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南方周末記者崔慧瑩 實習生歐思綺
發自四川成都
無論追明星還是追寵物,粉絲圈最青睞的標籤,早已從個性張揚,轉向了萌、甜、奶,比如最近「小奶狗」系男友的火爆。大熊貓與世無爭的氣質和毛茸茸的形象,極大契合了這種風向。
部分貓粉與一線研究機構的對立情緒,有點像育幼理念不同而爭吵的婆媳,增進理解與溝通才是更理性的方式。
喜歡但沒見過真實熊貓的敏敏,能講出照片裡每一隻大熊貓的名字和故事。
這些看上去長得一模一樣的黑白萌物,在大熊貓粉絲——貓粉眼中,它們的「白手套」「小襪子」、黑眼圈和「白背心」都不一樣。
藉助網絡直播和社交軟體,大熊貓成為「網紅」,吸引流量的實力堪比明星。「雲養貓」的貓粉說,喜歡大熊貓就像吸食「精神鴉片」,惹人沉迷、心靈治癒。
關注並頻繁反映大熊貓過得是否開心、動物園裡是否舒適、竹子是否新鮮、環境是否清潔……這些爭議也讓貓粉在眾說紛紜中曲折前行。
2016年9月29日,23隻大熊貓幼仔集體亮相成都繁育研究基地,萌翻遊客。東方IC/圖
◆ ◆ ◆
心上熊
2018年5月19日,雨過天晴的成都午後,剛被雨洗過的翠綠竹葉兒也被曬得打蔫。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簡稱基地),六隻大熊貓把扁圓的頭抵在小門上,等著放回室內空調房啃竹子。
根據基地公告牌提升,當室外溫度高於26℃時,大熊貓將被放回室內空調圈舍 南方周末記者 崔慧瑩攝
不同於帶孩子的父母、舉著手機的中外遊客,幾位女貓粉端著炮筒般的單眼相機,在一隻熊貓面前蹲守了很久。
貓粉偶爾會輕聲提醒遊客:「不能喧譁、不要開閃光燈……」但大多數時候只能看著自己的「心上熊」暴露在孩童的尖叫和呼喚挑釁中。
「心上熊」是指貓粉各自最喜歡的大熊貓。有人喜歡一隻,比如小時候全身都是嫩粉色的「胖大海」;也有人喜歡一對兒,比如每天嬉鬧相親相愛的雙胞胎「慶大」「慶小」;還有博愛的貓粉,喜歡三十多隻。
按照出生年份,大熊貓可分為2015、2016級……或按照譜系,分為大長腿的「浜家族」、高武力值的「成家班」等等。它們的每一步成長,都被高度擬人化解讀。講起大熊貓的可愛故事,貓粉的口吻像說自家熊孩子一樣。
「它小時候特別甜,是同期小夥伴裡最活潑的,喜歡像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作為大熊貓「奇一」的微博超級話題主持人,祀寶是貓粉圈子裡小有名氣的博主,微博粉絲上萬,經常分享大熊貓的高清照片,日均閱讀數都在10萬以上。
2016年12月份,祀寶第一次在網絡直播中看到了出生僅半年的「奇一」。後來,「奇一」緊緊抱著飼養員大腿不撒手的視頻,在全球斬獲了超過10億人次的播放量,成了「網紅」。
2017年02月28日,大熊貓「奇一」抱住飼養員的腿,在網絡走紅。視覺中國 圖
祀寶在壓力頗重的金融行業工作,晚上八點多下班後,第一件事就是刷微博看大熊貓。每到周末,她都特別期待去基地探望「奇一」。
跟追星一樣,與「心上熊」約會成本也挺高。祀寶說,算上住宿跟門票,單次開銷在600元以上,「2017年買車票就花了一萬多塊」。
祀寶的媽媽很擔心她頻繁奔波,身體吃不消,但對她來說,看大熊貓能治癒身心。
◆ ◆ ◆
「雲養貓」
從一張大熊貓靠在一起的背影照片,王琴就能辨認出她最近關心的「美蘭」在不在其中。「美蘭」2006年出生在美國亞特蘭大動物園,2010年返回成都。「想知道她現在被調整到哪個場館了,用頭蹭地面的情況有沒有緩解。」在上海從事法務工作的王琴說。
2011年3月26日晚,「地球一小時」全球推廣大使大熊貓美蘭代表全球瀕危動物關燈一小時 視覺中國 圖
