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看電影的時候,腦子裡想的東西和我們一樣嗎?歡迎收看「小說家看電影」欄目,和我們一起閱讀內行們的看片思路。
《神奇動物在哪裡2》上周五上映至今日中國票房已破 3 億,「重回魔法世界」的誘惑力不用多說。如果說「哈利·波特」系列裡展現的「愛」更青春更少年,《神奇動物》系列則走得更深更遠。鄧不利多與格林德沃之愛,是普天下所有深情的縮影。
豆瓣閱讀作者、資深「哈迷」柴斯卡特來詳解這段情究竟好看在哪裡。
✎
012
本期小說家:柴斯卡
誰讓能支撐鄧布利多的
只有格林德沃……
目前熱映的《神奇動物在哪裡 2》,把一大批觀眾看得一頭霧水。除了故事背景的錯綜複雜,情感線中的人物動機也是難以理解——比如,鄧布利多為什麼愛上了格林德沃?美少女奎妮憑什麼對胖麵包師一見鍾情?紐特、麗塔、蒂娜和紐特哥哥簡直毫無展開的四角戀愛在劇情中的意義是什麼?
竊以為這些問題都能從一句臺詞中獲得答案。《神奇動物在哪裡》第一部中,當奎妮無意間「讀」了紐特的內心、發現了他和麗塔·萊斯特蘭奇之間無疾而終的感情,她總結道:「你需要一個 giver(給予者),而她是一個 taker(索取者)。」
總是試圖從他人那裡獲取更多的 Taker,與總是試圖幫助他人的 Giver,是親密關係中兩種很常見、也很容易擦出火花與悲劇的行為類型。與講述青少年情竇初開的 HP 情感主線不一樣,「給予」和「索取」是要有一定人生閱歷後才能理解到的成熟世界觀;兩部《神奇動物》中那些欲說還休的情感線,講述的便是 Taker 與 Giver 之間的相愛相殺。
奎妮 / 格林德沃 / 鄧布利多 / 紐特
Taker:佩妮、伏地魔與那些魔法部官員
Taker 們所索取的對象多種多樣。他們總是有著缺乏安全感的內心世界,這可能是由於童年時父母關愛的缺失,也可能是對糟糕出身的彌補,亦或是過於膨脹的野心與過於平淡的現實之間出現了嚴重的落差,總之始終處於不斷索取、焦慮失去的狀態,過於脆弱的靈魂承載不動過於沉重的自我,乃至會越發希望通過名利與財富來確認自己的存在——當然,也有一些 Taker,比如麗塔·萊斯特蘭奇,只是純粹地在索取感情而已。
於是,平庸的魔法部官員們不斷榨取異己;佩妮·德思禮、還有逼出了克萊登斯的默默然特質的瑪麗·盧,潛意識裡希望維持孩子人格上的殘缺,以此來施加強制性照顧,從中體會「母愛至高無上」的快感。和 Taker 相處過多後,人很容易會感到自己不夠好,「把一切都給了對方」,「仿佛自己被掏空」。
隨著《神奇動物在哪裡》中克萊登斯命運的揭開,我們看到了這類孩子無比悲傷而又得不到排解的人生歷程:和父母間缺乏情感紐帶,無法對「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獲得一丁點釋然,於是在尋找精神依賴的途中,小克勞奇投入了伏地魔的懷抱,克萊登斯抵住了格林德沃的胸膛。
克萊登斯與納吉尼,兩個缺愛的孩子
可惜的是,伏地魔和格林德沃也是 Taker,他們無法給這類孩子真正的情感倚賴,當他們榨乾了追隨者的利用價值後,就會將追隨者狠狠踢開,宣稱追隨者毫無價值、毫不重要——一切,又復刻了在那些陰冷的家中的冰冷童年,成為了一個又一個悲劇的輪迴:缺少愛的孩子們找到 Dark Lords,迎來的又是一場更大的幻滅——甚至連伏地魔自己都照顧不好自己。
伏地魔要財富、要名利、要權力,世間一切幾乎都能得到後,他還是缺失,所以他要永生;由於始終擔憂失去好容易才打拼來的一切,他對於自己的命運有著巨大的不安,總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知道預言的內容,由此引發了一系列令人智熄的操作——可見他骨子裡的追求非常小市民,如果生在中國,就是一個會花上一百多萬去買大閘蟹到西湖去放生的土財。
鄧布利多的專屬 Giver:格林德沃
格林德沃卻是個另類的 Taker。他視死亡於無物,完全不在乎什麼安全感或者俗世享樂,滿腦子只有他的政治理念,「這條法律是保護我們,還是,他們?」這也使得他在瘋狂攫取追隨者能量的同時,居然令人驚異地成為了一個 Giver,且只向鄧布利多一個人開放接口。
超級 Giver 鄧布利多,自幼便承載了所有人的期望。
