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浪心語——真正的成長

2021-02-19 東方九型看世界

【陳浪心語】

真正的成長是心智的成長,心智的成長=突破心理舒適區=人格模式的超越。這個在第四道修行稱之為自願性受苦,並不是說沒事找事去找痛苦,而是敢於面對自己不逃避痛苦。

我們很多時候會發現自己的人格模式無效,為什麼還會重複原來的模式,原因很簡單:我們在逃避痛苦。人格模式的本質就是防禦痛苦,這個模式在童年保護我們能活下來,但作為一個成年人還在重複三到五歲發展的模式就是問題了。有一本靈修的書說:放眼看看這個世界沒有幾個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絕大部分人還活在三到五歲的模式中,這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巨嬰現象。

人格模式可以形容為我們每個人早年形成的作業系統,成長就意味著要升級自己的作業系統,而九型人格則為我們提供了升級的說明書。當然用頭腦(人格模式)來學習是無效的,這樣只會強化自己的模式,所以我們提倡「臨在為本,九型為鏡,自我覺察,內聖外王」的東方九型學習成長路徑,以臨在為本,以九型為鏡,反觀自照,自我覺察,才有可能鬆動和突破自己的人格模式,實現真正的成長。

【陳浪心語】

真正的內在探索是一種冒險,因為你不知道下一個片刻你會經驗到什麼,它需要勇氣,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你不會真正深入,你會先去那些滿足小我的課程和團體,你還需要滋養你的小我,直到有一天你徹底厭倦了或絕望了,你也許會轉向真正面對自已的內在探索,然後也許你會再度逃開……你已經如此反反覆覆地逃避了許多年,你繼續餵養你的恐懼,活在失去鮮活與真實的「美好舒適」裡。

然而你的內在時常會呼喚那個真實,因為那是你生命的原動力。也許你開始在夜深人靜或閒暇時光中會感受到那些你不喜歡的,然終有一天你會遇到讓你毫無辦法、完全絕望的發生,讓你不得不來到這個點。這是你真正開始轉向內在的點,在這個點上你知道你無處可逃,你除了回到內在別無它途,你開始心甘情願地面對那些你曾經不願意面對的真實,你開始了生命的真實旅程。

東方九型,不求大眾只為小眾,只為準備好了的你,如果你來到了生命中的這個點,歡迎你來到東方九型課堂,我們一起來尋找回家之路

【陳浪心語】

人的成長不外乎這三個階段:先是追求「三十而立」,在社會比較中找自己的位置,也就是外求階段;然後,中年危機襲來,開始內求,開始向內心探索「我是誰?",開始進入「四十不惑"(實際上是四十以前有惑,在追求外在成功同時迷失自已);最後,了悟人生,了悟大道,達到身心合一而知天命,順道而行,無為而為,自由自在。

我自已經歷過這一過程的煎熬,是九型人格給了我清晰的指引,所以我把研究和傳播九型人格當作我下半生的使命。我提出的「東方九型"是要回歸九型的東方靈修本質(蘇菲傳承),以回歸本體為導向的九型人格(以假修真),不求大眾,只為小眾(準備內求的你),讓我們結伴同行探尋回家的路!

【陳浪心語】

天賦--傷痛--使命三角形是藉助九型人格探索自己的有效法門,其中我們內在小孩的傷痛是入口。

首先,傷痛裡面隱含著我們的天賦。從小到大,哪裡痛就會對哪裡關注的多,這也形成了我們的天賦能力和注意力焦點。

其次,傷痛中也隱含了我們此生的使命。很多人在頭腦裡找使命,無非是想給自己的小我貼上高大上的標籤。真正的使命是:當你在人生中間讓你痛過的事情,你面對那個痛,療愈那個痛,你對同樣痛的人就會感同身受,就願意伸手,就願意去支持對方,這叫使命。簡單說,就是不給錢也願意幹的事,你從這裡面能夠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應用這個三角形修煉自已三部曲:第一步,認清型號/發揮天賦;第二步,內在整合/療愈傷痛;第三步,回歸本體/活出使命。

這三者的關係是:天賦是一把劍,內在整合(整合好的自我和不好的自我的二元對立)就是握這把劍的手,手不穩,劍也會傷到自身。人格整合就意味著揭蓋子,要面對自已人格面具(理想的我)背後的陰影面,擁抱內在小孩,療愈內在傷痛。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放下對理想我的認同和執著,接納陰影層破碎的自我,鬆動二元對立。回歸本體就是找到指引方向的這顆心,明確自已的人生使命,超越二元對立,體驗到合一狀態。這時就像武俠小說描寫的武功高手達到人劍合一的狀態。

