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女子(富書專欄作者)
8月23日,香港著名導演陳木勝不幸因鼻咽癌離世,終年58歲。
提起香港具有代表性的導演,人們對陳木勝還是有些陌生。
不過《新警察故事》《寶貝計劃》《掃毒》這些電影,觀眾卻是耳熟能詳,而這些電影的導演就是陳木勝。
他擅拍警匪動作電影,曾憑多部影片五度入圍香港電影金像獎角逐最佳導演獎。
入行時,陳木勝憑藉悟性和天賦,在影視圈屢屢遇到貴人相助。
當時,面試他的人正是著名製片人、徐克前妻施南生;
他還跟隨杜琪峯做過副導演,之後又獲得王晶、徐克等人的認同和提攜。
大概是因為倍受前輩幫助,陳木勝也一直提攜和幫助後輩,他曾幫助郭富城、劉德華、吳彥祖等人轉型。
剛入行時,吳彥祖多以男「花瓶」的形象示人,2004年,陳木勝在拍攝《新警察故事》時請吳彥祖飾演一位可恨又可憐的公子哥關祖,幫助他順利轉型,並獲得第4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得知陳木勝去世的消息,身在美國的吳彥祖非常愕然,他說:「在你的引領下我拍攝了自己最好的作品,我永遠懷念你,在電影圈內,你是最好的。」
成龍、劉德華等人表示難以接受,他的好友吳京、彭于晏、吳彥祖、劉青雲、任達華、謝霆鋒等人紛紛發文悼念,感念陳木勝導演知遇之恩。
米蘭·昆德拉說過:「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人生一場,有多少萍水相逢,就有多少離愁別緒。
唯有好好對待那些並肩的日日夜夜,用力去愛、去感受、去經營,才算不負時光,不憾別離。
好好再見,只為不負遇見。
生離,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為什麼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
一個高贊的回答是:「漸老的歲月和漸遠的三觀。」
這句話聽起來很扎心,卻一針見血地道出了人情世故。
大學時,我和好朋友兮兮都特別喜歡寫東西,互相鼓勵畢業後成為「無冕之王」記者。
只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她放棄了寫作,成為了一家國企的會計,每天面對一堆數字,做著枯燥無味的工作。
不過,她的生日我一直記得,年年都會微信準時祝福遠在家鄉小鎮的她。
今年她的生日,我給她發了一句「親愛的,生日快樂」,才發現我已不是她的微信好友,我忽然意識到,我和兮兮早已不再是當年的我們。
我們不再有共同的愛好,不再有向對方傾訴的欲望,在時間的長河裡,我們終究越來越遠,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追風箏的人》說:生命如同火車,請上車。
這趟開往遠方的列車,來來去去都是常態。
上一秒還和你談笑風生的乘客,下一秒他說我要走了;
有中途上車的乘客,坐在旁邊笑著說你好;
也有同你擦肩而過,就連隻言片語也沒有留下的路人。
所以說,世間最遠的距離,不是死別,而是生離。
「答應我好嗎?我不希望我先生知道我們以前的事。」「當然,我與程太太素不相識,哪來什麼往事?」
這一段臺詞是電影《大上海》最經典的對白,很多人為了袁泉含淚的一個回眸,來看這部電影。
其劇情圍繞著主角黑幫老大成大器和兩個女人之間的情感糾葛。
曾被大器深愛的女人是和他從小一起長大的葉知秋,可青梅竹馬的愛情,最後卻沒能夠在一起。
滿堂盛宴,不如一碗細面。
一生中,總會有那麼一個人,這個人說不上哪裡好,但是就是願意傾盡所有的對待,可轉身即是天涯,一朝別離,各奔東西。
有人說,世間最悲哀的,莫過於良辰在、美景在,但最掛念的那個人,卻消失在人海。
告別,也許才是最深情的告白;
放手,也許才是最深刻的挽留。
所以,如果你身邊有人已經疏遠,不要徒勞去挽回,學會淡然說聲再見。
但如果有人還在身邊,就請好好珍惜。
死別與其悲傷,不如銘記
前段時間,有網友發帖稱傅首爾的外婆去世了,而她本人因為在杭州錄製節目,無法見到老人家最後一面。
傅首爾聽到這個消息直接崩潰大哭,導致節目一度暫停錄製。
傅首爾在微博中證實了此事,她哀傷地寫到:
「我的童年定格在涼床邊你幫我抹桂花油梳小辮的瞬間,多年沒聞到清晨煤油爐的香氣,蛋炒飯涼了,再也沒人為我燉一隻整雞……下輩子見到你,我會撒嬌的。」
充滿畫面感的言語,失去的悵然,看得人也跟著眼眶一熱。
這世間,哪有什麼來日方長,太多都是乍然離場。
人生海海,你永遠不知道哪個轉身就是最後一面,永遠不知道哪次再見就真的再也見不到了。
既然註定要告別,那在告別的時候用力一點吧,哪怕當時沒有趕上最後一面,至少我們要在心裡跟對方說一聲再見。
是只能活一天的昆蟲,有一天,螞蚱和它成為了朋友,晚上螞蚱說:「明天見。」
但蝣不能理解,青蛙和螞蚱成為了好友,青蛙準備冬眠了於是對螞蚱說:「明年見。」
螞蚱困惑,哪有明年啊?
