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頭敢為先,奮楫揚帆謀新篇。
12月5日,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揭牌啟動,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擔任該研究中心主任。
採訪中,葛均波院士告訴健康界,「成立後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將全面覆蓋心臟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經介入、腫瘤介入和綜合介入五大介入學科分支,並形成各自的研究團隊,以泛血管理論為指導,構建介入創新技術平臺。」
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正式啟動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宗明,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張全,上海市衛健委主任鄔驚雷,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副主任朱同玉,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首席教授王威琪,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趙繼宗,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宋爾衛,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汪昕,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共同為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揭牌,同時向首期認證的20家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和94家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核心單位授牌。
新機遇繪就新藍圖
2019年,為加強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優化臨床醫學研究組織模式,加快推進衛生與健康領域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和國家藥監局組織完成了第四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評審工作,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正是其中之一。
如今正式落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對該院來說是一個創新發展的重要契機。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
「該研究中心的啟動和運行,將進一步提升中山醫院的發展能級,推動醫院建設成為亞洲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化、創新型、研究型國家醫學中心。」作為依託單位,樊嘉院士表示,接下來他們將幫助研究中心擔負起介入放射學臨床研究領域引領、組織和推廣的重任。通過研究中心帶動協同研究網絡建設,組織開展大規模、多中心、高質量的泛血管疾病介入診療規範研究,形成一批具有中國特色且被國際認可的創新性研究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作為我國介入診療的主要發源地和專業人才培養「搖籃」,長期致力於心臟、血管和腫瘤介入診療技術的創新轉化研究、臨床循證研究及示範推廣,產生國內及國際多項「第一」或「首例」。例如該院研發的國際首枚可降解塗層藥物洗脫支架,打破了國外企業對我國藥物支架的價格壟斷,累計節省醫療費用100億以上。尤其是在國際最早提出的肝癌「雙血供」理論,確立了肝癌介入治療的理論基礎,採用「明膠海綿栓塞肝動脈」等治療,使中晚期肝癌病人一年生存率已從原來的「0」提高到62%等。
新起點燃起新希望
近年來,泛血管疾病在我國呈高發趨勢,嚴重威脅人民健康。血管介入技術的診治範圍幾乎涵蓋人體所有主要血管及相關臟器,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利器。
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
「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作為復旦大學兩個獲批的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之一,承擔著將『泛血管學科』進一步發展、創新、推廣和成果轉化的重要任務。」袁正宏書記表示,復旦大學將以臨床應用為導向,以技術推廣和創新成果轉化為目標,不斷推進基礎與臨床研究相結合,大力支持醫、生、理、工多學科交叉和相關資源整合,進一步推進雙一流學科建設工作。
上海市衛健委主任鄔驚雷
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成立和啟動,對加快推進健康上海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鄔驚雷主任指出,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啟動,既是加快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促進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重要措施。「希望該研究中心能夠依託中山醫院在心血管疾病等介入方向的學科優勢,充分發揮國家隊『排頭兵』的作用,引領全國各分中心單位協同創新,進一步加強泛血管醫學的臨床研究和產業化水平,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健康科技創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典範而不懈努力。」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張全
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建設,是科技部自「十二五」規劃以來針對醫學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
張全主任希望,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能夠突出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醫學科技創新龍頭、科技成果轉化樞紐、創新人才培訓培育基地的功能和定位,緊緊圍繞前沿和重大疾病,組織跨學科、跨區域的聯合攻關研究。在臨床研究積累中突出創新,在交流碰撞中尋找靈感,以鍥而不捨的精神久久為功,力求實現更多的新突破。要加強科研成果的轉化,為推動上海市醫學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汪昕為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葛均波院士和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錢菊英副院長頒發聘書
據悉,介入治療是在醫學影像引導下進行非直視下診療的新學科,是與內科、外科並駕齊驅的第三大學科,也是心臟、血管、腫瘤等疾病的三大治療手段之一。相比其它學科,介入學科的發展歷史較晚,目前多以各個內外科的亞專科形式存在,尚未形成總體學科發展思路,人員準入培訓、診療規範指南、質量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模式有待完善。與此同時,介入治療設備、器械和耗材的進口依賴度仍然較高。
葛均波院士介紹,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未來還將針對心腦血管病、外周血管病及肝臟腫瘤等嚴重危害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慢病開展系統研究,以臨床應用為導向,技術推廣和創新成果轉化為目標,通過醫、生、理、工多學科交叉、基礎與臨床研究結合,建設高質量臨床資料庫和生物樣本庫,開展高水平臨床研究和國際合作,建設規範的人員和技術推廣培訓系統。
健康界在現場了解到,到2021年底,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將建立以本中心為引領的全國性介入治療協同研究網絡單位500家以上;開發並推廣20-30項心血管及腫瘤介入新技術;研究制定10項以上國際水平的臨床實踐指南或行業標準;轉化5-10項創新介入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