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舞臺上,活躍著一群美麗聰慧的精靈,她們或是社交場上的明星,或是倡導女權的教育家,或是舞臺上耀眼的明星,或是傑出的詩人、畫家……她們有的如清泉般純潔,有的如烈火般激情,她們就是那個時代最受矚目的十大才女。我們一起來欣賞這十大才女的書法。
一、林微因
林徽因(1904-1955),中國著名建築學家,著名作家,曾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並著有論文、序跋等二十幾篇,另與梁思成等合著有多篇建築論文,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此外,在文學方面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
林徽因 清宵山空八言聯
《清宵山空八言聯》,聯語為「宵清籟滅黃鶴時警,山空跡孤白雁忽來」,落款為「壬午仲冬十二月林徽因書於播州客中」。壬午年為1942年,而壬午仲冬十二月應為陽曆1943年的1月,林徽因時年39歲,尚在病中,因而筆力略顯弱了一點,個別字有些筆劃顯得纖細飄忽。但這副楷書八言聯整體舒淡雅致,筆劃柔中含勁,雖多取弧勢,而毫不俗媚,頗有幾分丈夫氣。全聯無一字不飛動,亦無一字不規矩。通過比較我們就可以發現林徽因的臨習之功和她的個人天分了。
二、馮文鳳
馮文鳳(~),女。名鷺,別署瘦梅鶴山人。廣東鶴山人。馮漢之女。5歲時從父習書法,由楷入手,上溯北魏、漢隸。
13歲能對客揮毫,後經苦練,工篆、隸、真、行書風遒勁古樸。又與中外美術家結交,自學繪畫、雕塑,藝有成就。1931年,上海《新聞報》徵求女子書畫,在八百餘參賽者中獲得書法首獎。曾在香港創辦女子書畫學校,後遷上海。1933年底,在上海邀集女畫家陳小翠、李秋君、顧青瑤、汪德祖、謝月眉、楊雪玖和顧飛等創辦中國女子書畫會,1934年正式成立,並主持會務,從事編輯特刊、舉辦畫展等工作。又組織畫中詩社,開展吟詩唱和活動,得社會讚譽。1947年籌設上海美術館,為徵集委員會委員。後赴美國考察美術。有書法作品刊於1947年《中國美術年鑑》和等。
民國 馮文鳳 節臨秦公簋
節臨《秦公簋銘》,設色紙成扇,民國廿三年(1934年)作於青峰山寺。該書字體方正飭嚴謹,微曲中求勁健,表現出強悍雄風。
民國 馮文鳳 節書水經注
節書《水經注》,一件小小的作品,文字來自《水經注》。署款「文鳳」,欽印「文鳳書印」。如許要強的女子,出手的卻是「柔」意十足的隸書。或許只能若此,才能剛柔相濟,書寫出不同凡響的意味來。她的隸書是剛柔相映、風生水起的。
三、陳小翠
陳小翠(1907-1968),又名玉翠、翠娜,別署翠候、翠吟樓主,齋名翠樓。女,浙江杭縣人。擅長中國畫,十三歲即能詩,有神童之稱,後從楊士猷、馮超然學畫。擅長工筆仕女和花卉畫,風格雋雅清麗,饒具風姿。擅書法,筆致清峭,有俊拔挺秀之趣。上海中國畫院畫師。著有《翠樓吟草》十三卷等。
民國 陳小翠 抱愁別集詩
《抱愁別集詩》,紙本行楷扇面。款署「錄抱愁別集詩,本龍先生正,小翠。」此扇行書行氣疏朗,書風越唐而直追漢魏,雋雅靈動不失高古,實為難得的佳作。
四、莊閒
莊閒(1872-1956),字繁詩,別署慧聞室主人。女,江蘇武進人。晚年出家,法名「妙道」。解放後,1953年莊閒被聘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莊閒自幼篤信佛教,據說11歲便能畫觀音像,因此她大多數書法作品有強烈的佛教色彩。其書習北魏碑帖,崇北碑之大氣,作品沉雄高古,剛健蒼渾。
民國 莊閒 禪詩手稿
《禪詩手稿》,梅箋尺牘,為莊閒出家後之參悟禪詩手稿。鈐印朱文兩方:「蘩詩」「慧聞室」。莊閒晚歲書法,刊落鋒穎,乃一味恬靜,在書家當為逸品,追求書法「復真」,追求「內美」;通過碑、貼的「外齊之美」蛻變為無法至法的「內齊之美」,從外化之行跡回歸內美之書寫,極為重要。
民國 莊閒 白公張祐七言聯
《白公張祐七言聯》,書於1945年,莊閒時年七十有四。聯語為「白公睡閣幽如畫,張祐書碑妙入神」。款識:「乙酉夏日莊閒,時年七十有四」。欽印二方。該書隸楷兼收,力蘊千鈞,端莊大度,為莊閒晚年精品之作。
五、呂碧城
呂碧城(1883-1943),一名蘭清,字遁夫,號明因(後又改為聖因)、寶蓮居士,安徽旌德縣人。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之一,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並開創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執掌校政先例的民國奇才女。
被贊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與秋瑾被稱為「女子雙俠」,詩人、政論家、社會活動家、資本家。
20世紀頭一二十年間,中國文壇、女界以至整個社交界,曾有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的一大景觀。
民國 呂碧城 扇面日內即繪成奉寄手札
《扇面日內即繪成奉寄》手札,行書尺牘,1通2頁,此系尾頁局部。此犢紙本,每頁縱22.5釐米,橫14釐米。款識「姊碧城拜手」。其書內蘊唐書行、楷筆法,下筆輕重無矩自然,列成行而橫無齊,可謂無意於佳乃佳也!
