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回潮】科技與藝術的結晶:瑞士CH Precision P1動圈及動磁唱頭放大器

2022-01-29 視聽發燒網

一套黑膠重播系統中,一臺唱頭放大器位處於訊號放大路徑最上遊的部份,將唱頭低至只有0.1mV的微弱訊號,放大幾千倍,然後傳送至前級放大器。除了放大工作外,唱放有另一個十分重要任務,就是為原生訊號進行等化,不同年代及不同唱片公司出品的黑膠唱片,要求的等化曲線都有可能不同,除了1954年所定立的跨唱片公司標準RIAA曲線外,Columbia、EMI、Decca、Teldec等在RIAA訂立前都有自己的等化曲線,於是乎,對於一個認真的黑膠唱片收藏家來說,一部唱放對等化曲線支持的全面性亦不容忽視。

以上兩個任務看似簡單,但實際上要達到高級音響所要求的水平便一點也不簡單了,因為唱放與唱頭之間的匹配直接影響聲音質素。所謂匹配,是指阻抗上的匹配以及唱放對於唱頭傳送過來的訊號增益有多少。市場上唱頭種類繁多,一臺唱放要與大多數唱頭匹配談何容易!

本文主角CH Precision P1唱頭放大器(下稱P1)便是一臺針對以上問題而設計的頂班唱放,生產者是近年名氣冒起得很快的CH Precision Sárl。這問在瑞士成立的高級音響公司起初是以數碼訊源產品打響名堂,兩位創辦人Florian Cossy和Thierry Heeb曾效力以科技見稱的Goldmund,先後成立Anagram Technologies和Orpheus Laboratories,2009年便成立了CH Precision Sárl 。

擁有如此深厚的技術背景,不難發現CH Precision的產品流露出以科技為本的設計理念,這令我聯想到同文Lee388兄在2012年12月號(375期)《音響技術》所介紹的CH Precision D1 SACD/CD轉盤及C1解碼器全模組化的設計,這套數碼訊源能夠兼容現今林林種種的數碼接口及提供極具彈性的功能組合,最重要是做到「Future Proof」(防止因未來數碼技術進化而被淘汰)此乃市場少見的。

正正是因為CH Precision給予發燒友們一個以科技取勝的印象,他們最新研發的唱放P1對我來說便顯得特別有趣,究竟廠方如何善用他們的所長去設計一臺跟數碼重播科技完全扯不上關係的放大器呢?

開宗明義P1是一臺聲音走理性路線的雙單聲道純A類電晶體唱放,一如其他CH Precision的產品,採用模組化設計,每一個聲道由一個模組來處理。P1用家可以選擇外接獨立電源供應(X1)。如果用家想玩得更高檔,可以同時使用兩臺P1,接駁一臺或兩臺X1。不怕它的設計不夠發燒,只怕你的預算不夠而已!

超強唱頭兼容能力

從包裝箱把P1搬到音響架上,可以感受到這臺功放有多重料,查實它淨重20公斤,整個機殼跟CH Precision其他產品一樣,採用鋁合金經CNC電腦車床車制而成,用手輕輕觸摸外殼表面和角位,滑不留手的程度讓你感受到百份百瑞士製造的水準。我曾看過一些有關資料,CH Precision產品的外殼其實是由廠方自家設計,然後交給一間位於瑞士「Watch Valley」(即瑞士鐘錶的「矽谷」)的公司,以製造名貴手錶的技術去生產而成的。把P1放在我的音響架上,與下一層同樣是外表手工精良的Kondo M-1000 MKII前級互相輝映,高貴極了!