靈魂的功課(使命)-成長的傷痛-人格的天賦,三位一體,九型人格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人格只是向內探索的入口,這是九型人格的奧秘所在。

【陳浪心語】

自我療愈有三個元素:臨在+自我覺察+情緒表達,構成一個三角形的框架。

臨在是自我療愈的起點也是終點,所謂療愈就是清理那些在成長過程被外部強加的不屬於我們的東西,包括限制性信念,壓抑的情緒,是這些東西堵塞了我們生命能量的流動,並一次次把我們拉離臨在。

臨在就是成為我們本來的樣子,在課堂上體驗到臨在很容易,在生活中保持臨在很難,因為我們被周圍環境因素和自己內在的鉤子帶離臨在,所以以臨在為基礎覺察和清理自己內在的鉤子就是自我療愈了,這包括自我覺察和覺察以後的情緒表達和釋放,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臨在更好地安住當下,成為真實的自已。

我們現在的課後共修(包括線上和線下)就是按上述原理設計的,上課學習只是開啟,在生活中的覺察和共修才能真正落地。

【陳浪心語】

拯救者都是以拯救者開場以受害者收場,最後變成加害者(指責別人)。受害者會以受害方式(迎合討好)去操控,操控不了變成指責和抱怨(加害者),偶爾還會扮演拯救者來粉飾太平。

典型的拯救者心理是認為誰也支持不了自己,只能撐著假裝強大,用承擔責任(拯救)來防衛脆弱,〝我都做了這麼多你為什麼還看不到我〞。典型的受害者心理是認為自己在關係中是弱者來逃避責任,〝你的問題你要自己搞定,我的問題你要來幫我〞

受害者模式是不願意為自己負責任,因為童年傷痛和缺失,卡在對內在小孩的認同,一直想找理想的父母填洞(父母不行,找伴侶填,伴侶不行,找孩子填)。

拯救者也只是表面撐著而已,拯救者模式-表面上得不到我不要了-表現為獨立強大,用為別人負責蓋住脆弱-但內在小孩依然在那裡沒長大-所以暗地裡要改造對方成為理想的父母-傲慢的索取。

拯救者和受害者很容易糾纏在一起,開始基於彼此填洞的幻相似乎很甜蜜(世面上那些美麗的愛情故事基本如些),但經不起真實生活的檢驗,當愛過恨過痛過後,幻想破滅,每個人才不得不去面對自已的傷痡,這時才會有真正的成長。

在人格層面我們受困於分離之痛,無論拯救者模式還是受害者模式,都在找東西來填洞(對抗內在的空虛),只有臨在連接本體,連接源頭(那是我們真正的父母,我們都是神的孩子),療愈傷痛,超越分離,體驗合一,體驗愛。

【陳浪心語】

在向內探索的過程中,會體會到巨大的無力感,很多人會覺得好像比原來不成長更糟糕了。其實,無力感是種提醒,是與內心(本體)失聯的表現,是內在有堵塞(壓抑的情緒),是小我沒有臣服(活在人格模式中死撐),體驗絕望和無助是小我(人格模式)的幻滅和臣服的開始。

臣服不是一個頭腦可以理解的概念而是一種生命體驗,當我們遭遇〝震驚點〞,人格模式破產,放下執著和幻相,開始向真相向存在臣服,不再去較勁,開始放手交託,相信存在(神)的安排比頭腦的算計更符合自己的最高利益。

臣服了就自由了,這個自由不是按照自己主觀意志為所欲為,而是了悟真相順道而行。在人格模式中我們只有虛假的自由,表面上我們都有選擇的自由,但我們的選擇行不行得通不是由我們決定,是由自然法則(道)來決定,人生就是用來學習什麼是行得通的(道),這樣才能由必然王國(受制因果)到自由王國(超越因果)。換句話來說,活在人格模式中沒有真正的自由,只有臨在出離頭腦活在當下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回應當下,與道同行)。

所以內聖就是修通內在管道,連接本體,臣服於更大的力量(存在的力量),外王就是借老天之力,回應當下,順道而行。

【陳浪心語】

中國儒家傳統是用超我來壓抑本我,用一套倫理道德標準來塑造人,是堵而不是疏,壓抑個性也壓抑了創造力。在人格模式揭蓋子的過程中,本我的攻擊性會出來,憤怒本來就是非理智的要傷人的,我們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害怕這個力量而壓抑自己的非理性衝動,也失去自已的力量。

