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海軍軍政系統最高長官、美國海軍部長肯尼斯.布雷斯韋特(年初那個被解職的莫德利部長的繼任者)近日在參議院的一個專門委員會參加聽證會時,首次向在座的參議員們證實,美國海軍已經做好了「恢復第一艦隊(1st Fleet)的準備」。
肯部長證實,重建第一艦隊的步伐「已經到了最後時刻」、「很快就將在行政程序上完成艦隊的成立工作」,重建後的第1艦隊將被置於美軍印太司令部麾下,用於改善美軍在印度以及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存在、以「確保我們的潛在對手明確我們的存在」,該艦隊最終的戰略目標則是「確保法治與航行自由」。
當然,作為「重建一支艦隊」工作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正在重建的第1艦隊必將在艦隊司令部組成、艦隊辦公地點、尤其是對艦隊持續作戰極其重要的維護與保障設施建設上遭遇挑戰。
而肯部長據說已經拿出了幾套應對方案:
在艦隊司令部行政人員的配備上,美國海軍傾向於從駐日本橫須賀的美國海軍第7艦隊司令部調集人手、用來組成第1艦隊司令部;
在艦隊辦公地點上,美國海軍傾向於選擇新加坡的樟宜海軍基地作為第1艦隊司令部,此外也有諸如菲律賓蘇比克灣、越南金蘭灣甚至澳大利亞達爾文、印度金奈等選擇;
至於維護與保障設施,一般都會設在艦隊司令部駐地附近,尚不清楚美國海軍到底準備把艦隊司令部與維護保障設施給放在哪裡。
軍迷對美國「重建第1艦隊」的反應
伴隨著美國海軍宣布「重建第1艦隊」,大多數讀者的第一反應自然而然,都知道這一動作是「衝著我們來的」,但到底怎麼個「衝著我們」法,大多數人就未必知道了:
一方面,大家都明確,一般部署在中國正面、活躍在西太平洋與南海海區、與中國海軍水面艦艇和海軍航空兵部隊多次交手的,是著名的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下面的第7艦隊。該艦隊主司印太地區作戰,與中國海軍打起交道來可謂「輕車熟路」。那現在美國海軍居然要重建一個第1艦隊,怎麼看都有點兒「多此一舉」的感覺;
另一方面,美軍雖然嚷嚷著要建立第1艦隊,但從公開的消息看,目前問題的焦點全都集中在諸如辦公人員、辦公用房之類雞毛蒜皮的小事上,也沒見美國海軍打算給這個第1艦隊配備多少航母,配備多少驅逐艦或者核潛艇什麼的。畢竟艦隊好建立,可主力艦你又不能想變就馬上能變出來,那建立這艦隊有啥用?架子嗎?
話雖然這麼說,但細細想想、再加深一點兒了解,有些事情可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第一艦隊是「空架子艦隊」?
咱們先說這個「有坐辦公室的,卻沒有軍艦」的「空架子艦隊」問題,而事實上美國海軍的編制體制跟中國海軍完全不一樣。
中國海軍的水面戰、水下戰部隊遵循的是定額編制原則。戰區海軍下轄幾個驅逐艦支隊,幾個護衛艦支隊或護衛艦大隊,幾個潛艇支隊都是編制表上固定好的,各驅支、護支、護大、潛支有多少艦艇也是編制表上編定的,各支隊既是行政管理單位、也是基本的戰役戰術單位。戰時各支隊往往在支隊旗艦的指揮下統一行動,當然這也不是一以貫之的,尤其是近幾年伴隨著我軍航母遠洋勤務的逐漸增多,中國海軍也在逐步擺脫按驅支整建制行動的模式,而改為從各驅支抽調艦艇臨時組編特混艦隊行動,在這裡咱就不展開說明、一筆帶過。
而以美國海軍的編制體制與指揮關係來看,美國海軍遵循的不是定額編制原則,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軍政、軍令體系分立的「二元體制」:
從行政管理模式看,美國海軍水面艦艇、海軍航空兵與潛艇等作戰兵力分屬海軍部下面的多個兵種司令部管轄。包括水面艦隊司令部、海航司令部、潛艇司令部、遠徵司令部、特戰司令部與軍事海運司令部等,水面戰、水下戰與航空戰部隊還分為太平洋與大西洋兩個體系,所有的水面艦艇日常行政管理均由這些司令部負責;
從指揮體制看,美國海軍的指揮體制與中國海軍也不一樣,基本上是一種增強版的特混艦隊體制。不管是從戰區艦隊到海區艦隊,再到負責某個戰役方向的戰役分艦隊(也就是所謂的第幾艦隊),只有司令部及指揮班子(附帶一些保障設施),而各艦隊事實上均不設固定編制表,自然也就不存在某某艦隊底下常設某某驅逐艦支隊、下轄哪艘哪艘戰艦的事情了。
就以美國海軍的第7艦隊來說,該艦隊的上級指揮單位是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太平洋艦隊是美國海軍印太地區最高的軍令機關,負責指揮印太地區美國海軍所有的水面戰、水下戰與航空戰部隊。而太平洋艦隊上面的,則是美軍印太司令部,這是美軍大戰區一級的司令部,負責指揮印太地區美軍所有的海陸空包括海軍陸戰隊的軍種力量、執行戰略使命,海軍只負責遂行戰區戰略其中一個方面的內容,印太司令部以上,則是美軍的指揮核心國防部與參聯會,負責貫徹總統的軍令。
通過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作為承擔美軍某一戰役戰術方向海戰任務的第7艦隊,理論上是無法對任何一艘戰艦進行行政管轄的。只是在需要承擔作戰任務時,第7艦隊有責任指揮一切進入第7艦隊任務轄區內的水面艦艇、潛艇與海軍航空兵,並以特混艦隊等模式負責一個或多個戰術方向的任務。
故而,即將建立的第1艦隊也必然會遵循這一軍政、軍令體制,艦隊沒有日常的編制表,視情編入水面戰、水下戰等兵力。在這種體制下,第1艦隊也許只編入幾艘驅逐艦,也許會編入幾個CSG(航母打擊大隊),這沒有定額,一切只能看美軍某個時間節點賦予該艦隊的任務來確定。
如何「衝著我們來」?