和家在四川的祀寶不同,大多數貓粉都很難去到成都的現場,粉絲圍觀偶像明星的直播模式,也被引入大熊貓的領域。央視旗下的iPanda和視頻網站bilibili上,PANDAPIA熊貓直播走紅,直接促進了貓粉數量從2016年開始成倍數增長。
iPanda熊貓直播項目組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運營過程中,會鼓勵員工把熊貓的性格特徵放大,賦予一些人物化的性格,「這樣會讓更多人對熊貓有深刻的認識,從而喜歡上熊貓」。
這些有差異化性格的可愛故事,在社交網絡裡可以聚集粉絲關注,持續更新則有一種陪伴熊貓成長的代入體驗。
在追星界,一擲千金可與偶像一見,還能在微博交流,大熊貓卻是只可遠觀的「神級萌主」。不過大量貓粉卻十分滿足「雲養貓」狀態——等公交、等吃飯的閒暇時光,刷刷手機,簡短視頻取的是精華內容,也省去了在現場奔波等待的困擾。
微博超級話題是他們最聚攏且聯繫緊密的話語空間。在貓貓狗狗扎堆的萌寵榜單中,「萌蘭」「蔓越煤」「奇一」等大熊貓均在前十名內。
微博@大熊貓萌蘭超級話題
在網絡這個相對私密的空間裡,躲在屏幕後面的貓粉,經常是低調「圈地自萌」。一位貓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四年了,她幾乎從沒向同事或朋友提起過自己痴迷大熊貓,「怕被人說不正常」。
有貓粉說,看大熊貓吃竹子覺得特別香,讓他們也開始好奇竹子的味道 南方周末記者 崔慧瑩攝
和粉絲後援會的強組織性不同,貓粉的圈子更加分散,也較少如一起看演唱會、追現場的粉絲那樣,成為現實中的好友,自製周邊進行售賣的貓粉也很少。
曾有人對貓粉的微博進行過數據分析,結論是貓粉以90後為主體,絕大部分是女生。
2018年5月中旬,南方周末記者接觸了近二十位貓粉,90%以上為女生,90後居多,知識水平、經濟水平普遍較高。多是來自一二線城市的法務、金融白領、程式設計師、媒體人或大學生。
他們在交談中普遍比較溫和,關注大熊貓的時間僅從近兩三年開始,但痴迷程度頗深,頭像基本都是熊貓。
「入坑」原因大多相近:看了某隻熊貓的萌照或視頻開始關注,認識更多不同個性的熊貓,被「心上熊」的魅力折服再也停不下來……
這些曾經追逐「非主流」、用火星文的年輕人,正變成端著枸杞保溫杯的佛系「中年人」。無論追明星還是追寵物,粉絲圈最青睞的標籤,早已從個性張揚,轉向了萌、甜、奶,比如最近「小奶狗」系男友的火爆。大熊貓與世無爭的氣質和毛茸茸的形象,極大契合了這種風向。
2017年1月22日,重慶動物園,大熊貓雙胞胎首次公開與遊客見面 視覺中國 圖
◆ ◆ ◆
解救「打工」熊貓
雖然組織性不強,但與所有的粉絲群體一樣,貓粉也有不同的屬性和分工。
有祀寶這樣去實地分享的「追貓族」;有敏敏這樣的「雲養貓」,還有撰寫文章、奔走呼告的「揭露者」。
在一些圈內公認的緊迫時刻,分類界線也被打碎。2018年4月中旬,看到有貓粉披露在贛州森林動物園裡「打工」的大熊貓「漢媛」精神萎靡,進食量少,貓粉們多方尋求媒體發聲。
「救一隻算一隻」「太可憐了,發動一切力量搶救它」的情緒迅速擴散,一篇「漢媛打黑工」的爆料文章,閱讀量突破10萬。
祀寶說,以前覺得吃飽就睡,睡飽就吃的大熊貓過得特別幸福,「接觸後才發現,原來也有這麼多糟心事。」
大熊貓「佑佑」在中國亞布力熊貓館進食。新華社記者 王松/圖
貓粉口中的「打工」熊貓,也就是媒體報導中,被租借往全國各地進行展覽的借展大熊貓。據南方周末記者依公開資料不完全整理,有近200隻熊貓在國內25個省市、18個海外國家參與借展,幾乎全部來自四川,生於中心或基地。
有貓粉用一年的時間,拍攝了全國所有的「打工」熊貓。他們能清楚說出,瀋陽野生動物園、鄂爾多斯動物園的口碑較好,因為「飼養員都很有愛心,會經常上傳熊貓動態,給它們準備各種新的玩具」。而蘭州、德州、贛州等地的動物園「劣跡斑斑」,表現為「運來的竹子不新鮮,大熊貓不愛吃,圈舍環境單調,刻板行為嚴重、場館不符合國家規定等等」。
