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我喜歡做與人們的期望相反的事。」
他身高近2米,體重200多斤,是80年代倫敦夜店的風雲人物。
他有個深愛他的妻子,卻是不折不扣的同性戀。
整日化著小丑般的大濃妝,戴著奇異的SM頭罩,因濫交33歲就死於愛滋。
Lady Gaga、瑪麗蓮·曼森和他比起來都太弱。
他比他們更加前衛,甚至超越了 「前衛」 的定義。
雖然幾十年來罵他神經病的人從來沒少過,卻依然無法改變他是藝術家、諸多大神的靈感繆斯的事實。
討厭他的人恨之入骨、嗤之以鼻,崇拜他的人愛得痴狂,甘願付出一切。
這個極端的「瘋子」就是Leigh Bowery(雷夫·波維瑞),80年代的倫敦藝術先鋒代表人物、行為藝術家、DJ、模特、時裝設計師。
如果Leigh Bowery現在還活著,可能Gaga和卡戴珊都要靠邊站。
McQueen的千鳥格和香腸嘴,John Galliano執掌Dior時期的後現代浪漫主義,Martin Margiela的標誌性暗黑頭罩……紛紛都是在向這個傳奇胖子致敬。
80年代的英國經濟萎靡,正處於激烈的社會變革時期。
當時的年輕人找不到足夠的物質來滿足需求。
酒精、drug、sex成為了治癒痛苦的精神出口,放縱的夜店文化成為了年輕人感受世界的介質。
也是在這個時期,誕生於夜店的流行文化風潮——新浪漫主義(New Romanticism) 席捲了整個倫敦,並逐漸擴散至英國其他大城市。
新浪漫主義以華麗妖嬈甚至濃豔誇張的時裝妝容和新浪潮音樂為基礎,最開始只圍繞在一群熱愛表現自我的「地下人士」,後來吸引了一批青年們為夜店文化與街頭著裝瘋狂。
一到周末,英國藝術院校的學生、設計師、音樂人、變裝皇后、各路藝術家紛紛泡在夜店裡,追趕時髦和新鮮事物。
當時還是聖馬丁學院學生的John Galliano回憶道:「周四周五的聖馬丁幾乎荒無人煙,所有人都在家忙著設計周末的夜店服裝。」
Leigh Bowery就是當時倫敦夜店的風雲人物。
頂著先鋒的靈魂,每次都會抹上厚厚的白粉塗上大厚唇、穿著奇裝異服甚至假乳房出現。
他就像個行走的藝術品,去時裝周看秀,有人問他是不是秀的一部分?
Leigh Bowery對著鏡頭說,「我不是任何東西的一部分,我甚至不是這個宇宙的一部分」。
可就是這樣一個荒唐的「鬼才」,卻出生於澳大利亞一個傳統封閉的家庭。
1961年,Leigh Bowery出生在墨爾本的一個小鎮,Bowery成年前他爸爸媽媽都沒有離開過這個小鎮。
從小就長得非常健壯的Leigh Bowery,父母希望他日後能往運動員的方向發展。
可Leigh Bowery對體育一點興趣都沒有,反倒是被時尚雜誌上倫敦那些充滿了「新浪漫主義氣息」的酷蓋深深吸引。
前衛又無畏的倫敦似乎在召喚他那不安分的心靈。
於是20歲的叛逆青年Leigh Bowery來了。
他來到倫敦找了份工作,同時學習服裝設計。
要問如何最快融入到一個城市的潮流文化圈,那必然是——泡吧。
無論你是歌手、DJ、設計師、時尚從業者還是藝術家,都能在不同的夜店文化裡找到「臭味相投」的組織。
Leigh Bowery說:「我自己就是一件活生生的藝術品。」
每次他出現在倫敦的夜店裡,相當於為自己和服裝作品做宣傳。
就這樣,大家漸漸認識到了這個濃妝豔抹、雌雄莫辯的「野生服裝設計師」。
要知道,如果你打扮得太過平庸,是會被當時倫敦一些有名氣的夜店拒之門外的。
為了順利進夜店,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青年來租借Leigh Bowery設計的奇裝異服。
Bowery也因此成為了當時倫敦最炙手可熱的Fashion star。
他高大壯碩的身材,讓所有的造型都具有一種龍捲風災難般的震撼。
從野性十足的五彩斑斕及重金屬中充斥的朋克霸氣,到斷裂襤褸野雞般的裝束中肆意宣洩的後現代激情。
人們總能真切感覺到穿著這些衣裝的軀體不再是單純的衣架,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在彰顯靈魂的驛動。
有人說他挑戰傳統美學,也有人罵他神經病腦殘。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出格的造型不僅被Mcqueen、Galliano、川久保玲奉為靈感繆斯,更是給未來時尚圈留下了巨大的啟發,時不時總會有設計師翻出他的經典造型出來炒一炒。
不僅如此,Leigh Bowery還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畫家之一Lucian Freud(盧西安·弗洛伊德)鍾愛的模特。
Freud畫中的Bowery一絲不掛,褪去了厚重的妝容,展現著肉體最本真的模樣。
Lucian Freud的展覽開幕,Leigh Bowery作為特邀嘉賓出現,殊不知是畫作還是真人更像藝術品。
Leigh Bowery一生都在突破、挑戰禁忌。
他結過婚,妻子名叫Nicola,藝術專業出身。他們倆在一起幹了非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行為藝術)。
但Bowery根本不愛女人,婚姻只是他體驗人生的一種方式罷了。
他玩過音樂,和同性情人Guy Barnes創立過一間名為 「Taboo」(禁忌)的夜店。
後來因為玩的太過,Guy Barnes在一次吸食海洛因後暴斃。Bowery為此還傷心了好一陣。
但傷心完了,人生還是要及時行樂,該浪浪。
最後Bowery自己作死,和無數個男人發生不安全性關係,33歲死於愛滋。
拋開混亂的私生活,Leigh Bowery當之無愧是那個時代時尚、潮流文化領域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
時代成就了他,但是也幾乎湮滅了Leigh Bowery。
有人為了意義而活,有人為了叛逆而活,有些人則是為了豐富體驗感而活。
但無論選擇哪種生活方式,或許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和人生激情才是最重要的。
知道了生死,懂得了恐懼,心存了欲望,從而便更加恐懼死亡。
作為凡人的Leigh Bowery也只能拼盡全力,爭取在這個從生到死的過程中做到極致的努力。
他的生命如此短暫,以至於成為了倫敦這座城市最絢爛的煙火。
來源:名利場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