我把目光轉移到機背,又是另一番景象!P1設有三組唱頭輸入,每組均具備單端RCA和平衡XLR端子,兼容性不俗。頭兩組是專為低輸出的動圈唱頭而設,是以電流模式運行。相比以電壓為主的運作模式。訊噪比較高,更重要的是對應不同唱頭阻抗時較為容易。P1容許用家為每一個動圈唱頭輸入設定增益,喜歡經常換唱頭的發燒友一定會覺得這個功能十分有用。

P1的第三組唱頭輸入是專為動磁和高增益動圈唱頭而設,低增益動圈唱頭也可以通過升壓牛使用這組輸入。它以電壓模式操作,訊號先經過電壓放大,然後傳送到一個可變的電阻性負載,以調節唱頭負載阻抗及確保頻率反應平順。那麼,用家如何選擇一個合適的電阻值呢?廠方提供了一個特別功能。把這個設定程序自動化,有關細節本文章後半部份將會詳細交代。

P1設入一組RCA單端輸出、一組XLR平衡輸出及一組BNC單端輸出,平衡輸出和單端輸出電平分別是8Vrms及4Vrms。在測試過程中,我使用的是RCA單端輸出。

等化曲線

文首提過,除了放大之外,等化處理(equalization)是一臺唱放最重要的任務之一。P1內置標準RIAA及eRIAA曲線等化功能。RIAA相信絕大部份黑膠友都非常熟悉,那eRIAA是什麼呢?eRIAA是Enhanced RIAA的簡稱,是一個非官方的RIAA曲線的增強版,簡單來說,是在標準RIAA曲線上加入20,000Hz以上頻率滾降補償。好一些刻片器材當遇上超過20,000Hz的頻率便會因應作出衰減,利用eRIAA曲線等化,這些超高頻的振幅便得以修正。

至於其餘Columbia、EMI、DECCA、TELDEC等曲線,用家可以以模組方式加進P1內,對於一般用家而言,在標準型號不加入這些曲線功能,可以降低一點售價,廠方這個做法既靈活又窩心。

超好玩的唱頭設定

今次在寒舍測試P1,我同時用上兩組唱臂唱頭,分別是德國Acoustical Systems Axiom唱臂+同廠Palladian唱頭及Acoustical Systems Aquilar唱臂+日本Kondo IO-M唱頭;前者的唱臂線是Axiom原裝一條龍(即沒有接駁端子)經長期老化的銀線,後者則用上Kondo Theme Ls-41純銀唱臂線。唱盤是來自德國JR Transrotor的Tourbillon(陀飛輪)。

兩組臂頭對應P1三組輸入(MC1, MC2及MC/MM),可行的組合有不少,而我試過的組合有以下四個:

組合I:Axiom + Palladian → P1 MC1

組合2:Aquilar + I0-M → P2 MC1

組合3:Aquilar + IO-M → Kondo SFz → P1 MM/MC

組合4:Axiom + Palladian → Kondo SFz → P1 MM/MC

由於P1的MM/MC輸入是專為高輸出動圈唱頭或動磁唱頭而設,如使用IO-M一類低輸出的動圈唱頭便需要升壓牛,今次測試所採用的是Kondo SFz升壓牛,此升壓牛對應10Ω以下的唱頭的增益是34dB。

P1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容許用家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及主機面板上的按鈕設定MM/MC輸入的增益及負載阻抗。許多其他品牌的唱放都沒有這些功能,對於一般黑膠玩家來說並無不妥,但如果黑膠系統屬於頂班級數,適當的增益和阻抗匹配便極之重要,匹配不當有機會令音樂暗淡無光或過度光猛,更甚者令音像比例變得奇怪甚或至變得粗枝大葉。有些高階的唱放容許用家對增益和負載作微調,但問題是,用家如何找出最適當的數值呢?許多人選擇用人耳調校,資深的或擁有「金耳朵」的發燒友或許覺得用人耳是最可靠,但一套黑膠系統可影響音效的變數何其多,微調的過程會十分繁複,於是P1的設計師想出用一個自動化的設定程序,幫助用家為唱頭設定輸入阻抗負載值,以達到一個最平直的全頻反應(frequency response)。所謂「最平直」,就是P1根據用家設定產生21組不同的阻抗負載值:然後從它們的頻率反應曲線中自動選出最平直的一組,當然這個阻抗負載設定只限於以電壓方式操作的MM/MC輸入。

