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午安!我是來自臺灣的周祝瑛,昨天從臺北直飛兩個小時,第一次來到中山大學,第一次坐在國父發表過著名演講的禮堂裡。所以覺得非常地榮幸。
剛剛談到天安門的垃圾的問題,在我發言之前,我先補充一下。那個垃圾從丟垃圾到不敢丟垃圾到丟垃圾會有罪惡感,這當中可能要花個一二十年的時間。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每年12月31日,全世界各大都市都會辦一個跨年晚會。臺灣有一個曾經全世界最高的大樓叫101大樓,這個大樓每一年也是聚集了幾十萬人,每一次活動後,即1月1日清晨人群離去後,也是垃圾堆積如山,據統計是每年平均17噸,當然和天安門不能比,但也十分恐怖。
怎麼辦呢?如果大家有機會上網查一下,101垃圾零落地的活動,有一位大學教授帶了十幾個學生,真的去撿垃圾、勸導帶走垃圾等等,而且不是單純撿垃圾,光為101垃圾零落地活動總共花了差不多兩三個月的時間籌劃。在這種情況下,去年的101垃圾零落地活動從臺灣向全世界發聲,從原來的17公噸變成垃圾三四公噸,但是也花了很多的時間和人力,從十多個人開始、到後來一千多人一起做垃圾減量工作。
我的意思是說,這樣的社會工程包括撿垃圾,宣導垃圾零落地這件事情,由大學教授帶著大學生來做,大概全世界少有,可是這個事情一做出來以後,群眾開始慢慢有感覺,覺得在跨年的盛會丟垃圾確實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如果天安門有這樣的一個升旗典禮,並且可以做到零垃圾,這樣我們就可以告訴全世界說紐約做不到,但是北京可以做到。以上提供的是臺灣的經驗。
昨天楊東平教授講了一句話,許多國家都把教育改革當做是一個運動在做,而且是「一刀切」,從上到下推行,結果通常都落得不太好的下場。一個國家的一個政策總是有設想不周全的地方。早上我提到韓國提出2015年全國推廣電子書,紙質書全部收起來,這個也是全國由上而下的,可以想見問題一定非常多。
在這種情況下,臺灣過去20年的教育改革,從1993年開始推動教育改革也犯了同樣的問題。我以下跟大家分享的經驗,雖然我是臺灣教育改革的批判者,我很反對所謂由上而下運動式地推動教育政策,但我必須說,這20年當中的確學到很多的經驗,非常地寶貴。
首先,如果從近20年來臺灣教育改革的社會脈絡,來分析臺灣教育發展的歷程。我還是認為任何教育政策真的是不能光靠從上而下。也就是說,如果大家不覺得需要改的時候,你率先去改,肯定會遇到很大的阻礙。第二是一定要因地制宜,任何政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農村有農村的看法,城市有城市的視角。在這種情況下,我建議是一定要先有一些示範點、示範區,而且最好是各地有一些普遍的不同類型的做法,這樣持續下來三五年之後再去做修正,甚至再做調整。
臺灣在過去20年當中就犯了這個毛病,沒有真正去做示範,哪怕臺灣只有2300萬人,而且全臺學生只有一百多萬人,可是這樣一個「一刀切」的方式也造成了很多的後遺症。
臺灣人口不到廣東的四分之一。臺灣教育改革有一個重要的觀念,1987年前,社會上言論一統,沒有任何反對聲音,媒體各方面都是非常封閉的,到了1987年解除戒嚴後,從那時候開始有了很大的調整。臺灣的教育改革從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到1994年,也就是7年之後改革才從教育界裡頭髮出來,當時的人均年薪大概是1萬左右,但重要的是大家實在煩透了升學主義,我們這一代人常常為了考高中每天在綿綿不休地補習,我們下一代孩子也是這樣,所以我們很討厭升學主義,覺得應該改變。當時臺灣社會民眾有一個普遍想法,就是希望我們下一代不要再受升學聯考的荼毒。
解除戒嚴之後,很多鬆綁、自由化和國會改組,也影響很大。當時諾貝爾獎化學獎李遠哲從美國回到臺灣,就由他主持整個臺灣的教改。一個在美國住了30多年的人回到臺灣,大家可想而知他對臺灣教育是一竅不通的,他有的印象只是小時候受教育的影響,所以這個就註定了問題所在,可是沒辦法,名人崇拜啊,好象內地也是差不多,院士總是聲音比較大一點。他認為學校不夠、大學不夠、高中不夠,我們就廣招學校,量變改變質變。升學的管道暢通之後,學生就能夠升學,壓力自然會減少。這樣的假設內地也是有類似的狀況,高校擴招之後,請問一下壓力是不是真的減輕了呢?中小學教育是不是正常化了呢?臺灣就是這樣的例子。提高升學比例可以減輕升學壓力,減輕中小學學生的負擔,後來發現理想與現實間有巨大的落差。
