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薈萃】周祝瑛:傳統與革命:臺灣教改20年反思

2021-03-01 教育與中國未來30人論壇

大家午安!我是來自臺灣的周祝瑛,昨天從臺北直飛兩個小時,第一次來到中山大學,第一次坐在國父發表過著名演講的禮堂裡。所以覺得非常地榮幸。

剛剛談到天安門的垃圾的問題,在我發言之前,我先補充一下。那個垃圾從丟垃圾到不敢丟垃圾到丟垃圾會有罪惡感,這當中可能要花個一二十年的時間。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每年12月31日,全世界各大都市都會辦一個跨年晚會。臺灣有一個曾經全世界最高的大樓叫101大樓,這個大樓每一年也是聚集了幾十萬人,每一次活動後,即1月1日清晨人群離去後,也是垃圾堆積如山,據統計是每年平均17噸,當然和天安門不能比,但也十分恐怖。

怎麼辦呢?如果大家有機會上網查一下,101垃圾零落地的活動,有一位大學教授帶了十幾個學生,真的去撿垃圾、勸導帶走垃圾等等,而且不是單純撿垃圾,光為101垃圾零落地活動總共花了差不多兩三個月的時間籌劃。在這種情況下,去年的101垃圾零落地活動從臺灣向全世界發聲,從原來的17公噸變成垃圾三四公噸,但是也花了很多的時間和人力,從十多個人開始、到後來一千多人一起做垃圾減量工作。

我的意思是說,這樣的社會工程包括撿垃圾,宣導垃圾零落地這件事情,由大學教授帶著大學生來做,大概全世界少有,可是這個事情一做出來以後,群眾開始慢慢有感覺,覺得在跨年的盛會丟垃圾確實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如果天安門有這樣的一個升旗典禮,並且可以做到零垃圾,這樣我們就可以告訴全世界說紐約做不到,但是北京可以做到。以上提供的是臺灣的經驗。

昨天楊東平教授講了一句話,許多國家都把教育改革當做是一個運動在做,而且是「一刀切」,從上到下推行,結果通常都落得不太好的下場。一個國家的一個政策總是有設想不周全的地方。早上我提到韓國提出2015年全國推廣電子書,紙質書全部收起來,這個也是全國由上而下的,可以想見問題一定非常多。

在這種情況下,臺灣過去20年的教育改革,從1993年開始推動教育改革也犯了同樣的問題。我以下跟大家分享的經驗,雖然我是臺灣教育改革的批判者,我很反對所謂由上而下運動式地推動教育政策,但我必須說,這20年當中的確學到很多的經驗,非常地寶貴。

首先,如果從近20年來臺灣教育改革的社會脈絡,來分析臺灣教育發展的歷程。我還是認為任何教育政策真的是不能光靠從上而下。也就是說,如果大家不覺得需要改的時候,你率先去改,肯定會遇到很大的阻礙。第二是一定要因地制宜,任何政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農村有農村的看法,城市有城市的視角。在這種情況下,我建議是一定要先有一些示範點、示範區,而且最好是各地有一些普遍的不同類型的做法,這樣持續下來三五年之後再去做修正,甚至再做調整。

臺灣在過去20年當中就犯了這個毛病,沒有真正去做示範,哪怕臺灣只有2300萬人,而且全臺學生只有一百多萬人,可是這樣一個「一刀切」的方式也造成了很多的後遺症。

臺灣人口不到廣東的四分之一。臺灣教育改革有一個重要的觀念,1987年前,社會上言論一統,沒有任何反對聲音,媒體各方面都是非常封閉的,到了1987年解除戒嚴後,從那時候開始有了很大的調整。臺灣的教育改革從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到1994年,也就是7年之後改革才從教育界裡頭髮出來,當時的人均年薪大概是1萬左右,但重要的是大家實在煩透了升學主義,我們這一代人常常為了考高中每天在綿綿不休地補習,我們下一代孩子也是這樣,所以我們很討厭升學主義,覺得應該改變。當時臺灣社會民眾有一個普遍想法,就是希望我們下一代不要再受升學聯考的荼毒。