那麼P1是如何產生21組不同的阻抗負載值呢?廠方提供了一張45轉調校唱片,第一面收錄了250Hz-30kHz的粉紅噪音(pink noise),只要從P1的菜單選擇「開始調校」(start wizard)然後把唱針放落第一軌,不消一會系統便會給用家選出一個最理想的負載值。

除了設定MM/MC輸入阻抗的負載值外,P1用家還可以透過類似自動程序去為兩個MC輸入和MM/MC輸入設定增益值。當然系統偵測出來的MM/MC負載值及各輸入的增益值,用家可以視為參考,系統容許用家自行另作微調,但P1自動偵測出來的數值對於用家來說是一個很客觀的參考,簡化整個設定過程。

科技與藝術的結合

在差不多一個月聆聽P1的過程中,我發覺它跟寒舍現役的Kondo M1000 MKII內的唱放聲音取向頗為不同。P1以「理性、客觀」音色還原唱片內的音樂記錄,設計師似乎沒有偏重為某些類型音樂而調音,我嘗試播古典、爵士、流行、搖滾,音效表現幾乎完全一致,人聲、小提琴、鋼琴、結他、四重奏、管弦樂等,音色取向有碗話碗,有碟話碟,不會隱惡揚善。如果將唱放比喻作一杯咖啡,P1就是一杯沒有加糖的拿鐵,它本身已經有咖啡的香醇及鮮奶的幼滑,不像濃縮咖啡(Espresso)那樣濃味苦澀。不要期望P1把一些本身錄音不好的唱片播得動聽,它的分析力及微動態表現只會令你更容易分辨出那些是好錄音、那些是令人失望的錄音。

我反反覆覆拿一大堆音質出色的唱片去比較P1和自己的唱放,有幾張唱片我認為P1是發揮得淋漓盡致。

第一張是三盲鼠「A Whisper of Love」,這張唱片的SideA第一首《Dream a Little Dream of Me》,很多系統都能夠重現一個極清晰的音像,口型銳利。到了中段時,女聲部份忽然起了變化,好像錄音師突然啟動了回音功能。在一些還原力高的系統,這個變化來得十分明顯。P1播此片時,給我兩個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細川綾子的口型說利得不可再銳利,甚至用「針點式」來形容口型也不算誇張,整個音場非常立體,人聲與樂器之間的層次極之分明。第二個印象是那個回音突然啟動的變化,我從來未聽過如此明顯,有一刻我甚至心裡埋怨錄音師用這種手法處理,浪費了細川綾子優美動人的歌聲!

Analogue Productions有一張復刻版的「BelafonteAt Carnegie Hall」,製作質素精良,與我手頭上的頭版比較,雖不及但亦不遠矣!跟很多發燒友一樣,我很喜歡播Side 4最後一首歌《Matilda》除了因為Belafonte把現場氣氛推上至最高峰外,那種來自四面八方的堂音令我有如置身現場,感受到現場觀眾興奮的心情。P1最令我感到驚喜,是它製造出來的Carnegie Hall(卡耐基演奏廳)比我平時聽過更闊、更高、更深。其實我曾兩次親身到那個音樂廳聽音樂會,音樂廳實際有多大我心裡有數,而P1重現的音樂廳算是眾多我聽過的唱放最接近實物的一部。

