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起波瀾!20位學者聯名在Protein Cell發表否定NgAgo基因編輯文章

2021-01-10 生物谷

雙11晚上Cell Research那篇在斑馬魚裡否定NgAgo基因編輯功能的文章發表才四天,國內另一份期刊Protein Cell(該雜誌由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科院和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聯合創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饒子和院士擔任主編,副主編包括北京生科院院長康樂院士、副院長高福研究員、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主任許瑞明研究員,2010年創刊,最新IF:3.817)又迅速以Letter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Questions about NgAgo」的質疑文章,與Cell Research不同的是,這篇Protein Cell文章聯合了國內外20名學者共同署名,他們分別是:美國NIH人類基因組研究所Shawn Burgess;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程臨釗教授;溫州醫科大學谷峰教授;中山大學黃軍就教授、松陽洲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黃志偉教授;UCLA林碩教授;中科院上海生化細胞所李勁松研究員、周斌研究員;中科院北京動物所李衛研究員、王皓毅研究員;北大深圳研究院秦偉教授;北大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孫育傑研究員、魏文勝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吳強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曉群研究員;北大分子醫學研究所熊敬維研究員;北大工學院席建忠研究員;中科院上海神經生物學研究所楊輝研究員;北京大學生科院張博教授(見下圖)。本文通訊作者為:程臨釗、林碩、魏文勝和王皓毅。值得注意的是實驗的具體參與者名單列在文後的Footnotes部分。

Cell Research的文章事實上並不是直接針對韓春雨NBT的文章進行反駁,該文並沒有按照NBT文章裡面的實驗方法去重複。而Protein Cell這篇文章實際上是直接有針對性的對NBT裡面的部分實驗進行的重複,即選用韓春雨實驗室提供的質粒針對相同的基因設計gDNA在293T進行實驗。該文也針對韓春雨提到的「superb experimental skills」、NgAgo對支原體汙染敏感和NBT圖3中對外源轉入的GFP抑制的實驗做出了相應回應,實驗結果也表明外源轉入的GFP表達確實在共轉NgAgo和gDNA後表達有下降,但是通過測序沒有檢測到任何DNA有被編輯,當然也提到這麼多獨立實驗室進行重複實驗細胞都被支原體汙染是不現實的。

為了弄清楚所謂的「superb experimental skills」,這些聯名署名的部分作者還派了一些學生親自前往河北科大韓春雨的實驗室參觀學習,然而這些學生並沒有被允許在韓的實驗室操作相關實驗

文章最後還提到了韓春雨引述Nature雜誌8月9號David Cyranoski所寫的一篇報導聲稱NgAgo的基因編輯功能被證實。然而,這所謂的證實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爭論,而是應該用學術界通行的辦法發表論文去說明。