其實,小孩子不摔幾跤怎麼能學會走路,把憤怒表達出來沒錯,關鍵是要有覺知(能後知後覺也不錯)去面對行為的後果,一味期待別人的理解和支持還是小孩子心理(如果真是孩子確實需要父母陪伴),作為成人,學會臨在,學會自己陪伴自己,從試錯中學習,負責任地去面對自己行為的後果,只有這樣你才知道什麼方式是行得通什麼是行不通的,學會駕馭自己的憤怒和情緒,進而能讓自己心智成熟起來,這是成長的代價。

【陳浪心語】

中國家庭普遍缺乏界限,人的心智普遍在一種原始的共生狀態,人際關係普遍在糾纏狀態。

東方九型三階的成人禮就是關於界限的,每個人都要成為〝1〞(完成分離),才能有〝1+1>2〞的真正的人際合作。

清晰界限的前提是相信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個體,每個人都會為自己做選擇並為選擇的結果負責任。尊重別人界限就意味著尊重別人的選擇權(不能把自己意志強加給別人),守住自己的界限就意味著放下對他人的期待,清晰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為自己百分之百負責任。

拯救者(父母態)容易侵入別人界限進入別人的故事,受害者(孩子態)容易讓別人侵入自己的界限,把別人拉入自己的故事,能尊重別人界限和守住自己界限是成人態。

【陳浪心語】

人的生命狀態不在於是那個型號,關鍵是活在什麼層次:生存、生活還是生命。

其實生存、生活、生命這三個層面並不矛盾,靈魂也需要肉體來安頓,神性必須穿越人性的黑暗才能彰顯,愚蠢的人只是沒有被喚醒的人,一個人不能覺悟就會被周圍環境的愚蠢所淹沒,對抗愚蠢本身也很愚蠢。

我們每個人都是平凡人,都不可能離開生活談修行,找到生命層面的靈魂來統率不同層面的自己,這就是真正的成長。

【陳浪心語】

每個人為自己做選擇為自己負責任這是成長改變的內因,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助力(外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所以關鍵是一個自己的選擇問題,不臨在不能出離故事,就會被過去的傷痛鉤著,無法為自已做選擇,這時為自己負責也會變成一句空話。

所以我們強調臨在為本的學習,用頭腦來學習的東西往往會變成不面對自已的藉口:歸因和沉溺於過去的傷痛(重播傷痛)或自責不接納自己(對抗傷痛)

以臨在為基礎去體驗限制性信念背後的痛,真相就會被揭示,信念才會真正轉化,不是用另一個信念來替換(有些老師就是這樣教的),這實際上還在人格模式中修補,沒有帶向真正的覺察,又造成二元對立(比如:輕鬆賺錢是好的,努力賺錢是不好的),會讓自己卡在評判中內耗。

我們課上講到的「震驚點」意思就是:我們原來賴以找到存在感的東西突然沒了:親密關係、工作金錢、好朋友等突然沒了,我們原來的自我感是建立在這些基礎之上,其實是虛幻不實的,一旦這些被打破就不知道自已是誰,這是個痛苦的過程,也是個新生的機會。

