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110今日發布毒蛇傷人預警圖,數據顯示的毒蛇傷人五區分布數量、時間段、男女比例等,出人意料!(文末附上各醫院蛇毒血清儲備的最全數據)
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大家對於毒蛇認識的幾個大誤區!
誤區一:市郊毒蛇傷人多
一提起佛山地區毒蛇的「作案區域」,很多市民會聯想到高明和三水兩個區,以為更接近自然的區域,毒蛇傷人的事件也就更多。
然而根據佛山110的最新統計,結果卻恰恰相反:2018年全市共發生毒蛇咬傷類警情51宗,其中禪城區0宗,順德區15宗,南海區14宗,三水區12宗,高明區10宗。相比之下,人口密度更高的城市中心卻成為毒蛇傷人的「重災區」。
佛山110報警服務臺負責人江明表示,從以往的接警情況來看,蛇比較喜歡潮溼陰暗的環境,入夏以後,它們常在小區草叢、樓房樓道、冷氣充足的環境中出沒,有的蛇甚至順著空調排水管道爬進居民家中。
警情分析顯示,2018年所有毒蛇類報警當中,被毒蛇咬傷的男女比例分別為51%和49%,幾乎各佔一半,而年齡段則在6歲至70歲不等。
毒蛇傷人事件中,公園、工地、農田、足球場甚至公交站臺等戶外區域佔了82%。
從時間段上統計,78%毒蛇傷人事件發生在傍晚6時至8時之間,此時是市民飯後散步出行時間,也恰恰是毒蛇出沒的活躍期,其中蝮蛇、竹葉青、眼鏡蛇、銀環蛇咬傷人的概率比較。2018年至今,市民被咬傷後通過佛山110及時送醫後,僅一人搶救無效死亡,救治生還率達98%。
誤區二:冬天毒蛇不咬人
據佛山110統計,2018年除了1月份,其他每個月都有毒蛇傷人警情出現,其中,6月至9月為高發期,佔全年毒蛇傷人警情的57%。
為什麼天氣寒冷的時候,仍然有人被蛇咬傷呢?佛山市中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張英儉表示,從多年的診治記錄來看,被蛇咬傷的大部分是在野外作業的人,也有不少人以為「一動不動」的蛇在睡覺,於是隨手撿起,結果卻被毒蛇咬傷。
張英儉介紹,「冬天毒蛇不會咬人」是很多人的認識誤區,這種觀點既錯誤又危險。「冬天氣溫低,蛇為了減少能量消耗會進行冬眠,但這時蛇不動並非真的在睡覺,而且毒液分泌系統仍然在運作。相反,由於毒液積累,冬眠時期蛇體內的毒液濃度比平時更高。」
誤區三:到達醫院 = 有效治療
據介紹,蛇的毒性各不一樣,主要分為三種:
神經毒,先使傷處發麻,並向近心側蔓延湛而引起頭暈、視力模糊、眼險下垂、語言不清、肢體軟癱、吞咽和呼吸困難等;最後可導致呼吸循環衰竭。
血循毒,可使傷處腫痛,並向近心側蔓延,鄰近淋巴結也有腫痛;並引起惡寒發熱、心率和心律失常、煩躁不安或譫妄,還有皮膚紫斑、血尿和尿少、黃染等:最後可導致心、腎、腦等的衰竭。
混合毒,兼有神經毒和血循毒的作用,但如眼鏡蛇和蝮蛇的混合毒,對神經和血液循環的作用各有偏重。
以常見的五種蛇舉例,五步蛇毒就屬於血循毒,銀環蛇毒屬於神經毒,蝮蛇是混合毒,竹葉青屬於混合毒與血循毒,眼鏡蛇屬於混合毒和神經毒。
「不管哪種蛇毒,救治的最有效措施是儘早注射與毒蛇相對應的抗蛇毒血清。」張英儉醫生說,由於並不是所有地方的醫院都能夠一次性配齊全部血清,從藥品庫存保管的角度考慮,一般不作為常用藥品儲備。此外抗蛇毒血清的保存有效期很短,需要使用蛇毒血清的病原又非常不穩定,這也是很多醫院沒有儲備抗蛇毒血清的原因。
誤區四:嘴巴吸毒 = 身體排毒
不少影視作品中,一旦被毒蛇咬傷後,都會出現用嘴巴吸出毒液的場景,然而現實當中,這卻是非常危險甚至是害人害己的。
「因為通常口腔黏膜的通透性非常高,蛇毒可以通過口腔黏膜直接吸收到吸毒者的血液循環裡面,最終不僅延誤搶救時機,更會讓施救人也跟著中毒。」張英儉醫生提醒,阻止蛇毒入侵,需要正確的打開方式:
1、保持鎮定,不要到處亂跑,坐到或者躺到,以免加快血液循環,中毒更深。
2、儘可能記住蛇的特徵,如果有機會,拍下蛇的照片,便於醫生辨別有毒無毒,蛇的種類,對症下藥。
3、如果是在野外,要這樣處理:
用乾淨的水衝洗傷口,比如礦泉水、純淨水。
有條件的話,用繃帶、繩子或者把衣服撕成布條,在中毒部位近心端結紮,鬆緊度掌握在能夠使被綁紮的下部肢體動脈搏動稍微減弱為宜。綁紮後每隔30分鐘左右松解—次,每次1—2分鐘,以免影響血液循環造成組織壞死。
儘快到醫院注射相應抗蛇毒血清。
全市各醫院儲備蛇毒血清情況表
(更新至2019年6月27日)
佛山新聞網報導
記者:韓林瑩
通訊員:廖遠生、段聰偉
點擊播放 GIF 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