總的來說,這篇Protein Cell的論文才是最具針對的性文章,直接駁斥了NgAgo的基因編輯功能,而且回應了很多大家十分關心的問題。如果說Cell Research的論文只是在本不平靜的水面掀起了一陣波瀾,那麼這篇Protein Cell文章有如齊天大聖在東海龍宮取走了定海神針。隨著質疑的學術文章慢慢發表出來,相信NgAgo的真相很快就會浮出水面。(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成員、農學院教授孔英珍及其合作者揭示了植物精細調控細胞壁果膠質甲酯化修飾程度的新機制。
  • 體內鹼基編輯可挽救小鼠的Hutchinson-Gilford早衰症候群
    2021年1月6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 研究人員表示,Hutchinson-Gilford早衰綜合症(HGPS或早衰症)通常是由LMNA(編碼核纖層蛋白A的基因)中顯性陰性C•G到T•A突變(c.1824 C> T; p.G608G)引起的。這種突變會導致RNA錯誤剪接,從而產生早老蛋白,這是一種有毒蛋白,可引起快速衰老,並將早衰兒童的壽命縮短至大約14歲。
  • Cell 新技術 | SunTag之後又來MoonTag,點亮單分子mRNA翻譯過程
    選擇正確的翻譯起始位點對於mRNA上哪些區域能夠翻譯出來非常關鍵。但翻譯起始位點的選擇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需要觀測同一個mRNA上的不同翻譯起始的情況。而現有的SunTag技術雖然能夠很好地研究單個信號放大的mRNA翻譯之後的定位以及動態變化過程,但是對於複雜的翻譯起始位點的選擇等需要同時觀測單個mRNA多重翻譯過程則束手無策。
  • 2020諾貝爾化學獎背後的「神器」—盤點基因編輯的秘密
    」(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關於將化學頒發給研究生物技術的科學家,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奇怪。筆者開始也是這樣認為,經過查閱資料發現諾貝爾獎沒有設立「基礎醫學或者生物學獎」,所以可能就將化學獎給了研究「基因編輯」技術的二位美女科學家。
  • 主動出擊,提前編輯大腦基因,以預防阿爾茲海默症
    該研究嘗試通過單鹼基編輯(Base Editing)技術在體外編輯神經元中的APP基因,以降低β-澱粉樣蛋白(Aβ)的積累,從而降低罹患阿爾茲海默症的風險,為為阿爾茲海默症的治療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和發展方向。
  • 水稻花粉管萌發和伸長基因GORI
    研究人員通過對水稻花粉特異基因突變體的篩選,篩選到一個水稻花粉萌發調控因子T-DNA插入突變體GORI(Germinating modulator of rice pollen),該突變體表現出野生型與雜合子1:1的分離比。GORI基因編碼一個7-WD40基序蛋白,與擬南芥中的JINGUBANG/REN4同源。GORI基因在水稻花粉中特異表達,其蛋白定位於細胞核、胞漿和質膜。
  • 《自然》:重磅基因編輯工具誕生 填補最後一個角落
    本周,《自然》在線發表了關於基因編輯的一篇重要論文。來自華盛頓大學的Joseph Mougous教授與Broad研究所的劉如謙(David Liu)教授展開合作,開發出「第一款實現線粒體DNA精確編輯的分子工具」。這項研究成果一經發表迅速引起業內的點讚。《自然》《科學》等頂尖學術期刊都特地刊發新聞介紹。
  • 我國科研人員發表《Cell》封面文章,首次揭示蜱蟲病原體分布特點
    8月18日,山東大學生態健康研究院院長、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席教授、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務春研究員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研究員合作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細胞》)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題為
  • 首次:基因編輯多才俊 為何兩位女學者獲獎
    從張鋒到Goerge Church,許多基因編輯的大咖雲集,但是,202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兩位女學者,美國學者Jennifer Doudna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基因組編輯團隊在基因編輯技術方面再獲新進展
    2019年,多個實驗室相繼報導了xCas9在植物上的表現,發現其能夠拓展基因組編輯範圍至NGPAM位點,但對於GAA和GAT PAM 位點,在水稻T0苗中僅有一個GATPAM位點實現編輯被報導。而目前具有更大PAM範圍的另一SpCas9變體(SpCas9-NG)在植物中和動物中都不識別GAA和GATPAM。
  • 研究揭示小鼠祖B細胞抗體重鏈基因位點收縮和V(D)J重組的調控機制
    研究揭示小鼠祖B細胞抗體重鏈基因位點收縮和V(D)J重組的調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5 15:39:01 哈佛大學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的 Frederick W.
  • 泰星Top、Baifern分手近兩年再起波瀾?
    近日,泰國某知名博主曝出,有一對分手近兩年的藝人再起波瀾,原因竟是最近女方忽然遇到男方新女友的媽媽,聊天的時候女方說,男方媽媽非常喜歡名牌包包,之前交往的時候總讓自己給她買,分手了也沒有停止。這可是一個大瓜,吃瓜群眾們怎麼能放過,很多網友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猜測,最後都認為是Baifern(中文名呂愛惠,泰國姓音譯平採娜)和她的前男友Top,那麼,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還有待我們考察。
  • 韓春雨的「基因剪刀」又復活了?
    bioRxiv是免費向生物學家開放的預印本文獻庫,也就是說,發表在上面的文章都是尚未獲得同行評議的作者原始文稿。在基因編輯過程中,同源重組被視為細胞常用的修復手段,基因剪刀斷開DNA鏈條的行為,會刺激同源重組的發生,如果再提供外源供體,則能完成DNA序列的交換。
  • 看花青素合成8大基因,領取最新11篇文獻禮包!
    該論文獲得了藍星睡蓮的高質量基因組,基因組與轉錄組結果展示了早期開花植物的進化特點和特徵;同時解析了睡蓮的花器官發育和花香花色調控基因,對園藝育種等應用具有重要參考價值。of BBX proteins as rate-limiting cofactors of HY5」的研究論文。
  • Cell子刊躺槍
    在昨天,科學網發表了MIT教授張曙光對饒毅的質疑,以及當年PNAS三位共一的反擊之後。
  • 2016年12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1.Cell:首次發現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關閉開關」doi:10.1016/j.cell.2016.11.017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正快速地引發生物醫學研究變革,但是這種新技術迄今為止並不是非常精確的。這種技術能夠在基因組中無意地產生過多的或者不想要的變化,產生脫靶突變,從而限制了它在治療應用中的安全性和療效。
  • 12位學者實名發聲:未能重複韓春雨實驗,呼籲第三方介入調查
    今年5月初,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在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術》)發了一篇論文聲稱發現了基因編輯的新方法「NgAgo」,後有人質疑這個所謂的新方法,「實驗沒法重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魏文勝是12位學者之一,對韓春雨今天的說法,他說,包括他在內的不少學者認為,「不能再拖了,必須要發聲,要讓國際科學界看到我們這個領域(即基因編輯)中國科學家的態度。」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Cell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第6期)
    同一天,負責分類和命名病毒的的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的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在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該研究小組已經決定,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是導致2002-2003年爆發嚴 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的變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