很多中國影迷津津樂道的回憶。在1974年版影片《東方快車謀殺案》中,飾演名偵探波洛的阿爾伯特·芬尼還不到40歲,在現代化妝技術的加持下,他把劇中那個已經退休的偵探演繹得惟妙惟肖,深受觀眾喜愛與好評。把兩位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偵探做比較可以看出,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更加強調科學理性精神,懂格鬥和擊劍,在破案過程中會藉助科技力量,儘量避免情感因素的羈絆。而阿加莎·克裡斯蒂筆下的偵探波洛,破案多靠心理分析,日常生活中待人親切,盡顯女性作家筆下特有的敏感與溫情。
故事中的複雜人性
在一部推理題材作品中,除了偵探,剩下最常見的人物就是受害者與加害者。在阿加莎的推理作品中,不是簡簡單單地懲惡揚善,而是把人性的複雜展現到觀眾面前。這些故事中,沒有誰是絕對單純的,受害者不是純然無辜的人,實施犯罪的人也不都是十惡不赦的人,相反他們可能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這些複雜的人物形象通過影視劇中演員的表演顯得更加立體生動。
《尼羅河上的慘案》中的林內特從小養尊處優,十分任性。波洛在影片中忠告她:「你擁有的太多了,應該對身邊的人寬容一些。」林內特待人刻薄,最終引來了殺身之禍。兇手傑奎琳為了報復搶走自己未婚夫的林內特,精心制定了謀殺計劃。當一切都結束的時候,留給觀眾的並非惡人除盡的快感,而是震驚於人性中超越理性的瘋狂。《東方快車謀殺案》中,行兇的十二個人一直背負著喪親的陰影和悲痛。而唯一的受害者則是一個窮兇極惡的人。這十二個人在東方快車上作案,在犯罪現場留下了大量假線索,並互相作證,每個人都有充分的不在場證明。誰對誰錯?誰善誰惡?在電影的最後,波洛的闡述充滿溫情和人情味,也引發了觀眾對於法律與正義的思考。
儘管阿加莎·克裡斯蒂推理小說的故事背景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但是世界各地不同時代的讀者一直沉迷於她的故事之中,影視工作者樂此不疲地翻拍她的作品。「推理小說女王」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她的作品中體現的主題:對正義的堅持、對人性的拷問、對真善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