換句話說,1987年後民眾對教育越來越不滿,1994年4月10日,爆發了全臺示威遊行(410教改大遊行),抗議教育,很多家庭老老少少一起上街訴求改革教育,希望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
隨著臺灣社會民間力量聲音很大,教育當局不得不做回應,他們找來李遠哲等代表,包括企業代表、校長代表、大學教授等等來研討如何規劃臺灣教育,兩年之後於1996年提出了教育改革報告書,其中提出5個重要訴求,就是教育鬆綁,儘量減少政策上或者是法規上的管束,尤其是讓大學有更多的自主權利;強調因材施教,重視弱勢族群的孩子;改革升學聯考制度、高考制度,希望推行多元入學,可以申請,也可以直升,也可以靠平時的成績。這裡有一個重點,過去老師可能只有專科畢業,或者高職程度,教改後希望所有的中小學教師都能提升到學士或碩士水平,提升教師素質。還提出終身學習,當時有很多的空中大學、長青學院和社區大學,以及讓成年人可以進修的學院。
歸結一下20年來臺灣教改的主要爭議有以下幾點:
第一,城鄉差距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小班小校,尤其1994年提出教育改革時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沒有注意到,就是臺灣人口開始遞減,少子女化浪潮來臨。高中、大學的人口逐漸在減少,當時教育部沒有聽內政部、統計單位有關人口統計的情況,所以後來影響很大。例如發展到現在,臺灣很多鄉下學校已經很小了,學生也很少,有的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只有一個學生,而且畢業的時候,一個人領十幾個獎項,因為全校只有一個學生。但城市地區人數還是非常多的,而且一般一個學校可能就幾千人。
此外,教育觀念依舊重視升學,現在儘管臺灣教改已20年,家長還是認為孩子要全才,還是要上臺大、念哈佛。到現在我們還是為這個事情在努力。我最近以身試法,我的第二個女兒就讓她念職高,她告訴我自己知道將來要做什麼事情,不要像爸爸、媽媽一樣念博士、碩士,要念自己喜歡的專業。她就念職高去了,不念什麼名校了。這是她自己的選擇,我也予以尊重。
第三,常態編班問題。讓所有的孩子正常編班,有些孩子比如超前的孩子就覺得上課太無聊了,而成績落後的孩子又覺得趕不上。我們那裡不能能力分班,過去能力分班很多孩子變成了「放牛班」,被社會標籤化,造成很大的困難,所一律不許能力分班。
第四,廣設高中大學造成了一個問題,增加了大學和高中的數量,而且是兩到三倍的成長。我知道內地也有這樣的問題,大學擴招。近二十年來,臺灣的私立學校增長非常快,尤其擴招之後,私立學校的比例急速增加。這個急速增加按理來講可以增加大家的教育機會,很可惜的是教育機會通常念私立學校的孩子在學業上是比較有問題的,因此考上私立大學,而且要付公立學校的兩到三倍的費用。我想內地也是這樣的情況。臺灣的私立學校學生大概佔70%,公立學校只佔30%左右。
提高了升學比例,比如說80%以上的高中生可以升入大學。臺灣有一句話說考不上大學真不容易,因為大學真的很多,可是卻未真正減輕學生的負擔,這是最大的問題。
第五,有關職業教育這一部分,早期臺灣經濟發展是靠職業高中和專科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這個對臺灣經濟影響非常大。因為廣設高中、大學之後,大部分人都跑去念高中和大學,所以技職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更麻煩的是所有的技職院校老師也被強迫要寫SSCI等國際期刊論文,每天我們也就24個小時,很多老師逼迫要去拿博士學位、寫論文,他的技術實驗這一塊就真的慢慢荒廢了。由於高中普通大學的數量增加太多了,中級人力缺乏,臺灣只好從東南亞各地引進大量的外籍勞工。很多原本不不適合讀大學、喜歡動手的孩子到了大學之後,就變成陪讀生了,大學四年也沒有真正學到東西。
