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桃君
來源:核桃編程營(ID:htbcying)
編輯:八妹
「以前我想生出個鋼琴王子,從肚子裡我就在憧憬這件事,他很小的時候我就帶他學鋼琴。」
「可別的小孩彈鋼琴是那種投入、開心、享受的狀態,我兒子邊彈、邊哭。我當時就想,何必呢,我說別學了。」
「但是呢,我還是有些遺憾,我經常在想,我兒子那次哭,我要是狠狠心,給我練!可能一個鋼琴家就誕生了。」
傅首爾日前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提到了自己教孩子學鋼琴時苦惱。
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徐敬凱媽媽,她獨特的雞娃模式引發了網友的關注,「我對小朋友的教育理念是,沒有快樂童年。」
在寒假裡,她讓年僅7歲的兒子徐敬凱做了376張試卷,其中包括270份考卷+7本大題+50頁自打卷……
徐敬凱從一年級就開始做黃岡考卷,徐敬凱媽媽對他的規劃是「一張語文考卷,一張數學考卷,兩篇閱讀,我發現他偷懶了,不好意思再加一張,錯三道題目再加一張。」
但在整期節目中,很少能看到徐敬凱露出笑臉,並且不愛表現自己,總是擔心做不好。
當傅首爾談起自己的孩子放棄學鋼琴的時候不無遺憾,但當聽到徐敬凱媽媽逼迫孩子做這麼多試卷時,卻脫口而出「你瘋了吧」。
這種矛盾心理其實存在每個父母的心中。
自己的孩子學習時,仿佛一點樂趣都沒有,特別痛苦,作為家長非常不忍心。但當看到別人的孩子能夠堅持,並且有所突破,很多家長多多少少都會有些不甘心。
我們不能完全否定「虎爸」、「虎媽」式雞娃教育,正是因為這樣的教育方式,才有了今天世界著名鋼琴演奏家郎朗。
為了郎朗的鋼琴學習能夠得到快速的進步,郎朗父親每天的工作就是嚴厲監督他練琴,不允許絲毫懈怠,制定嚴苛的練琴時間表。郎朗在節目中回憶道,自己十二歲時每天要練琴7個小時左右。
郎朗父親為了讓兒子專心練琴,獨自帶兒子在北京生活了8年,甚至不讓母子相見,這種「虎爸式」的教育方式還曾一度引發強烈的爭議。
也許從結果來看,郎朗父親的「虎爸」式教育取得了成功,但如果「虎媽」、「虎爸」遍地,一定會有更多的悲劇。
據新聞報導,福建省福州市某小區,一名五年級的男孩被媽媽錯手殺死,隨後這個媽媽也跳樓自殺了。根據調查了解,事件起因於孩子不去上英語課,媽媽用手機充電線勒死了自己的兒子。
一對難民夫婦從越南來到加拿大,省吃儉用實現了移民夢,夫妻倆發誓要給孩子們過上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但一直表現為「乖乖女」的孩子卻買兇弒母,只因為管教太嚴。
這樣的慘劇不免讓人唏噓!
那麼,當孩子感到不快樂的時候,該不該讓孩子繼續學習下去呢?
專家表示,孩子成就任何一個藝術也好,成就一個技能也好,堅持是必須的,但是方向比堅持更重要。
什麼叫方向正確?這個興趣是符合孩子的天賦的;這個興趣是孩子自己選擇的;這個興趣不是過量過度、壓垮孩子的。不能讓他七八樣同時學,這只會讓他一樣都不精通。
專家也特別提到,如果父母也願意花時間和精力,用心的去陪伴他,那麼我想這個方向是正確的。
這讓人想起了桌球運動員福原愛,從小就已成名的福原愛,一直就是愛哭鼻子的代表,但是每次遇到挫折,哭鼻子的時候,母親都會在旁邊為她打氣,提醒她打起精神、不要哭。也許福原愛無法打敗「大魔王們」,但從小成名還能夠兌現天賦,離不開母親的疏導,離不開一次次哭泣又一次次重新再來。
在節目中,葉一茜介紹她的侄女只有12歲,住在非常偏僻小縣城,但她的媽媽每周都會帶她去廈門聽一次音樂課,陪著她練琴。
即便練琴之路充滿坎坷的郎朗,父母為了讓他始終處在一個古典音樂的環境中,每周都會邀請別的彈鋼琴好的小朋友聚在一起舉辦音樂會。
在前行的路上,我們要遵從孩子的選擇,給予孩子適量的內容。也要陪伴孩子一起堅持走過挫折,「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欲登高峰,必忍其痛」。
正如傅首爾反思的那樣,「一開始是非常枯燥的,但是熬過最艱難的時候,就能開始體會到這件事的樂趣。享受到成就感、價值感之前,需要基本功非常紮實,有時候覺得,很多沒有堅持下去,是因為沒有陪伴孩子堅持到熬過那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