擁有如此能力:我估計是跟P1的分析力、相位準確度及音色平衡有莫大關係,而音色平衡與否就是跟系統的全頻反應息息相關,除了頻率反應曲線要平直外,兩極伸延也是一個命題,剛才提過的「Belafonte At Carnegie Hall」, P1的空氣感和豐富的堂音已經足以證明其超高頻伸延有多遠,至於能向下潛有多深,一播Reference Recordings的聖桑《管風琴》第三交響曲最終樂章便立竿見影,這張45轉的180g唱片能夠狠狠地令一套下潛力不足的系統大出洋相,即使有足夠下潛力,如果低頻過量或不足,那臺管風琴的聲音都不可能令你覺得欣賞。P1播此片教我印象深刻,管風琴的聲音好像地氈式陣陣從遠處傳來,能量不太多不太少,恰到好處,足以令你同時欣賞到樂團每一個聲部的細節和層次。除了此片外,我還聽了很多大型管弦樂曲,無論是靜態或大爆發的時刻,P1總是兼顧到每個聲部音色的真實感,這真實感是來自P1「無糖」音色取向,以及其處理大動態和微動態的能力。

沒有對音樂作任何的修飾,是否代表P1播人聲、小提琴一類音樂時感覺會乏味呢?絕對不會!其實如果一部唱放能夠正如文首所說,將唱片內的音樂一滴不漏地放大及進行準確的等化處理,然後傳送至前級,那它便算功德完滿了,出來的聲音便會動聽。要想玩個人化的音色,可以考慮從唱頭上著手,那時候你便需要一部對唱頭兼容性高的唱放,P1便是一個好選擇。

說起小提琴,我用P1播一張名盤「The Glory of Cremona」。此片有趣的地方,是Ruggiero Ricci用上15支名琴分別拉奏15首短曲,如果系統加糖加醋,要分辨到15支琴獨一無二的音色恐怕不容易了!P1是少數能夠把它們之間的分野表現得那麼明顯的唱放。又是那句老話,只要器材能夠有碗話碗,有碟話碟,把這些名琴分辨出來絕對不是天方夜譚。還有,P1雖沒有刻意美化小提琴的聲音,但不要忘記,現實中名琴的聲音本身就是優美動人,所以P1的小提琴聲音仍是扣人心弦!

結語

起初P1在寒舍開聲之前,我懷疑它的聲音會否因為廠方是數碼專家而缺乏模擬系統那種人性化,開聲以後,事實擺在眼前,P1的聲音確實非常模擬,將黑膠迷人的味道一點一滴好好保留著,一洗我從前對它的錯誤印象。

技術規格

■輸入界面:2×MC (RCA, XLR),70dB-80dB增益(唱頭阻抗1Ω),65dB-75dB增益(唱頭阻抗10Ω) 1×MM/MC (RCA,XLR)/35dB-70dB增益

■輸入阻抗:lOOkΩ-20Ω

■輸出接口:XLR×1, RCA×1, BNC×1

■電平:8Vrms (XLR), 4Vrms (RCA,BNC)

■控制接口:CH Control Android App,面板按鈕

■耗電:40W (Standby <1W)

■尺寸:440×480×133mm

■重量:20kg

■定價:HK$328,000

參考音響系統

■音箱:Wilson Audio Alexia(音箱線,Siltech Prince)

■黑膠:JR Transrotor Tourbillon唱盤、Acoustical Systems Axiom唱臂、Acoustical Systems Palladian唱頭、Acoustical Systems Aquilar唱臂、Kondo IO-M唱頭、Kondo SFz (Ls-41版)升壓牛

■CD轉盤:Esoteric K-01X(電源線:Siltech Ruby雙皇冠)

■時鐘:Esoteric G0rb(電源線:Kondo Avocado)

■後級:Accuphase A-200(電源線:Shunyata Zi-Tron Sigma HC)

■前級:Kondo M-1000 Mk II(電源線:Siltech Ruby雙皇冠)

■地盒:Tripoint Troy(地線:原裝純銀地線)

■K-01X → Kondo M1000 Mk II訊號線:Siltech Royal Signature Princess G7

■Kondo M1000 Mk II → A-200訊號線:Siltech Royal Signature Princess G7

■Esoteric G0rb → K-01x:Nordost Odin 2 Digital

(原文轉載自香港《音響技術》2016年10月號 第421期)