搞清楚了美軍即將建立的這個第1艦隊的軍政、軍令體系,咱們回頭來說說美軍重新建立第1艦隊的考量。前面咱們說了,大家都知道,這個第1艦隊是打算「衝著我們來的」,但怎麼個「衝著我們來」法就沒人說得清了。其實也不複雜,只要看一看當前美軍各海區艦隊的戰役任務劃分,再看看第1艦隊在越南戰爭時期主要承擔的任務自然就明白了。
從美國海軍各海區艦隊的作戰區域劃分範圍來分析,牽涉到印太包括中東地區的有兩個海軍戰略司令部和三個海區艦隊,分別是由太平洋艦隊下轄的第3艦隊(母港聖地牙哥)和第7艦隊(母港橫須賀),海軍中央司令部下轄的第5艦隊(母港巴林)。這三支艦隊的任務區域與戰略戰役任務劃分是這樣的:
第3艦隊負責東太平洋海區縱深防禦任務,任務區域從美西海岸到國際日期變更線為止,爾後以西交給第7艦隊;
第7艦隊負責西太海區,包括日韓、臺海、印尼島鏈、澳大利亞、新加坡到整個印度洋的戰役任務,從國際日期變更線開始到巴基斯坦的喀拉蚩港,爾後以西交給第5艦隊;
第5艦隊則只負責中東地區的作戰任務,往南一直到索馬利亞海岸為止,至於非洲、地中海沿海的地區則全部交給歐洲司令部指揮的第6艦隊。
大家只要稍微看一看美軍的這個海區艦隊劃分,很快就能發現:相比以縱深防禦任務為主、沒什麼工夫刷存在感的第3艦隊;相比只盯著中東那麼一小片地方、等於就波斯灣和索馬利亞海岸外圍的第5艦隊;第7艦隊的任務區域實在是太大了,幾乎橫跨了整個亞太地區。而在第7艦隊的任務範圍中,又已經涵蓋了日韓、臺海、南海、澳大利亞、馬來半島、印度洋等多個「要害區域」,幾乎每一個區域都有大大小小的矛盾與衝突,幾乎每一個區域都有隨時引爆戰爭的危險,尤其是幾乎每一個區域都有中國海軍的遠洋艦隊出沒。
第7艦隊的作戰區域範圍要覆蓋從橫須賀到喀拉蚩,從北海道到澳大利亞的廣袤海區,幾乎是一片東西長8000公裡、南北長6000公裡、總面積4800萬平方公裡的巨大區域。如果考慮到在這片區域內第7艦隊面臨的預設戰場數量、每個預設戰場可能遭遇的作戰強度,這支海區艦隊承擔的簡直就不是戰役任務,幾乎每個預設戰場都可能承擔戰略級別的作戰任務,而且還有可能出現多個戰場同時交戰的情況。這作戰強度無疑遠超美國海軍軍事學說中預定賦予給海區艦隊的戰役任務,甚至有可能超過了第7艦隊司令部的參謀作業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新建一個海區艦隊、將一部分作戰任務分解給第1艦隊、從而給已經不堪重負的第7艦隊「解壓減負」,這倒也不難理解。
而從歷史的角度考量,當年的第1艦隊主要負責的是什麼作戰方向——很簡單,越南和南海啊。第1艦隊起家就是伴隨著印支半島的革命戰爭而起家的,在美軍侵略越南的戰爭中承擔了「急先鋒」和「主攻手」的職責,也就是說這支艦隊一開始的戰役方向就是「南中國」一帶。故而,美軍在這個節骨眼上重新建立第1艦隊、而且還打算讓第1艦隊重新返回樟宜海軍基地,大概率是打算讓第1艦隊和第7艦隊「分割」中國周邊的任務區域。第7艦隊主司臺海與西太海域的作戰任務,第1艦隊主司南海與馬六甲海峽、東印度洋海域的作戰任務、並為將來中國海軍遠洋勤務力量前出印度洋「提前布局」,這一切就都解釋的通了。
同時,考慮到第1艦隊的司令部大概率要設在東南亞某國,便於美軍在平時集結力量、收集情報資料,在戰時則更便於美軍集結大艦隊趕往南海或印度洋預設戰場、關閉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龍目海峽等印度尼西亞島鏈上的通道、尤其是便於美國海軍「靠前指揮」而不用千裡迢迢地從橫須賀港口指揮印度洋方向的作戰,這個戰略意義還是非常重大的。
總之,伴隨著美軍重新建立第1艦隊,美國海軍在中國周邊的存在即將迎來新一輪重構,而在理順了指揮關係、強化了指揮力量後,第1艦隊和第7艦隊的行動能力預計也會得到進一步提高。對於美軍的這一行動,咱們還是要報以高度重視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