六、張默君
張默君(1883-1965)女,原名昭漢,字漱芳,英文名莎非亞,湖南省湘鄉縣人,中國民主革命家,婦女運動先驅,中華民國教育家,記者。
張默君平生兼擅詩書,喜好收藏古玉。她的詩作甚多,古體、律詩、絕句都有佳品,著有《白華草堂詩集》、《默君詩草》二卷。詩作體現了南社詩人的風格和時代女兒的氣息。張默君書法四體皆能,尤長章草、篆書。以草書傳世居多,書法匯漢魏晉唐碑體,草書有索靖、宋仲溫之風貌,儀態古雅拙重,行書秀雅脫俗。
民國 張默君 山居八章之一
《山居八章之一》,近人李培潔說:「她(張默君)的書法,流利渾厚,毫無女子纖弱之氣。」後人評價她的書法作品蒼勁古樸,有氣勢、有變化、有聚有散,尤其是她的草書在當時女性作品中罕有其匹。
七、談月色
談月色(1891 ~1976),原名古溶,又名溶溶,晏殊詩有「梨花院落溶溶月」句,遂字月色,以字行,晚號珠江老人;因行十,又稱談十娘。齋名梨花院落、茶四妙亭、舊時月色樓、漢玉鴛鴦池館。廣東順德龍潭鄉人。擅長工詩善書畫,篆刻、瘦金書、畫梅馳譽海內外,有「現代第一女印人」之稱。
民國 談月色 瘦金書五言聯
《蔡守碑文》、《寒瓊遺稿》,以小楷瘦金書寫,秀美精麗,端莊方正,雍容大度,傾注了先生的思想感情。五十年代的作品筆畫豐滿,用筆更加老辣蒼勁,灑脫超逸,字裡行間充滿了一種所向披靡的堅強意念,取勢更為迅疾,力透紙背。八十三歲時,心臟病初愈,但角膜生翳,連折格痕跡也看不清,只是信手書來,卻更恣情肆意,結字險絕,筆筆有法度,布白錯落有致,已是人書俱老。
談月色仿漢印或雄渾樸茂,或遒勁雋美,圓朱文最為見長,線條細若遊絲,婀娜嫵媚,布白精麗巧思,方圓並用,疏密得體,優美典雅,秀逸清新。
八、遊壽
遊壽(1906~1994) 女,字介眉、戒微,漢族。福建省霞浦縣人。著名教育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詩人和書法家。原黑龍江省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黑龍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等。
遊壽先生書法藝術亦臻爐火純青之境。熔篆、隸、真、草於一爐,匯數法而歸一家,編眾工以成己妙。點畫於瘦勁生澀之中,偶用豐腴之筆。剛柔相濟,燥潤間出,瘦處如鐵,腴處如玉。結字、章法渾然天成,大巧若拙。格調高古醇厚,風骨凜然,顯出儒雅學者風度和浩然磊落之氣,耐人尋味,時人譽為「秦風漢骨」。
九、歷國香
厲國香 (1914-2003)名瑞蘭,字墨華,號國香,以號行。1932年被送到縣立女中讀書,開始自習書畫,先後師從張大千、趙叔孺、顧坤伯、李健、李肖白、唐雲、陳秋草等名家學習詩書回。1938年遷居上海,研習詩文書畫幾十載,擅長楷行隸,兼工山水花卉,翎毛俱妙,被譽為中國當代女書畫家中之怪傑,她的傳記被收入《美術年鑑》、《書畫名人辭典》、《名人傳記》。
十、蕭嫻
蕭嫻(1902—1997),中國當代最為著名的女書法家,字稚秋,號蛻閣,署枕琴室主,貴州省貴陽市人,父親蕭鐵珊是孫中山先生的追隨者,又是著名的南社社員,工詩文,善書畫;蕭嫻幼承庭訓,小小年紀就以善作擘窠大字聞名鄉裡;1964年被吸收為江蘇文史館館員,1981年,江蘇省南京市文聯為她在江蘇美術館舉辦書展,歷時一月盛況不衰,這次書展充分顯示了她的藝術水平和風格,是建國以來江蘇省最盛大、歷時最長、觀眾最多的書展之一;1984年調入江蘇美術館,專門從事創作;1997年因病離世,享年95歲;貴陽市翠微閣觀有為蕭嫻作品陳列館。
蕭嫻學書從篆隸入手,取法乎古,以大字行楷為勝,受康有為書法影響極深。其書法作品以「三石一盤」(篆書《散氏盤》、《石鼓文》、隸書《石門頌》、楷書《石門銘》)為宗。
受康有為影響,蕭嫻學書從篆隸入手,與現在一般入從楷書開始不一樣。她認為,「楷書是從篆隸而來。
看完別急著走!
大家都在「閱讀原文」裡聊書法,你也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