【器材測評】服了!真正的好擴大器:CH Precision A1

【人物專訪】原廠現身說法:瑞士CH Precision隆重登場

全平衡、純A類、雙單聲道:CH Precision L1前級

敬請點擊「閱讀原文」

關注微信公眾帳號「視聽發燒網」,獲取更多更新快音響資訊。

添加微信號:sthificom 或掃描下圖二維碼進行關注。

相關焦點

  • 我們要做一臺什麼樣的唱頭放大器 ——麗磁•安歌AM-129P唱頭放大器技術特點解析
    唱頭放大器是黑膠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設備,因為它有兩個關鍵作用:一是將唱頭拾取的微弱信號,放大至足夠的倍數交給前置放大器;二是還原不同年代的錄音公司的等化曲線標準。雖然市面上有些集成唱頭放大器的前級,但也只是功能上滿足使用而已,要想還原黑膠模擬的聲音魅力,您就需要一臺專業、高素質的 PHONO AMP服務於你的系統中,唱頭放大器與您的高級唱盤,高貴唱頭同等重要。目前市面上有大量的唱頭放大器可以供愛樂者選擇,有前級集成的,有小型的獨立唱放,也有有電源分體的高級晶體唱放,而麗磁音響西電音頻工作室要做一臺什麼樣的唱頭放大器呢?
  • 黑膠唱頭:判斷黑膠機音質的重要依據
    這個概念看起來有點抽象,簡單總結一下,就是當壓電式唱頭的唱針在黑膠唱片的聲槽上摩擦時,根據聲槽凹凸的幅度大小不同,其內部會產生不同的電流。隨後電流再通過放大器輸出為聲音信號。這種根據震動幅度變化產生不同電流信號的電唱頭又叫做幅度型電唱頭。其優點為輸出電壓高,價格便宜,缺點是頻率特性較差,適合普及型黑膠電唱機。
  • 韓國Allnic Audio 產品介紹:唱頭放大器系列
    :         MM動磁:+38dB (1kHz)MC 動圈:+22, +26, +28, +32dB (1kHz)輸入阻抗:         MC動圈可變,最高可達280Ω;MM動磁 47 kΩ最大輸入電壓:        (MM動磁,非削波):20Hz / 30mV,100Hz / 60mV,1kHz / 300mV,10kHz / 500mV總諧波失真:
  • 有關於黑膠唱機唱頭和唱針的詳解
    其中動磁式(MM)、動鐵式(MI)、動圈式(MC)最具代表性。黑膠唱頭也據此主要分為三大類,即動磁(MM)、動鐵(MI)以及動圈(MC)。還有一種動圈式唱頭,其輸出大約都在0.1mV以下,屬於偏低輸出型,是比較少見的一種唱頭。此外,有些動圈式唱頭的輸出可高達2-5mV,這就是高輸出型的動圈式唱頭。低輸出型的動圈式唱頭由於功率較低,需要通過添加升壓器或者動圈唱頭放大器來提高輸出。升壓器或者動圈唱頭放大器的放大倍數是由動圈唱頭的輸出電壓決定的。
  • 試驗牛輸出前級放大器與LCR-RIAA唱頭放大器 (上)
    6EM7(B)負載曲線圖如3,滿功率輸出需要有50Vp-p峰值信號電壓推動,本級會同輸出變壓器600Ω負載增益約3db。圖3    本級如果光從前級考慮增益控制在放大倍數10倍20db以內就可以了,但考慮到還要兼顧唱頭放大的第二級放大,要求必須滿足30db以上的增益,所以低放大倍數管就不太適應此級儘量選用高μ值管以滿足要求;參看6EM7的電壓放大三極體(A)的參數μ=68,Rr=40k,和6SL7的參數很接近,很適合用來做唱頭放大器,本級構成供陰放大電路約有32 db的增益.
  • HIFI雜談|唱頭放大器的主動式和被動式
