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似乎是一段容易觸發感性情懷的日子,上周日「母親節」的溫暖氛圍還未退去,本周五在《媽媽咪呀》第五季終極綻放夜的舞臺上,盲人媽媽王蕾蕾一場特別的T臺秀讓觀察員「國民媳婦」張凱麗眼含熱淚,黃舒駿感性評價道:「我想全世界應該都找不到這樣一場時裝秀,會讓人看著想掉眼淚。」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著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這句話足以形容這位美麗的盲人母親。王蕾蕾初次登上《媽媽咪呀》舞臺的視頻,《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就進行了轉發,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這位身材高挑的女士37歲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身上卻完全看不到歲月的痕跡,唯獨美麗的雙眸缺失了一些色彩。她用溫柔的語氣將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
18歲患上視網膜色素變性,視力嚴重下降告別模特生涯,她的丈夫不顧家人反對堅持陪伴左右終於修成正果,她也犧牲了自己僅存的微弱視力生下兩個可愛的孩子……整個過程她沒有歇斯底裡,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這是一個將坎坷吃進心底的女人,用堅強澆灌生命之花。為了成為孩子的榜樣,她事業獨立,當上了網際網路電商銷售客戶主管,還創立了自己的策劃公司。
這位不一般的母親登上了《媽媽咪呀》的決賽舞臺,重新綻放塵封了20年的T臺之夢。善良的人一定會被世界溫柔以待,如今丈夫、兒子幫助王蕾蕾登臺,懂事的大兒子更是立志長大成為醫生「我想治好媽媽的眼睛」,一家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淚花。
這是一幅很美的畫面,王蕾蕾用她堅強善良的美好品質滋潤著整個家庭,一家人相親相愛的畫面應該是中華優秀家風最好的臨摹。美在氣質,秀在品格,王蕾蕾當之無愧獲得《媽媽咪呀》第五季總冠軍,節目也在溫情的氛圍中落下了帷幕。
在競爭激烈的綜藝戰場上,東方衛視大型女性勵志節目《媽媽咪呀》像一朵頷首淺笑的康乃馨,它從容優雅地展示著它的美,娓娓道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在嘈雜的世界中搖曳生姿,讓人願意走近它,聆聽它。
縱觀當下的電視綜藝圈,似乎挑戰類、遊戲類、音樂類真人秀一直是市場的主流,明星尤其是「電影咖」「綜藝咖」「小鮮肉」是最受歡迎的螢屏主角。其次,親子類、美食類、旅行類、脫口秀在不同季度中都有亮眼的收視關注度,而以「90後」新人為主角的養成類選秀各有忠實的粉絲基礎,去年奧運年體育類綜藝「大熱」,今年年初文化類、相親類節目又呈現「復甦」之勢。
相較之下,以素人為主角,聚焦當代母親故事、情感、才藝的《媽媽咪呀》何以成功做到第五季,成為東方衛視王牌口碑節目之一呢?
首先,中華的良好家風需要傳承,母親是一個家庭的「魂」。
都說父愛如山,父親用堅強的脊梁撐起了整個家;母愛如水,母親用細膩的關懷滋潤著家人的心田。母親在家庭中的位置至關重要,她們承上啟下,像紐帶將家人維繫在一起。
在長輩面前盡兒媳、女兒義務,向子女言傳身教何為孝道;在婚姻生活中,無論是家庭主婦媽媽還是事業強人媽媽,都在用各自的方式維繫整個家庭的生計。在孩子的教育上,母親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導師,母親的的美好品質將深深影響中華家風的傳承。
節目中,母親春曉照顧五個孩子的同時,還要照顧腦溢血的丈夫,在母親的影響下兩個女兒也開始學著照顧弟弟妹妹,從這一家人身上,能看到母親對下一代良好的影響。
現實版「灰姑娘」孫倩從小忍受養父無休止的打罵,長大後決心「逃離」這個家,成婚後在婆婆的勸說下回娘家探望癱在病榻上養父,在看到婆婆竟代替自己為素不相識的養父洗床單後淚如雨下。婆婆在舞臺上深情說道「因為我也是受我母親的傳授,我也希望孫倩能把這份愛傳遞下去」,言傳身教讓兒媳「化恨為愛」,讓中華好家風代代相傳。
觀察員程雷感慨:「中國最需要的是中國好家庭,每一個家都好了,中國就好了。」
這樣的故事還有太多,《媽媽咪呀》在為當代女性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同時,也傳達了彬彬有禮、和睦友善、同甘共苦、尊老愛幼、寬容博愛等美好家風。家風的建設、傳承,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一個家庭的現狀和未來、一個民族的傳統與創新,《媽媽咪呀》在打造素人真人秀的基礎之上,直抒中國好家風,節目變得更有溫度。
其二,節目打造了一個讓當代媽媽「圓夢」的平臺。
「許下我第一千零一個願望,有一天幸福總會聽我的話。」這首耳熟能詳的旋律應該會喚起許多80、90後的回憶。當年那位唱著《一千零一個願望》的少女如今以母親的身份站到了《媽媽咪呀》本季的總決賽。
走出解散風波,克服憂鬱症,告別事業低潮後,張棋惠用她最熱愛的方式歌唱生活。黃舒駿對張棋惠重返舞臺的表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是成熟藝人才能做得到的表現,遊刃有餘,非常賞心悅目。」在《媽媽咪呀》的舞臺上,還有很多能歌善舞的母親,演出的質量甚至不輸專業的藝人,讓人不禁感嘆新時代媽媽們的風採耀人。