三十多歲的王琴自稱是貓粉中的高齡群體,上過法庭,崇尚法律,個性無所畏懼。為了解救「打工」熊貓,她給報社、紀檢委寫過披露材料,手機裡存著各省林業主管部門、野保站、相關動物園的聯繫電話。
王琴說,期待國家立法推動關於圈養野生動物福利的相關法律,「希望我有生之年能為國寶的生存福利,通過公益訴訟,走司法程序裁決,動物園及相關機構到底有沒有虐待國寶,這樣貓粉也就不用每次都在微博上呼籲求助了」。
在幫助「漢媛」回家前,從衛生條件一般的蘭州動物園「成功解救」蜀蘭回川的故事,也成了貓粉圈裡的勵志故事:愛國寶必須要拿出行動,只有不放棄,才有成功的可能。
2018年4月22日,從日本歸國的「海浜」在貴陽黔靈山公園反覆擺頭扭動,被以為是「開心時喜歡跳迪斯科」,引來貓粉投訴。4月25日,貴陽黔靈山公園官方微信發文表示經調查,「海浜因不適應環境而出現偶發搖擺行為,已對錯誤解讀進行批評教育」。基地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海浜現在適應得很好,搖擺行為明顯改善」。
貴陽市黔靈山公園管理處為錯誤解讀大熊貓行為進行了道歉 微博@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敏敏表示,儘管她喜歡的熊貓都還比較小,不到外出借展的年紀,但是只要想到未來可能要看著它們離開家鄉和奶爸奶媽,總是一陣揪心般的難受。有貓粉說,「大概就像把孩子送到遠方去工作,總是要對它牽腸掛肚的。」
◆ ◆ ◆
專業領域尚難定論
基地跟研究中心是大部分熊貓的老家,他們的官方微博也成了貓粉口誅筆伐的重災區,有部分網友分不清二者,還罵錯了地方。
兩家機構均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他們願意交流,但部分貓粉的極端言論讓他們很受傷。
總被質疑讓熊貓「打工」,「作為娘家人也很心疼。」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單位領導和飼養員都會在微博上看評論。「有投訴,我們會儘快了解情況,努力回應,但一些指責和謾罵,讓人懷疑人生。」
在「漢媛」所屬的研究中心看來,「打工」這樣奪人眼球的字眼太過冰冷。他們慣用「供當地進行研究和科普教育」來形容這種人工幹預的遷徙。
5月18日,中心的官微發布了兩張熊貓坐著吃竹子的照片,有貓粉認出是「漢媛」,評論區滿滿的安心。
微博@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
面對貓粉質疑「中心本部的大熊貓飼養狀況都很好,但對合作動物園的選擇有問題」時,中心回應稱「當地民眾想近距離觀看熊貓,就會向有關部門申請、逐級審批。場館評估達到相關條件,才批准飼養大熊貓」。
而大熊貓在外展出的收入也有嚴格的規定、納入國家預算來執行。這位負責人說,據其從相關渠道了解,「國外每隻大熊貓一年項目合作經費100萬美元,國內低很多,並不存在網友質疑的利益輸送。」
基地工作人員也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在正式送借展大熊貓抵達合作單位前,會按有關要求對借展單位的大熊貓館進行大約4-5次的現場考察驗收工作,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直至驗收合格為準。」
另一個難點是,雖然熊貓的研究看似很多,但在一些專業領域,前沿科學研究也難以給出定論。
