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
來自微信公眾號「不值得影評:(gh_19525f395858),作者:徐觀。
貝絲·哈蒙是在地下室清理黑板擦的時候,偶然睨到象棋的。
見到棋盤後,貝絲的世界從此就發生了變化。這個剛剛喪母、進入孤兒院的女孩,在每個不眠夜的天花板上看到棋盤,並在腦中重現棋局、走法。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這部上線一周、就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下9.2高分的Netflix新劇《后翼棄兵》:天才少女貝絲憑藉自己的象棋天賦和努力,一步步成長為世界上最頂尖的西洋棋手。
▲《後裔棄兵》,又名《女王的棋局》
然而這不是一個天才養成的故事,也不是只靠外掛、一路逆襲的爽片。確實有不少人說它是「年度第一爽劇「,但抱歉,對於普通人來說,天才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就是「爽」到普通人不敢想像。
「爽」的另一面,是黑白棋盤格之外,貝絲·哈蒙的悲慘生活。母親自殺、孤兒院、再次喪養母,她從幼年開始就發現自己掌控不了命運,唯一令她感到安全的只有那64格的棋盤遊戲。家庭、性別、時代,每一樣都是女主痛苦的催化劑,也是把她逼迫成為天才的毒品。
誰不好奇貝絲·哈蒙的人生呢?
就像她平庸的高中女同學一樣,我也想在《後裔棄兵》裡偷窺一個真正「天才」的人生,想看她為象棋入迷,好勝成魔,看她像我們普通人一樣充滿缺陷、萌動愛情。想看她痛苦,又發自真心地想看她像天才那樣勝利。
如導演斯科特·弗蘭克所言,如果拍成一部體育電影,觀眾們在觀影過程中唯一在乎的是她會不會打敗那個俄羅斯人。而這部劇真正的主題是,是一個關於天賦的痛苦和代價的故事。
所以它抓住你。即使每一集裡都有大篇幅的比賽敘事,也不耽誤觀眾早已經被這一個「兩面性」天才抓住了心,我們生怕貝絲一步踏錯、誤入歧途,怕被騙、怕學壞,只求她專心搞事業。一口氣看完7集。
可憐的天才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親歷母親車禍喪生後,年僅8歲的貝絲被送入肯塔基州的一家孤兒院。
「竟然毫髮無損,她簡直是一個奇蹟。」
「這個小女孩自己不會這樣想。」
片頭警察的這一段對話,是對女主人公成長的隱喻。貝絲將是別人的傳奇,自己的地獄。
在孤兒院的地下室裡,她遇到了校工夏貝先生。貝絲對於象棋的天賦令夏貝震驚,他開始一步步教她何謂西西里防禦、送她象棋入門書。
這個性格古怪、沉默寡言的男人第一次將她領入象棋的世界。
在地下室下棋,第一次輸了
貝絲是如何被棋盤吸引的呢?那個由64個方格組成的世界令她感到安全——對於一個孤兒而言,安全感無疑非常可貴。「我能控制它,我能主宰它,而且可預料。如果我受傷了,那也只能怪自己。」
在遇到象棋之前,她的人生中沒有任何東西是可以掌控的。
可愛、乖巧、沉默
逐漸地,貝絲開始沉浸於象棋世界裡,躺在孤兒院的床上,她直勾勾地盯著天花板,就可以在腦海中開始推演、對弈。這段時光,就像武俠小說中名不見經傳的主人公掉入懸崖,跟隨一位高人苦練,最終入江湖,一役成為當時的絕頂高手。二者擁有相似的酣暢。
貝絲的第一次高光時刻,是9歲時和高中象棋俱樂部12位棋手的對弈。短短一個多小時的車輪戰,貝絲1比12,完勝。這段對戰通過貝絲向校工複述經過來呈現,以兒童口語化的方式闡述對手的意圖,觀眾無需了解西洋棋具體規則,也會驚嘆於這位神童的水平、天才的傲慢。
她回孤兒院後,一邊吃巧克力吃得滿嘴髒,一邊跟夏貝先生吐槽這些人棋藝很差
而年幼的貝絲,也對孤兒院裡分發的鎮定藥劑上了癮。她享受大把吃完鎮定劑,躺在床上輕飄、集中的感覺,更集中地「在天花板上下棋」。當孤兒院不再給兒童使用鎮定劑後,貝絲決定去偷。
貝絲兩條肉肉的小腿爬上窗臺,跳下桌子,大把往自己嘴裡塞綠色藥丸時,彈幕裡滿是留言,「我兒子就是這樣吃薯條」「我女兒就是這樣吃糖」,令人淚目。
貝絲是天才,但也只是個熊孩子,她有絕對擅長的領域,也有駕馭不住的更廣闊的生活,只能縮進棋局裡可憐地,尋求自我拯救。
此後的每一場比賽,從州內冠軍、到全國冠軍,一直到挑戰世界冠軍的蘇聯棋手,難度一步步升級,比賽的意義也越來越重要,「打怪升級」,越發刺激。