「我們去找鄧布利多。」
「我奶奶說她從來不信報上那些鬼話,鄧布利多怎麼說,她就怎麼做。」
「福吉每天派數百隻貓頭鷹來找鄧布利多,想知道怎麼才能解決問題。」
與此同時,他還是個非常規矩的好學生,拿各種各樣主旋律的獎項,甚至在疑似巫師界的學生模擬聯合國活動中閃亮登場。
年輕的鄧布利多尚不能真正理解,來自平凡人們的高貴的品格與真誠的感情,便是他最值得保護的東西;彼時的他只是隱隱感到有些疲憊,因為他在不斷奉獻精力、愛心與時間,卻無法得到同等的、他所需要的回饋——當他思考著魔法界最前沿的問題乃至巫師群體的未來時,身邊的人卻頂多沉迷於柴米油鹽與男歡女愛之事——可是天性、素養和政治理念,都在要求他做個「好人」,即使他願意發現不同人的優點,開掘他們的潛能並實踐自己的政治理念、以期讓世界變得更好,長期與和自己智力與格局不對等的人共處一個世界,他很難不被孤獨籠罩。
就這樣,真正能走進鄧布利多世界的,唯有格林德沃。唯有格林德沃可以和他談論死亡聖器與龍血的十二種用途;唯有格林德沃在說起 For Greater Good 時,能成為一個 「值得尊敬的論敵」——其他人能給鄧布利多的只有遙遠的「崇拜」,
唯有格林德沃,能夠給他「理解」,而「理解」是真愛唯一的基礎:除了你,沒有人能夠看到我所看到的東西。
鄧布利多與格林德沃的少年時代
何況格林德沃還具有許多鄧布利多所不具備的品質;那些品質如此張揚,以致有了些「性感」的意味。格林德沃因為研究黑魔法而被德姆斯特朗魔法學校開除,想要老魔杖就去偷,他可以隨心所欲地說謊、可以行各類離經叛道之事、可以對自己的理念「蜜汁自信」——一切感情,除了鄧布利多的以外,對他來說都微不足道,就好像在說:「你不知道方向?我來告訴你吧!」
妹妹因為默默然能力被關在家中,父親在阿茲卡班,母親為這個破碎的家整日以淚洗面——當年少的鄧布利多對世界充滿懷疑時,簡直從靈魂深處散發著叛逆、獨立與強大的格林德沃,讓鄧布利多幾乎相信了這位夥伴身上有解決人生疑慮的終極答案。17 歲時的哈利不理解鄧布利多,畢竟 17 歲時候的哈利雖然因為豐富的戰鬥經歷和多舛的人生經歷而富有智慧,卻因為先天智力不足(不是罵哈利)和直男顏控(對秋張一見鍾情)而不能體會到鄧布利多之愛的精髓所在。
這樣的感情可能不真摯嗎?肉體的吸引力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下降,只用共同生活堆積出的「愛情」亦無法維持長期的火花,唯有融合了才華、智性、品質、高度欣賞的感情,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歷久彌新,才會在一生的分別後仍出現在厄裡斯魔鏡中。有種說法是鄧布利多對格林德沃是單相思,我卻相信格林德沃對鄧布利多一定是有感情的,只是格林德沃是個自大狂兼工作狂,愛情在他的世界裡只佔很小的比重,而就是這很小的比重,他也全部給了鄧布利多。厄裡斯魔鏡中,格林德沃是異瞳,而異瞳狀態下的格林德沃是能夠看到未來的——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締結了血盟。
厄裡斯魔鏡中的格林德沃,注意他是異瞳
種種跡象說明,格林德沃不是個殘忍的人。格林德沃那些討人厭的做法——比如對克萊登斯說「你是個啞炮,你根本不可教」;比如把粘著他的小龍扔下馬車——更多是出於格林德沃極端的精英主義。他並不熱衷殺戮:越獄段落中,他留了官員一命;和下屬闖進巴黎殺人時,他也沒有對孩子出手(發射綠光的是下屬)。他也絕不貪生怕死:HP7 中,他很直白地嘲笑伏地魔,「I welcome death」, 「有太多事情你不懂。」
格林德沃在偷老魔杖
電影版中為了節省時間,格林德沃很輕易就交代了老魔杖的下落,這絕對是矮化了格林德沃。事實上,根據原著中的描寫,伏地魔很可能是在用各種酷刑折磨過格林德沃後,才給了他一記「阿瓦達索命」;也正是由於格林德沃拖住了伏地魔,哈利才有充足的活動時間而免於一死;在 HP7 的結尾,當聽到哈利說格林德沃犧牲了性命只為不讓伏地魔進入鄧布利多的墳墓後,鄧布利多潸然淚下——算是為這段一個世紀的傳奇劃上了一個感傷的句號吧。