近期大火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中,阿米爾汗飾演的父親在女兒吉塔在摔跤決賽前,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如果你明天贏了,勝利不僅屬於你,勝利還屬於數千萬個被認為不及男生的女孩,那些被禁錮在家務、相夫教子的女孩。」由電影聯想到我們的生活,其實這樣的情況在我國一些落後地區也正在發生著。
在傳統觀念中,母親的形象也許是溫婉的、隱忍的、賢惠的。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裡,大部分女性往往會為了婚姻放棄自己的學業、事業,過上了相夫教子、不問世事的封閉生活。在思想日益開放的當下,我們仍看到許多農村婦女被傳統禁錮,儘管一些媽媽們心中有個舞臺夢,有詩和遠方,迫於生活的壓力只能將夢想擱淺。而《媽媽咪呀》為這些有才華、有夢想的媽媽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
通過這季節目,觀眾得以認識了歌聲如天籟的張雪嬌,會唱歌的「白衣天使」劉珍珍,還有胖胖的街舞達人張彬,熱辣的埃及肚皮舞后曼怡興奮說道「因為這個節目,老公終於支持自己時隔四年重返舞臺」。除了歌舞動人以外,我們驚喜地看到新時代女性打破傳統活出自我:50歲辣媽劉葉琳橫渡馬六甲海峽,體態健美活出20歲少女模樣;王輝40歲走出失敗的婚姻後,勇敢接受跨國真愛,到60歲還能把愛情處理得如此詩意,成為當代女性的情感勵志榜樣。
節目在展示這些媽媽們熱力四射的風採同時,也在為廣大電視機前的媽媽們傳達正能量,為一些陷入婚姻生活迷茫的女性點亮了一盞燈,鼓勵女性學會愛自己,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樹立生活的目標,活出精緻,活出風採。
第三,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母愛」是不變的感動。
《媽媽咪呀》全新一季落幕,近百位媽媽登上了這個舞臺分享了自己的情感和故事。其中不乏像95後媽媽陳潔那樣個性十足、朝氣蓬勃,霸氣喊出「我們這一代人也很靠譜」,也有許多令人觸動的關於母愛的那些事兒。有的人會質疑,看過那麼多編慘故事博收視率的節目後,我們還會再被感動嗎?
當一位為救昏迷的兒子而一夜白頭的母親站上《媽媽咪呀》舞臺時,一切都不需要再爭論。全場觀眾細細聆聽著她的訴說,那一句句「我相信兒子一定會醒過來」的呼喚,深深扎在了每個人的心尖上。命運的皮鞭,打在兒身,痛在母心,救兒心切讓年輕母親一夜白頭,不離不棄照顧病兒至今,這就是母愛的力量。
這位孫元桃母親的故事也引起了《人民日報》的關注,成千上萬的網友評論轉發。這個時代,我們需要真實的「感動」。據悉,節目播出後,瑞金醫院神經外科還主動與節目組聯繫,願意為孫元桃的兒子進行檢查,並以確認可以手術進行治療。
一檔優秀的情感訴說節目,編導不會給當事人「編劇本」,而是提供給當事人一個舒適的氛圍,引導他說出內心所想。在節目中,三位觀察員是暖心的聆聽著,總在適當時機向媽媽們禮貌發問,程雷幽默風趣,張凱麗知心親切,黃舒駿博學儒雅,令媽媽們擺脫緊張感。就像家人、朋友之間的談話,媽媽們將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語言平白樸實,也包含了滿滿的溫度和情感。
真實的情感才能真正打動人心,也許看著電視中這些媽媽們的故事,我們會想到自己的母親。也許想起了兒時母親牽著自己的手走過鄉間小道,也許想起叛逆期和母親激烈的爭吵,也許想起在異地求學、工作時聽到電話那頭傳來「孩子最近過得好嗎」,也許我們想起了母親那雙因家務而變得粗糙的雙手,那雙歲月悄悄爬上眼角的眼睛,那頭稍許花白的頭髮……
70後、80後唱著《燭光裡的媽媽》、《魯冰花》,90後哼著《聽媽媽的話》,人們對母愛的歌頌不會停歇。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中,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愈來愈大,我們在勞累的時候,心中還有一片柔軟可以停靠。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母愛始終是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情感,這種情感不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消退,母愛帶來的正能量往往是激勵一個人前行的力量之源。而《媽媽咪呀》堅持在做傳達正能量的「搬運工」,聚焦女性,聚焦母親,見證母愛的偉大,具有十分積極的社會意義。
推薦文章,點擊標題閱讀
《人民的名義》經典臺詞彙總
揭秘中國綜藝節目職業觀眾
《人民的名義》打了媒體圈老專家一記耳光
電視一時半會死不了
不跳槽真對不起傳統媒體
傳統媒體的春天在哪裡
-完-
長按二維碼識別,一鍵關注傳媒圈公號
《傳媒圈》微信自媒體平臺,是一個領先的有關傳媒、影視、品牌、營銷等領域的信息庫和智慧庫。每天受到20萬品質人士關注,年閱讀量超過五千萬人次。
如希望交流,請加個人微信號:dianyingquan,將有機會參與線下溝通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