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轉眼又是一年霜降時,霜降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東北的人民翻出了壓箱底的羽絨服,而部分南方群眾還在穿著短袖吃著瓜,計算著他們的冬天會遲到多久。
無論身處祖國何方,冬天的腳步都近了,所以防寒保暖也要提上日程。
秋冬最受歡迎的衣服應該是風衣和羽絨服啦,當我們把它們穿在身上時是否會想到,風衣為何防風?而羽絨服為何保暖呢?
風衣為何防風
風衣最初的設計就是為了防風和防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陸軍時常在陰雨天進行艱苦的塹壕戰,為了使軍人們適應環境,英國衣料商人設計了一種「塹壕服」,具有防風防雨的功能。它有著特殊的防水塗層,領子能開能關,腰部和袖口都可以收緊,在胸上和背上有遮蓋布,下雨時收緊腰部,雨水就會順著前後兩片布滑落,避免打溼衣服,這種軍用的塹壕服便是日常的風衣的雛形。
後來,風衣有了更多的面料選擇,大部分風衣的面料,都以錦棉為內在,在外塗層尼龍或滌綸。錦棉面料挺括有彈性、不易起皺,光澤性高,撐起了風衣的顏值,而外面的塗層賦予了風衣實用性價值。秋冬時節,穿上一件颯颯的風衣,不僅防風,還拉風哦!
羽絨服為何保暖
人們自古便知穿衣禦寒,但衣服本身並不會產生熱量,而是保護好人體自身產生的熱量,減少熱量散失。如何通過衣服保護這部分熱量呢?無非是阻隔身體熱量與外界冷空氣的交換,所以要想保暖,衣服面料一定要有超強的隔熱性。
什麼材料隔熱性強呢?空氣。但經驗告訴我們,不穿衣服是完全不行的,因為空氣的流動會源源不斷地帶走我們產生的熱量。所以,我們需要的能夠隔熱的空氣必須是相對靜止的,羽絨幫我們做到了這一點。
羽絨呈星朵狀結構,每根絨絲在放大鏡下均可以看出是呈魚鱗狀,有數不清的微小孔隙,含蓄著大量的靜止空氣,這些被絨絲攜帶的空氣包裹著我們,有效減緩了我們與外界交換熱量的速率,所以即便冬日滴水成冰,有羽絨服在的日子總是溫暖的。
講到這裡,也許身居南方的小夥伴已經提出了質疑。聽,他們高喊著供暖的口號,信誓旦旦地強調著「溼冷」的恐怖!是的,在南方,人們總是覺得穿得多厚都無濟於事,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南方的空氣比較溼潤,而溼潤的空氣導熱性相對於乾燥空氣大幅提高,這就使冷風可以更輕鬆地帶走人體產生的熱量,使體感溫度下降,讓人覺得寒冷。所以夏天避暑,冬天防寒,歡迎北上,北國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