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鐘聽本書』《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有件事是確定無疑的:最終我們都會死亡./[贈原版書]

2021-02-08 威廉晨讀
內容簡介  · · · · · ·

有件事是確定無疑的:最終我們都會死亡。

但我們真的相信自己會死嗎?

人是否有不朽的靈魂?

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終結嗎?

如果死後不再存在,死亡就是全然的壞事嗎?

永生是值得期待的嗎?

在某些情況下放棄生命是否可能合理並符合道德?

對死亡的恐懼是明智的嗎?

如何面對「終有一死」這個無法違背的事實?

死亡意識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

……

《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一書源於最受歡迎的國際名校公開課之一《哲學:死亡》。在這本通俗易懂的哲學著作中,謝利·卡根教授挑戰了對於死亡,許多我們習以為常或未經深思的觀點,邀請讀者系統反思死亡的哲學之謎,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討死亡的意義為何,從形上學到價值觀,認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有了對死亡的深刻意識,才會有對生命價值的深刻了解。蒙田說:「探討哲學就是學習死亡。」

「由於對死亡的認識所帶來的反省,致使人類獲得形上學的見解,並由此得到一種慰藉。所有宗教和哲學體系,主要即為針對這種目的而發,以幫助人們培養反省的理性,作為對死亡觀念的解毒劑。」叔本華對死亡哲學的闡述,對本書來說至為貼切。死亡雖是我們每個人的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視角,卻可以讓人們獲得拯救。

【編輯推薦】

★ 最受歡迎的國際名校三大公開課之一,總點擊量超過數億次。

★ 最像頑童的耶魯大學教授謝利·卡根,穿著牛仔褲、帆布鞋,盤腿坐在講臺上和大家侃侃而談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國內年輕人追捧的「明星教授」。

★ 死亡是「生的局限性」,是生命的參照物,唯有了解死亡,生命的可貴才能彰顯。直面死亡、思考死亡,就是思考人生。

死亡是我們最重要的課題,因為所有的生命都指向終點,我們每一天都離終點更近一些,這是在所有形式的生命體中,最為確定無疑的事。

但死亡又不是個令人愉快的話題,我們會試著把它拋諸腦後。有多少次我們會停下來想一想,我們不過在這個世界上短暫停留,離去後就不再復返?我們慣常把自己置於「不死的幻象」中,或用一些未經深思的觀點來作為慰藉或者避風港。

作為最受歡迎的國際名校三大公開課之一,謝利·卡根教授的《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就是一個挑戰,挑戰習以為常的觀點,挑戰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子裡、對死亡視而不見的習性,挑戰看似有道理實則未經論證的邏輯,挑戰思考上的舒適區,邀請我們系統而理性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真相。

理性的死亡意識能帶來積極的生命意識和人生態度。作為哲學史上第一位醫治「死亡創傷」的人,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提出,要在死亡未到來時好好地活,當死亡到來時好好地死:要習慣於相信死亡是一件和我們毫不相干的事,因為一切善惡吉兇都在感覺中,而死亡不過是感覺的喪失。因為這個緣故,正確地認識到死亡與我們無幹,便使我們對於人生有死這件事愉快起來,這種認識並不是給人生增加上無盡的時間,而是把我們從對於不死的渴望中解放了出來。一個人如果正確地了解到終止生存並沒有什麼可怕,對於他而言,活著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

作者簡介  · · · · · ·

謝利·卡根,耶魯大學哲學教授(Clark Professor of Philosophy)。1982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在1995年到耶魯大學任教之前,他曾任教於匹茲堡大學和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

謝利·卡根教授在耶魯大學教授的課程《哲學:死亡》是網際網路上最受歡迎的國際名校公開課之一,也是網易公開課最早的人氣課程。

在公開課視頻上,卡根教授穿著牛仔褲、帆布鞋,盤腿坐在課桌上,坐在講臺上和一班年輕人大談生命和死亡的本質,手舞足蹈,狀如孩童,侃侃而談的形象深入人心,被稱為「大仙」,因其縝密的邏輯性和感染力,倍受追捧。

