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鍾雪萍】
2020年西人聖誕節前兩天出門買東西。走出商店,看到一位無家可歸的乞討者,友好地跟每一個過路人打招呼。給了他點錢,跟他說抱歉,只有這點現金。轉身走開時,照例感到「施捨」行為帶來的不適。
讓「施捨」給自己帶來好感,往往是富人願意享用的。冠名「慈善」,即不影響自己披金戴銀,又得個菩薩心腸的好名聲。
比如,各類為躲稅而建立的基金會,向自己看著順眼的撒錢。
再比如,被戲稱為百萬富翁俱樂部的美國國會(其中不乏千萬富翁),拿著民眾的稅款,一次又一次挽救所謂大而不可倒的資本集團。即使是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底,以「救援」民眾的名義,在各種法案裡塞進各種孝敬比他們更富的富人的私貨。
美國國會——美國百萬富翁俱樂部
在感染人數逼近2000萬,死亡人數逼近35萬,疫情自始自終領跑世界之冠,這一「新常態」的當下,富翁俱樂部總算在聖誕節前幾天,通過了長達5593頁,價值9000億美元的救助法案(Covid-19 Relief Act)。
法案一通過,緬因州共和黨參議員Susan Collins,便興奮地表示這是「聖誕奇蹟」(a Christmas miracle)。
據主流媒體報導,厚達近兩英尺的法案,大多數立法者在投票前不到一天才收到文本,根本不可能知道其中的全部內容,但必須在規定時間投票。於是,富翁俱樂部成員大都糊裡糊塗地投了贊成票。這一政客們聖誕節前的施捨之舉,大概就是Susan Collins的「聖誕奇蹟」所指。
否則的話,法案對誰而言會是「奇蹟」呢?
從民眾的反應來看,對於急需幫助的百姓們來說,似乎大都不會覺得法案裡跟他們生活直接有關的以下三項,跟「奇蹟」有什麼關係。
第一,600美金,一次性補助。發給年薪75000美金以下的成年人。然後錢數遞減,直到年薪99000這個上限。一家四口,如果每個孩子都能一人拿600美金的話,共計2400美金。但是,對於很多很多沒有存款,甚至欠債度日的家庭來說,這筆一次性補助,付掉各種拖欠帳單,大概所剩無幾。
第二,延長失業救濟金。一周350美金,到2021年3月為止。這次加了條新規定:需要提交失業證明。當然,這些錢拿了還得交稅的,因為救濟金屬於「個人收入」。(難怪在美國,人們說,人生到世,逃不過兩件事:死亡和交稅。不過,看看川普,那稅逃的,就跟他當了總統,不管多麼露骨和腐敗,「民主」制度也只能眼看著他隨便享用這個權力。不過話再說回來,這老兄,以其試圖逃離萬有引力那樣的「洪荒之力」,倒也從反面幫忙戳穿了各種迷思。)
第三,延長「暫緩驅逐房客」(the moratorium of eviction),到2021年1月底,之後讓拜登政府再酌情處理。同時,還有200億,作為對房東的補償,這樣,房東們便不會對現有的租客下「逐客令」(「evict」,一個聽來讓人心寒的字眼和現實)。很多房客,失業後付不起房租。儘管3月份的暫緩驅逐的法令,讓他們得以暫時緩交房租,但房租並未免去,只要繼續住著,反而越積越多。這200億專款,意在讓那些有拖欠房租的房客的房東,向聯邦政府申請補助。表面上看來,這項援助可以即幫助房客也幫助房東。然而,暫緩逐客令不延長的話,拿到補償的房東們,就可以「合法」的對繼續付不起房租的房客下「逐客令」。
精英們的光鮮,普通人體會不到
對這些具體條款,網絡上、社交媒體裡,鋪天蓋地的嘲諷一片,反映出民眾的極大不滿。9000億美金的款項,就像飄在空中的雪花,看著漂亮,卻偏偏落不進百姓的腰包裡。
美國貧富懸殊的問題由來已久,也早已是舊聞。這次疫情只是讓問題更加暴露無遺。
美國經濟學界裡鮮有的一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Richard Wolfe教授,前幾天在他個人的網絡廣播裡,給出了下面這些數據: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The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今年11月中下旬的調查,美國有33%的家庭難以維持日常開銷;33%的家庭裡,有1人或多人失業,或工作時間減短,或工資減少;33%的家庭,說自己有可能在今後的60天裡被房東趕出;12%的家庭沒有足夠的食物。
另外,美國真正的失業人數,比勞工部統計的數字要高出很多。2020年,有6000多萬人申請失業救濟金,佔勞動力總數的40%。
與此同時,股市飛漲,但是,美國股市80%的股票只有10%的人口持有。這些人的財富,在2020年不減反增。
美國聖安東尼奧市6千家庭徹夜排隊領救濟糧,私家車排成矩陣場面壯觀。圖片來源:美聯社
Wolfe教授指出,這就是典型的美國式資本主義特徵:給無需幫助者最大的幫助,給最需幫助者最少的幫助。
確實,對於絕大多數急需救助的民眾而言,這個花了富翁俱樂部7到8個月才弄出來的「救助計劃」,基本上就是一個救一時救不了一世的施捨,而且大頭還並不會給到最需要「救一時」的人們。
真正的「奇蹟」可能是,為什麼這一切會如此「正常地」存在著,並貌似會繼續存在下去。
真的是因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嗎?
最近一次聽講座,一位國內的法學教授,毫不懷疑地重複著這句話。那麼,如果讓他來經歷這些亟待救援的美國民眾的日子,他一定不會感到抑鬱;不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嗎?抑鬱啥?而且,反正還會有人施捨。
支持獨立新聞網站: 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