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清明節,冬至,春節,我們都會祭祀祖先、追憶先人,為什麼我們會把祭祀祖先這樁事看得很隆重?因為敬祖孝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俗話說的好:「物有報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為什麼要祭祀祖先?意義何在?
在《論語》上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讓我們的心養成一個厚道、孝順、感恩的心,而祭祀祖先是知恩報恩。祭祀祖先,是為了報本反始,緬懷祖德。我們都知道,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是「孝道」跟「悌道」。而孝、敬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
「孝」是個會意字,意思是上面一半是個「老」字,下面一半是個「子」字,表示指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分不開的。上一代還有上一代,表示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表示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
祭祀祖先是表達我們對祖先的孝敬,對祖先的感恩與懷念;是不忘根本,懂得飲水思源,知恩報恩的高尚德行的具體表現。對於千百年來的祖先我們永遠不忘,感恩戴德。同時,我們知道了祭祀祖先的重要性,那麼,對於我們眼前的父母和師長們哪有不孝敬的道理呢?
為什麼要大力提倡孝道呢?意義又何在?因為「孝」是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的根,我們要把這個根培植好,對於小娃娃們從小就要開始教好。一個人有孝,而從孝當中衍出來的是敬,自自然然誠敬心就能現前,才能對待老師真誠的恭敬。「孝」對父母,「敬」對老師。然後我們把它發揚光大,推廣開來,對待一切眾生。看到跟我父母年齡差不多的,以孝來對待他們;看到跟我老師年齡差不多的,用敬來對待他們。對待長輩、對待老人要孝敬。只要人人都懂得孝敬,這個社會多麼美好、多麼祥和!
孝與敬不但是人倫的根本,甚至也是各個宗教神聖、是諸佛如來大道的根基。假若一個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的人,即使孔子、釋迦牟尼佛來教,都不會有所成就,就算這個人修的善法再多,那都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所以不可能成就德行。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沒有根、沒有本。也就是沒有了根本。就好比,你摘下一朵鮮花,放到一個沒有裝水和泥土養分的瓶子裡,花看起來很美,但是過了幾天就會凋謝枯死。所以真正想成就聖賢君子,一定要從孝敬的根本開始修起。
而祭祀的真正目的又是什麼?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面,祭祖是以家庭、家族以及國家在弘揚孝道文化時非常重要的一種教育活動,藉由緬懷祖先,我們得以回顧自己的根源,體會到歷代先人們對於我們的愛與期盼。我們要記住祖宗的恩德,一定要發揚光大,這個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無論是祭祖、還是祭神都要非常嚴肅,那不是在開玩笑,也不是為了看熱鬧,湊熱鬧,它不是唱戲表演。要很嚴肅,祭神如神在,好比祖宗在面前,這個才真正有意義。把祭祀看成是一堂功課,要這樣來做才是正確的。
最後,也希望每個人都能夠真正了解祭祖的意義和目的,把孝敬發揚光大。在古時候,祭祀是世間第一樁大事,沒有比這個事情更重要的了。知道祭祀的目的是「慎終追遠」,而它體現的效果是「民德歸厚」,培養社會非常樸實厚道的風氣。人心只要真誠、厚道,這個社會怎麼會不祥和的呢?大同之世界,指日可待!祖德浩蕩,福庇無疆,功雖有盡,歷遠彌光,願世界和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