相關焦點

  • 面對死亡而活——《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書評
    《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作者:謝利·卡根在推薦閱讀書目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是很有興趣的,「死亡」兩個字吸引著我,因為曾經親眼見證過死亡
  • 唯有了解死亡,才能彰顯生命的可貴,耶魯大學哲學死亡課講了什麼?
    這是我們所有人都無法迴避,卻也是一個無法輕易提及的話題。 耶魯大學的教授謝利·卡根在2007年就開設了這一門哲學課程:死亡課。作為公開課公布了講座視頻之後,這門課在全球引起轟動,成為了最受歡迎的國際公開課,總點擊量超過數億次。
  • 『死亡筆記』劇情簡介
    『ICPO會議上宣布開始調查奇拿』大量罪犯部分國籍死於心臟麻痺的事,成了會上議題。大名鼎鼎的名偵探L斷言這是大量殺人事件,還宣布已開始著手調查,要求ICPO協助。因為這件事,L與南空直美相遇,她在這一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另外,有記錄在這次事件後,L開始自稱為龍崎。
  • 書單|疫情期間,耶魯大學的教授們正在讀什麼書?
    儘管這本書講的是饑荒,不是流行病,但它讓我想起人類社會是如何應對危機的。社會地位高的人在危機中能更好地生存,而社會地位較低的大多數人只得默默地接受降臨在他們面前的死亡。當今這場危機的痛苦也沒有被平等地分擔。我希望這場危機能讓我們所有人重新思考社會的價值觀。
  • 耶魯大學提醒學生做好「死亡準備」,當時我就害怕極了
    前兩天,耶魯大學西利曼住宿學院 突然給學生發送了一封提醒郵件 要返校的學生做好「死亡準備」?? 不是吧?不是吧?不是吧?
  • 《公開課》被指抄襲視頻字幕 出版方請人翻譯
    《公開課》被指抄襲視頻字幕  出版方稱該書請人翻譯未抄襲  「這是我們自己找人翻譯的,他們要告就去告,大家用事實來說話。」5月23日,在回應人人影視在微博上指責剛剛出版的《耶魯大學的公開課》一書,抄襲其字幕組字幕時,該書出版方紫圖圖書有限公司總編室一負責人如是說。  《耶魯大學的公開課》一書收入了耶魯大學公開課視頻講稿,包括《哲學·死亡》等課程。但是前日曾經在網絡上自發組織翻譯這些課程的人人影視字幕組成員發微博稱,「書中內容乃從本字幕組網站免費下載外掛字幕所得。」
  • 思考死亡真的能夠帶來改變嗎?
    在這裡許久未提及這個話題了,最近讀完了謝利·卡根的耶魯公開課——死亡哲學,想著推薦給大家。 這本死亡哲學與過往推薦的書籍大有不同,作者謝利·卡根是耶魯大學哲學教授,書中談論死亡的方式,是以哲學思辨的方式進行,涉及的問題十分全面,近乎遍及關於死亡的所有議題。
  • 「字幕翻譯組」助美名校網絡公開課走近中國網民
    東方網7月13日消息:最近「耶魯公開課」成為網絡搜索熱詞,在「百度」可以得到7萬4千餘個搜索結果。大二學生陳曉然說她對這一資源「覬覦很久」,但礙於英文水平有限,只得望而卻步。不過近期公開課在網上有了中文字幕版本,陳曉然說:「這下輕鬆了」。
  • 耶魯大學音樂公開課:巨人的交響樂
    耶魯大學公開課:《聆聽音樂》,全部課程23講,培養在對西方音樂理解基礎上對音樂的感悟。
  • 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
    沒有邪惡的科學家故意欺騙你,以便進行他的邪惡實驗,沒有那樣的事。同樣地,當我們進行體驗,當你連接到機器上時,不要擔心世界變得貧窮或全球正義發生了什麼變化。假設每個人都連接到體驗機器上,每個人都在獲得最好的體驗。記住,我問你的是,你是否願意連接到體驗機器上度過一生?我指的並不是說,嘗試一個星期,或一個月,或一年,這會很有趣或有意思。
  • 耶魯公開課丨《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本期的《耶魯公開課》,也是耶魯北京中心這一堅持了近一年的專欄的最後一期,選擇耶魯大學西班牙和比較文學系斯特林講席教授Roberto González Echevarría的《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作為收官之課,探索蘊藏在塞萬提斯筆下理想主義與骨感現實的激烈纏鬥。課程介紹《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這門課程共24講,每講在1小時左右。
  • 6個從鬼門關前走回來的人告訴你死亡後會發生什麼事!
