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澳大利亞昆士蘭布裡斯本(Brisbane)一名叫海恩(Melissa Hine)的女子,在網絡上貼出了出4歲女兒蘿拉(Lola)的照片,提醒網友認真看孩子的眼睛的照片。一位澳洲的留學生網友傳給了我這些照片,希望我能寫一點科普的文章來提醒大家。
海恩說,她開了閃光燈給女兒拍了照片。當她發現女兒照片左眼裡的白點,就找了醫生檢查,7月1日經大醫院就診證實,蘿拉罹患的是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海恩說,蘿拉除了照片上眼睛裡有白點,沒有任何其他不舒服的感覺。
蘿拉是幸運兒,我相信她的治療效果會很好。
無獨有偶,早在今年5月22日,我在澳大利亞做眼科醫生的校友也給我提供了一個因為媽媽拍照而發現女兒患了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病例。我曾經在5月22日的微博發過這個病例。
艾莎貝麗眼睛照片上的白斑
澳洲一位媽媽為5歲女兒艾莎貝麗(Isabelle)拍照時,發現女兒左邊眼睛發出白光,最終女兒確診為患了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需做手術摘除眼球保命。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照片中眼睛裡的白斑:白瞳症。
白曈症意思就是曈孔呈白色。
我們用閃光燈給人臉拍照同時關閉相機的防紅眼閃光模式時,正常情況下,閃光能直接射入眼底血管,因此,在正常人面部的照片看到的瞳孔應呈紅色;如果一個人眼睛異常,比如眼睛有腫瘤遮擋閃光而未能直接射入眼底血管,在照片看到的曈孔就會呈白色。
白瞳症是視網膜母細胞瘤的重要症狀之一,也是患上其他影響視力疾病的徵兆,比如先天性白內障、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原始玻璃體持續增生症等。
經常看微博的人都知道一個小女孩的名字,叫小鳳雅,小鳳雅事件曾經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小鳳雅患的病,就是視網膜母細胞瘤。可惜她被發現得太遲了,治療效果不好。
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是眼部的惡性腫瘤,起源於眼底視網膜,是最常見的兒童眼癌,可單眼或雙眼發病。
發病率約3-4/1,000,000,多數在出生時未被發現,大約80%在3歲或4歲左右才被診斷出來。
這疾病可影響所有種族和性別的小孩。
大部分患者於五歲前發病。
病發年齡由初生至幾歲不等,初診多為出生後12至24個月。
若未能及早診治,腫瘤逐漸增大,可增長至眼眶、神經系統、以及身體其他部位,威脅生命。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患者患其它腫瘤的風險亦會高於正常人。若此病能得到及早診斷和適當的治療,超過90%的 患病兒童都能存活,而且能過正常的生活,早期診斷和治療的孩子甚至還能夠保留患眼視力。
視網膜母細胞瘤致病成因與家族遺傳或基因突變有關。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兒童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由於視網膜隆起,用閃光燈拍照時,照片中的眼睛上會出現白光,往往最容易從照片中發現及確診,呼籲家長提高警覺。
視網膜母細胞瘤症狀包括:
白曈症:眼睛經閃光燈照射後或在一般燈光照射下,曈 孔會出現白點或白斑。
斜視(俗稱鬥雞眼):是指看東西時雙眼的眼軸不平行,一隻眼珠注視目標,另一隻眼珠則望向其他方向,視線偏離目標。
其他症狀包括有眼紅、眼痛、眼球發炎、曈孔擴大、虹膜顏色變異等。
相對來說,開閃光燈拍照,是普通人最容易發現白瞳症的辦法。
請大家拿出手機或者照相機,按照下面的步驟給寶寶拍個照片:
1、用手機或相機拍照。
2、開啟閃光燈功能,並關閉防紅眼閃光模式。
3、注意照片中孩子瞳孔的顏色。
4、一般的眼睛在照片上呈紅色,如果在照片上曈孔呈白色,便可能是白曈症。
判斷白瞳症的照片。圖片來自香港兒童癌症基金會資料。
山貓強調:如果發現自己的寶寶有白瞳症,請速帶寶寶找眼科醫生檢查。
視網膜母細胞瘤與所有癌症一樣,越早診斷,療程越短,治療效果就越理想,費用也省。
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寶寶患有視網膜母細胞瘤,等拖到病情晚期,往往治療效果不好,會造成人財兩空的困境。
我國有數千萬小兒童,那麼,患這個病的寶寶的絕對人數,也不少了。一些頂級的兒童醫院裡,每年有上百個患有視網膜母細胞瘤寶寶病人,可惜,大部分寶寶的病情,都很晚才被發現。
山貓很心痛,因為,原本有簡單的辦法,人人都可以學會,可以早期發現寶寶患有患有視網膜母細胞瘤。
用手機開閃光燈拍照,檢查寶寶的眼睛,這是普通人都能夠掌握的辦法,因此,我覺得這種辦法值得推廣。
另外,我再說明一下,醫學科學已經證實,開閃光燈給寶寶拍照,不會對寶寶的視力造成傷害。
雖然閃光燈對視力沒有影響,但一直用閃光燈對著寶寶眼睛猛拍,仍然要避免。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如果您的孩子有癲癇的體質,不斷的閃光刺激腦部神經,有可能誘發癲癇發作。當然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但一般來講,閃光燈還是可能造成寶寶眼睛不舒服,所以適可而止就好。
大家讀了這個文章後,如果有一個寶寶患有視網膜母細胞瘤,能夠被早期發現,我就會很高興,因為這不枉費了我的一番心意,算功德圓滿。我這篇文章就不算白寫了。
請大家快拿出手機或者照相機,按照我介紹的步驟給寶寶拍個照片,再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