解除戒嚴之後,很多鬆綁、自由化和國會改組,也影響很大。當時諾貝爾獎化學獎李遠哲從美國回到臺灣,就由他主持整個臺灣的教改。一個在美國住了30多年的人回到臺灣,大家可想而知他對臺灣教育是一竅不通的,他有的印象只是小時候受教育的影響,所以這個就註定了問題所在,可是沒辦法,名人崇拜啊,好象內地也是差不多,院士總是聲音比較大一點。他認為學校不夠、大學不夠、高中不夠,我們就廣招學校,量變改變質變。升學的管道暢通之後,學生就能夠升學,壓力自然會減少。這樣的假設內地也是有類似的狀況,高校擴招之後,請問一下壓力是不是真的減輕了呢?中小學教育是不是正常化了呢?臺灣就是這樣的例子。提高升學比例可以減輕升學壓力,減輕中小學學生的負擔,後來發現理想與現實間有巨大的落差。

換句話說,1987年後民眾對教育越來越不滿,1994年4月10日,爆發了全臺示威遊行(410教改大遊行),抗議教育,很多家庭老老少少一起上街訴求改革教育,希望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

隨著臺灣社會民間力量聲音很大,教育當局不得不做回應,他們找來李遠哲等代表,包括企業代表、校長代表、大學教授等等來研討如何規劃臺灣教育,兩年之後於1996年提出了教育改革報告書,其中提出5個重要訴求,就是教育鬆綁,儘量減少政策上或者是法規上的管束,尤其是讓大學有更多的自主權利;強調因材施教,重視弱勢族群的孩子;改革升學聯考制度、高考制度,希望推行多元入學,可以申請,也可以直升,也可以靠平時的成績。這裡有一個重點,過去老師可能只有專科畢業,或者高職程度,教改後希望所有的中小學教師都能提升到學士或碩士水平,提升教師素質。還提出終身學習,當時有很多的空中大學、長青學院和社區大學,以及讓成年人可以進修的學院。

歸結一下20年來臺灣教改的主要爭議有以下幾點:

第一,城鄉差距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小班小校,尤其1994年提出教育改革時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沒有注意到,就是臺灣人口開始遞減,少子女化浪潮來臨。高中、大學的人口逐漸在減少,當時教育部沒有聽內政部、統計單位有關人口統計的情況,所以後來影響很大。例如發展到現在,臺灣很多鄉下學校已經很小了,學生也很少,有的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只有一個學生,而且畢業的時候,一個人領十幾個獎項,因為全校只有一個學生。但城市地區人數還是非常多的,而且一般一個學校可能就幾千人。

此外,教育觀念依舊重視升學,現在儘管臺灣教改已20年,家長還是認為孩子要全才,還是要上臺大、念哈佛。到現在我們還是為這個事情在努力。我最近以身試法,我的第二個女兒就讓她念職高,她告訴我自己知道將來要做什麼事情,不要像爸爸、媽媽一樣念博士、碩士,要念自己喜歡的專業。她就念職高去了,不念什麼名校了。這是她自己的選擇,我也予以尊重。

第三,常態編班問題。讓所有的孩子正常編班,有些孩子比如超前的孩子就覺得上課太無聊了,而成績落後的孩子又覺得趕不上。我們那裡不能能力分班,過去能力分班很多孩子變成了「放牛班」,被社會標籤化,造成很大的困難,所一律不許能力分班。

第四,廣設高中大學造成了一個問題,增加了大學和高中的數量,而且是兩到三倍的成長。我知道內地也有這樣的問題,大學擴招。近二十年來,臺灣的私立學校增長非常快,尤其擴招之後,私立學校的比例急速增加。這個急速增加按理來講可以增加大家的教育機會,很可惜的是教育機會通常念私立學校的孩子在學業上是比較有問題的,因此考上私立大學,而且要付公立學校的兩到三倍的費用。我想內地也是這樣的情況。臺灣的私立學校學生大概佔70%,公立學校只佔30%左右。

提高了升學比例,比如說80%以上的高中生可以升入大學。臺灣有一句話說考不上大學真不容易,因為大學真的很多,可是卻未真正減輕學生的負擔,這是最大的問題。

第五,有關職業教育這一部分,早期臺灣經濟發展是靠職業高中和專科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這個對臺灣經濟影響非常大。因為廣設高中、大學之後,大部分人都跑去念高中和大學,所以技職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更麻煩的是所有的技職院校老師也被強迫要寫SSCI等國際期刊論文,每天我們也就24個小時,很多老師逼迫要去拿博士學位、寫論文,他的技術實驗這一塊就真的慢慢荒廢了。由於高中普通大學的數量增加太多了,中級人力缺乏,臺灣只好從東南亞各地引進大量的外籍勞工。很多原本不不適合讀大學、喜歡動手的孩子到了大學之後,就變成陪讀生了,大學四年也沒有真正學到東西。

