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近期千萬別碰這東西!福建這片海域的海兔,有人食用後住院!
「利織母」學名為「海兔」,屬淺海生活的貝類,殼已退化為肉殼,背面有透明的薄薄的殼皮,殼皮一般呈白色。
突發
東山多個村民食用利織母(海兔)入院治療
日前
記者從東山縣海洋與漁業局獲悉,近日東山縣有村民由於食用海兔,而出現食源性疾病的現象。
最新
福建東山縣海洋與漁業局發布通告!
值此歲末年初之際,為大家過一個平安、健康、祥和的節日,東山縣海洋與漁業局發布關於禁止捕撈海兔的緊急通知,明確提出禁捕、慎食有安全風險的海兔、河魨、織紋螺等水產品。
除了海兔
通知中還明確提出禁捕,慎食有安全風險的海兔、河魨、織紋螺等水產品。
關於海鮮,其實此前,福建疾控也曾發布提醒!當心這些貝類海鮮
我省常見發生麻痺性貝毒中毒的貝類有織紋螺、貽貝和牡蠣。
【麻痺性貝毒】據檢測,有的貝類體內不僅含麻痺性貝毒,還含有河豚毒素。麻痺性貝毒和河豚毒素中毒症狀相似,均產生麻痺中毒現象。
麻痺性貝毒毒素中毒的最初症狀為唇、口和舌感覺異常和麻木,繼而這些感覺波及到靠近臉和脖子的部分,指尖和腳趾常有針刺般痛的感覺,並伴有輕微的頭痛和頭暈。有時在早期階段出現噁心和嘔吐。中毒稍微嚴重,出現胳膊和腿麻痺,隨意運動障礙,經常有眩暈感。中毒嚴重時,則會出現呼吸困難,咽喉緊張;隨著肌肉麻痺不斷擴展加重,最終導致死亡。中毒致死的突出特點是患者臨終前意識始終清晰。危險期為12~14h,度過此期者,可望恢復。
麻痺性貝毒中毒搶救目前沒有特效解毒藥,只能靠催吐、止瀉等方法對症治療。
麻痺性貝毒耐高溫,通常烹調方式無法去毒。因此,不能寄希望於通過加熱降低毒性。
我省作為食用貝類致麻痺性貝毒中毒高發省份,建議居民需要保持警惕,密切關注新聞報導,不自行採集高發貝類品種食用,不在非正規超市及集市外攤點購買貝類,發現中毒立即前往醫院就診搶救。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