人物的成長困擾也更多,與所經歷的一場場比賽,密不可分。
決戰夜,發生在上世紀美蘇冷戰期間
《后翼棄兵》改編自沃爾特·特維斯的同名小說,該劇中的棋局均取自於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對弈,演員們需要記住每一盤棋子移動的方式。劇組還請來西洋棋顧問來為演員培訓,使得他們能夠傳神地演繹棋手,讓對弈時的姿態、手勢都更有說服力。據說,女演員安雅·泰勒-喬伊要把棋譜記成打鬥動作才能夠完成。
另一方面,每一場對戰採用了不同的鏡頭語言和配樂,根據對弈主角、氛圍以及移子節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比如第一次對戰州冠軍時氣氛凝重遲滯,鏡頭寫實而緩慢;到了貝絲成名後胸有成竹的幾場比賽,特效活潑,鏡頭更加多變,節奏也輕鬆跳脫了不少。
整部劇的構圖、光影、剪輯,都非常不錯
天賦,或許能使貝絲一時聲名鵲起、登上本地新聞,但真正能使一位女棋手為由男性所主導的傳統象棋界所認可,靠的是她對西洋棋無人能比的一腔狂熱。貝絲永遠抱著一本象棋書,在飛機上、在家裡、在別人放鬆的時候,甚至還報名夜班學習俄語。
貝絲的人生一度只有下棋,甚至陷入瘋魔。她的生活就是:贏下去、贏下去。直到曾經的一個個對手都告別了棋壇,直到她曾經的偶像對她說:「你是我今生遇到的最出色的棋手」。
那種天才的單純和寂寞,足以讓觀眾相信,打破傳統的不可能會發生在這位女孩身上。
沒有男一號的戲
國內觀眾真是被「大女主劇」看怕了。總是覺得每一個接近女主的角色都是心懷不軌,幼年時擔心會有校園霸凌、青年時擔心愛上渣男、臨近重大比賽擔心各種陰謀詭計害女主掉鏈子。但這些常見套路都沒有發生。
事實上,貝絲的成長故事與男人無關,她要解決自己的問題。
一方面專注於如何挖掘象棋才華、變得更強大,成為棋盤上唯一的「Queen(女王)」;
另一方面,如何不再依賴藥劑、酒精,彌補自己性格上、成長中的缺陷,成為一個獨立的女性。
在同齡人之中,貝絲是個異類。
家庭經濟的窘迫使她只能穿過時的打折衣服,顯得格外寒酸;在一眾討論男生的女同學裡,她整日鑽研象棋,玩的是男孩子的遊戲。而當貝絲成為冠軍時,這些女孩又主動邀請她參加派對。但沒想到,女孩子們關心的還是下象棋的男棋手。
貝絲穿著打折的衣服,頂著厚厚的齊劉海,在學校不受歡迎
貝絲不是不期待愛情,她只是不會「腦袋空空」地期待愛情。
幾年以後,貝絲在百貨公司偶遇那位已為人妻母的中學女同學。曾經校園裡無憂無慮的時光過後,最終的生活還是陷入柴米油鹽。而最初土裡土氣的貝絲卻可以飛到全世界挑戰下棋。
後來一位巴黎模特直接點出,看起來漂亮的模特只不過是一群空殼,她們的美是別人裝扮出來的,貝絲擁有她們沒有的東西,正是才華讓她過上別人羨慕不已的生活。
觀眾很容易聯想到《我的天才女友》裡的萊農,或者是《小婦人》裡的喬。這些女性故事裡立志於過自己獨自人生的女孩子,篤定地把自身的才華鋪成了走向理想生活的階梯。
除了貝絲外,劇中其他女性角色也擁有各自的魅力。
孤兒院時的朋友來找她,對方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從滿嘴髒話變成了有政治理想的黑人女孩
生母是康奈爾大學的數學博士,對貝絲影響很大,向她灌輸要獨立過自己人生的意識。
養母擅長彈鋼琴,被丈夫拋棄後振作精神,作為經紀人帶著貝絲徵戰全美比賽,她告訴貝絲人生需要放鬆、不只有下棋一件事情。
還有孤兒院的好友喬琳,這個黑人女孩有激進的政治理想,卻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和白人貝絲成為朋友。在貝絲最沮喪迷茫的時候出現,像家人一樣對她說,「我們不是孤兒,我們有彼此。」
曾被貝絲打敗的第一位女棋手,一直被貝絲所鼓舞,成為了一名醫學預科生;
孤兒院裡一直為孩子們著想的院長在崗位上兢兢業業一生,她最後一瘸一拐的背影也令人心生感動。
這幾位和貝絲的交往過程都不約而同顯現了女性情誼中互相理解、彼此支持的溫暖一面,其中的情感細膩真切,又充滿堅強的鼓舞力量。
