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是確定無疑的:最終我們都會死亡。
但我們真的相信自己會死嗎?
人是否有不朽的靈魂?
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終結嗎?
如果死後不再存在,死亡就是全然的壞事嗎?
永生是值得期待的嗎?
在某些情況下放棄生命是否可能合理並符合道德?
對死亡的恐懼是明智的嗎?
如何面對「終有一死」這個無法違背的事實?
死亡意識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
……
《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一書源於最受歡迎的國際名校公開課之一《哲學:死亡》。在這本通俗易懂的哲學著作中,謝利·卡根教授挑戰了對於死亡,許多我們習以為常或未經深思的觀點,邀請讀者系統反思死亡的哲學之謎,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討死亡的意義為何,從形上學到價值觀,認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有了對死亡的深刻意識,才會有對生命價值的深刻了解。蒙田說:「探討哲學就是學習死亡。」
「由於對死亡的認識所帶來的反省,致使人類獲得形上學的見解,並由此得到一種慰藉。所有宗教和哲學體系,主要即為針對這種目的而發,以幫助人們培養反省的理性,作為對死亡觀念的解毒劑。」叔本華對死亡哲學的闡述,對本書來說至為貼切。死亡雖是我們每個人的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視角,卻可以讓人們獲得拯救。
【編輯推薦】
★ 最受歡迎的國際名校三大公開課之一,總點擊量超過數億次。
★ 最像頑童的耶魯大學教授謝利·卡根,穿著牛仔褲、帆布鞋,盤腿坐在講臺上和大家侃侃而談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國內年輕人追捧的「明星教授」。
★ 死亡是「生的局限性」,是生命的參照物,唯有了解死亡,生命的可貴才能彰顯。直面死亡、思考死亡,就是思考人生。
死亡是我們最重要的課題,因為所有的生命都指向終點,我們每一天都離終點更近一些,這是在所有形式的生命體中,最為確定無疑的事。
但死亡又不是個令人愉快的話題,我們會試著把它拋諸腦後。有多少次我們會停下來想一想,我們不過在這個世界上短暫停留,離去後就不再復返?我們慣常把自己置於「不死的幻象」中,或用一些未經深思的觀點來作為慰藉或者避風港。
作為最受歡迎的國際名校三大公開課之一,謝利·卡根教授的《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就是一個挑戰,挑戰習以為常的觀點,挑戰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子裡、對死亡視而不見的習性,挑戰看似有道理實則未經論證的邏輯,挑戰思考上的舒適區,邀請我們系統而理性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真相。
理性的死亡意識能帶來積極的生命意識和人生態度。作為哲學史上第一位醫治「死亡創傷」的人,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提出,要在死亡未到來時好好地活,當死亡到來時好好地死:要習慣於相信死亡是一件和我們毫不相干的事,因為一切善惡吉兇都在感覺中,而死亡不過是感覺的喪失。因為這個緣故,正確地認識到死亡與我們無幹,便使我們對於人生有死這件事愉快起來,這種認識並不是給人生增加上無盡的時間,而是把我們從對於不死的渴望中解放了出來。一個人如果正確地了解到終止生存並沒有什麼可怕,對於他而言,活著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
作者簡介 · · · · · ·謝利·卡根,耶魯大學哲學教授(Clark Professor of Philosophy)。1982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在1995年到耶魯大學任教之前,他曾任教於匹茲堡大學和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
謝利·卡根教授在耶魯大學教授的課程《哲學:死亡》是網際網路上最受歡迎的國際名校公開課之一,也是網易公開課最早的人氣課程。
在公開課視頻上,卡根教授穿著牛仔褲、帆布鞋,盤腿坐在課桌上,坐在講臺上和一班年輕人大談生命和死亡的本質,手舞足蹈,狀如孩童,侃侃而談的形象深入人心,被稱為「大仙」,因其縝密的邏輯性和感染力,倍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