今天早上我記得有人提到普及大眾教育不能犧牲精英教育。以前臺灣18歲的年齡層只有30%的人能夠念大學,可是現在80%的人可以念大學,這造成什麼結果?就是文憑的貶值,最重要的是大學畢業生薪水沒有增加,大學生收入差不多是10年前的薪資。更重要的是整個大學生的動手能力下降,孩子們也不願意去做這些所謂勞力的工作。現在大量出現「啃老族」,很多人大學畢業就待在家裡。

第六,從1994年開始到2013年的19年間,公布的一連串教育法規裡,中學的校長必須改為遴選,開放教育也非常盛行,大學在94年開始基本上校長普選,我也參加了投票選校長的工作。

第七,臺灣二十年教改,師範教育可說是一個重災區。全世界教育改革經驗中都知道教改要成功的最關鍵是師資要配套,因為老師是教育體制下的第一線,而這一部分,臺灣把過去很好的師範體系給打破了,因為我們學習美國的師資多元化。過去是由不同的師範體系大概有十幾所師範大學、師範學院培養初中、高中和小學老師,而且老師在臺灣是一個像醫師一樣很好的工作,幾乎是許多文科學生的首選,但這一套系統在教改下整個改變了,尤其過去都是公費培養,改變之後所有的大學都可以申請師資培訓機構,結果也跟開放大學一樣,人數大幅增加了以後,老師們就找不到工作,原來是計劃經濟,後來市場化就找不到工作了。而且中小學生越來越少,學校都不敢招聘老師。很多師資生培育出來之後都已經沒有機會教書了,就去補習做其他的行業。我有一個學生考到教育系不願意來,因為他做了公安,我們真的很傷心,原先我們給他公費,他也不願意來。

臺灣教改的評估方面也很有特點。首先,近二十年來,臺灣教育改革成為全民運動,家長參與非常熱烈,現在幾乎所有教育部的政策都要有家長代表,家長聲音非常多元。其次,入學機會大為提升。過去不可能念大學的學生現在都有機會念了。結果就造成就業機會低和大學生文憑貶值的問題。第三,少數族群如臺灣原住民念大學的機會增多,性別平等也增多。這兩天的報告我覺得女性代表還是少一點。的確性別的問題目前在臺灣比較重視,所有正式的會議女性代表不得低於三分之一。第四,我們明年開始要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現在臺灣最大的教育熱點議題就是十二年國教政策。這件事社會各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我一開始也是持反對立場。明年如果有機會再來的話,我可以跟大家談談臺灣的十二年國教門問題。

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整個臺灣的教育改革太重視民意了,尤其受制於選舉而出現民粹化的情況。加上公部門政策理想遠大,但忽略現實條件,溝通不夠。我不知道內地的教育政策有沒有從北京看天下的情況,可是臺灣確實常常被批評存在從臺北看天下的情況。推動十二年國教經費雖然沒有問題,可是教師等各方面配套問題很多,而且也出現諸如上面要求成果,下面製造數字,缺乏定期追蹤、調整和回饋機制等問題。

最後談談下一步怎麼走?我的建議是要避免照搬外國的模式。臺灣很多教育改革是抄襲照搬美國的。另外教育觀念如何突破家長的心理,這個真的是需要溝通。我覺得教育政策推動很快,老師還好一些,老師基本上是遵照政策,可是家長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僅是臺灣,全世界家長的觀念都是非常需要加以溝通。最後是老師的素質和整個行業士氣都需要提振。

現在的孩子資訊太多元了,相對之下,我們學校不是他學習的主要來源的時候,如何再讓他留在教室裡,如何去激發他(她)的好奇心,激發他(她)的學習動機,這真的是很大的困擾。很多小孩子現在上網的時間更多。我前一陣子做了一個調查,班上大三、大四的學生,平均一個禮拜上網和拿手機大概16小時到60個小時,當我問到這個60個小時的孩子,發現他基本上都在網上。這個到底好不好,我覺得問題很大,60個小時到底做了什麼事,沒有人去了解,這樣十八九歲的孩子這樣做到底合不合適來讀大學啊?很值得去了解。

謝謝聆聽,歡迎指教!