    一般來說,動圈唱頭的輸出電壓都很小,只有0.2 mini-volt到0.5 mini-volt之間,和動磁唱頭輸出的3 mini-volt到5 mini-volt相比,差了十多倍!如果把這麼小的電壓直接輸入唱頭等化放大器(Phono Amplifier),一定得不到足夠的音量,而且噪音也會很大。
  • 【黑膠回潮】臺幣五萬元內的功能冠軍:和弦Chord Huei唱頭放大器
    其實在臺幣五萬元以內的唱頭放大器,提供阻抗可調整的器材不少,方便用家可以對應自家唱頭特性,調整出最適合的音色,可是沒有人像Hue這麼方便,在這個價位帶的唱頭放大器,大多採用迷你的DIP撥片,切換On/Off,利用不同的排列組合對應阻抗,而DIP撥片的位置大多在機器底部,切換設定不難。更老的設計則是用跳線(Jumper),設定在不同的位置,代表不同的阻值。
  • 唱機唱頭完全指南
    通過對唱頭的全面介紹,了解什麼是動磁唱頭、動圈唱頭。
  • 【黑膠回潮】真正好貨,安靜有質動態大: 英國AVID Pulsare II旗艦唱頭放大器
    Conrad有很長一段時間待在一流的Cranfield科技大學,使用他們最先進的研究設備,直到現在都還是。在公司成立8年後,AVID與日本TEAC合作推出了較為平價的Diva黑膠唱盤,受到許多愛樂者的喜愛。
  • 【黑膠回潮】聽它二十年也不膩:EAR Phonobox 唱頭放大器
    834P 伴我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前我只是個發燒友,還沒踏入音響評論的圈子,黑膠先從平價的日本 Luxman 玩起,搭配 MM 唱頭,綜合擴大機上面的 MM 放大還夠用,不過既然玩音響玩到發燒了,便開始物色高階唱盤,那時候也玩過 LP 12,可是因為搭配的唱臂太重,玩不出名堂,換了 Oracle Dlephi
  • 【黑膠回潮】解決傳統唱頭的難題:鼎捷試聽DS Audio DS 002
    2016年推出頂級DS Master1,隨後較平價的DS 002在2017年初發表。臺灣先鋒安排我到鼎捷音響,試聽DS 002光學唱頭與唱頭放大器的組合,不過在向大家報告當天的聽感之前,有必要先詳細解說DS Audio純模擬光學唱頭到底是什麼東西,而我又怎麼說它一口氣「解決傳統唱頭的難題」。
  • 旗艦氣質 模擬的藝術 Rega Aphelion動圈唱頭
    鍾情於黑膠那種模擬味的愛好者都知道,唱頭是LP系統中的重要部件之一,它不是裝飾,它不是點綴,一個好的唱頭可完美呈現電源訊號,可令整套系統帶來高光表現。數十年來始終保持高水準製作的Rega一直深得用家歡心,這次筆者帶來Rega Aphelion旗艦動圈唱頭。
  • Chord Electronics Huei唱頭放大器
    流行驅勢是一種很難掌握的東西,之前讀了《老派科技的逆襲》一書( 行人出版社, 2017 ),書中列舉了四項逆襲,甚至算是強勢回歸的老派科技——黑膠唱片、筆記本、桌遊、底片等。 我個人覺得科技只有實用與不實用之分,和老不老派無關,但如果黑膠唱片算是老派科技,那麼本文主角——英國 Chord Electronics Huei 唱頭放大器肯定是將老派科技重新包裝,成為隨著時代脈動前進的代表作,真的。( 下圖是 Huei 外包裝在南方實拍,紙盒高度只有 13.0 公分,白色風暴兵正好可以參一腳入鏡...)
  • 【黑膠回潮】好聽到捨不得還:DS Audio DS-E1 光學唱頭