劇裡出現的不少男性角色,全都可以說是配角。幾位男性棋手與貝絲在不同的人生時期都有過交手,也分別產生過不同的情愫。這其中有貝絲一廂情願的單戀,也有對貝絲真摯的追求者。但這幾段戀愛沒有什麼瑪麗蘇的意味,女主一雙小鹿般的大眼睛和棋局上女王般的氣場給人物的魅力增添了說服力。
男棋手們在棋藝或者生活閱歷上給予貝絲引導,他們幫助貝絲從一個野路子成長為職業選手。甚至在最後與蘇聯世界冠軍棋手博戈夫的巔峰對決中,他們團結在一起,遠程打電話為貝絲出謀劃策,貢獻了一段對冷戰時期美蘇兩國不同行事的思考,和體育精神超越國界的燃點。
看來,到了真正的大女主戲裡,女人也有比愛情更偉大的事情要做。男人也會變成了女主的「工具人」。
天才,最需要普通人
此劇最先被熟知的劇名是《女王的棋局》,以此形容貝絲逐漸成長為西洋棋女王的徵途,讓人感覺也很恰當,透露著一股子爽劇氣息。
《女王的棋局》是劇名「The Queen's Gambit 」的直譯,「女王(QUEEN)」是棋子中唯一的女性角色,既是西洋棋的術語層面含義,也隱喻了貝絲作為彼時國際棋壇唯一的女性,不懼性別權力的固化及壓榨,決心打破男性主導建立的傳統界限,是當之無愧的「Queen(女王)」。
而豆瓣上的中譯名「后翼棄兵」在棋盤則是一種行術,先行的白方犧牲掉皇后一側的邊翼兵,以此來獲取中建場地的控制權,簡稱「皇后捨棄了邊翼兵」(queen sacrifices its wing pawn)。
它是貝絲最後一戰「大魔王」 博戈夫時使出的棋術,同時隱喻的是貝絲在成長過程中所犧牲和所換取的東西。
貝絲從小通過鎮靜劑來讓自己能夠看著天花板,快速地獨自進行棋局演繹。而到了後來的比賽中,她也一直通過藥物來讓自己能夠在比賽中有更高水平的發揮。在前期,觀眾看到天花板上碩大的棋盤影響和快速的棋子移動還會感到激動,但很快便開始擔心藥物對貝絲身體和精神的影響。
深愛貝絲的男棋手也向她尖銳地指出,擔心她會像22歲就早早退役的傳奇棋手阿廖欣一樣瘋狂,最終會從西洋棋的驕傲淪為悲傷。
貝絲離不開鎮定片
但貝絲完全聽不進去。
她想贏,依靠鎮定藥來保持思考,已成習慣,她沉浸於身為一名天才棋手為她帶來的榮光。
劇組從外在裝扮上,讓貝絲華服加身,出入奢華精緻的場景,甚至賽過隔壁的時裝劇。
在第二次挑戰博戈夫失敗的夜晚,貝絲的養母去世了。
養母(右)去世後,貝絲一直穿著她的睡衣睡覺
貝絲徹底成為「孤身一人」,除了下棋什麼也沒有的她陷入了人生之中最晦暗的日子。她沒有勇氣再度挑戰強敵,經濟上也陷入窘境。
但好在孤兒院時的好友喬琳找上門來。
因為夏貝先生去世了,她們相邀重回到孤兒院。
在那個地下室裡,也正是她象棋的起點,已經對象棋喪失信心的貝絲,看到滿滿一面牆都是關於她的新聞報導和賽事新聞剪貼,上面還有十三歲的貝絲寫給人生第一位象棋老師夏貝的信:問他是否可以借自己5美元去參加象棋比賽。
貝絲從牆上拿下和夏貝先生的唯一一張合照,看著這個對她有知遇之恩的人,終於第一次放聲大哭。
那張照片是特殊的,這也是《後裔棄兵》的諸多細節微妙之一:拍照片之前,孤僻的9歲貝絲,把手輕輕放在了夏貝先生的肩頭。她親近他。而照片裡的夏貝先生昂著頭不言語,卻在死後以一面牆的剪報,多年的追隨,回饋給貝絲。
貝絲發生了某種變化,開始從地獄裡爬起來,面對生活。
故事最後,貝絲把藥物衝進馬桶,「獨自」挑戰博戈夫。
在對決的最後一刻,她依靠自己成功在天花板上進行了棋盤演繹,移動最後一步棋,在最後勝利的時刻,貝絲的眼梢嘴角竟然是一幅「不敢相信」的表情。
這個細節,十分反常,又恰到好處,令人傷感,想起天才的來路,「天賦的痛苦和代價」。
她終於贏了,屏幕前的老父親也流下感動的淚水。
《后翼棄兵》這部劇火,在故事情節上,山巔般的象棋比賽與地獄似的真實人生,雙線條並進的厲害之處我就不再贅述了,在此基礎上的諸多細節,小女孩微微抬起的手,勝利時的自驚,都令人更進一步,「酥了」。
天才的普通人一面,普通人的天才一面,都令人落淚。
而最後,何況這個故事裡,打動人的還有那些與天才交手過、不得不承認自己天資的普通人。印象深刻的一段是,當男棋手對著貝絲承認自己並沒有那麼愛象棋,自己的輔導對於她的棋藝進步是微不足道的,赤裸的剖析,無奈與殘忍。
他理解天才的孤獨,但普通人的落寞也該被理解。好在,男棋手最後找到了想過的生活,還為貝絲的決戰做出了一份微不足道的戰術貢獻。
看吧,每一個成功的天才背後,都需要我們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