相關焦點

  • 觀視頻《海闊天空的一代,臺灣教改十年後》有感
    臺灣《天涯》雜誌,從1996年到2006年,十年間,跟蹤拍攝五位學生在臺灣教改背景下的課業、考試、升學和求職的經歷,以反思臺北的十年教改
  • 臺胞投書:臺灣高等教育真的被「教改」害慘了
    巧合的是,臺灣傳統高考時間(大學指科目考試)也於7月3日至5日舉行。兩岸的高考都在一周之內舉行,這是1977年大陸恢復高考以來的第一次。在這炎熱的七月天裡,最緊張的莫過於考生和家長,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人生中非常關鍵的一個時刻,高考分數的高低決定了考生上榜與否和錄取大學的好壞,高考之後他們將迎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 首先說大陸,1977年大陸恢復高考後,莘莘學子有了一圓大學夢的機會。
  • 生旦淨醜名家薈萃 陌陌直播間上演國粹京劇
    (原標題:生旦淨醜名家薈萃 陌陌直播間上演國粹京劇) 生旦淨醜名家薈萃
  • 生旦淨醜名家薈萃,陌陌直播間上演國粹京劇
    中新網12月11日電 生旦淨醜名家薈萃,行頭妝容樣樣精美。12月10日的安徽會館裡,好戲正在上演,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廣京劇國粹藝術為主題的「京彩薈萃」戲曲直播季,給北京的冬日帶來一場傳統文化的視聽盛宴。直播於北京安徽會館戲樓舉行,此處是北京現存的四座民間大戲樓之一。
  • 臺灣教改論壇痛批動漫化會失去神聖性
    由大學退休與資深教授為主組成的閒到發慌「教改論壇」跳出來刷存在感召開記者會,痛批動漫化神明形同開玩笑,失去了宗教習俗中最重要的莊嚴、神聖以及不可褻瀆的特性,尤其像臺灣漫畫家韋宗成筆下的「林默娘」,簡直就是把媽祖打扮成A@V女優。
  • 名家薈萃「紀念京劇大家李金泉先生誕辰百年」演唱會
    Q1 名家薈萃「紀念京劇大家李金泉先生誕辰百年」演唱會 中新網北京11月4日電 (記者 應妮)國家京劇院將於11月21日在梅蘭芳大劇院舉辦「紀念京劇大家李金泉先生誕辰百年」演唱會。
  • 【臺灣詩人洛芙薦稿】【名家風採·山林(西班牙)專輯】
    溫馨提示:請點擊上方《世界經典文學薈萃》一鍵關注哦《世界經典文學薈萃
  • 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
    大陸京劇名家非常關心臺灣年輕演員的成長,讓他們非常感動,更深受鼓舞。  李寶春1990年加入辜公亮文教基金會的京劇推展小組,1997年發起成立臺北新劇團。多年來,他始終銘記父親在藝術上嚴格精益的指點和要求,以傳統為基礎,融入時代新意,創立「新老戲」品牌,通過「串折戲」「以老為新」等方式,為老戲注入新活力。
  • 東華大學開啟體育全面教改 20條舉措「以體育人」
    東華大學近日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代體育、美育工作的實施辦法」徵求意見稿,開啟體育全面教改。該辦法「以體育人」,推出五大類20條舉措,不只抓學生個體,同樣抓各院系總體,將體育工作效果納入學校二級單位群體考評,獲得「優秀稱號」的二級單位學生體質測試成績合格率必須達到95%以上。
  • 山東新年晚會戲曲專場:名家薈萃,新人吐芳,流派紛呈,百花齊放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黃體軍 「梨園錦繡春常在,盛世歡歌大舞臺……你聽那鑼鼓聲聲震四海,你看那流派紛呈千姿百態;你看那行雲流水寫華彩,你聽那神韻飛揚多氣派……」2021年1月3日晚,山東省會大劇院歌劇廳內,生旦淨醜,唱念做打,載歌載舞,百花爭豔,由山東省文聯主辦、山東省戲劇家協會承辦的
  • 以屏為媒 韻動島城 名家名段薈萃迎新年 青島市戲劇家協會跨年專場...
    隨著抗擊疫情取得階段性的勝利,為了更好的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動能、激發廣大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展示傳統文化新風。將網絡時尚與傳統戲曲完美結合,普及並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青島市戲劇家協會聯合半島國粹之聲欄目將於2021年1月1日舉辦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志願服務——青島市戲劇家協會跨年專場演唱會。
  • 成人高校領導層推動混合教改的實施策略研究