親人臨終,我們總期盼來生相見,一直相信離開的人一直以其他方式生活著。
每次看《尋夢環遊記》這部電影,這樣的感受也越來越強烈。
電影裡所表達的人有兩次死亡,第一次是他停止呼吸的時候,在生物學上他死了;
第二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的時候,那時候他是真的死了,也就是電影中的「終極死亡」。
因此,對於親人的離去,我們能做的,不是一味的悲傷,而是永遠銘記他們,讓他們能夠永遠地活在我們的心裡。
這樣對逝者來說,逝去不是徹底消失,代表重生。
重生,成長,就是不斷和過去的自己告別
有一天,你終究會明白:
苦難不可怕,離別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記自己是誰。
這也是經典動畫片《獅子王》向我們傳達的一個主題,電影中有一幕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為了讓一直活在內疚、不敢面對過去的辛巴得以找到自己,法師帶他與父親的英靈見面,望著湖水中的倒影,他告訴辛巴,這就是父親。
辛巴看向星空,法師對辛巴發出質問:「告訴我,你是誰?」
這讓辛巴陷入反思。
特別最後的一句「要記住你是誰」,點明了電影主題。
永遠記住自己是誰,永遠記得自己的責任,我們終將會成為自己的辛巴。
正如海子所說:「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告別是通向成長的苦行之路。」
5歲家中破產、16歲送外賣、21歲走紅,如今又被各大導演搶著用,嘗盡人間冷暖從底層爬出的血性男兒,就是最近大熱電影《八佰》中端午的扮演者歐豪。
為演好端午這個角色,他十多天不出門也不與外界交流,他想找到壓迫感,也不想被外界破壞這個狀態。
拍攝時,有個從二樓摔下的戲份,這看似簡單又一秒而過的鏡頭卻差點要了他的命。
拍攝時頭部著地,導致頭部受傷嚴重。
為了角色拼命,為了作品放下一切。
他不是本科出身,但他足夠努力;
他不是有錢人家的孩子,但他足夠真誠;
他被罵過女裡女氣,但他願意證明自己。
誰也沒想到,那個因家庭破產,在田地裡幫村民幹農活賺錢的小男孩,那個騎著單車送外賣的小夥子,那個站在服裝店裡賣衣服的小青年,會在多年後成為大熒幕上的寵兒。
歐豪用行動證明了:真正的高貴,不是優於別人,而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冰心曾說過:「生離,是朦朧的月日;死別,是憔悴的落花。 」
人這一生早晚會遭遇告別,告別讓我們成長,學會告別讓我們成熟。
而無論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面對,告別多少有些傷感,但是告別也蘊藏著希望。
每一段告別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別,構成了人間百態。
正如短片《你好時光》中說:沒有遇見就不需要告別,沒有告別又怎會有新的遇見?
有了告別的決心,才會有新的故事發生。
沒有告別,無法前行;
這是告別,也是開始。
讓我們一起再見,一起遇見。
作者簡介:張女子,富書專欄作者,親子寫作實戰營學員,傳播學碩士,前都市報情感傾訴記者,現以女兒小名寫作的中年少女,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