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日)上午,記者在明孝陵看到,梅花谷東側的長生鹿苑,來了一群萌萌的小生靈,沒錯,它們就是人見人愛的梅花鹿!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圍欄養鹿。周文王修建靈臺並遊賞其上,說明賢明君主居住之地育養有靈之物。此後皇家歷代有養鹿之風,明太祖朱元璋建造明孝陵時,也在孝陵陵區內養鹿千頭,鹿的脖子上掛有銀牌,上有「長生」字樣,故後人稱孝陵鹿為「長生鹿」或「銀牌鹿」。「長生鹿」在明孝陵蕃息300多年,跨越明清兩代,清代康熙年間康熙帝謁陵時尚有鹿穿梭於林間。上世紀70年代,明孝陵曾恢復了養殖梅花鹿,努力恢復鐘山「梅花鹿」文化,可惜並未延續下來。
歷年來,許多熟悉明孝陵「長生鹿」歷史的市民和遊客詢問在景區是否還能看到梅花鹿。為回應社會各界的關心,鐘山風景區決定在保護景區歷史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恢復明孝陵的鹿苑,不僅延續了鐘山歷史文脈,回應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提升了景區休閒互動功能,更為南京的梅花文化添光增色。
「長生鹿苑」位於明孝陵梅花谷「臺想昭明」東側,燕雀湖北岸,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現有梅花鹿8頭。鹿苑南側與明陵路只有數米的湖水相隔,梅花鹿在湖畔休憩,穿行於岸邊的梅花、水杉等林木之中,「長生鹿苑」重現了明孝陵「銀牌鹿往來林中」、「深林見鹿蹤」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景觀,同時遊客也可以在這裡體驗人與自然的無障礙交流。
據了解,景區將圍繞明孝陵「長生鹿」,進一步開展豐富多彩的研學及文化體驗活動。比如在寒暑假推出雛鷹假日小隊專場活動,通過文化講座、現場體驗,增強孩子們動物及生態保護意識。開展以動物保護主題的夏令營、冬令營,宣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將「長生鹿苑」打造為公共文化服務和旅遊發展的前沿陣地。
7月3日,是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申遺成功17周年之日,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鐘山風景區打造的集人文、生態、旅遊、休閒、科普為一體的明孝陵「長生鹿苑」正式面向社會開放。
附:中國傳統鹿文化與明孝陵「長生鹿」歷史分析
中國傳統鹿文化
鹿是與人類社會一起成長的,在中國文化中,在不同時代、不同場合,「鹿」所代表的內涵也不同,按照其象徵意義,主要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賢才和君子
《詩經·大雅·靈臺》云:「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通過記述周文王修建靈臺並遊賞其上,說明賢明君主居住之地育養有靈之物。《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君王通過設宴,邀請嘉賓,聯絡君臣感情,消除等級隔閡,以「鹿」喻賢才。自唐代起,地方官員常在發榜的次日為本地新科舉人舉辦宴會,並演奏《鹿鳴》篇助興,從而得名「鹿鳴宴」,並延續到明清時期。還有一些從「鹿」的字,如「麒麟」,也是上古仁獸,寓君子之風。
2、隱者或悠閒生活
《楚辭·哀時命》:「浮雲霧而入冥兮,騎白鹿而容與。」《孔子家語》:「孔子遊於泰山,見榮聲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瑟瑟而歌。」《孟子·盡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鹿」與安閒自得的生活狀態聯繫在一起。
魏晉南北朝時期,鹿逐漸與隱者聯繫,如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常乘鹿車,攜一壺酒」,唐代方外之士「鹿冠鶴氅,手卷膝琴」,唐詩有「橫鋪豹皮褥,側帶鹿胎巾」、「深山麋鹿可為鄰」的詩句,宋代蘇軾《赤壁賦》也講到「侶魚蝦而友麋鹿」,鹿的生活環境恬淡清幽,成為隱士的理想家園。
3、祥瑞福壽
自古以來,鹿就是一種祥瑞,《國語·周語上》:「得四白狼、四白鹿而歸。」漢章帝時有神雀、白鹿等瑞,三國時司馬懿曾「獲白鹿」獻給朝廷,《宋書·符瑞志》:「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則至。」明嘉靖年間,也有許多大臣向朝廷「獻白鹿」邀寵。鹿不但寓意壽,「鹿」與「祿」諧音,「十鹿」代表「食祿」,象徵官運亨通。
4、美麗
「麗」本為旅行的意思,後來加「鹿」為「麗」,有鹿角之象,南北朝時期有了「美麗」的意義,《玉篇》明確其意為「好也」,北宋《廣韻》也釋為「好也」。
明孝陵「長生鹿」文化
修建明孝陵之初,鐘山叢林之中早就有鹿棲息。《堅瓠集》:「高皇初作孝陵於鐘山之陽,因山多鹿,禁人捕獵,設孝陵衛於山下,置牧馬千戶所,蓋取義鹿馬,欲其蕃息耳。」當時明孝陵的鹿應有千頭之多,脖子上掛有長度為「三寸」的銀牌,上面勒有「長生」二字,故名為「長生鹿」。明孝陵長生鹿在明代被嚴加保護,蕃息數百年,在清代還有所保護。
明末朱國祚《恭謁孝陵同葉進卿賦》雲「靈龜玉殿十飛九,馴鹿銀牌寸有三」,並自註:「鐘山鹿千百為群,有懸銀牌者,高皇帝時所畜,牌約三寸。」清初筆記《蚓菴瑣語》載:「明朝南京孝陵內畜鹿數千,項懸銀牌,人有盜宰者,抵死。崇禎末年餘解糧到京,往遊陵上,猶見銀牌鹿往來林木中。」清初吳偉業《秣陵口號》:「無端射取原頭鹿,收得長生苑內牌。」明遺民錢澄之《金陵即事》:「休縱廢地佔龍氣,敢憶深林見鹿蹤。」長生鹿,和明孝陵一樣,成為明遺民心中的故國之情的寄託。
據張英《南巡扈從紀略》,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南巡,謁祭明孝陵時,「享殿、寶城宛然無恙,松楸原鹿,鹹得其所」,說明明孝陵猶有鹿蹤,康熙年間勞之辨《眺玄武湖歌》也說:「鴛瓦山陵樹來樵牧,射生收得銀牌鹿。」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陳文述,在其《孝陵長生鹿銀牌歌》中說:「鹿走中原楚漢爭,銀牌猶勒長生字」。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方晨 通訊員/李虎 編輯/蔣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