格林德沃不一定值得愛,但他絕對值得鄧布利多「愛過」。將格林德沃與伏地魔比較是毫無意義的:七部哈利波特正傳,為了體現伏地魔的「惡」,著重描繪了他令人智熄的操作——除你武器能解決的問題,他一定要用阿瓦達索命;自己屠滅了自己的部隊,導致窮盡畢生之力,只為佔領一所高中並不幸失敗。像這樣通過描繪反派個人道德的瑕疵來避免展示鬥爭雙方理念的碰撞,是非常典型的兒童文學作風;終於,以格林德沃的登場為標誌,HP 走出了兒童文學的範疇。
在《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中,比起放大角色個人的道德,羅琳更多是想展示保守的純血觀念受到支持的社會基礎,以及由此導致的無可避免的災難後果;而且,一如故事內核,《神奇動物在哪裡2》的情感線也真正成熟了,模稜兩可的表述、緩慢的發展與悲劇的結果,雖然嚇跑了不少只想找點快意恩仇的觀眾,卻使它成為了一部足夠嚴肅的作品,更貼合「人類」這種生物的社會現實與精神世界。
普通人的Giver:胖麵包師
小時候我總覺得,做一個 Taker,是一件很酷的事。大部分 Taker 們,總是有很強的魅力,可以用很多很詩意的句子去描述,比如「頹廢」、「抑鬱」、「陰暗」、「仿佛隱藏著無盡的哀傷」。後來通過與越來越多人類的實際接觸,我才感到做 Giver 才夠酷——人人都更喜歡和 Giver 長期相處,長期來看,Giver 也就更容易收穫正向的情感體驗。在一段好的關係裡,往往雙方都是 Giver,即使是 Taker,也被感染成了 Giver。
至此,胖胖的麵包師為觀眾展現了一種教科書級的 Giver(儘管前幾年看到《神奇動物在哪裡1》中面他與奎妮一見鍾情,差點以為羅琳老師放下身段改做服務向市場,利用屌絲意淫坑蒙拐騙)。奎妮有天然自帶的讀心術並無法控制這個能力,這也讓她被迫在每時每刻感受人性的陰暗面:第二部中,她在受了情傷後坐在巴黎街頭,沐浴在嘈雜的人心內,絕望地慟哭。
奎妮和她的胖麵包師
而這位麵包師呢?上過一戰戰場,經歷過美帝大蕭條,站在破產邊緣卻還是情緒穩定,只想開個有愛的麵包房,「這個麵包的配方來自我祖母,我希望它能給大家帶去快樂!」當他走入「我沒有那麼好的腦子去編出這一切」的魔法世界,他不僅不覺得這是一場醉酒後的妄想,反而以最大的善意與好奇心,去理解、欣賞乃至勇敢地挑戰。
在這樣的 Giver 面前,奎妮可以放心地撒嬌、哭鬧,像個幼兒園放學後等待爸爸來接的小女孩;於是當她傾聽他的內心,所獲得的,只有寧靜。世上唯一的寧靜。
當我理解了麵包師後,我開始非常能理解那些 HP 七部正傳中屢屢出現、卻曾經被我認為是空洞的段落。比如每一部的結尾,鄧布利多都會對哈利說,「你比伏地魔強在哪兒?因為你有愛。你懂愛。」就這麼換著場景說了七部。
他在說這些話時,想必還是會想起被囚禁在紐蒙迦德監獄中的格林德沃,一生唯一的、真摯的激情:在那之後,他就對愛睏惑、對自己困惑,放棄了對愛情的幻想,回到書房,獨修其身。他已經在漫長的歲月中學會了如何去做一個不那麼受傷的 Giver,但是戈德裡克山谷的少年時代,卻再也回不去了。
「懊悔,懊悔伴隨了我的一生。」
鄧布利多自白說。
讓我們順著鄧布利多的目光望向哈利。愛太重要了。哈利是個雖然成長於一片虛空,但是懂得感恩、懂得愛的孩子,這很難。這是他最強大的主角光環。
本期值班編輯:陳vv
✎
往期回顧
貓爪君 ·《復仇者聯盟》|佹俏 ·《青蛇》
魏市寧 ·《閃靈》|柴斯卡 ·《步履不停》
暴力倉鼠 ·《狄仁傑》|noc ·《阿瓦隆》
蝶離岸 ·《超大號美人》|蘇莞雯 ·《鎌倉物語》
梁子非 ·《江湖兒女》|蘭思思 ·《找到你》
貓爪君·《昨日青空》
✎
- 本文作者 -
柴斯卡
小雅獎獲獎作者,以寫作為終極理想的搖滾少女,利用業餘時間創作,希望可以自由地寫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試讀
我的爸爸是最強大腦
柴斯卡
全本定價 ¥1.99
第四屆豆瓣閱讀徵文大賽 喜劇故事組 入圍作品
擁有人類史上最高智商的天才張小華,得到了一個笨蛋兒子柴小卡。望子成龍的張小華要如何撫養不成器的柴小卡成才呢?事態開始朝越來越瘋狂的方向發展……典型的東亞式父母,按照自己的方式向孩子施予著「變態」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