譬如大熊貓黑眼圈泛白,貓粉質疑的「蟎蟲眼」,基地發布微博解釋:「在接到粉絲投訴的一年多前,獸醫就已經開始進行病因病原學跟蹤調查,但因大熊貓物種的特殊性,可借鑑文獻和病例稀少,採樣困難,一直未查出明確病因。」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大熊貓保護專家刁鯤鵬也表示,除了生蟎蟲會導致大熊貓眼圈掉毛髮白外,還有其他因素會導致其掉色或脫毛。如何確診,提出治療方案確實仍在研究攻破當中,需要貓粉給予更多時間和理解。
熊貓也需要像人一樣,胳膊纏上血壓儀袖帶,測血壓。 資料圖
比起生病,貓粉質疑最多的,是「刻板行為」——反覆繞圈、搖擺身體、以頭蹭地等異常行為。
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定震教授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刻板行為(stereotypic behavior),是動物園等圈養環境條件下,某些大型哺乳類動物的一種特有的、非正常行為,在世界範圍內的動物園和繁育中心甚至馬戲團的動物中普遍存在,只是表現程度不同而已。「比如美國玲玲馬戲團宣布停止表演,之前用於表演的象就表現了典型的刻板行為。」劉定震說。
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觀看熊貓的遊客 南方周末記者 崔慧瑩攝
他還介紹,目前關於刻板行為發生的原因眾說紛紜,佔主流的解釋:一是動物的欲求行為,如覓食和求偶等不能夠得到表達,因此以來回踱步或者繞圈來消耗能量;另一個是,受限於傳統圈舍的結構設計和動物園展示需求與遊客的期望,動物往往被長期暴露在大量遊客面前,此時,「逃跑還是反擊」(fight or flight)的急性應激反應會長期持續,導致動物產生一種受挫感,從而大量表現出刻板行為,嚴重者甚至表現一些自殘。
劉定震說,通過環境丰容的方式——為圈養野生動物創造一個類似於其野生環境的場所、改變固定的餵食時間以及使用一些迷宮式的餵食器等,可有效減少其用於表現刻板行為的時間。
但他也補充道,關於動物所表現的行為是否屬於刻板行為及其是否對動物身體健康有害,需要專業人員,藉助有關儀器和設備,進行長期跟蹤調查研究,才能給出科學定論,不能只憑藉片刻的觀察下結論。
「初到一個新環境時,動物也會表現反覆的走動和探究行為。這可能就不是刻板行為;如果因臨近餵食時間,反覆朝餵食窗口望去或者走動,可以通過改變投餵方式逐漸解決;但對於像自殘等典型的刻板行為,應採取一切措施盡力降低其發生的頻次,給予長期跟蹤和監測。」
專家也指出,無論使用哪一種環境丰容手段,都不可能徹底消除而只能緩解刻板行為發生的頻次。「我非常理解粉絲心情,但並不贊成一些貓粉的極端做法。」
「八喜」放歸雅安慄子坪自然保護區。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供圖/圖
◆ ◆ ◆
被人肉後的和解
因為持續質疑,貓粉也常陷入「不專業」「言論過激」等指責。暫時不想參與報導、只想默默喜歡大熊貓,成了多位貓粉博主拒絕採訪的理由。
在經歷過一次人肉和口水後,刁鯤鵬說自己特別理解貓粉。
2014年11月17日清晨,在四川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巡護的刁鯤鵬發現了一隻大約3歲的野生大熊貓——受了外傷,肚皮破裂,腸子外露。他們與各方一起火速開展營救,還給它取名「平平」,希望小傢伙平平安安。
但經過了逾一周的搶救,平平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當時刁鯤鵬就被貓粉人肉搜索了,被罵「把熊貓救死了」。
飼養員穿著熊貓偽裝服給「蘇琴」投餵食物。 資料圖