今天早上我記得有人提到普及大眾教育不能犧牲精英教育。以前臺灣18歲的年齡層只有30%的人能夠念大學,可是現在80%的人可以念大學,這造成什麼結果?就是文憑的貶值,最重要的是大學畢業生薪水沒有增加,大學生收入差不多是10年前的薪資。更重要的是整個大學生的動手能力下降,孩子們也不願意去做這些所謂勞力的工作。現在大量出現「啃老族」,很多人大學畢業就待在家裡。
第六,從1994年開始到2013年的19年間,公布的一連串教育法規裡,中學的校長必須改為遴選,開放教育也非常盛行,大學在94年開始基本上校長普選,我也參加了投票選校長的工作。
第七,臺灣二十年教改,師範教育可說是一個重災區。全世界教育改革經驗中都知道教改要成功的最關鍵是師資要配套,因為老師是教育體制下的第一線,而這一部分,臺灣把過去很好的師範體系給打破了,因為我們學習美國的師資多元化。過去是由不同的師範體系大概有十幾所師範大學、師範學院培養初中、高中和小學老師,而且老師在臺灣是一個像醫師一樣很好的工作,幾乎是許多文科學生的首選,但這一套系統在教改下整個改變了,尤其過去都是公費培養,改變之後所有的大學都可以申請師資培訓機構,結果也跟開放大學一樣,人數大幅增加了以後,老師們就找不到工作,原來是計劃經濟,後來市場化就找不到工作了。而且中小學生越來越少,學校都不敢招聘老師。很多師資生培育出來之後都已經沒有機會教書了,就去補習做其他的行業。我有一個學生考到教育系不願意來,因為他做了公安,我們真的很傷心,原先我們給他公費,他也不願意來。
臺灣教改的評估方面也很有特點。首先,近二十年來,臺灣教育改革成為全民運動,家長參與非常熱烈,現在幾乎所有教育部的政策都要有家長代表,家長聲音非常多元。其次,入學機會大為提升。過去不可能念大學的學生現在都有機會念了。結果就造成就業機會低和大學生文憑貶值的問題。第三,少數族群如臺灣原住民念大學的機會增多,性別平等也增多。這兩天的報告我覺得女性代表還是少一點。的確性別的問題目前在臺灣比較重視,所有正式的會議女性代表不得低於三分之一。第四,我們明年開始要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現在臺灣最大的教育熱點議題就是十二年國教政策。這件事社會各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我一開始也是持反對立場。明年如果有機會再來的話,我可以跟大家談談臺灣的十二年國教門問題。
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整個臺灣的教育改革太重視民意了,尤其受制於選舉而出現民粹化的情況。加上公部門政策理想遠大,但忽略現實條件,溝通不夠。我不知道內地的教育政策有沒有從北京看天下的情況,可是臺灣確實常常被批評存在從臺北看天下的情況。推動十二年國教經費雖然沒有問題,可是教師等各方面配套問題很多,而且也出現諸如上面要求成果,下面製造數字,缺乏定期追蹤、調整和回饋機制等問題。
最後談談下一步怎麼走?我的建議是要避免照搬外國的模式。臺灣很多教育改革是抄襲照搬美國的。另外教育觀念如何突破家長的心理,這個真的是需要溝通。我覺得教育政策推動很快,老師還好一些,老師基本上是遵照政策,可是家長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僅是臺灣,全世界家長的觀念都是非常需要加以溝通。最後是老師的素質和整個行業士氣都需要提振。
現在的孩子資訊太多元了,相對之下,我們學校不是他學習的主要來源的時候,如何再讓他留在教室裡,如何去激發他(她)的好奇心,激發他(她)的學習動機,這真的是很大的困擾。很多小孩子現在上網的時間更多。我前一陣子做了一個調查,班上大三、大四的學生,平均一個禮拜上網和拿手機大概16小時到60個小時,當我問到這個60個小時的孩子,發現他基本上都在網上。這個到底好不好,我覺得問題很大,60個小時到底做了什麼事,沒有人去了解,這樣十八九歲的孩子這樣做到底合不合適來讀大學啊?很值得去了解。
謝謝聆聽,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