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會聊到這樣的笑話,夜裡被一陣氣震山河的鼾聲吵醒,正準備往老公身上打下去,卻發現,原來打呼嚕的另有其人......
是寶寶在打呼嚕啊!
是寶寶在打呼嚕啊!
是寶寶在打呼嚕啊!
震驚了,這時候才發現其實不光成年人,就連剛出生不久的寶寶,都有可能會出現響亮的呼嚕喲!
寶寶打鼾是什麼以原因?
打呼嚕是因為氣體吸入鼻腔,經過咽喉進入氣道時,氣流受到阻礙產生振動而發生的。
通氣過程中的障礙物,可能是寶寶的口水、奶水、反流的食物或鼻涕等分泌物,呼嚕聲也可能是由炎症期黏膜水腫、體位導致的氣道結構變化或先天性發育異常導致的。
【常見的打呼嚕原因】
1.上呼吸道感染
-表現:
寶寶患上鼻炎、咽炎或喉炎時,由於鼻涕堵塞使鼻腔變窄,部分鼻涕倒流至咽喉部,加上咽喉部分泌的粘液,都會讓寶寶呼吸時發出呼嚕聲。
-建議:
上呼吸道感染導致的呼嚕聲通常不會持續太久,積極做好對症處理,清洗鼻腔內的鼻涕,隨著疾病的痊癒,呼嚕聲也會很快消失。
2.唾液或奶液太多
-表現:
寶寶在出牙的時候會分泌大量唾液,一部分沒有被及時咽下去的口水,或者吃奶時未及時咽下的奶水,存留在口腔和咽喉處,都可能引起呼嚕聲。
-建議:
唾液所導致的寶寶打呼嚕,對身體影響不大,等長大一些,口水減少後自然就好了。
避免奶液堆積的重點,是別讓寶寶吃得太急,應吃幾口停一下再吃,吃完奶後拍拍嗝再躺下。
如果寶寶口水特別多,除了有聲音外,還經常出現嗆咳,甚至有窒息的風險時,應儘早就醫。
3.胃食管反流
-表現:
和成年人不同,寶寶的胃處於水平位,食管下括約肌力量不夠,容易導致胃裡的奶液或其他食物反流到食管或者口腔,存留在咽喉處,導致睡覺時發出呼嚕聲。
通常小月齡的寶寶反流是由於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善,但隨著年齡增長,到1歲半左右這個症狀會逐漸消失。
-建議:
如果寶寶超過兩歲還經常出現胃食管反流的現象,應及時帶寶寶就醫,以免消化吸收功能異常影響生長發育。
4.喉部疾病,如先天性喉軟化症等
-表現:
喉軟化症通常在寶寶出生後2周左右開始出現,吸氣時可聽到喉嚨發出溼性的呼嚕聲,尤其在喝奶、活動、睡覺時明顯。
-建議:
若寶寶僅有呼嚕聲,沒有生長發育異常甚至呼吸困難,通常不用處理,等到寶寶2歲左右大多可恢復正常。如寶寶出現餵養、呼吸困難,則需要儘快就醫治療。
5.鼻部疾病
如慢性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後鼻孔閉鎖等。
6.鼻咽部和口咽部病變
常見的是扁桃體肥大、腺樣體肥大,還有由舌體肥大、肥胖造成的脂肪堆積、咽部及鼻咽部腫物等問題。
-表現:
與前面幾項的呼嚕聲不同的是,因為鼻、鼻咽、口咽部病變所導致的呼嚕聲更像「鼾聲」。
以常見的扁桃體肥大、腺樣體肥大為例。
因為鼻咽、口咽部空間分別被腫大的腺樣體、扁桃體佔據,通氣時氣流受阻,寶寶用鼻呼吸越來越費力,漸漸地轉而張口呼吸,並且有打鼾的表現,甚至出現憋氣、缺氧。
臨床上我們將這種疾病稱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它的發病率約為1-5%,發病高峰主要在2-6歲。[1]
嬰兒打鼾的危害
據美國兒科學會統計,OSA導致大約1.2-5.7%的美國兒童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2]
除了睡眠打鼾、張口呼吸之外,部分小朋友還會有睡眠中反覆驚醒、遺尿、多汗,導致出現白天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長期以往,兒童OSA可能會造成如下的危害,家長可別輕忽了!
1 醜! 傳說中呆滯的 「腺樣體面容」:面部拉長,牙列不齊,上唇變短,下頜後縮。
2 矮! 生長遲緩!
3 笨! 心肺功能受損:大腦缺氧。
4 感染性疾病:反覆發作的中耳炎、扁桃體炎、鼻炎、鼻竇炎!
如何確診兒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
完整的OSA診斷性評估包括:
1 重點關注睡眠史
2 體格檢查(包括詳細的口咽檢查)
3 多導睡眠監測(Polysomnography,簡稱PSG)
4 與OSA相關的潛在疾病和併發症
在臨床中,睡眠疾病的問診通常是一大難點,因為很少有人能準確詳細地描述自己在睡眠中的狀態,爸爸媽媽也很難整夜不睡盯著小朋友睡覺,而想要診斷兒童OSA,睡眠史又是最重要的部分。
幸運的是,現在有了兒童專用的多導睡眠監測 (polysomnography, PSG),小朋友只需要在醫院睡一覺,粘上一些電極片,通過電線連接PSG機器,就能一整晚不間斷地記錄多個和睡眠相關的數據,包括:腦電圖、眼電圖、肌電圖、鼾聲、胸腹壁呼吸運動、口鼻氣流以及血氧飽和度、脈搏等,小朋友在睡覺時究竟呼嚕打了多少次,翻身了多少次,是否有缺氧、缺氧次數、最低氧飽和度,通通一目了然,為醫生診斷和治療小兒OSA提供完整、客觀的依據。
PSG是一項0輻射、非侵入性的佩戴式檢查,符合美國睡眠醫學會標準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 等睡眠呼吸疾病的診斷方法,任何年齡的小朋友均可接受檢查,對於睡眠疾病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