刁鯤鵬飽受困擾,也為平平難過,此後數年也反覆思考,「如果基層保護站能配備專業的野生動物獸醫、如果有成熟的應急救助機制、如果當年通往成都的公路更好走些,『平平』是不是可以獲救?」這個心結直到2017年他收到一個陌生「貓粉」的簡訊才解開。
這個在讀女大學生說,當年她也曾因為憤怒,不清楚野外救助的難處,在網上狠罵刁鯤鵬,但在觀察了他們在保護區的工作三年後,看到了野生動物保護的艱辛與付出。「欠你一句抱歉」的字眼砸進了刁鯤鵬的心口。
貓粉也在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在刁鯤鵬看來,能認出每一隻大熊貓的貓粉很了不起,他們的理性監督和關注,對於保護大熊貓、改善它們的生存環境和條件有積極作用。
每天數萬名遊客進入基地遊覽,對那些把孩子扛在肩上的父母來說,他們希望看到吃竹子、爬樹的大熊貓。一旦熊貓找到舒服的位置開始睡覺,遊客便作鳥獸散,嘟囔著「沒幾隻醒著的」「胖子,看鏡頭」……
實際上,早上9-11點是大熊貓的活躍進食時間,吃飽後就開始舒服地趴著補眠,不了解這一習性的遊客想盡辦法與大熊貓互動,常常只被賞了個熊屁股。
吃飽喝足的大熊貓蜷縮成一個毛球,背對遊客一動不動 南方周末記者 崔慧瑩攝
這宣傳教育不足的鍋也落在了園方身上。「並不是掛上一張禁止喧譁、禁用閃光燈的牌子就可以,管理員要制止這些行為,畢竟遊客素質參差不齊。」王琴說。
一位貓粉表示,大家都希望國寶過得更好一點,降低噪音算是共識,但涉及譬如到底應該讓母熊貓帶崽,還是人工飼養更好等細節問題,在網上打口水仗並無意義。
部分貓粉與一線研究機構的對立情緒,有點像育幼理念不同而爭吵的婆媳,增進理解與溝通才是更理性的方式。
受訪的中心工作人員回憶說,1970年代,中心從四川臥龍崇山峻岭裡艱苦的「五一棚」起家,發展到如今的規模,不僅為野生大熊貓生活習性與規律的研究貢獻卓著,還攻破了圈養條件下大熊貓發情難、交配難、育幼難的三大難題。
在他們看來,成果毋庸置疑——中心在2017年創造了42幼仔成活的史上最高紀錄,期待圈養種群擴大後,能更大程度地支持野化項目。
2018年3月1日,研究中心舉辦了大熊貓愛心人士交流會,中心領導與13位網友代表交流,回答了關於「打工」熊貓爭議不斷、如何評估借展動物園環境等11個問題,並將專家解答記錄在微博公布。
微博@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
基地也將關閉了兩個月的微博評論功能於2018年1月重新開放,同時開設熱線電話,更迅速地回應貓粉的投訴建議。
微博@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但這些努力,依然無法改變一些動物保護主義者的觀點:動物園、繁殖中心本身即是原罪。
而刁鯤鵬略帶無奈地承認,圈養和野化的爭議由來已久,「動物園裡的一些動物確實很不舒服」。
但他從小就很喜歡去動物園。家鄉沒有大熊貓,直到他在北京動物園第一次看到這個黑白相間的美麗生物,才立志將大熊貓保護研究作為事業。
「如果沒有動物園,可能就沒有今天保護野生動物的我。」刁鯤鵬說。
(文中敏敏、祀寶為化名)
編輯 | 汪韜 視覺 | 汪韜 崔慧瑩
【本文首發於2018年5月2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追貓」「雲養」「解救」:大熊貓粉絲的奶萌情結》。原創作品,歡迎轉載,轉載須聯繫後臺取得授權。】
· End ·
長按二維碼,關注千篇一綠
南方周末旗下新媒體
最具影響力的綠媒體
環境產業的公共意見平臺
中國綠色公號聯盟總舵
電話:020-83000817
郵件:nfzmgree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