相關焦點

  • 陳浪心語——九型雜談之一
    只有臨在,連接本體,實現腦心腹的平衡,才能真正活出人類〝真、善、美〞的美德。人格模式中無高尚可言,都是一種生存策略,只有超越人格才能明心見性。以臨在為本來學習九型反觀自照,才能看清人格模式的真相,超越好壞超越評判超越二元對立,才能讓自已解脫找到內心的真正的平和、寧靜、喜悅和力量。
  • ▷真正的成長,需要「改變」過去
    「沒用的,這是我的命運」,大象無奈地搖頭道,「要不.要不你留下來陪我吧。」 母象苦勸多時,甚至主動上前拉他,可都無濟於事,心痛之餘,她只好悻悻離去。 看著母象漸漸遠去的背影,大象忍不住黯然淚下,可即便如此,他還是一動不動地,呆立在原地。2.
  • 一個真正愛你的男人,會敦促你成長
    倘若彼此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就需要做到共同成長。從女人的角度來說,真正愛你的男人,他不希望你們彼此的距離拉得太遠。若是這樣,你們之間就會失去很多對等的交流機會。有人說:「戀愛中,距離會產生美。」當然,保持一定的距離,是有利於感情的發展的。可,思想上的距離,最好要貼近一些才好。
  • 《朝花夕誓》我們在成長中學會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是一種給予而不是索取。首先說一下瑪奇亞開始的時候,她孤單而渴望愛,當遇到艾利爾,她渴望獲得一種羈絆,本質上是一種希望回報的感情輸出,但在慢慢相處的過程中,她明白了真正的愛,她在與艾利爾相處中滿足,她不認為自己的付出是一種犧牲,這是瑪奇亞的成長。我愛你,因為你是你,無論你和我有沒有血緣的羈絆。
  • 「八佰」揭露的人生真相,真正讓你成長是:痛苦
    成長始於「痛苦」讓萬千觀眾被英雄感動落淚的是陳樹生身捆手榴彈,凌空一躍,是小刀哥手持電話線,拼死一擲,更是端午(歐豪飾演)的不斷成長。當時的他像極了手持長槍,單機闖關的趙子龍,這是這麼一個弱小的,只想回家的小人物,因為「痛苦」,一步步成長起來。
  • 人生,不經歷痛苦的蛻變,是很難真正的成長
    人無法在歡樂中成長,只能在痛苦中蛻變——繆一梅初讀這句話,可能覺得有些片面,因為歡樂中人也可以成長,痛苦也會讓人逐漸消沉。但細細體會,才知道,這其中真正的道理。也許你在歡樂中也能夠成長,但所收穫的,絕對沒有在痛苦中領悟的多。孟子曾經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其實經歷幾十年生活的我,再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又有了一番不一樣的體會。
  • 《延禧攻略》:明白這三件事,才是真正的成長
    當她真真正正一個人能夠處理事情的時候,她就成為了一個大人。成長是每個人都需要學會的必修課,學會長大,往往要學會這兩件事。明玉被分到了純妃的宮裡,一個真正陌生的地方。沒有了和自己鬥嘴的魏瓔珞,沒有了時常照顧自己的爾晴,沒有了一直庇護自己的富察皇后。明玉終於真正地感受到了一個人的滋味。
  • 《三十而已》鍾曉芹的故事—真正的成長,到三十歲也為時不晚
    這樣慣性地滑行,對鍾曉芹而言,使她很難真正地認識自己。可以說,她和我們這個時代的一部分人一樣,直到三十歲,都沒有真正的成長。在鍾曉芹的三十歲,她失去了自己的還未出世的孩子,與陳嶼的婚姻破裂,工作遇到重大挫折。而這些對她生活看似毀滅的打擊,正是她真正成長的開始。所謂「不破不立」,正是這一項項看似無可挽回的失敗,才讓她把自己打碎,慢慢重組。
  • 《獅子王》:沒有痛苦就沒有成長,找回真正的自己需要勇氣
    對父親最真切的想念,是辛巴真正的成長時刻。父親木法沙英靈再現,給了辛巴重新開始的信心和挑起肩上責任的勇氣。他發現刻意迴避不代表自己就能遺忘父親的囑託,責任也並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失。與彭彭和丁滿在一起縱然快樂,但他畢竟是一隻背負著整個家族希望的雄獅。
  • 真正的成長,需要你自己孤獨地翻山越嶺
    勤奮能決定的只是下限,真正決定人與人差距上限的,是你能否長期間將注意力集中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上,全神貫注。這才是隱藏在勤奮表象背後的真正特質,一種更本原的能力——專注。所謂的「撒手鐧」,不是你的某項能力要超過所有人,而是在某些方面,你比周圍的人稍微突出一點就行。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好的策略就是保持自己的確定性。專注地讀書和學習,不斷地經歷和爬升,不斷地總結和反思, 通往優秀的路上從不擁擠。
  • 生活是自己的:真正的成長,是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做自己的擺渡人