    因為要讓唱針振動得快,中高頻細節才會好,所以 MC 唱頭減少線圈重量,降低輸出電流,來達到優異的中高頻細節再生,可是卻苦了後端的唱頭放大,一般 MM 唱頭放大約莫增益 40 dB 就夠,可是 MC 唱頭放大經常要到 50 dB 才差不多夠用,遇到低輸出的 MC 唱頭,有時候 66 dB 還不夠用,但是如果無限制提高唱頭放大的訊號放大倍率,後果就是底噪很大,背景噪訊會讓人受不了。
  • Allnic H-7000 電子管唱頭放大器:讓您更接近音樂表演
    本次評測的Allnic H-7000是體積相當大,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子管唱頭放大器。它的CNC銑制鋁箱體上部有著開放式的部件,一些奇妙的電子管保護罩陣列,陽極氧化的變壓器外殼,以及有頂部控制旋鈕的坡莫合金動圈升壓牛,可以為幾乎所有的MC唱頭提供足夠的增益。除了有近43釐米寬,35多釐米深,近18釐米高之外,這個龐大的唱放重約31斤! 但這還不是全部,它還有一個外置電源!
  • 揭開黑膠神秘的面紗,帶你了解它的「真面目」
    現在流行的音源基本都是cd機和數播,對於黑膠來說,很多人都是只聽其名,未見其身。再加上一些老燒把黑膠神秘化,更是讓大家敬而遠之。下面我們總結了一些黑膠機的基礎知識,揭開它的神秘面紗,也看看為什麼說黑膠的音質要好過cd和數播。
  • 人生的第一臺黑膠唱機應該怎麼選?
    目前唱頭類型以動磁(MM)、動鐵(MI)和動圈(MC)進行常規劃分,不同類型的唱頭都存在不同聲音的表現,更別說不同的品牌和型號,但是對於高保真和真實感,一直是眾多廠家所追求的目標。舉個例子,丹麥Ortofon(高度風)就是玩家們眾所周知的老品牌了,其專注於黑膠模擬附件的輸出(尤其唱頭),憑藉高質量和普惠價格廣受入門玩家的青睞,而且歷史悠久,技術有著大量的積累。
  • 製作我的LCR唱頭放大器
    (前言:唱頭放大器,在業餘DIY製作中,一直是複雜度和測試難度最高的一種,難點在於RIAA特性曲線的精準設計、元器件精度的極高要求、噪聲幹擾的極度控制
  • 【黑膠黨】動磁與動圈唱頭(下)
    唱頭裡的阻尼通常是一小塊橡膠類的材料。可不要小看這一小塊橡膠,它所佔的重要性不亞於線圈與磁鐵,假若它太硬或太軟,都會影響到針尖的循軌。因此,假若唱頭放置或使用過久,這塊阻尼老化之後,唱針的循軌能力就會降低。此外,室溫高與室溫低時,阻尼的硬化程度也不同,同樣的也會影響到循軌能力。 針杆雖然指是承載針尖的小東西,但是針杆本身的振動以及它的剛性、硬度卻同樣會影響聲音的表現。
  • 超靚聲造福LP迷 —— Aurorasound VIDA唱頭放大器
    在唱頭放大器之內另設唱頭消磁器,的而且確是必須兼且實用,可惜附帶此功能者卻寥寥無幾,印象中Aesthetix、Esoteric都曾推出具消磁功能的唱放。VIDA的「Cart Degauss」,先旨聲明,MM唱頭絕不適用,至於玩MC唱頭用家,只需一面以正常音量播放著音樂,一面按住該撥杆不放,大約30秒後,你的寶貝唱頭便完成消磁。廠方建議每6個月做一次消磁,確保唱頭重播出最佳效果。看過說明書,鍾一不客氣地馬上為試音室的Air Tight PC-1消磁,程序完成,絕非心理作用,耳朵聽到PC-1的清晰度明顯增加,高低頻更開揚,中頻順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