    文章以一所通過混合教改為轉型發展契機的成人高校為例,對學校領導層推動混合教改的實施舉措進行了2年四個學期的田野跟蹤研究,構建了成人高校學校領導層推動混合教改的策略模型,其內涵包括:立足成人高校師資欠佳與學校發展困境的現狀;確立打造學歷與非學歷融通的混合課程、促進學生學習的混合教改目標;通過多舉措著力引導教師為關鍵來推動混合教改;以教師三大能力區分混合教改不同階段,按照分階段、分重點的思路持續推進以顯現改革成效
  • 臺灣戲曲學院校慶舉辦書畫名家展 陸炳文出席
    出席「戲韻藝情:國際書畫名家邀請展」開幕式的嘉賓,前排左二為陸炳文。    華夏經緯網4月25日訊:4月25日,臺灣戲曲學院為慶祝61周年校慶,在內湖校區音樂樓舉辦「戲韻藝情:國際書畫名家邀請展」開幕式。臺灣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理事主席、中華民族融合發展基金會董事局主席、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受邀出席開幕式。
  • 臺灣相聲名家吳兆南去世,師從侯寶林,曾登臺助陣郭德綱北美巡演
    臺灣相聲名家吳兆南去世,師從侯寶林,曾登臺助陣郭德綱北美巡演今天,據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官方微博消息,臺灣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吳兆南先生於當地時間10月14日在洛杉磯去世,享年93歲。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官方微博發文稱:我們敬愛的師父吳兆南先生,已於洛杉磯時間西元2018年10月14日凌晨1時30分,因多重器官衰竭辭世,享壽九十三歲。諸多事宜正處理中,治喪容後稟告。 吳兆南,1924年出生於北京,臺灣相聲名家,畢業於北平中國大學。
  • 【名家風採·王瀟慧詩歌專輯】【著名愛心詩人安娟英薦稿】
    值此2021年新春來臨之際,主編璵璠(婉馨)攜全體編委及編輯人員向海內外辛勤耕耘的作者和熱衷賞閱的讀者以及所有關心支持《世界經典文學薈萃》微刊發展的社會各界朋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美好祝願,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闔家幸福!
  • 名家周末大舞臺丨黃俊英、何克寧、梁玉嶸……廣東音樂、曲藝名家...
    名家周末大舞臺丨黃俊英、何克寧、梁玉嶸……廣東音樂、曲藝名家廣州塔下獻藝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穗文廣旅宣 伍尚文 鄧勃 袁詠珊  2020-09-05
  • 《開國將帥授勳1955》「群星薈萃」,歷史革命題材值得期待
    2020開年,中國電影市場因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暫時停擺。春節檔缺席,大盤票房數字停跑在除夕之前,隨著疫情的控制,各行業陸續復工,一切都逐步在恢復,很多影迷小夥伴期待電影院早點開門,期待更多的大片越上熒幕.............................今天呢,給大家介紹一部史詩級革命題材電影《開國將帥授勳1955》。
  • 譚元壽力捧譚正巖——名家薈萃的《四郎探母》
    當年譚正巖出科十年譚元壽找了許多名家給譚正巖配了一出《四郎探母》,今天小編來聊一聊有哪些名家。一:葉少蘭飾楊宗保葉少蘭是著名的小生葉派創始人葉盛蘭先生的兒子,也是葉派的第二代掌門人,弟子眾多。葉少蘭嗓音寬亮,文武兼長。
  • 京劇名家齊聚國家大劇院 「華彩秋韻」線上系列首推戲曲演出
    央廣網北京8月17日消息 (記者 方永磊 實習記者 李聰)闊別半年之久,國家大劇院戲劇場舞臺重啟,再次奏響檀板絲弦,首次在「華彩秋韻」線上系列演出中亮相,並推出首場戲曲類演出——「粉墨人生」國家大劇院京劇名家名段薈萃(第一期)。
  • 張大千、黃君璧嫡傳弟子,師傳統而出新意的國畫名家——盧錫炯
    盧錫炯,張大千、黃君璧的親傳弟子,師傳統而出新意,獲獎無數,是首位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的臺灣籍會員。曾任臺灣畫院院長,現任中國國際美術學會理事長。盧錫炯先生號粲然,1945年出生於福建連江,現居臺北。曾拜張大千、黃君璧(宋美齡老師)、孫雲生、孫家勤、胡念祖為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