    如果不突破自己,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那麼自我成長就會停滯。所以,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才是改變的開始。外部成長:包括職業發展和財務狀況。內在成長:包括知識和能力的提升、發揮你的潛能,做你擅長的事情。如果你一時找不到你想要什麼,要做什麼,不如,換個角度來問自己,不想要什麼,不想做什麼,那麼它的反面就是你真正想要的。03 真正的成長,從設立個人邊界開始阿德勒說:「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的界限感。」
  • 女人要明白:真正愛你的男人,希望你能和他一起成長
    ,應該是兩個人能聊得來,能共同進步,共同成長。也只有這樣,兩個人才能真正做到攜手白頭。那些最終沒能走到一起的情侶,從某種角度來說,其實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做到「共同成長」。我們可以試想一下,若某一方成長得快一些,而另一方一直都沒有和對方共同成長。時間久了,他們之間就不在一個層次上了。彼此能溝通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少,而彼此的感情也就會越來越淡。這樣的兩個人,時間久了,怎麼可能還有共同語言的存在?
  • 從《亂世佳人》,看真正的大女主劇對女性成長的積極意義
    任性的郝思嘉01大女主的真正含義:真實、複雜、信念堅定、不斷成長的女性其次,劇情必須要完成女主角的人物成長,她會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女成長為一個有格局的人。另外,拒絕空洞的偉光正,不迴避女主角的缺點,也是真正的大女主劇的特點之一。正如《亂世佳人》的女主角郝思嘉,她天生不完美,缺點多如牛毛,而優點則是鳳毛麟角。她美貌,卻愛「恃美行兇」。她自私、狡詐、虛榮,但骨子裡卻又純粹、剛毅、果敢。
  • 《流金歲月》真正的女性成長,明明是兩個女孩的奮鬥打怪史
    兩個女主角,一個出場就被渣男套路一路升級,一個經歷家庭破產,一步步成長。真正的女性成長,或許可以在這個劇裡面可以窺見。
  • 【心靈成長】司馬懿:真正厲害的人,從不著急
    笑到最後的贏家,往往是那些沉得住氣的人。三國時期,蜀魏相爭。五丈原一戰,蜀軍遠道而來,糧草運輸不便。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厚積薄發的道理。他們一直很努力,卻從來不著急。他們相信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想要在某個領域嶄露頭角,就必須沉得下心。
  • 《風犬少年的天空》狗哥狗的心態,青澀的成長,才是真正的青春劇
    《風犬少年的天空》狗哥狗的心疼,青澀的成長,才是真正的青春劇由於小女子要備考教資,加上課程變多了,想著找部青春劇緩解一下壓力,第一個瞄準了故事時間是千禧年間,講述高三一學年間一群少年的成長故事在每一集中不斷成長著。比如第五集的時候就只單獨講述安然和劉聞欽的故事,沒有其他主角的過多參與。在第五集時候配樂《一生所愛》真的是騙取了我一波又一波的眼淚啊。但是每集都會留下個高潮點與下一集進行銜接,使得整體故事是銜接得體不至於使觀眾出戲的。
  • 《烈陽天道》:孫悟空從猴性成長為人,成為地球真正的守護神
    《烈陽天道》是《雄兵連》第一部大電影,劇情主要圍繞孫悟空和烈陽天道的矛盾展開,講述了孫悟空從猴性成長為人,成為地球真正守護神的故事。雖然教會了孫悟空善良和慈悲,但是卻還是沒能真正學會和人類相處。這一次的戰役是孫悟空真正成為人的戰役,以前的他不知道怎麼與人溝通,除了老杜,並不相信其他外星人。
  • 福克納成長小說《掠奪者》:未經惡考驗的德行也並非真正的德行
    從書本上尋找成長真經,恐怕也是緣木求魚。下面是對《掠奪者》為了「扔書」的整理,希望能給讀者諸君帶來些許啟迪:作品簡介《掠奪者》是福克納的一部頗受好評的「成長小說」。主要寫的是銀行家的孫子盧修斯隨同司機霍根貝克和黑傭耐德偷著把祖父的汽車開到外地,住進了一家妓院。
  • 《正常人》探索親密關係,真正的愛與成長
    這種關注到人的內在成長的劇真好,我們不能只有甄嬛傳這樣的爽劇,戀愛打胎這樣的校園劇 。我們期待細膩的關注當代人內在成長的影視作品。
  • 潘玉良:從青樓女子到世界級畫家,在流言蜚語中活出了真正的成長
    她一生留下了幾千幅畫,最終輾轉運回國內,捐贈給國內丈夫生前故鄉的美術館,她的藝術價值這才真正進入大眾的視野。她的故事告訴我們,女人婚後更應該自我成長實現增值;她用一生的堅持告訴我們,一萬小時定律用在自己痴迷的事上,就會持續成長。她就是人稱「中國女版梵谷」的潘玉良。1895年,她出生在揚州的一個陳姓的幸福小家庭,可沒過幾天好日子,她的生活就跌到了谷底。一歲時喪父,母親只好帶著她投靠舅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