    死亡一直是人類最想解開的奧秘之一,無論科學進步如何巨大,基本上我們對死亡後的世界都一無所知。至於死了之後會如何,很多人認為會在眼前看見一道白光的是什麼,不過究竟真相是什麼,或許我們只能參考一些有過「瀕死經驗」的人來告訴我們了,看看他們怎麼說:1.
  • 死亡金屬樂隊來北京,被滷煮嚇到當場解散?教你如何假裝懂音樂!
    聽過了那麼多的音樂,『你懂音樂嗎?』4月23號正好是『世界讀書日』,我想為大家介紹這本《如何假裝懂音樂》雖然書名看起來不太正經,但還真有些乾貨!對『死亡金屬』你是啥印象?比如什麼吉他手太愛主唱,就把他sha了喝光他的xue,還把他的骨頭做成項鍊戴在身上……我的媽呀這也太『死玩』了吧……後來國內有一批為數不少的人開始喜歡上了死亡金屬。有些演出商看準機會,請那些國外的死亡金屬樂隊來演出。
  • 耶魯大學成功復活死亡大腦、顛覆衰老,人類首款「不老藥」遭瘋搶
    據報導,使大腦「死而復生」的核心是耶魯大學打造的一種名為Brain Ex的體外血液流動模擬系統,而這項挑戰「死亡」的研究,是人類繼β-煙醯胺單核苷酸(即近兩年市佔率居首位的哈佛「不老藥」瑞維拓的核心成分)等應用成果後對顛覆衰老、尋求永生不老的又一項技術嘗試。
  • ...耶魯大學的南農人邀您相約本周六「雲識南農·聽校友說」公開課
    請刷新試試公開課——時間:6月13日19:30-20:30課程名稱:從三農到健康:南農人帶著康奈爾的印記來到耶魯主講人:陳希 副教授陳希,2000-2004南京農業大學金融學本科;2004-2007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學碩士
  • 歐國聯『法國VS葡萄牙』歐洲杯「死亡之組」預告片來了
    4年前的那個夏天,C羅領銜的葡萄牙隊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一路跌跌撞撞最終站上歐洲之巔,而他們在決賽中擊敗的正是東道主法國隊。也許是命運的使然,兩隊在明夏的歐洲杯再度「喜相逢」,同組PK的當然少不了德國隊,歐陸三強所在的F小組可謂名副其實的「死亡之組」,不過眼下,人們似乎更關心今晚的「法葡大戰」。
  • 「媽媽,什麼是死亡」看完這本書,你一定會這樣回答……
    一本0-99歲都可以讀的童話書今天向家長朋友推薦的這本書,正是一本啟蒙孩子了解死亡,認知生命的經典童話書這本書由美國插畫家, 作家娜塔莉 .巴比特所著,一經出版便被無數小朋友和家長所喜愛,在美國,幾乎沒有沒看過這本書的小朋友,它也被稱為「美國第一本生命啟蒙書」。 娜塔莉.巴比特從小愛好繪畫,在大學時期主修藝術專業,並且結識了她的丈夫。婚後一直做家庭主婦。上世紀60年代,娜塔莉決定開啟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她給她的丈夫(一位作家)提出了自己對一本童書插圖的構想。
  • 網飛科幻類黑暗喜劇,完美演繹『死亡循環』
    【劇情簡介】 一顆埋在黑暗裡拼命想要見光的小種子,他想要生活,這是世上最美的事。外表腐爛卻依然新鮮的水果、不見的小魚、消失的朋友…他們漸漸發現,這一死亡循環,是有終點的。他們必須面對各自的創傷,讓自己變得強大,如果不儘快拯救自己,事情將不可逆轉。在故事的最後,納蒂亞能否放下自我執念,讓那個可憐的小女孩真正成為過去?艾倫能否活回自我,不再逃避?讓我們拭目以待~【重生】今天是你餘生的第一天,你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 『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推薦序 1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根據作者所說,是來自「烈日和死亡一樣,令人無法逼視」這句話,作者認為這兩者都讓人難受,但他希望人們能堅定不移地凝視死亡,而能「克服面對死亡的恐懼」。他在後記裡,還特別說明他刻意使用「恐懼」(terror)這個詞而不用「焦慮」,是想藉此傳達人們可以經由努力,將赤裸裸的死亡恐懼化為日常生活中可以承受的焦慮,而在指引輔助下,不僅能夠平息恐懼,並能生活得更有活力。
  • 未破懸案:翻譯《惡魔之詩》,日本教授預言自己死亡
    1991年7月11日,適逢夏天,在日本筑波大學的校園裡的A棟7樓電梯處,躺著一具幾乎身首異處的日本人屍體,身上也被匕首捅了好幾刀。負責清掃校園的女性在清晨發現時,鮮紅的血已經在地板上逐漸發乾。這種類似於「極刑」的犯罪手法,在日本十分罕見。究竟是誰?出於何種目的將這位日本男士殺害?蹊蹺的是,在他被殺的前幾周,竟然預言到自己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